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权臣之路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56)
主笔:闲乐生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四次北伐。从建兴六年第一次北伐到现在,才短短三年多,诸葛亮就搞了四次北伐,这不是穷兵黩武,而是诸葛亮深深明白,曹魏地大物博,战争潜力远胜于蜀汉,只是因为汉末大乱中原饱受荼毒,人口大量流失,这才导致经济衰退:农业全靠吸血屯田客,工商与贸易也全面弱后于蜀汉。所以,诸葛亮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一发展上的优势,破坏其经济复苏,干扰其生产建设,持续不断地对曹魏施加压力。否则待其渡过困难期,经济复苏起来,蜀汉就远不是曹魏对手了。到时候别说北伐,恐怕连自保都难。
而诸葛亮这次北伐,仍然由祁山道主攻陇西。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并未拿下祁山堡,那是因为祁山所驻魏军不多,诸葛亮只留少量兵力与其周旋即可,可如今曹魏在陇西与祁山堡都加强了防守,魏明帝曹叡也表示:“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于是雍州刺史郭淮领会上级精神,调集大量民工,对祁山堡垒进行了加修加固。
图:高大雄伟的祁山堡,有如汪洋中的一艘舰船,承载着诸葛亮的北伐梦
基于此,诸葛亮只能更加谨慎,先以全军之力对祁山堡发动了围攻,但别看这堡不大,竟极其难打,其四面都是高崖绝壁,只西面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所以,这山上平地虽仅三千平米,守军不过千余,但攻城军队根本施展不开,诸葛亮数万大军也只能干瞪眼。
所以,祁山守将贾嗣与魏平并不特别慌张,他们一面坚守,一面派人向曹魏朝廷求援,此时大司马曹真已重病在床,魏明帝曹叡只得紧急从荆州招来大将军司马懿,让他代替曹真出征。
说起来曹叡也挺无奈的。曹魏建国有两大支柱,一为颍川士人群体,一为谯沛武人集团。如今颍川士人集团已渐势衰,有让位于太原王氏、东海王氏、太原孙氏、河东裴氏与河内司马氏等新兴北方士人集团之势(注1);而以诸曹夏侯为主的谯沛武人集团也已逐渐凋零(注2),所以在军事上,他也只能倚靠外姓统帅了:东线是满宠,西线就交给司马懿吧!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出征之前,曹叡曾紧紧握住他的手,拜托道:"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可以说是相当仰仗了。而司马懿调走后,中线的荆州战区就由原征蜀护军夏侯儒接任,夏侯儒虽然才资平庸,但荆州目下压力较小,问题不大,不管怎么说,总得让诸曹夏侯占点位置才好。
注1:柳春新研究了“正始改制”后发现,曹爽党与司马党之争,其实是河南与河北士人的地域之争,而较少的是所谓世家大族与寒门庶族之争,其观点别具新意。注2:此时,第一代诸曹夏侯早已死绝,第二代中的夏侯尚也死于曹丕时期,夏侯楙则不成器,曹休三年前就死了,曹真也没两口气了。
总之,对于司马懿的军事能力,曹叡还是很放心的。五年前,曹叡刚即位,东吴就趁机进攻襄阳,时任抚军大将军的司马懿第一次领兵作战,便轻松击败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并斩杀了吴将张霸,在曹魏军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三年前孟达反叛,司马懿再发神威,只花了八天时间就率数万大军从宛城狂奔一千二百里杀到上庸,孟达毫无准备,大惊说:“何其神速也!”于是凭险固守,以为司马懿大军轻装而来,粮食带不够,只要撑上二十天,则魏军必退。不料司马懿兵分八路八面齐攻,只用了十六天,就攻破上庸斩杀了孟达。看这战绩,古之名将不过如此(注3)。
由于孟达与诸葛瑾刚好都与诸葛亮渊源颇深,所以诸葛亮对司马懿也颇有过一番研究,结论就是此人不好对付,恐怕比曹真还要难办。这一次,可谓卧龙对冢虎,好一场龙虎斗啊!!
注3:当年秦国名将白起也是只花八天时间就从秦国杀至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全歼赵魏联军15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长途奔袭的记录。
司马懿临危受命,担任“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来到长安后,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一群陌生的属下。这个团队除了老大司马懿外,还有“六大金刚”,分别是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瞧瞧这阵容,哪一位不是名臣宿将?
张郃就不多说了,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街亭一战更是名扬天下。费曜则是曹真的老部下,十几年前就跟着他在凉州平叛,常年与羌胡作战,是个猛人。而戴凌也是一个不要命的硬骨头,当年还曾与侍中鲍勋一起顶撞曹丕,力谏其不要耽于弋猎,结果鲍勋被杀,他也被革了职,好在关系比较硬,曹叡即位后又再度重用了他。至于郭淮,为人虽比较低调,能力却不在张郃之下,这几年给诸葛亮北伐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杜袭则是颍川士族的老人了,建安中期就被荀彧推荐给曹操担任丞相军祭酒,后又任丞相长史,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司马懿的老前辈;而薛悌则又是杜袭的老前辈,是最早一批参加曹操集团的兖州老人,他22岁就担任了兖州牧曹操的中领军与泰山太守,建安二十年著名的逍遥津之役,他还是总管大局的护军,张辽乐进李典等牛人都得听他约束。
总之,这些文武大员都是有本事、有资历的猛人牛人狠人,当初曹真是靠着曹操义子的身份,以及“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的手段,才获得了统率全军的威望。那司马懿是靠着什么镇住这帮牛人的呢?
答案就是靠诸葛亮。
司马懿虽然至今都没有与诸葛亮直接交手过,但对诸葛亮的能力也早有深入研究。据《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司马懿曾带着几分讨好写信给诸葛亮说:“黄公衡(即降魏后担任车骑将军的黄权),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丝毫不怕落下口实)。”这可真是久仰久仰了。另据晋人裴启 《语林》记载,司马懿还曾特意派人去偷看诸葛亮是何等人物,使者回报,说诸葛亮“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所谓素舆,即没有任何装饰的小车,诸葛亮身体不好,大概没办法顶盔掼甲、骑马奔驰,所以身着儒服坐在车上指挥军队;与穿着沉重盔甲(戎服莅事)的老头子司马懿是完全不同的做派。另外诸葛亮这么做,也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自信与从容,表示自己在战前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切尽在掌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能轻松解决。总之,这份气定神闲、潇洒自如与稳如泰山,只有诸葛亮才最适合,旁人那可是学不来的。就连对手司马懿,想见其卓然风采,也不由怦然心动,忍不住痴痴感叹道:“好一个诸葛孔明,真乃名士也!”
其实,司马懿与诸葛亮在领军之路上还颇有相似之处。二人均为官僚世家出身,年轻时便号为名士,且长期在本国负责内政事务,只因两国名将渐次凋零,二人才被推上了军事统帅的位置,且都表现出色,虽从前未曾对决,但也可算是久仰久仰了。
基于此,司马懿对诸葛亮既是相惜,又是敬佩,更是忌惮。于是他产生了一个非常清奇的脑回路:不如就让牛逼的诸葛亮,来磨磨雍凉这帮骄兵悍将,磨掉他们棱角,磨掉他们的威风,他们就会乖乖跟着我司马懿混了。
于是,司马懿到达前线后,立刻作出部署:分兵四千交给费曜、戴陵去协助郭淮防守陇西四郡的粮食基地上邽,自己则与张郃率主力部队去救援祁山。不料张郃不同意,直接呛声反对此计划,并要求分兵驻守雍城(今陕西凤翔)与郿县(今陕西眉县),以防诸葛亮像第一次北伐那样另有奇兵从褒斜道或陈仓道攻入关中。但司马懿表示:“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西汉初年,淮南王英布叛汉,攻入楚国,楚国兵分三路迎击,结果被英布集中力量击破一路,其余两路见势不妙,竟然奔溃四散。司马懿用这个典故批评张郃,实在是不知所谓。张郃所言,显然只是要留少量兵力,作必要防备而已,又不是说要像当年楚国那样平分三路。但司马懿故意曲解张郃的意思,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能耐,打压张郃的威望。
张郃气个半死:老子的车骑将军虽然比你大将军要低一级;但论在军界的资历,老子比你要早出道三十年,你不过是仗着个士族的名头而已,有啥了不起!于是极力争辩,不料司马懿根本不听,竟直接结束了军事会议。
想想张郃也真够倒霉的,自打做了曹军,干的大部分都是副职,先后做过张辽、夏侯渊、曹真、夏侯尚、司马懿的二把手,可以说是万年老二,这也难怪他心理不平衡。不过这也没办法,张郃出身寒微,是靠着打黄巾起家的武人,在士族面前天然低人一等,虽然他平常也喜欢附庸风雅,号称“爱乐儒士”,但限于门第,士族们不可能因此就拉他入伙,这是输在了人生起跑线上啊,DNA已注定了他没办法跟大士族出身的司马懿平起平坐。
当然,张郃还真是有点多虑了。经过上次陈仓之役,诸葛亮已经见识到魏军的守城能力,所以这次他不会再硬攻城池了,而是要利用诸葛连弩与八阵图的科技优势与魏军主力骑兵在陇西高地上展开大规模野战。
为了吸引魏军野战,诸葛亮决定玩儿点诡计。其实陇西这个地方干旱且多山,产粮地不多,只有天水因汉武帝时一场地震,地面塌陷,雨水聚集在塌陷处,日久形成湖泊,号天水湖,从此独有了良田沃野,这里土层深厚,山塬开阔,水文资源丰富,是陇西军粮的主产地。所以诸葛亮决定先去那儿把快要成熟的麦子给割了(注4),让司马懿大军来了也没粮,无法坚守,就只能与汉军在野外决战。
注4:天水南部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部分是冬小麦区,麦熟时节当在五六月份,而当时只有三月。
图:甘肃天水诸葛军垒
于是,诸葛亮分少量兵力牵制祁山堡魏军,而自率大军主力前往上邽割麦。当时司马懿大军还在救祁山的路上,闻信大惊:诸葛亮不是在围祁山么?怎么又跑到上邽去了。费曜张陵只有四千人,就算加上郭淮的雍州地方兵,总共也就七八千,能顶住诸葛亮数万大军吗?
而此时司马懿大军还在隃麋(今陕西千阳县东),距上邽还有三百里之遥,远水救不了近火,诸将都觉得糟糕了,司马懿却故作镇定道:“不要慌,慌什么!诸葛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轻装而行,昼夜兼程,狂奔两天两夜,终于赶到上邽以东,与郭淮等人会师,而到这里,史书中出现了两种说法。
《晋书 宣帝纪》只有一句话:“亮望尘而遁。”至于诸葛亮有没有割光麦子则没提。奇怪的是,《三国志 诸葛亮传》也没提。这当然不是陈寿等晋国史官漏了提,而是不敢提。
从侧面了解,诸葛亮应是把麦子割得差不多了,这才从容退去的。因为在《三国志 郭淮传》中有这么一段:“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说司马懿大军很快就陷入了粮食危机,最后还是郭淮凭借着自己在当地多年累积的威望从羌胡部落那里挨家挨户征集粮草,这才保住了司马懿的颜面。
而另外一部由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撰写的私史《汉晋春秋》,才详细道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况。习凿齿是蜀汉广汉太守习祯的后裔,他另有消息来源。
据《汉晋春秋》记载,当诸葛亮杀至上邽后,附近的费曜、郭淮等不及司马懿援军,只能先行阻击,但结果都被诸葛亮轻松击破,“因大芟刈其麦”,等割差不多了,这时司马懿才终于赶到,来了就玩玩吧,他却“敛兵依险”,不肯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求战不成,便引兵向祁山方向撤退,以调动敌人主力,拉长其补给线,而在运动中觅机歼之。
望着光秃秃的上邽原野,司马懿感觉自己的老脸火辣火辣的,但在这关键时刻可不能认怂,于是他大手一挥,大笑道:“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说我们昼夜兼程,远来疲敝,懂兵法的人都会贪此大功来攻,诸葛亮却不敢据守渭水,反而退兵走了,可见很好对付嘛!
可没想到那臭张郃太不识相,非要再打司马懿老脸,说啥:"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意思说人家是求战不得才想调动我们的。咱们应该把大军驻扎在这里继续迷惑敌人,然后分一支奇兵,包抄到蜀军背后,袭击诸葛亮补给线;而不该像现在这样进前而不敢逼,让陇西民众笑话!诸葛亮孤军深入,粮少难继,一旦补给出现问题,则必退。
从张郃两番提议分兵可以看出,他希望能脱离司马懿的掌控,各打各的,各自立功。而这却是司马懿最讨厌的,自己初来乍到,一定要加强掌控,怎么能让张郃这种老鸟自行其是呢?这样就算打赢了也无助于自己掌握兵权,这样的胜利他宁愿不要!于是他老脸一红,一反常态的暴吼道:分兵分兵,你就知道分兵!我不分不分偏不分!
张郃见司马懿这人是说不通的,只得长叹退去。司马懿于是纠集魏军全部主力,尾随诸葛亮一路追击。两人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一口气竟追到了位于祁山堡东北十公里处的卤城,诸葛亮突然不跑了。
诸葛亮选择在这里跟曹魏决战,是有其深意的。首先,上邽是平原地带,利于曹魏的骑兵发挥;而卤城位于祁山与秦岭之间,丘陵沟壑纵横,则利于汉军的步兵发挥。
其次,这卤城今天叫盐官镇,因此地有盐井,产出卤盐,故名。《西和县志》又云:“盐官城内卤池,广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因马匹需要从水草中不断补充盐分,故卤城附近地区养马业自古以来就高度发达,在历史上也一直是西北著名的骡马集散地,至今遗风犹存。事实上,以养马发迹的大秦帝国也是发源于此(秦非子父亲大骆的都城西犬丘就在这一带)。诸葛亮抢占这里,就是要抢占这里的盐业与马匹资源,逼迫司马懿不得不跟他决战。
不料,司马懿追击到卤城之后,仍只追不击,并“登山掘营”,就这样不远不近地跟着诸葛亮,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这下曹魏诸将实在受不了这个磨磨叽叽的司马懿了,就知道跟着蜀军屁股后面跑,像个跟踪狂一样,咱们可是来攻打诸葛亮的,不是来调戏诸葛亮的。你个变态到底打不打呀!
然而,司马懿不动如山,说不战就不战,这次耗光诸葛亮的粮草就算赢,诸将闻令纷纷摇头,别人倒还好,仍在坚守祁山的魏平、贾栩却感觉快疯了:老子在这里坚守数月,粮食都快吃完了,脖子都等酸了,大将军还磨磨叽叽不来救我们,真是让人心寒哪!于是派敢死队冲出重围,送了封信给司马懿,毫不客气的抱怨道:“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这话一出口,就是神仙也挂不住面子了,司马懿没办法,只好打一仗试试。赢了没话说,输了大家也就踏实了。
卤城有南北两座山,两座山的中间还有河水隔断,故诸葛亮将汉军一分为二,分别背靠南山和北山驻扎,诸葛亮主力军驻在北围,王平则率领五部无当飞军万余人驻扎在南围,互为犄角,以逸待劳。诸葛亮只让王平独当一面,看来街亭之战后,王平已成了蜀汉的一张王牌。
针对诸葛亮的布置,司马懿下令:让张郃率兵攻打南围的王平,而自己则率领主力攻打北围的诸葛亮。
诸葛亮等的就是这一刻。他很快定下了南守北攻的战略,让王平坚守南围,而派征西大将军魏延、后将军吴班及右将军高翔自北围出战。此战,王平以八阵图布阵,坚守不动,他手下的无当飞军都是南中人,擅使弓弩毒箭,作风顽强勇悍,张郃骑兵冲了好几次发现只是送人头,无奈只得退兵。而在北围战场,魏延等人也以八阵图与诸葛连弩对敌,布车阵且战且前,有如摧枯拉朽,将一团一团的箭雨泼向前方,绞杀出一蓬又一蓬的血雾;曹军抵挡不住,纷纷后退,诸葛亮见时机成熟,于是派出阵后骑兵上前冲击,收割残血。结果, 曹魏铁骑溃不成军,一路上人马狼藉,尸横遍野,损失惨重。
战后,诸葛亮清点战果,共获魏军甲士首级三千,铁甲(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在古代,铁甲是最珍贵的战略物资,一般只有伍长以上才有铁甲,普通士兵有皮甲就不错了(所以才能“卷甲而趋”)。官渡之战时,袁绍十万大军,也不过铁甲万领(注5),由此推算,魏军损兵当在三万以上,其战果不仅超过了几年前东吴的石亭大捷,也超过了当年关羽的水淹七军,甚至可以说,这是曹军在赤壁战败后损失最惨重的一次!然而《晋书 宣帝纪》仍然大放厥词,不仅对蜀汉大胜绝口不提,反而一句“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说诸葛亮连夜从卤城撤退遁逃了。还说司马懿“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注5:见曹操《军策令》:“本初有铠万领,吾大铠只二十,本初有马铠三百,吾只十具。”
司马氏对史料的篡改简直丧心病狂。诸葛亮后来确实撤退了,但并非在卤城之战后,而是又过了近一个月(注6);而且退军的地点也不是在卤城,而应在卤城东北百里的上邽附近。因为诸葛亮退兵后又在青封木门道射杀了前来追击的张郃,而青封木门道是在今天水市秦州区木门村一带,正好在卤城与上邽的中间地带。
这说明,诸葛亮在卤城之战后,又将蜀汉兵锋向前推进了近百里;而司马懿则应在惨败后退守上邽城了,然而由于李严这个猪队友,诸葛亮只能前功尽弃选择撤退,而据注6引文推测,司马懿至少在上邽被困了十几天,这颜面实在有点挂不住,所以才派张郃前去追击,结果却被诸葛亮伏兵反杀了。在主将被射杀的情况下,魏军还能“俘斩万计”,我只能说,司马氏的史官都是天才(注7)。
注6:据《汉晋春秋》,卤城之战发生在“五月辛巳”(五月初十),而根据《三国志 后主传》,诸葛亮退兵是在夏六月。注7:房玄龄《晋书》中的西晋史料,多出自晋元帝时的史官王隐、郭璞;这事儿陈寿打死都不好意思说,他在《三国志》中只记载了一句话:“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57)
主笔:闲乐生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北伐曹魏,再一次来到了成功的边缘。
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占尽上风,不仅抢收了曹魏大量军麦,而且在卤城大破曹军,司马懿被迫退守上邽。诸葛亮则趁胜大进,准备一次性搞定士气低落的司马懿军。然而很可惜,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又被猪队友给坑了。
而这一次,是后勤运输出了问题。
其实曹魏方面的后勤问题也不小,毕竟上邽的军粮大多被诸葛亮洗劫一空了,但魏明帝相当给力,他不仅没有因此给司马懿施加压力,反而“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见《三国志 明帝纪》注引《魏书》),持续增兵保护上邽附近仅存的一点珍贵麦粮,而雍州刺史郭淮也凭借其多年积攒的威望,从羌氐部落中挨家挨户征来了一些粮食,堪堪帮助司马懿渡过了难关。但随着夏秋之际的连绵雨季来临,曹魏与蜀汉的后方粮草运输都出现了巨大困难。曹魏方面在魏明帝曹叡的亲自过问下,尚能勉强支撑,而蜀汉这边负责后勤运输的骠骑将军兼中都护署丞相府事李严却已感觉力不从心,于是写信问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列了上中下三计,上计是让李严带兵从散关故道进军,一举拿下陈仓,切断魏军从关中来的粮道,然后与诸葛亮两面夹击,将司马懿困死在陇西;中计是让李严再坚持一下,能运多少运多少,尽量拖到最后一刻,看两边谁先绷不住。下计是直接退兵返回汉中。
诸葛亮这三计,李严只要选择了上中任何一计,蜀汉的这次北伐就大功告成了,因为据《华阳国志》记载,此时,曹魏搜刮羌氐得来的粮食也快吃光了,“时宣王等粮亦尽”,只要再坚持坚持,陇西恐非曹魏所有。
可惜,缺乏魄力的李严最后选择了下计;并为了撇清责任,派来他手下的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向诸葛亮假传圣旨,说既然粮运困难,皇帝命令大军撤退。诸葛亮长叹一声,只得领旨。唉,大好局面,再次功亏一篑,没办法,只能等下次机会了。
其实李严这个人,在政治上没有大问题,但就是私心太多,是个官场老油条。刘备安排他做诸葛亮副手,他却不好好工作,常常要官要爵才肯配合。如今因为下雨导致粮草运输出现了问题,不想办法解决,却只想退缩,其实这也没关系,好好解释一下,最多算是工作不力,受两句批评也就是了。偏偏李严在官场混惯了,中了权谋的毒,干什么都喜欢两面三刀,这边假传后主的名义让诸葛亮退兵,那边却跟后主说诸葛亮退兵是为了诱敌深入,反正要把自己撇干净。为了推卸责任掩盖证据,李严甚至还想杀掉督粮的将领岑述。要知道岑述曾任蜀汉司盐校尉,那可是诸葛亮长期以来重点培养的经济后勤官员,李严可谓丧心病狂!这下诸葛亮真受不了了,于是与数十位蜀汉大臣联名弹劾李严,后主大怒,遂以矫诏之罪将李严罢官流放。李严万没想到自己身为托孤大臣骠骑将军领丞相府事,到最后居然没一位蜀汉大臣肯站在自己这边,就连东州派的老兄弟吴懿吴班等人都反对自己,这下可真没得混了,只好乖乖认栽。
虽然如此,但对于李严,诸葛亮还是觉得相当可惜的,蜀汉本来就人才匮乏,但凡有辙,他真不想搞这些内耗,所以他仍重用了李严的儿子李丰为中郎参军,并专门写了封信给他,春风化雨,勉励他不要因为父亲的事情而有什么思想负担,要继续为国立功尽力,并希望李严能够好好反省,改过自新,有问题随时可以找自己或蒋琬通气,日后仍有起复的机会;我诸葛亮一心如秤,不为人作轻重,你们不必担心前程;最后,诸葛亮还充满感情的写道:“亮别无他言,只愿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诸葛亮真是厚道啊,像李严这种人,若是落在司马懿孙权手里,不知要被灭族多少遍!
总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李严看完信后,感觉自己惭愧,从此老老实实做人,三年后,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李严闻听,心知除了诸葛亮没人敢用他,感觉自己仕途无望,竟伤心郁闷而死。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与处理复杂政治关系的能力是相当强的,甚至可以说是史上第一。我们看中国历史,几乎没有一个权臣能够全身而退:要么变成王莽曹操司马懿,违背初心,走上一条权力的不归路;要么变成商鞅诸葛恪严嵩,被权力反噬而身败名裂;哪怕是得到了善终的霍光张居正,死后也不免被清算,或灭族,或抄家,还差点被鞭尸;即便是号称圣人的周公旦,身为周成王的嫡亲叔叔,也不免遭到流言的攻击与声讨!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权力这头恶兽,就连圣人都感到恐惧,诸葛亮为何独独能够守住底线,守住最初的承诺,而不被它吞噬呢?
更何况,诸葛亮手握兵权,连年同魏国交战,更是犯了“五大不在边”的大忌。所谓“五大不在边”,意思说有五种大人物应该待在朝中,而不应在边疆带兵。否则,若战胜则声势愈盛,猜疑的人更多;若战败则丧师辱国,弹劾之声难免;即便不打仗,兵权就是原罪,蒙恬又招谁惹谁啦?
总之,权臣难做啊,即便你权谋通天,只要处理稍一不当,便是身败名裂。然而诸葛亮在接受托孤的十余年中,上辅弱主,下安黎民,外拒强敌,内修庶政,除了李严敢使点小绊子,其他就连周公的谣言都没发生过。这除了诸葛亮此心如秤,诚挚无私之外;其他类似李丰书信这些细致的善后工作,诸葛亮究竟花了多少心血,我们又何尝真正知道。司马懿说他“食少事烦”,又何若止日常的军政事务而已。
而另外一边在曹魏,张郃的运气就没有李严好了。
当时,诸葛亮奉旨退兵,司马懿就让张郃前去追击。张郃本来是不想追的,《魏略》记载了他最后一句话:“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司马懿早被失败冲昏头脑,竟以军法严令张郃出战。
大概司马懿觉得,自己新官上任,占据数倍于敌的实力,坐拥最精锐的关陇骑兵,却损兵折将,让诸葛亮在魏境内来去自如,这也太丢人了,必须打场胜仗挽回颜面,并告诉天下,我大魏国可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当然,就算没打成胜仗,也可让张郃跟自己一样也输场惨的,他不是觉得自己挺能嘛,就让他能去吧!这样司马懿也好回去跟魏明帝交代——你看,不是我一个人烂,张郃比我还烂,不怪我。
张郃身为老江湖,自然知道司马懿的心思。但他却没有办法抗命。因为司马懿拥有生杀予夺的“假黄钺”之权(注1),可斩杀“使持节”、“持节”、“假节”等三个级别的节将(注2),而张郃只是“假节”而已(注3),这次司马懿又下了死命令,他不得不听。
结果,一代名将张郃,就这样孤独的踏上了自己人生的终途,想他这一生戎马倥偬,为曹魏江山流血厮杀三十年,最终换来的只是无话可说,无处发泄的委屈。对他而言,这注定是一个无法归家的冷雨夜,冷雨纷飞,箭雨扑面,暖暖的血泪跟寒雨混成一块,眼前的色彩,忽然被掩盖,谁会愿意接受这最痛的意外……
这一次,诸葛亮也算是为弟子马谡报了仇。更重要的是,张郃此人“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除掉这位曹魏牛人,日后的仗就好打多了。
顺便说一下,诸葛亮为张郃选择的死亡之地名叫木门谷,位于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80华里牡丹木门村附近。因其东西两山对峙,状若天然门户,故名。此处河谷地势险要,荆棘遍地,怪石峥嵘,今右侧山坡上除了春草萋萋,只孤独地立着一块“木门道”石碑,一片荒凉之中,似乎还飘荡着那个冤屈的灵魂,如泣如诉,长歌当哭。
另外一边,听闻张郃战死,魏明帝也感到相当惋惜,不由长声叹道:“蜀未平而郃死,将若之何!”司空陈群同感悲伤,说道:“郃诚良将,国所依也。”
卫尉辛毗却道:"陈公,是何言欤!当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无武皇帝也,及委国祚,而文皇帝受命,黄初之世,亦谓不可无文皇帝也,及委弃天下,而陛下龙兴。今国内所少,岂张郃乎?"
陈群见老前辈辛毗站了出来,立刻怂了,忙道:“亦诚如辛毗言。”
聪明的魏明帝曹叡却从这番辩论中一下子看出了门道:颍川老士族辛毗竟然不待见他老乡陈群,反而更支持司马懿?看来,这帮士族要变天了,陈群身为颍川集团的领袖,又担任着司空录尚书事,却连个司马懿都制衡不了,实在令人失望。曹叡又想起一年前先帝的老臣吴质曾对自己说“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注4)看来这帮老臣大多还是抱了司马懿的大腿啊(注5),想到这儿,曹叡不由心情复杂,忍不住揶揄陈群道:“陈公可谓善变矣。”
从这段对话也可以看出,此时虽尚未到两晋,但士族门阀已然暴起,甚至已经到了可以将张郃这样鼎鼎大名的寒门宿将抹去而不起波澜的地步,实在令人发指(注6)。其实这也是魏晋之际寒门名将的宿命了,比如另一位功勋卓著的曹魏名将邓艾,除了略有居功自傲的迹象外,实无反叛之情,却被众士族构陷迫害,甚至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半路杀死,其家属也很惨,“余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而其部寒门将士也受到牵连,他们如此艰险偷渡阴平,建灭蜀之首功奇功,却被司马昭以“州郡将督,不与中外军同”为借口剥夺了其应得的封赏。还有伐吴的首功寒门名将王濬也被多次构陷,若不是司马炎还算宽大,恐怕也他会被士族们联手害死。就连司马师的心腹石苞,也因出身低微而屡次被属下轻侮并诬陷谋反,还险些酿成了第四次淮南之叛(见《晋书 石苞传》与《晋书 孙楚传》)。
事实上,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之所以建国之初便暮气沉沉,纷乱不断,并很快崩溃,正与西晋统治阶层的组成有关。司马代魏,主要的支持力量就是曹魏官僚集团的贵二代贵三代,他们凭借父祖的功荫支持司马氏上位,目的就是要垄断他们的政治既得利益,为此他们同其声类,抱团排斥出身低微、后起的司马氏集团成员,从而堵塞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上升渠道,造成了司马氏集团中结构性的矛盾。这在司马懿祖孙三代的强势领导下尚能维持平衡,可一旦帝系孱弱,则各集团的矛盾纷起,这便是西晋乃至整个南朝短促灭亡的最大诱因。
注1:见《晋书 宣帝纪》:“太和四年(公元230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
注2:“使持节”可杀二千石以下文武大员;“持节”则可杀无官位之人与两千石以下武将;而“假节”权力最小,只能杀干犯军令之武将。
注3:见《三国志 张郃传》“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
注4:吴质一生,桀骜不驯,曾折辱董昭,报复崔林,贬低陈群,羞辱曹真,可以说是个刺头,却偏偏讨好司马懿,可见士族之向背。后来吴质因生前肆意妄为,树敌颇多,死后被谥为“丑侯”。其子不服,持续上访数十年,直到司马氏掌权后才为其翻案,谥为威侯。
注5:士族们大多投靠了司马懿,除了因为他能力出众外,也因为河内司马氏人丁兴旺,组团出道,势力遍布朝野。如司马懿共八兄弟,号称“司马八达”,其中除司马朗、司马恂早卒于曹操时期,其余六人皆在曹魏任高官,封侯爵;而司马懿又有九子,其弟司马孚亦有九子,其中大部分都还算优秀。汉晋时期最重视家族,颍川陈氏虽名望高于司马氏,但人丁稀薄,实在无法与河内司马氏这个超级男团抗衡。
注6:更悲哀的是,战后魏明帝还不得不派使者到前线劳军,并为战败的司马懿增加封地。见《晋书 宣帝纪》:“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从不水贴从不说废话从不开玩笑
· 浙江麻烦快点更新,前22吴起,白起,王翦,姜子牙李牧,孙膑,孙武,苏定方,项羽,卫青,韩信,霍去病,刘秀,刘裕,李靖,李世民,徐达,岳飞,,朱元璋,完颜楼市,成吉思汗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邓禹,阿桂,杜预,李定国庞涓,李存孝,金兀术,杨坚,
hupu6447739
· 贵州一个名流千古 ,一个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