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航】阿斯顿马丁AMR22完成首航

avatar
关注

这是本赛季第三种发布新车的形式,哈斯的渲染发布,红牛的涂装发布,终于的终于,有个老实车队完成他们的新车首航,这也是目前为止最具参考性的一次新车发布,诚意满满啊。。。

(吐槽一句,你从这个视角就能明显发现侧箱进气口前置然后加上增大的轮胎对于车手的侧向视野是多么糟糕的事情)




整体来说这款车最多只能是发布款的赛车,和模板赛车相比有非常多的相似点。赛车前鼻锥是平且短,基本上也是利用到了鼻锥尺寸的下限,前鼻翼的主板并没有和鼻锥连接,而是固定在第二片襟翼上,其他两片襟翼连接到更高的位置,这使得高能气流被带到赛车底板入口。

值得注意的细节在于前翼主板的顶端呈现出一个负攻角,之前的技术帖子中也曾提及这些设计理念(【赛车涩图】2022技术规则解释(长期更新,就学鸽宗)2亮 33回复


此外,端板也如样车一样向内弯曲——哈斯则试图用外曲的端板制造一点外洗气流。

与 2021 年一样,前悬架方案仍然是推杆,转向杆从上叉骨略微偏移,梳理流向赛车中央部分的气流。在悬挂内部元件的检修面板所在的区域,车身和鼻锥之间的坡度发生了变化,使得鼻锥和车架的衔接变得不那么流畅。


底板入口原先的T-tray区域被空气动力学中性的围兜所取代,但是马丁这边还是希望能够挖掘这部分的空气动力学潜力。他们在底板下部上方安装了一个小翻板,以影响流向赛车后部的气流。



马丁和哈斯另一个相同之处在于极窄的侧箱进气,虽然马丁的进气口乍看和样车没什么区别,但放大就能发现实际开口的只有贴近车身的两个小正方形。但是两只车队在冷排的安放位置上显示了完全不同的逻辑:马丁的冷排是几乎水平放置的。

这种安放逻辑的差异导致了赛车在侧箱可乐瓶区域的巨大差异,这直接影响两只车队在管理后方气流的方式。从俯瞰镜头看,哈斯的可乐瓶区域更接近于自从09年侧箱R75规则一贯的逻辑(可以理解为不允许在该区域安装翼片的意思),尽可能的收窄赛车尾部,增加扩散器上方气流的进气量;而阿斯顿马丁肥大的腹部并不一定意味着赛车尾部气流的不足。

发动机罩的轮廓非常明显,并且这种奇怪的形状暗示梅奔动力单元将增压室似乎安装得相当向后,因此可以看到车身的两个凸起。


赛车可乐瓶区域延伸到拉杆后悬挂区域,具体而言就是类似于在文丘里底板上安装分流器,创造一个双层底板的效果。

如果往前回溯历史,你会发现什么叫“太阳底下没心事”,双层底板的设计最早是法拉利让·克洛德·米格 (Jean Claude Migeot) 运用在F92,但阿莱西当时对这个设计并不满意。这个概念在当时非常创新,但由于底部的弯曲导致红色在空气动力学上不稳定,以及 12 缸发动机的窜气问题,这一概念并没有奏效。


类似设计思路又在2012年被诸多车队广泛采用。2011年之后技术规则禁止了吹气扩散器,但是所有的车队都在设计上试图复刻吹气扩散器的工作原理


(最原教旨主义的吹气扩散器是将尾气直接吹向后轮内侧和扩散器外沿之间的区域,隔绝轮胎喷射涡进入赛车扩散器)

2012年,时任麦克拉伦技术总监的Paddy Lowe在MP4-27排气出口外安装了吊舱,这种吊舱的原理是利用康达效应让排气管高速排出的气流就能拉走附近的气流,同时改变高能量的废气流动状态。这种类似的形状设计后面也陆续的出现在其他赛车上。但是麦克拉伦突出的一点是将气流通道建立在悬挂侧箱上,侧箱侧面的气流仍然可以顺利流向可乐瓶区域,这样也就保住了可乐瓶区域的作用,当然后面红牛做的更绝,但是和这次阿斯顿马丁的侧箱形状没有关系就是了。



我这里并不是在说马丁会复刻吹气扩散器,而是说他们的新车可乐瓶区域曲线的收敛方式让我想起了曾经2012年车队尾部类似的设计,当时车队的赛车如果从俯瞰视角来看,并非是像现在哈斯这样完全追求收窄的可乐瓶形状。


赛车尾部DRS结构首次亮相(非常遗憾,你们都想错了,技术规则都规定了在这部分是留有一个开关的参考提及,之前所无法理解的就是尾翼襟翼两端的结构在没有端板的情况下如何安装的问题)

关于扩散器,这里也有些有意思的细节,扩散器的侧壁上还有一个半月形的开口(红色箭头)。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视觉效果而已

补充图


阅读 50426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洋洋不是阳阳

· 江苏

告别短jj鼻可太好了,梦回90年代的感觉

亮了(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