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和岳飞“迎回二圣”的不同
景泰帝登基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在朝野上下就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毕竟古代忠君思想深入人心,你突然把人家的主子换了,底下肯定有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即便景泰帝在位期间一直在打击先前的英宗派系,努力扶持自己的嫡系,但英宗的这些旧臣在朝中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也是明英宗能重回皇位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即便这些人不会明目张胆的支持复辟,这种潜移默化的认同感也足以让他们在夺门之变期间当一个缄默的旁观者了。
另外夺门之变的很多功臣早在土木堡事变之前就颇受明英宗恩惠,我把这些人在土木堡之变前的官职罗列一下。
杨善:礼部左侍郎 ,正三品,也是英宗比较偏爱的官员,儿子犯事都没影响他的仕途高升。
石亨:都督同知,从一品,虽然说石亨因为陷害于谦名声不太好,但这老哥在土木堡之前已经算是明朝比较能打的将领了,很受英宗器重
王骥:靖远伯,与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官。这位应该算是明英宗半个亲儿子了,麓川之役就是他主持的。
张軏:右都督 正一品 总管京营,英宗颇为重用的勋臣,也是麓川之役的负责人。
曹吉祥 :监军太监,英宗尚武的标志一是重用武将勋臣,二是启用太监增强皇权对军队的掌控力度,曹吉祥就是英宗派出去的众多太监之一。
徐有贞 :翰林院侍讲 从四品,徐有贞比较例外,他确实没怎么被英宗垂青过,在土木堡之前只能算是朝中默默无闻的一个中层官员。
我们再来看看所谓“迎回二圣”前后(绍兴七年),南宋主要的阁臣和将领在赵构登基之前的官职。
张浚:太常寺主簿 从七品上 国家档案馆文秘?
趙鼎 開封府司儀曹事 七品 开封民政局干事?
秦桧 御史中丞 正四品 这个相对来说官比较大(堪比上文徐有贞)
岳飞 武翼郎 从七品
岳飞自述:陛下録臣微勞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數視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撫諸路,臣一介賤微,寵榮超躐,有踰涯分。
岳飞说,陛下不到十年就把我从一介平民提拔到如此高位,给我如此大的权利,让出身微贱的我诚惶诚恐。
韩世忠 嘉州防御使 赵野前军统制
韩世忠自述:世忠寒贱人也,合受冻饿,今乃蒙被厚恩,如此自顾此身,未知死所也。
韩世忠说,我本来就是一介草民,皇帝对我的恩情这么重,真是折杀我也。
至于张俊,摘录一段他和赵构的对话
赵构:卿初見朕何官 你第一次见我的时候,是什么职位。
张俊:副使 副使。
赵构:是時家貲如何 家境如何?
张俊:貧甚,從陛下求戰袍以禦寒 没什么钱,只能靠陛下救济。。
赵构:今日貴極富溢,何所自邪? 那你今天的富贵都是谁给的?
张俊:皆陛下所賜 都是皇帝给的
赵构:然則卿宜思所以自效,而有羨於光世邪? 既然这样,你就该好好办事,何必羡慕刘光世?
在绍兴七年的时候,南宋名望最高的三个阁臣、军政地位最高的三个大将都是宋高宗赵构的嫡系,至于宋钦宗的旧臣要么在靖康国难中殉国,要么成为北宋灭亡的背锅侠,宋钦宗颇为器重的将领范琼早在建炎三年就被宋高宗诛杀,剩下的基本都远离权力中枢了,宋钦宗就算回来,唯一有可能和钦宗眉来眼去的只可能是秦桧,外加半退休状态的刘光世,而且讲道理这俩老哥受宋高宗恩惠远比钦宗给与他们的要大。
另外和夺门之变参与者多为武臣不同,作为政治不确定性最大的武将们是最没有理由莫名反对宋高宗的(除非被人为逼反),虽然很多人喜欢吐槽大宋重文抑武,但一个讽刺的现象是,绍兴和议前夕的宋高宗可能是大宋最不重文抑武的皇帝了。
绍兴七八九十年的岳飞、张俊、韩世忠,武将出身的他们不用看执宰的脸色,可以明目张胆的拥有自己的小金库,肆无忌惮的培养自己的亲军,可以无视所有台谏的弹劾奏章,出战的时候没有监军太监掣肘,没有镇守文臣束缚,进退之际只取决于自己和皇帝,另外南宋集全国之力优先以最高标准供应军饷,打败仗没有惩罚,赢了战绩随便乱吹也没人管,赏金依旧滥发,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赵构御将无能,但讲道理历史上能让武将这么放飞自我的年代真的不多。
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唯唯诺诺,戚继光极力讨好张居正,对比之下,刘光世从建炎开始就奋斗在文武对立第一线,韩世忠认为所有读书人都是NC,张俊专心捞钱,只有岳飞比较喜欢和文臣们拉关系,纵观历史,可能只有在明朝灭亡时候江北四镇+左良玉能享受到如此待遇。
人总是会趋利避害,所以即便宋钦宗回来,只要赵构还活着,无论武将还是文臣,是丝毫没有帮钦宗复制夺门之变的。
两亿起飞吉个斯
· 福建岳飞也妹说迎回二圣当皇帝啊,不然二圣谁当都是悖论,所以二圣回来但不当是合乎逻辑的
虎扑JR0046158788
· 江西这个说不说根本不重要,只要回来了就会有人懂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