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亮司马玮被划入八王是否有些冤枉?

avatar
关注

公元291年的高层内部动荡导致杨骏,司马亮,卫瓘,司马玮等晋室高层先后被杀,但是并没有十年后那样全国性的战争。十年间,张华,裴頠等治理下,国家并没有大的动乱。这样看来,司马亮和司马玮造成的危害远不如后面的司马伦,司马颖,司马越等,把他们俩划入八王是否有些冤枉?

发布于上海阅读 28314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0554185756

· 湖北

肯定不冤枉,八王之乱的本质是派系斗争,司马亮、司马玮是作为藩王派系介入斗争的一员。武帝死后,西晋政治中存在着5股势力,即君主惠帝、以贾南风为首的后党群体、武帝钦定的以杨骏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分封的藩王以及广泛分布在中央和地方的门阀世族的政治代表人物。5股势力早在司马氏集团出现时就已开始形成,惠帝时已经羽毛丰盈、蓄势待发。他们都具有极大的内在膨胀性和外在杀伤力,一旦时机成熟,必然侵夺其他势力的地盘,导致相互冲突和激烈争斗。在这5股势力中,君主惠帝是中轴和核心,他控制着其他4股势力的发展方向,规定他们的活动范围,限定其发展速度和力量。同样,其他势力无一不是围绕着君权而形成和壮大的。围绕司马衷贤愚及能否立为太子深受统治集团内部争议,并形成了派系斗争。不同派系和势力群体对司马衷的智力、能力以及即位后可能选择的依靠均表示出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关注。立为太子后,司马衷实际上卷入了一场被动的任人摆布的斗争中。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生大事发生时,太子不仅没有表现出一位即将继位、独掌军国大权的君主应具备的睿智果敢、坚韧独断的人格,甚至连一个平常人应该有的与生俱来的判断力都没有。这样,将要发生的悲剧也就不是司马衷个人的,而是整个西晋的悲剧。所以王夫之评价道:“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已亡。”首先形成的是外戚势力。在司马氏发迹过程中并没有功劳可言,但武帝建立西晋以后,外戚却以群体的方式进入朝廷核心、占据高位,代表人物就是杨骏。同僚们发现杨骏并不具备承担安国定邦辅佐大任的能力,劝谏武帝,但当时中国重归统一,武帝无心朝政,可又担心大权旁落;既声色犬马,又要防范君权被窃。于是,武帝纵容势单力薄的杨皇后之父杨骏异军突起,赋予其护驾太子的通天使命。杨骏及其弟杨珧、杨济“势倾天下,时人有'三杨'之号"。在杨骏外威势力膨胀时,以太子妃贾南风为首的后党集团迅速形成。太子司马衷在迎娶贾南风时,贾南风其父贾充已身居高位,是辅佐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的三朝元老。“又以充女为齐王妃”,与藩王势力勾结在一起。在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的儿女婚姻具有政治烙印,君主通过联姻的方式,与门阀世族的头面人物结成政治联盟,相互支持和照应,并且在权力争夺中获得最有力的支撑点。所以贾充作为太子妃之父,一跃成为了武帝的近臣和重臣。虽然贾充在惠帝即位前病故,但其培植的外戚势力已在西晋统治政治中根深叶茂。惠帝即位后,贾氏宗族与后党紧密结合在一起,“后暴戾日甚”,亲临权力争夺第一线,“侍中贾模,后之族兄,右卫郭彰,后之从舅,并以才望居位,与楚王玮、东安公繇分掌朝政。”后党势力成为惠帝即位后直接控制君权、左右西晋统治政治局势的主要势力。而以杨骏为代表的武帝皇后外戚势力势力又托孤辅佐惠帝。因此惠帝初年,外戚势力与后党集团的权力争夺白热化,外戚掌握着朝中军政大权,后党控制着惠帝诏令大权,西晋统治的命运全然维系在这两大派系的平衡关系之中。这个斗争中,司马玮作为藩王派系代表是有参与的。

亮了(2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无忧骑士

· 广东

汝南王司马亮和齐王司马冏两人是能力不行,但是追其本心,这两不是为了争权夺利。算是有点冤枉。其余的全是利欲熏心之辈。司马乂本事算是八王里第一,说他冤枉大可不必。光是进谗言让司马冏杀王豹这一条,就能看出来也是野心勃勃的主

亮了(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