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有意思小人物之女将军张凤仪
应该说不是有意思的一个人,而是有意思的一家子人。不过,还是先从一个女将军说起。
1,张凤仪:
先看一则史料:
《南明史》卷七十 列传第五十:
崇祯三年,清兵陷永平西城,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镇自保观望不前,良玉独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师昼夜兼行抵都。都人闻白杆兵至,朝市喧传安堵。会四城复,蜀有百丈关之警,命良玉归。翼明护筑大凌河,城成,亦撤兵还镇。祥麟、凤仪代驻近畿防守。后夫妇分兵逐王嘉胤、王自用于山西、河北。已调襄阳,凤仪以孤军战殁侯家庄,祥麟乃南旋。
这则史料中人物众多,说明一下。
良玉是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战神之一。不过今天要说的主角不是她。翼明是秦翼明,秦良玉的外甥。祥麟是马祥麟,秦良玉的儿子。
而这个凤仪,是马祥麟的妻子,秦良玉的儿媳妇,叫张凤仪也叫马凤仪。我想说的就是她。
这则史料中,女将军张凤仪在襄阳侯家庄英勇战死。看到这则史料,产生点兴趣,再去搜此人其他信息,发现越来越有趣。
诏总兵邓玘将川兵二千,益以石柱土司马凤仪兵,驰赴河南。未几,马凤仪败没。(《明史纪事本末》卷之七十五,页一二六三)
(崇祯六年三月)庚辰,石柱营参将马凤仪邀贼于永年,战死。(《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六,页九)
这基本上就是南明史的那则信息,没啥新东西。但是,下面几则就丰富了。
《绥寇纪略》卷一:
(崇祯六年四月)先是豫中有毛兵有乡兵不过七千,贼犯覃怀失数百,犯安武亦如之,犯济怀失千人。左良玉一旅之师,势成孤注,不得已而请邓玘川兵,又以石柱土司马凤仪之兵益之。玘以六千人戌遵化也,久客思归,再复登州有功,诏奖其成劳,勉以便道杀贼,许功成之日还蜀。凤仪从遵永调防固关,登州平,保兵还固龙固,守御有人,改赴中州之急。礼部给事张镜心有河南四路宿兵之议,遂命良玉、玘、凤仪当其三,豫抚整顿毛兵当其一,然毛兵屡败不可以用也。贼炮石甫发于孩儿村,凤仪以孤军在侯家庄被围,孙宏漠、杨芳等(两人保抚中军)不能救,石柱兵俱没。
《蜀龟鉴》卷之一
宣慰马祥龄与妻张凤仪逐贼于侯家庄,凤仪死之。贼王嘉允、王自用等分窜,祥龄与妻分逐之,军少败没。凤仪健勇,有母霍氏风,从姑良玉,男装击贼。诸书作土司或马氏,俱非。
《蜀龟鉴》卷之七
凤仪以母家难,与夫祥麟请援晋。凤仪武健,有母风,效姑男装,以无官领石柱兵,奏报称马凤仪,诸营不知其为妇也。屡破贼王嘉允、王自用等,山西幸无贼。四月十九日,凤仪邀贼于临洛关。适左良玉兵少,河南贼势张,诏凤仪驰赴河南夫妻分逐贼,屡立功。为大师抑,以孤军败没于侯家庄。先生一子,良玉名万年,竟延其祀。国朝乾隆四十一年,锡凤仪谥节
张凤仪与丈夫马祥麟,率石柱土司兵北上勤王,先与满清战于蓟镇,收复遵化永平,再去平吴桥兵变收复登莱,后去山西河南湖北剿匪,屡立战功,最后孤军战死在侯家庄。“夫妻分逐贼,屡立功。”看来她也不是梁红玉之类做丈夫的贤助,而是真自己带兵跟流寇死磕。
我原以为,秦良玉的儿媳妇么,不奇怪,打仗跟婆婆学的。可细看看竟然不是。“有母霍氏风,从姑良玉,男装击贼,诸书作土司或马氏,俱非”,那么她出身就不是四川土司,而是“霍氏”。这霍氏是谁?“凤仪以母家难,与夫祥麟请援晋。”母家难,援晋。所以,是山西霍氏。
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
张凤仪( ?-1633年)明末抗清女将军,沁水人,明末忠臣(尚书)张铨之女,母亲霍氏,夫马祥麟(秦良玉和抗倭将领马千乘之子)。出生于战乱时代,受母亲霍氏和张铨影响,熟读兵书史集,能文善武。早年跟随母亲霍氏及爷爷(万历尚书)张五典(退休为农时)进行抗清活动。婚后跟随马祥麟四处征战。
2,霍氏:
知道了张凤仪的出身,于是再去了解她娘家的故事。
先看她娘霍氏,找到这样一则信息:
漫话窦庄“夫人城”(阳光沁河的博客)
窦庄古堡是目前沁河流域现存最早的一座古堡,其堡不仅明清时在古泽州享有盛名,而且在全国也颇有影响。窦庄古堡之所以闻名全国,是因为民国时期有一篇名为《夫人城》的文章,被编入全国小学新学制科教书。其文大意是:山西省沁水县窦庄堡是明代辽东巡按张铨英烈之故乡,该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城堡坚固。崇祯四年,流寇李自成部将至,众人请张铨夫人霍氏走避,霍夫人曰:“避贼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贼,身不保。等死耳,盍死于家”。乃率童仆坚守,贼环攻四昼夜,不克而去。山西副使王肇生上表,褒其堡曰“夫人城”。……
难怪张凤仪“有母霍氏风”,霍老太太确实有能耐。而直到现在,窦庄古堡依然保存着许多明末要塞建筑,当地政府也在努力保护开发。
3,张五典
继续关注这个家族,先来看看张凤仪的爷爷,霍夫人的公公:
百度百科:
张五典 (明代兵部尚书)
沁水人,子张铨(泰昌兵部尚书),儿媳霍氏,孙女张凤仪(明末抗清女英雄),孙张道濬(都指挥佥事)。
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行人司行人,继选升户部江西司主事。1601年差管天津粮仓,不久继任员外郎。1605年任山东布政司参议分巡济南道。天启元年(1621)任太仆寺少卿,第二年任南京大理寺正卿。1623年乞终养,加升兵部尚书。
百科记载了他很有意义的一件小事:
分巡济南道期间,五典利用政务闲暇,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实地勘察泰山高度。万历三十九年(1611)张五典经过在4300多个测量点上进行测量,终于成功地测量出“泰山的坡距里程为14里又80余步,泰山的垂直高度为368.34丈。”明代每尺约合今0.32米,拆合1182.3米。假如当时张五典从泰山门户红门宫起测量,加上此处的海拨250米,共计1482.3米,这与今天精密测量泰山海拔1524米的精确数据非常接近。张五典圆满完成测量后,撰写《泰山道里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而窦庄古堡,就是他退休回乡后主持修建的。其他的,史料没留下多少他的事迹。但是,他的儿子就不一样了。
4,张铨
百度百科:
张铨,抗清民族英雄,字宇衡,号见平,山西沁水窦庄人。万历末期任辽东巡按。守辽阳。城陷。被押见统帅,立而不跪,反而引颈以待。无奈,又把张铨押回官署。当时城中百姓纷纷要求保护好张使君。张铨听后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好百姓。”说罢,整好衣帽,遥拜京师,然后挥剑自刎,时天启元年八月二十二日,年仅46岁。
张铨著有《皇明国史纪闻》十二卷,约40余万字,记载了明洪武至正德150余年的历史,以大事记形式编写,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已入《四库全书》(注: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017册)。
5,张道濬(又叫张道浚)
张道濬应该是张凤仪的哥哥,在崇祯四年霍夫人打败李自成之后,张道濬丢了官职回乡,次年九月二十八日,不甘心的农民起义军新首领紫金梁王自用又一次杀来,又一次被张道濬打得铩羽而归。崇祯六年三月,道浚设伏兵于三缠凹,俘获义军首领满天星。从此很长时间不敢再来骚扰沁水。
但是明史中张道濬还有另一个角色,负责审讯袁崇焕的锦衣卫,张铨死后,朝廷授道浚锦衣卫指挥佥事。
张道浚于崇祯三年八月所上《纠欺罔奸党疏》,在八月十六日的平台召对中,崇祯帝召集在朝众多廷臣,出示袁崇焕的供词,历数其罪。
张道浚的奏疏中转引了袁崇焕一句供词,供词中,袁崇焕承认了自己遣散援兵是别有用心:
本月十六日,臣随诸臣后,待召平台。我皇出贼臣袁崇焕招词,历数其逆状,赫赫王言,直禠奸邪之魄。
……崇焕自招云:“遣散援兵,以为京城内溃,不意尚守得定。”
关于袁崇焕在北京受审,是非曲直那就太复杂了,不过一般都认为,锦衣卫的审讯并非刑讯逼供。袁崇焕为什么自认罪行,这里就不多讨论了,没法定论的事。
遣散援兵,是指崇祯二年底,皇太极入关,袁崇焕在蓟镇遣回了来自宣府大同的勤王援军。此条自招的罪行,对袁崇焕定罪有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世袭荫职锦衣卫,卷进这种复杂的党争之中,还是很难有好结果的。没多久,张道濬被贬回了老家,据说是被人弹劾受贿。后来坚守家乡的军功,也没被朝廷认可。
6,这一串的史料串联起了秦良玉和张五典两个家族。不过,张凤仪是张铨女儿张五典孙女这层关系,在张铨的百科中加了个括号,(注:此说不可靠)。而在张凤仪张五典的百科中,明确承认关系,并无注释不可靠。说不可靠的,也没给出解释如何不可靠。
回头看,史料中明确关系的,主要是《蜀龟鉴》,作者清朝刘景伯,主要叙述了明朝末期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进入四川后,川中发生的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的历史文献。本书共有七卷。其中,卷首至卷之六,用左氏春秋的传体风格叙述了从万历年间至南明永历(清朝顺治年间)的蜀中大事,有平定杨应龙叛乱;平定奢、安之乱;张献忠、李自成乱蜀及满清入侵四川的全部过程。最后卷之七,则是将在这一过程中对参加过平乱、剿贼以及抵御外夷、忠贞义士的传述。就包括《明石柱宣慰马祥龄及妻节愍张氏凤仪传》。
看成书风格,治史还是相对严肃的。百度百科张铨条中说此说不可靠,大概是孤证不立吧。不过,也没发现什么反证。真相如何,就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吧。
豪杰问焉
· 江苏明末多少英雄的血都白流了。
唐古拉07楼主
· 海南其实,都一样的。比如金末的完颜陈和尚。只不过我们都是俗人,难免有代入感,对汉族英雄更能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