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t to Lose:摆烂时代是如何改变NBA的》(序言)
原作者:Jake Fischer
在那个最辉煌的年代,对记者们来说,NBA奥兰多夏季职业联赛就像是一座金矿。跟20世纪10年代后期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那个利益丰厚的狂欢派对要有所不同,奥兰多夏季职业联赛不允许有球迷入场,只有球队的内部人士,经理和有报道资格的媒体人可以在场边观战。所以如果你能出现在那,那么这说明你最起码是一个有必要出现在那里的人。
每年7月,大概会有8支球队参加这项赛事。即便你只是《扣篮》杂志的一名19岁的实习生,你也可以在安利中心球馆内部四处闲逛,跟任何一支球队的高管进行接触。你可以靠近那些首轮秀,他们都会靠在墙边,像在等待各自球队的队内分组训练赛结束似的,漫不经心的等待比赛开始。
你可能会因为自己偶然跟球队老板在媒体室里共进午餐而感到兴奋。你可能会因为拿着笔记本坐在场边而被当成篮球领域的新闻媒体被全美直播的镜头拍到。有那么一年,NBA娱乐甚至给我戴上了麦克风——直到今天,我也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当时,我们拍摄一段关于球探工作的非正式对话,理论上讲,我们只是在模仿整个星期都在后厅回荡着的那些窃窃私语。
2013年,在《灌篮》杂志实习了两个月之后,我把一张在VistaPrint(云印刷公司)上制作的名片递给了费城76人队新上任的篮球运营总裁萨姆-辛基。这件事我办的特别的傻,也显得很不正式。当时,我曾尝试将名片上的联系方式的字体尽量改成跟《灌篮》杂志相匹配的字体,但是我失败了。可尽管如此,辛基还是接受了我稍显业余的社交尝试。毕竟这里是奥兰多,我又出现在这里,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我至少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那年5月,76人队签下了辛基。我记得,当时我正坐在我的本田CR-V里,通过推特的消息通知看到的这则新闻。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我的Iphone 4s屏幕上显示的NBA推特随之而来的反馈。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当时“s”代表着“Siri”,那是现如今已经家喻户晓且被广泛应用的个人语音助理第一次被引入到移动端设备中。黑莓手机突然就不那么酷了。当时人们还在嘲笑我还没使用Imessage。如果你的短信显示的是绿色而非蓝色,那么这说明你已经落伍了。与此同时,那些科技巨头所散发出的味道也开始融入到NBA的生态系统里了,这或许并非偶然。
76人队从以数据驱动著称的休斯顿火箭队那里挖到了辛基,当时火箭队还是由达里尔-莫雷领导,后者被广泛视作篮球界的比利-比恩——这位善于数学计算的高管靠他打造的“魔球”体系,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将奥克兰运动家队打造成了美职棒世界大赛的有力竞争者。2007年,火箭队全权委托莫雷去尝试他的篮球经营理念。同年,有数据挖掘和分析思维的萨姆-普雷斯蒂即将成为雷霆队的领袖。
火箭队赢了,而且是大获全胜。每个赛季,不管是阵容打造还是比赛风格,莫雷的球队似乎都在挑战数学理论的极限。当很多对手依然在禁区摆放大块头中锋时,火箭队的三分球越投越多。与此同时,普雷斯蒂治下的雷霆队正有条不紊的挑选一个又一个超级巨星。他打造的那支年轻的雷霆队很快就杀进了2012年NBA总决赛,顷刻间,NBA数据分析的浪潮似乎席卷了全联盟。
不久后,奥兰多魔术队从普雷斯蒂治下的雷霆队挖走了罗伯-亨尼根作为他们的篮球思维担当。紧接着第二年,76人队把球队大权交给了辛基,太阳队则聘请莱恩-麦克唐纳担任球队总经理。来自凯尔特人队数字分析部门的麦克唐纳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球员评估者,而莫雷是他进入职业篮球世界的领路人。国王队任命以精通工资帽而闻名的薪资大师皮特-德亚历桑德罗担任球队总经理。这些人都不是生来就有球感的前球员,或者让我们说的再直白点,这些人就像是一群在由NBA传奇球员组成的圈子里横冲直撞的书呆子。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任何行业的任何趋势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当苹果取消手机的耳机接口之后,蓝牙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当NBA球队都配备了这些年轻,善于分析的帮手们时,一个全新的团队建设主题浮现在了联盟的版图上。因为数据都摆在那:如果你的阵容处于中游水平,而你的战绩又普普通通的话,那么你基本上没有什么争冠希望。
长话短说,亨尼根,辛基和麦克唐纳都明白,输球,让排名下滑,增加拿状元签的概率,才是球队引进一个未来可以带队拿到总冠军的超级巨星的最可靠方案。凯尔特人队在2013-14赛季也这么做了。所以,虽然NBA明面上都是在追逐总冠军,但是实际上,一场全新的比顶层竞争还要激烈的底层竞争同样在上演。
辛基已经上任一年了,有相当多的人又一次蜂拥前往奥兰多。整个赛季,怀疑论者都在抱怨76人队正在失去他们的球队文化。篮球从业人士都被惊呆了,他们都想知道76人队的年轻球员要怎么学习职业素养。辛基的策略让德拉瓦河谷都会区的球迷形成了两极分化的态势。很大程度上讲,那些年轻的支持者们似乎对76人队多年的平庸感到厌倦,他们全都为辛基的无耻计划欢呼雀跃。老一辈的76人球迷则大声抱怨球队每晚的糟糕表现。我父亲,一个长期季票持有人,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座位。我是一个有志向的体育记者,也总是带着我在VistaPrint上打印的商业名片,所以每当我遇到我父亲的朋友时,他们都会向我讨个说法。他们拿辛基的电子表格开玩笑,在邮件和脸书消息里非常刻薄的将其称之为“骗子辛基”。
这就是我在2014年7月,在安利中心球馆再度和辛基接触的原因。我必须得再见见他。我需要在许多人为其创作的讽刺漫画里加入一个人物性格和一段对话。除此之外,我还需要再递给他一张更有光泽,看起来更正式但是依然不是《灌篮》官方定制的商务名片。虽然这一次名片上写着的不再是实习生,但是我依然只是一个20岁的“特约撰稿人”,离成为“名记”还差的远着呢。
所以,我问辛基,这周能不能一起约个饭。他完全没有理由答应这个请求,但是,这个因破坏NBA传统而臭名昭著的球队高管却立刻邀请我当晚共进晚餐。
我跟着他走出了球馆,走进了佛罗里达昏暗的雨中。我们快步穿过了马路,走进了一个停车场。他这周租的是一辆黑色的雪佛兰Suburban。当我坐在副驾驶座上时,XM广播电台正播放着安静的乡村音乐。
我们在奥兰多大波西米亚酒店的大堂餐厅边吃边聊。尽管他讲话很谨慎,但是他极富人格魅力。他总是坚持要求谈话内容不要被记录下来,因为这是他的习惯。不论如何,那天晚上,我面前的这个36岁的男人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冷漠且矫揉做作。他说服了我。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一直在竞争激烈的篮球行业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在和辛基讨论他要如何把76人队打造成一支常年争冠球队的过程中,我也很难保持中立客观。
那周晚些时候,我在安利中心球馆的媒体室里遇到了伊塞亚-托马斯。我们有几个都认识的熟人,所以我在排队等自助餐的时候跟他聊了起来。托马斯当时在为NBA TV的夏季联赛直播提供有个人色彩的现场解说。当然了,他曾是一名荣誉傍身的控球后卫,并且在底特律活塞队拿到过两次总冠军。之后,托马斯既当过教练,也当过球队管理层。他和辛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他不仅打过球,而且还是联盟里的球星。其次,虽然他不是一个30多岁的神童——但是他已经在联盟里待了30多年了。
而托马斯作为一名管理层高层的失败——包括给纽约尼克斯队的薪资蒙上一层阴霾,给那些没有证明过自己的球员开出薪资丰厚的合同,单凭球员的篮球天赋去赌他成功——所有这些正是传统的NBA高管的不足之处,这使得老板们更多的启用像是莫雷,普雷斯蒂,辛基和麦克唐纳德这样的高管。因此,当我们在媒体室里聊天时,果不其然,托马斯抨击了辛基的理想。托马斯不相信输球这条路。他不可能同意摆烂。托马斯打过球,而球员们又都是些赢家。你不可能通过输掉一场场比赛去组建自己的球员名单。这不是NBA,或者说不是他眼中的NBA一直以来的运作方式。
紧接着,这场规模更大的意识形态冲突持续上演。辛基的76人队一直在输球,球评人不断要求他下课。当我还在波士顿的东北大学读新闻专业时,我曾伪装成NBA记者,溜进北岸花园球馆,报道联盟的相关新闻。当76人队每年两次造访马萨诸塞州时,那些比赛就像是焦点战一样,本质上讲,两支球队就像在照镜子。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死忠粉相信他们的管理层。凯尔特人队会摆烂,会选到未来的球星,并且再度成为一支争冠之师,就像辛基的热情支持者坚决拥护他的重建方针一样。然而就像76人队吃到的无数次败仗一样,凯尔特人队的失利依然让很多人感到痛苦。
我发现自己总是左右为难。一方面,你无法否定这个数学公式:摆烂能带来明显的好处,而NBA的乐透抽签制度显然给那些想要在中游球队中突围的弱队带来了帮助;看看普雷斯蒂的雷霆队你就懂了。然而另一方面,在这些球队的更衣室里,我认识的那些教练开始变得愈发沮丧。把承载着这种重建理念的马车捆绑在19岁的年轻人身上,似乎忽略了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善变的天性,尤其当这些19岁的年轻球员正拿着上百万年薪的时候。
跟踪报道排名垫底的球队时,你需要以一种中立客观的视角去进行报道,但是由于这名年轻记者和那些19岁的天才球员年纪相仿,所以他做不到这一点。这是一场培养记者的职业操守和让他尽可能的保持中立客观的战斗。我相信辛基的办法,但是我也承认他的计划和他的领导风格所存在的那些缺点。
如果一定要说些什么的话,那么这本书是献给那些年,那个被我称之为NBA的摆烂时代的赞歌。为了赢在未来而输在当下的做法开始盛行,这最终促使联盟办公室和联盟理事会改变了乐透抽签规则,以求阻止未来的球队管理层会为了提高中奖概率而在比赛中故意输球。报道那些摆烂球队的经历帮助我在这个行业里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而早年间的那些工作经历帮助我在《体育画报》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这一次,公司居然为我制作了名片。所以对不起了,VistaPrint。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奥兰多夏季职业联赛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本书里提到的大多数高管也早已不在球队中任职了。但是正是NBA历史上这个最迷人的时期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记者。我相信,在和这些书呆子们的互动中,我是更聪明的那个——在进行了300多次独家专访后,我将这些经历写成了书——而这些人永远的撼动了NBA的版图。
Lee半仙儿
· 山西好文章,帮顶…
Larrygb
· 浙江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