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下海豚跳的原理

avatar
关注

在另一个帖子里看到有人在讨论海豚跳和今年地面效应底板的关系,在下不才,开个帖子给兄弟们解释一下。


为了了解2022赛季新车的海豚跳的原理,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地面效应。

先抛出结论,F1赛车所谓的“地面效应”根本不是地面效应。


地面效应在飞行器上,比如飞机的起降阶段、直升机和地效飞行器上的原理是:

1.影响机翼的下洗气流,增加升力。比如直升机的旋翼的下洗气流在旋翼距离地面很近时,事实上就会形成一个气垫,这个道理和气垫船一样。对于飞机来说,机翼被空气托起,空气给机翼一个向上的升力,机翼就会由于牛顿第三定律给空气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向下流动的空气撞击到地面当然就会形成一个气垫,向上托举飞机;

2.影响机翼翼尖涡流,减少其作用,从而降低了诱导阻力,增加了同样速度下的机翼升力。飞机飞行,或者直升机的旋翼旋转时,下表面的气压大于上表面,而空气有从高压流向低压的特性,所以这个力会把机翼或旋翼托举起来。但是在翼尖附近,下表面的高压空气却可以向外绕过翼尖流向机翼的上表面,这相当于减少了机翼的长度(或者说,面积),也就相当于增加了诱导阻力,降低了同样速度下的升力。这个空气从机翼下表面流向翼尖的上表面会形成一个旋转的涡流。在机翼靠近地面的时候,这个涡流在旋转时会碰到地面而破碎,相当于地面摧毁了翼尖涡。翼尖涡被摧毁,那么从机翼下表面绕过翼尖流向机翼上表面的空气就减少了,这相当于机翼有效面积增加了,增大了同样速度下的升力,降低了诱导阻力。

以上两个原因叠加,就造成了飞机降落时由于地面效应,在接近地面时难以继续下降。我们坐飞机时,降落时感觉到飞行员拉平飘、然后再接地。这个拉平飘就是很好的利用了地面效应,也使飞机接地更加平稳,减少了冲击,乘客也更舒服。下雨天时,为了防止机轮在跑道表面打滑,就要让机轮砸在跑道上,利用这个向下砸的力排开轮胎和跑道之间的水。这时就不能利用地面效应拉平飘,而要迅速减速、让升力迅速降低——突破地面效应对飞机的托举,让飞机砸到跑道上。所以雨天降落时,乘客感受到的冲击力往往比较大。


但F1赛车的“地面效应”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历史上的地效车没有利用航空上的地面效应,2022年的地效车也没有利用。这两个“地面效应”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F1赛车自从出现了前翼和尾翼以增加下压力之后,很快就有人想到了,将飞机的机翼倒置做成的前翼和尾翼的面积是很有限的。要扩大面积的最佳方式就是直接把F1赛车的底板做成倒置的飞机机翼。底板下表面的空气流速高于底板上表面,底板下表面的气压小于上表面的气压,和飞机的机翼刚好相反,产生了大量的下压力。

这才是F1地效车的原理。

但是,在大直道上,随着车速增加,整车的下压力越来越大,底板也越来越低。速度太快、底板产生的下压力太大,底板就有可能被下压力压到地面上。这种情况下,下表面的气流就断掉了。此时相对于F1汽车底板,下表面气流速度=0,小于上表面的气流速度,于是底板产生的下压力瞬间变成0。失去下压力的车体自然会向上抬升,空气又可以流过下表面了,底板产生的下压力继续把车体往下压,直到底板接触地面,下压力再次等于0。

周而复始,车子就一直在跳动,直到速度降低到下压力不能把底板压到地面上。

在大直道上,这个现象会发生在速度最快的直道末端。下压力的反复变化会使得刹车时,车辆抓地力的不稳定。但问题不大,反正经过刹车之后,车速降低了,海豚跳也就消失了。

但是在比赛中,车手在超车时难免会在刹车区进行变线,尤其是里卡多这种车手,习惯于刹车区重刹并且变线进入内线。此时如果发生海豚跳,车辆的侧向抓地力也不稳定,这是很危险的。

更危险的则是在高速弯发生海豚跳。当年的所谓的“地效车”就是因为高速弯容易失控(侧向抓地力不稳定)、赛车高速撞向外侧护栏而被禁的。

在当年的地效底板被禁了之后,底板只能是平的。所以工程师们才搞出了扩散器,以代替可以产生下压力的“地效”底板;甚至想出了给扩散器增加一个风扇从而加速底板下空气流动、增加下压力的办法。当然也很快被禁了,只有扩散器保留到了现在。


解决海豚跳的方法,最有效的就是主动悬挂,可以控制离地间隙,但这不被允许;或者调硬弹簧,让赛车不容易被压到地面,但这影响车辆对赛道的适应;再或者提高车身,但这影响扩散器效率、降低了下压力。

所以,让我们继续观察各个车队会如何应对海豚跳吧。

发布于山东阅读 59047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大象和世嘉

· 广东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因为车队们早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了。我记得有一年的研发,有些车队在最大下压力和持续下压力的选择上走错了路。选追求最大下压力路线的赛车,因为最大下压力来得突然,车手反而开不出速度

亮了(16)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Y250涡流

· 南荷兰省

新规下为了地效,悬架已经硬的和石头一样了(热知识:上个规则周期刹车和过弯时轮胎的变形比悬架变形大;新规下悬架肉眼可见比去年还要硬的多),已经没法更硬了。说不定弹簧调软点还有用(用阻尼吸收能量,当然我没建模过所以不确定)。加上所有大小车队都有这个问题,合理怀疑锅在倍耐力,车子这么跳很可能主要是轮胎在跳,所以悬架机械上咋改都没用。最终解决方法可能还得在空气动力学上尽力避免现在的问题。

亮了(7)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