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制跟府兵制哪个更好?
纵观古代史,大部分时期都是在募兵制跟府兵制之间改来改去。用府兵制吧,财政压力小,但打仗又差点意思。用募兵制吧,财政压力太大了,打的赢还好,打不赢,光军费就能把财政拖垮,但至少军队是有战斗力的。
琼云
· 辽宁有钱募兵制,没钱府兵制。
Holmeslock
· 安徽魏晋南北朝隋和唐前期是府兵制,唐中后期五代两宋使用募兵制,而元和明则使用府兵为主(卫所制度),兼有少量募兵的传统,清袭明制,只是加上了八旗子弟部队这样的类似于贵族兵的制度,而晚清汉族官僚编练的私兵和新军等使用的明显是募兵制,成为晚清的主要军事力量。古代的统治者在选择军制时,有一定的倾向性,除了宋朝以外,其他统治者无一例外的首先考虑府兵制,然后才慢慢变革成募兵制,而宋不使用府兵也是有渊源的,宋朝对于户籍土地的控制本来就很弱,宋太祖这个人因其出身也对募兵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不是能说明,府兵制,至少在统治者眼中,优于募兵制。再来说府兵募兵的优缺点吧,府兵制作为世袭兵制,其核心在于兵员另立军籍、世代为兵、自备粮食装备,作为交换,政府为其提供土地并免其其他徭役。让军户为国家服役的土地,作为均田的一部分,是政府或者说是皇帝直接给予的,不得随意买卖,也就是说,府兵的效忠对象,直接面对皇帝,这对中国古代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者来说,其优点不言自明。但是注意,这个军籍,并不是自愿的,而是政府规定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军籍不得与其他户籍通婚,军籍中男子壮年必须去当兵,逃脱兵役的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在和平时期,军户也就担任下一般的戎卫任务,最困难的也就是派到某地去做工,而且不用负担一般赋役,军户也都比较愿意,少有逃户。但一遇战争,自备武器装备粮食长途跋涉不说,上战场能活着回来的又几个,旧军户多有逃户,而新军户由于没有土地难以招募,直接造成的是兵到用时方恨少。府兵制作为一种常备兵制,其兵员补充并不容易,兵户的数量难以改变,而每一代兵户能提供的兵员就那么多,这些兵员多已经担负京师或者边境各种日常宿卫的职责了,一遇战乱,逃户增多,兵员更少,又不能从京师或者边境调兵。贞观时太宗出征高丽,募兵以经占了部队中很大的比例。募兵制就没有这个问题,募兵制,就是直接把军队数量问题变成了一个经济问题,政府只要有钱,就能招兵,只要有很多钱,就能不断扩大兵员数量,送到战场上死了,没关系,再招一批来!要知道,均田制破坏、土地兼并、大量逃避赋税的流民存在的情况下,正是招兵的好时候!但是,募兵制的坏处就是显而易见的“藩镇割据”,有钱的不一定只是政府,募兵谁出钱听谁的,各藩镇要挟政府截留地方赋税,用这些钱招兵,私自训练,政府很多时候也没有办法,这肯定是古代统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以上主要以唐朝为例,而清末卫所制度的破坏和私兵新军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涉及的势力以及其背景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