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Gelburst,结合8年多亚瑟士球鞋经验和总结,希望有帮助

avatar
关注

大家好,我叫Ken,一位出身HK的小小篮球爱好者,工作关系现居日本。10年前在日本偶遇亚瑟士专门店的免费测脚,启发甚深,经过2年多的观察后选择入坑,转眼间穿亚瑟士球鞋已经有8年多了。最近看到亚瑟士篮球鞋在国内的评价两极化,颇有感触。虽然之前已经发了好几个帖子介绍亚瑟士和美津浓球鞋,但似乎缺乏了些背景,所以这次尝试总结我8年多来日系球鞋的经验和认识,从背景入手深入聊聊大家关注的款式。特别在对亚瑟士球鞋的理解和探讨是否适合自己这方面,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谈球鞋离不开聊个人的身体特点,打法和篮球经历,没有这个球鞋无从谈起。因为内容有点长,我放在后面。想先看我个人介绍的朋友可以稍移玉步到最后,然后再回头来看鞋谈。

此贴虽然重点聊Gelburst,但每每谈到亚瑟士球鞋,我都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先看亚瑟士球鞋矩阵。熟悉日系跑鞋的朋友应该很清楚,日本品牌把产品分的非常细,围绕着功能/人群/价格这三大面,至少10款以上,各款针对性极强,不能闭着眼睛冲。亚瑟士球鞋基本是针对室内场设计的,这点也挺重要的背景之一。

亚瑟士篮球鞋基本从轻量,加速,缓震,稳定四个大方向分类,然后配以专门针对女性的款式,一般大众的非专业款式和儿童青少年款式。简单地说,就是上面的五角是针对性极强的款式,下面的是各种特性比较中庸的款式(以前中庸类的还有好几款,包括皮质的)。Gelburst属于加速类型,看数字可以看出已经有25年历史了,是亚瑟士篮球鞋中的延续得最长的款式了。

何为针对加速?我们来看看亚瑟士的配置图(Specs)。

结合亚瑟士的日本官方介绍,我个人的理解是重点加强直线加速性能和反应性。

- 后高前低,前掌强调贴地(去掉前掌Gel)和稳定(TPU侧面延伸)

- 去掉大面积侧面防侧翻模块减低前掌弯折时候的阻力(牺牲一点横向支撑)

- 后跟大型X稳定片加强脚跟固定

- 中足交叉立体TPU提供加速时候的抗扭

- 倾向于前松后紧的包裹设计(和GH不一样)

- 标配SpEVA鞋垫(SpEVA是EVA时代亚瑟士常用的中底科技,是弹性更强的改良版EVA),而非很多球鞋的Ortholite海绵类鞋垫。牺牲一些缓震性来提高场地感和反应性

*留意现在的Flytefoam材料不是EVA!

有经验的朋友估计能猜到这种针对性设计的强弱处和适合度了。

是的,这种设计在提高直线加速的同时,牺牲了一些前掌缓震,横向支撑,和超紧致包裹。因为非针对极致包裹,所以最近的Gelburst鞋楦只有普通(2E)和宽(3E),没有像追求极致包裹的Gelhoop一样有窄版(2D)。

亚瑟士篮球鞋还有一个背景,就是配合鞋垫。我体验过很多款之后发现,原来亚瑟士小册子写到的“可换鞋垫”其实是设计的一部分。我认识的很多日本球友们大多都有自己的鞋垫。运动特别是比赛时候都会换上自己的。亚瑟士球鞋没有Nike那样从中底设计开始做成足弓隆起收窄,也没有设计成把鞋垫粘住,就是为了给换鞋垫用的。这里除了运动科学还有商业考量,因为日本的鞋垫产业非常发达。不要说鞋垫大佬SIDAS了,连亚瑟士和Mizuno都有非常多的鞋垫在日本销售。不论是高中低足弓,不论有否TPU或碳板,不论是改良后的高弹EVA类型还是吸震的海绵类,都有。卖鞋+卖鞋垫,理解。

说回Gelburst,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非走这种加速路线的。不知道有否体验过亚瑟士堆料时代的Gelburst的朋友。以下是我5年前收集到的Gelburst发展历史图。

当时的Gelburst还有支线,分开大前锋和小前锋。有几款是内置碳板和双密度混合Gel。大家可以看到在Gelburst的发展历程里面,大面积防侧翻模块,多层鞋面抗扭设计,针对力量和针对速度的设计等等都有。最后亚瑟士选择了速度和减法设计。因为针对力量的后来以Triforce的形式出现了,或者说被取代了。

聊到这里,估计大家对于Gelburst是否适合自己,亚瑟士如何思考球鞋设计等背景方面,应该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了。

没有绝对好的鞋,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鞋。

———

About me

我出身HK,身体状态最好的时期大概是178+68KG。篮球启蒙不算早,大概中学开始吧。中二搬家到新界之后,有幸遇到了很不错的球场,开始疯狂起来。最疯狂是高中被选入校队后。当时很多人反对我加入,怕我学坏(说篮球队坏孩子多)。还有不少人说成绩好的打不好篮球。我很不服,所以有一段疯狂练习的阶段(后来把自己练伤了)。

体格上我不是力量型也不是跳跳人,在教练的引导下我来到了外线。还记得每天5点起床射入100球后才上学的日子。更记得教练跟我说不要老盯着科比,切记不要模仿他。需要多看WNBA,理解整体配合和跑动篮球。当时没有库里,NBA倾向于阵地战和暴扣。WNBA才是我学习的地方。

进入了香港中文大学后依旧迷篮球,有好几次和黑人留学生单挑。理解到他们的起跑线根本和我不是一个次元的,唯有WNBA打法才能偶尔取胜。这个体验,后来让我迷上了跑动篮球打法。

因为左脚跟腱曾经做过手术,我后来非常留意球鞋的选择。中高中时代特迷Nike气垫(Pippen),偶尔Adi时期的科比KB8,后来因为街球和卡特认识了AND-1。多年后留学日本的时候偶然遇到日本品牌亚瑟士的长达5-10分钟的免费测脚,上了一堂宝贵的课。以前一直是看球星选鞋,现在终于进化成看自己的脚选鞋了。

刚来到日本之时还提着我的老年AND-1,之后因为库里的关系UA是我最喜爱的(包括早年Micro-G系列)。后来才入坑亚瑟士。堆料的,轻量的,碳板的,双密度Gel的,都尝试过了。还有Mizuno经典的300g Real Superlight。

回顾我的经历可以看到,从Max大气垫到敏捷类的Zoom,再到贴地韧弹类材料。从厚重强韧到轻量包裹,我对鞋的追求似乎是一路减法。好像越经历得多,越是回归到了简单。不知道其他篮球历程达到20年以上的网友是否和我一样。大家可以把我的历程作为一个参考。每个人的体格,打法,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大家都自己个人的特点和理解。希望大家遇到120%适合自己的球鞋,那时候会感觉的异次元的快感。

阅读 16425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鞋邪鞋邪

· 浙江

绝对好贴,加油楼主

亮了(33)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爱球鞋的Ken桑楼主

李金豆的车库gelburst24/25确实是好鞋,对88kg,偏宽脚,低足弓的我来说不用适应,均衡,尺码准,能打出很好的表现。但我觉得足弓支撑还是偏弱了一些,所以换了鞋垫,对我来说就完美适配了。囤了15双,不后悔。收起

能遇到适合度高的球鞋不容易,非常理解你的兴奋。

亮了(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