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曹丞相开翻航母?袁大将军制霸中原!文史论证当世绿茵第一人究竟是曹操还是袁绍

avatar
关注

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足球话题区始有曹丞相开翻航母珠玉在前,续有东汉管理层遭难复兴而后,故我袁大将军也见贤思齐、躬逢其盛。

本文援引《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文献、《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大量史料典籍作为论据,结合袁绍在袁氏家族的生平轨迹、家世背景、社会关系、取得成就、关联人物、重大事件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证。


正文如下:

(一)少年英才,横空出世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秦始皇、汉高帝开创帝业以来,无数英雄渴思兴王霸之业,立不朽之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诸雄争霸。时有汝南袁氏家族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壮大,四世三公,门多故吏,逐渐成为权势煊天的豪门望族。[注1]


袁氏门下有一少年袁绍,本是庶子出身。初期资源虽不及嫡子弟弟袁术,但司空袁逢、太傅袁隗均言此子必大兴吾家,诸多关怀照顾。袁绍亦不负众望,凭借其过人的军事才华力压袁术,逐渐成为袁氏家主并被奉为旗帜。[注2]


(二)连战连捷,登基在望

其后,袁绍依托朝中及家族势力,尽揽天下豪杰,通过数年攻伐兼并——巧计诈韩馥,力破黄巾贼,扫平黑山军,翦灭公孙瓒,虎踞冀、青、幽、并、燕、代六地,成为中原霸主,意欲鲸吞天下。(按:冀、青、幽、并四州属于东汉十三州序列,其余燕、代两地有待商榷)


当是时,袁绍兵精粮足,粉丝众多,全世界都公认(敲黑板)他最有希望统一天下,袁绍本人也不禁飘飘然。他的谋士团对内鼓吹秦皇汉高均已作古,袁公才是真命天子,理应登基称帝,以从众望。[注3]


谋士团对外又夸耀袁公作为汉高帝的衣钵传人,身负所托,不仅军事才能威震宇宙,而且自身武勇雷霆虎步,麾下雄兵百万骁骑千群,普天之下还有谁能是其敌手?[注4]



还放言说什么朝廷的尚书台掾属功曹选定「初平」作为年号,这不就是等同于将满分10分印在袁公的背上吗?可见官方都已经盖章认证我们袁公天神下凡,每战最佳![注5]


又盛赞袁公是袁氏家族培养出来的绝代天骄,忠贞高洁,一人一城,宛如那风中摇曳的白莲花般遗世独立,不像其他诸侯那样改弦易辙、频换门庭。[注6]


吹捧自己的主公的同时,对其他诸侯的打压贬低自然也必不可少:或侮辱谩骂,或攻讦抹黑,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注7]


同时,谋士团双标操作也玩得出神入化:如袁绍向来忌恨太尉杨彪等人,本想借刀杀人不料未能成功,事后却又借此事反戈一击。[注8]


(三)风云变幻,一败再败

官渡战役前,袁军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袁绍更是挟河北英豪,裹精锐士卒,尽显宇宙第一梦幻诸侯之英姿,大有席卷中原扫平诸雄之威势![注9]


然而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此为自然之理,战场上的风云突变亦属常事。袁军在白马、延津之战战局大优的情况下,先胜后败遭遇逆袭,致使三军惊怖,锐气尽隳。[注10]


官渡决战,许攸跳反,乌巢被焚,中军行辕内袁绍垂首不语,众将或掩面落泪、或胆裂心骇,随后袁军更是被敌军八路齐攻,惨遭血洗。[注11]


此役及名场面也成为军事战争史上又一殿堂之作,永远被后世盘点传颂。


(四)是非曲直,难以论说

平心而论,袁绍年轻时确有血气才华——面对董卓威压下有「天底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董卓你么!」/「我剑也未尝不利!」的豪言,身陷公孙瓒铁骑包围中亦有「大丈夫宁可冲前战死,怎能躲墙偷活!」的壮语!其军旅生涯更是带领袁氏家族攀登上历史的巅峰,但随着年龄增长,居功自傲,不用贤能,渐入困境。[注12]


师长如田丰者,忠言不纳,一意孤行,胜则揽功自居,败则推过(锅)他人。[注13]


良臣如沮授者,为求功业甘愿降薪加盟,虽然统军才华出众却屡遭疑忌,进而被孤立困禁。[注14]


盟属如麴义者,本与袁绍结盟,遂至帐下多负辛劳。界桥之战在首回合作战失利的情况下,麴义更是力挽狂澜,带领袁军完成不可思议的逆转,功劳当数第一。却不料麴义功名丝毫未显,赫赫战功更被抹杀殆尽。[注15]


猛将如吕布者,骁勇善战,漂泊四海,慕袁绍之名前来投奔。虽然发挥神勇立下战功,但因性格张扬不为所喜,其后要求增加控兵权利更是触犯逆鳞,袁绍阴欲加害,迫使吕布出走。[注16]


庸才如淳于琼者,空有西园八校尉之名,平日里只知饮宴游戏、玩乐无备,却仍能一再委以重任。[注17]


叛徒如许攸者,贪财无义,背主反噬,将袁军虚实尽数告知敌军,致使袁军惨遭血洗。[注18]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此外,袁绍的军事理念也存在问题:袁绍相对行动迟缓,每次作战奔袭行军距离远不及其他诸侯,已和现今崇尚「兵贵神速」的战术时代相脱节。[注19]


同时,袁绍始终坚持以控制为主、跑动为辅的阵地作战思路,摒弃分兵奔袭、高举高打,多梯次冲击敌军阵线的策略。[注20]


袁绍所率军队自诩无敌之师,在顺风战、优势局中往往能纵马驰骋、左冲右突;在逆风战、劣势局中却常常束手无策、鲜有作为;而一旦钝兵于坚城之下、士气受挫时,甚至还会一触即溃、全军覆没。[注21]


袁绍本是世家子弟,自小就在长辈亲友庇护下成长得一帆风顺,但在重要关头,一旦遇到挫折稍有不顺,就垂首掩面,锐气尽失;甚至在遭逢大败,需要承担责任、聚拢人心的时候,有过惊世骇俗的退位之举![注22]


事后,谋士团辩解称此为袁军之战败,绝非袁公之失败!天下人无不心疼袁公,哀哉痛哉!


还有,我们袁公虽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可至少他还是唯一一位获得诈韩馥、剿黄巾、战黑山、灭公孙、震戎狄的MVP外带四世三公奖最佳新秀的量身定制(划掉)大满贯荣誉,这可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其他诸侯怎能望其项背?[注23]


复又追忆往昔,屡屡发出「袁公若是选择留在洛阳,霸业岂不是唾手可得?」的遗恨之言——遥想袁公本来就是在洛阳成长发迹,与一众发小好友配合默契。只恨当年洛阳政局混乱王气不显,袁公又心念故园不得不含泪出走,选择一条最艰难的道路;如果袁公留在洛阳主政,天下早就大结局了![注24]


总而言之,谋士团对袁绍可以说是痴心一片、天地可鉴,每每都为其失败或开脱遮掩,或尊尚避讳,或逆风输出,或心疼落泪……[注25]


(五)平定后方,稳固地位

多次惨案之后,袁绍声望骤减,其天下第一诸侯的根基也发生动摇。


与此同时,老家后院也烽烟弥漫,刀兵四起,短短数年爆发多次叛乱。袁绍在生涯暮年亲自带队,连番苦战,终于平定后方乱局。一时之间,属地阴霾尽扫,里里外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而袁绍本人也凭借此项功绩,如释重负,总算是稳住了其天下第一诸侯的宝座。[注26]





附参考文献(如出现多个文献表述内容相同的情况,为行文简练仅选择一例)

  • [注1]《三国志》: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 [注2]《三国志引魏书》:绍即逢之庶子,术异母兄也,出后成为子。

  • 《三国志》、《后汉书》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

  • [注3]《三国志》、《后汉书》: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锋起,莫不假其名。

  • 《后汉书》、《三国志引典略》、《资治通鉴》: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贡御稀简。主簿耿苞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

  • [注4]《三国志引魏氏春秋》、《后汉书》: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材,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以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震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鞖飞蓬,覆沧海而沃熛炭,有何不消灭者哉?

  • [注5]《三国志引英雄记》:是时年号初平,绍字本初,自以为年与字合,必能克平祸乱。

  • [注6]《三国志》、《后汉书》:(袁绍)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三国志引献帝传》、《后汉书》、《资治通鉴》:(袁)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

  • [注7]《三国志引魏氏春秋》、《后汉书》: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

  • [注8]《三国志引魏书》:袁绍素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绍以为公外托公义,内实离异,深怀怨望。

    《三国志引魏氏春秋》、《后汉书》:故太尉杨彪,历典三司,享国位极,操因睚眦,被以非罪,榜楚并兼,五毒俱至,触情放慝,不顾宪章。……

  • [注9]《三国志》: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三国志》、《后汉书》: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典论》:绍遇因运,得收英雄之谋,假士民之力,东苞巨海之实,西举全晋之地,南阻白渠黄河,北有劲弓胡马,地方二千里,众数十万,可谓威矣。

  • [注10]《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夺气。

  • [注11]《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于是绍军惊扰,大溃。

    《三国演义》:曹操探知袁绍兵动,便分大队军马,八路齐出,直冲绍营。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

  • [注12]《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引献帝春秋》: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

    《三国演义》: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也未尝不利!」

    《三国志引英雄记》、《后汉书》: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

  • [注13]《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 [注14]《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引献帝传》:沮授临行,会其宗族,散资财以与之。

    《三国志引献帝传》、《资治通鉴》、《后汉书》:图等因是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绍疑焉。

  • [注15]《后汉书》、《资治通鉴》:绍既恨馥,乃与义相结。

    《三国志引英雄记》、《后汉书》:麴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

  • [注16]《三国志》、《后汉书》:北诣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吕布)而求益兵众,将士钞掠,绍患忌之。

    《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志引英雄记》:绍承制以布领司隶校尉,遣壮士送布,而阴图之。

  • [注17]《资治通鉴》:袁氏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

    《三国演义》:那淳于琼性刚好酒,军士多畏之;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

  • [注18]《三国志》: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

    《后汉书》: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说使袭取淳于琼等。

  • [注19]《三国志》: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资治通鉴》: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

  • [注20]《三国志引献帝传》、《后汉书》、《资治通鉴》:绍将南师,沮授、田丰谏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

    《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田丰说绍曰:「……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三国志引汉晋春秋》、《资治通鉴》: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

  • [注21]《三国志引献帝传》、《资治通鉴》:盖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兵义无敌,骄者先灭。

    《三国志引献帝传》、《后汉书》、《资治通鉴》:我虽克公孙,众实疲敝,而将骄主忲,军之破败,在此举矣。

  • [注22]《资治通鉴》、《后汉书》:袁绍走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

  • [注23]《三国志》、《后汉书》:虽黄巾滑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

  • [注24]《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袁绍)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绍既出,遂亡奔冀州。

    《后汉书》:臣以负薪之姿,拔于陪隶之中,奉职宪台,擢授戎校。……臣父兄亲从,并当大位,不惮一室之祸,苟惟宁国之义,故遂解节出奔,创谋河外。

  • [注25]《献帝春秋》: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 [注26]《三国志》、《资治通鉴》:冀州城邑叛绍者,绍稍复击定之。


足球话题区虎扑足球神帖三国志
发布于安徽阅读 180614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中固哦队参观世盖杯

· 广东

徐庶:我已经老了,老到很多事都记不得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一年曹丞相开翻航母

亮了(250)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遗失的世界线楼主

· 安徽

引用部分文献镇楼

亮了(87)
查看回复(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