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原名本非胤禛,大家怎么看?

avatar
关注

史料上的不同记载


清世宗御名胤禛,是现在以清代官方资料为根据的著作,如《大清实录》《东华录》《爱新觉罗宗谱》,甚至像《清史稿》等书中,俱皆如此记载的。一般的史书,也均依照上述的著作沿用着“胤禛”的名字,这是我们都可以看到的。


但其实在两百多年以前的史料里,也还是能发现到对世宗御名有不尽相同的记载:像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其中有一部是萧奭辑著的《永宪录》。这部书成于乾隆十七年,亦即1752年;书中所记均为自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雍正五、六年(1727、1728)间满清发生大事的上谕和邸钞,并注以见闻。


近些年来,研究满清史的学者们,几乎一致认为《永宪录》是保存了甚多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的史料,值得重视的书籍之一。中华书局的排印本,乃依据研究清史的前辈学者邓之诚先生所藏的钞本排印的。这部书卷一中,曾载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圣祖驾崩后第四日,颁布的遗诏汉译版。遗诏后段,在指明继承皇位人选的名字时,是这样写的:

雍亲王,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联躬。必能克成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写出皇四子雍亲王的名字,并不是“胤禛”,而是“胤祯”。


经过1978年初对比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珍藏的唫栀僊馆善本《永宪录》来核对,那本书中卷一钞录的圣祖遗诏,写的也是“胤祯”的字样。并且“胤”字还用了缺笔以避讳。邓之诚所藏的钞本《永宪录》和中研院的“唫栀僊馆”善本《永宪录》,书虽相同,但来源迥异,对世宗名讳的写法完全一致。


如说中华书局的排印本和中研院的善本《永宪录》,在排印和钞录时,同在这一重要之处的名字上,发生错误;或是说原著者在当年誉录遗诏时,就把继立新君的名字由胤禛笔误为“胤祯”了,这种情形,自然不能说绝对没有可能,可是这种可能性似乎是很少的。那么如果并没有发生错误,原著就是按当时遗诏钞录的,那又应当做怎样的解释呢?


特别是,另外还有重要的史料和《永宪录》一书里所写世宗的名字,有完全相同的记载: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印的《文献丛编》,其中发表的均为清宫大内所藏的史料和档案,对清史研究的重要已毋庸赘言了。在《文献丛编》第四辑中发表的有军机处存档的乾隆时代的《刘峩卖圣讳实录案》。

这是涉及清高宗时代的文字狱材料,其中提到的《圣讳实录》一书,上面对世宗的名字,有极为清楚明白的记载。


关于这次文字狱的形成,简略的来说,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河南巡抚郑大进奏报高宗,在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内,有民人刘,开设一裱褙铺;每于科场应试之年,印刷售卖一本小册,书名《圣讳实录》,是为了供给应试的生童们在科场内参考之用的,使他们对于满清入主中国以来历代帝名应如何避讳,如何缺笔等事,知所遵循。


河南巡抚郑大进以为此书内“所刊庙讳、御名,凡上一字应书‘某'字,下一字应与书‘某’字,查与科场条例所刊,约略相同。其所称‘字异营同之字,亦当避而不用,乃为实心尊崇’,则系该犯等自行增刻。但该犯等刊刻此书,既欲使人知讳避,乃敢将应避字样,各依本字正体写刻,实属不法”。


奏上之后,不想高宗对这样的事情,竟异常震怒,“认为'乃敢将庙讳及朕御名,各以本字全体写刊,不法已极!’遂以‘五百里加紧'谕令郑大进根究此书确系何人著述刊刻?逐一详晰访查确实,据实具奏。毋得稍存延缓讳饰。”


可是这个开裱褙铺的刘峩,售卖此书已有三代之久了。他的祖父刘振也非本书作者。书中虽无刊刻年代,惟因已有“当今皇帝”——高宗“圣讳”在内,而“国号”之下并未书出“乾隆”二字,推知这书很可能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世宗去世之后,新皇帝已经登基、却尚未改元乾隆之前的一个时期。


从《文献丛编》发表的资料可以看出,清高宗对这本小书非常重视,尤其是顾虑“此书恐有流传各省者”之事。因此这部分材料中,就有甚多当时军机大臣大学士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受命行文全国各地的总督、巡抚对《圣讳实录》一书,务要“实力确查、解京销毁,不得仅以具文塞责”;以及各地方大吏“饬命司道严行府、厅、州、县,并教职等官,于所属境内,实力确查。如有此书,务速尽数缴出,解京销毁。毋许片纸只字存留、俾绝根株”的文件。


我们不能明白的是:郑大进为什么会注意到这样一部平淡无奇、微不足道,销售已久的考生参考小书?且书之疏奏以悚天听?而高宗要掀起这宗血雨腥风的大狱,其动机又是为了什么?这么一本内容泛泛的书籍,何以非要追究它的作者和来源不可?书中既没有大逆不道之言,也没有暗含讽刺之意,高宗究竟是为了什么那么惧怕“此书恐有流传各省者”?


原著为了让一般人和参加乡会试的生员们,遇写庙讳及御名时,应如何使用缺笔和避字,在所谓“临书不讳”中,不得已把三四位皇帝的名字“各以本字全体写刊”了,仅仅为了这样简单的原因就要兴此大狱吗?还是另外有什么隐情触恼高宗,使得他龙颜震怒呢?


幸而还有从前解缴京师,藏在清故宫中尚未销毁的《圣讳实录》存世。有了这份几百年前的史料,让人可以仔细玩味它的内容,特别这是部向应考生童们示范如何谨慎回避几位帝王名讳的专书,其中所列各帝的名讳,又是经高宗斥为“各以本字全体写刊”的,必为当时最正确的纪录,应该值得我们信赖。


但看书中写到清世宗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原文是这样写的:

世宗宪皇帝,国号雍正;在位十三年。圣讳上“胤”下“祯”。


我们注意到《圣讳实录》中刻写的世宗名字——“胤祯”,和今天清代官书中所载世宗的名字一“胤禛”,并不相同。这虽然只是微小差异,但意义却甚重大。因此我们不能不怀疑高宗所说《圣讳实录》中“乃敢将庙讳及朕御名,各以本字全体写刊,不法已极”而严令各地方官“务速尽数缴出,解京销毁”,只不过是表面上能够宜之于口的原因而已。


清高宗惧怕世宗之世曾用“胤祯”为御名的证据,在世间仍或有残存,才是骨子里的真因。既发现了有《圣讳实录》这样的书,自然要找一个借口,把这种证据彻底地销毁净尽。我们也相信,当时的总督、巡抚一级的地方大吏,必已受到高宗的授意或指示,对涉及庙讳一类的书籍,务须留心访查报告给他,以致郑大进才将所见《圣讳实录》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书,上呈高宗,结果就掀起了这样的大狱。


几百年前的《永宪录》《圣讳实录》上,所写世宗这个“胤祯”的名字,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事实上它并不是世宗的名字,而是清圣祖第十四子、大将军、王被改名为“胤”的人本来的名字。高宗登基以后,名义上已经把这个被隔离禁锢了十三年的叔父释放了;不过这个人的“胤祯”本名,却并未准予恢复,他仍然因袭使用着世宗为他假造的名字一“胤”。

假定雍正之世,世宗强行占用着弟弟的名字属实,那么世宗庙讳是从什么时候由“胤祯”转变成如现在一般书籍上所载的“胤禛”这两个字的呢?一切有关史料上的窜改工作,又是在什么时代完成的呢?


对于这一点,我们以高宗诏命更改康熙朝大诗人王士禛的名字为“王士祯”之事,或可从中窥得一些端倪。


按写《带经堂集》《池北偶谈》《居易录》等书的渔洋山人王士禛,死后因避世宗讳,改名“士正”,乾隆三十九年(1774)高宗有谕旨说:“原任刑部尚书王士正之名,原因恭避庙讳而改。但所改'正'字,与原名字音太不相近,恐流传日久,后世几不能知为何人。所有王士正之名,着改为王士祯。凡各馆书籍、记载,俱一体照改。”


《清史稿》列传五十三《王士祯传》上,更说高宗之诏改“士祯”之名,是为了“庶与弟兄行派不致淆乱”。因为王士祯的兄弟行,在“士”字之下,也都是用“示”偏旁字取名的。倘世宗庙讳果真经过高宗的窜改,则乾隆三十九年既有诏改“王士祯”之谕,当然在这之前,窜改的工作,应该已经完成了。

发布于湖北阅读 7029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飞翔的洛

· 广东

“爱新觉罗·胤禵原名爱新觉罗·胤祯(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0554185756楼主

· 湖北

当我们的注意力移向研讨世宗的名字以后,就可以发现,还有很多重要的材料,都能够在我们对于世宗“胤禛”的名字不予信任的时候,既可供作参考,又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一、“胤祯”与“胤禛”,两个名字在满文上完全相同的问题满文和汉字是两种系统完全相异的文字。满文由字母拼音而成;在汉字中“胤祯”与“胤禛”两个名字,发音虽然相同,但笔划与字义仍小有区别,可是在音译满文之后,就没有一点区分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李学智先生,为研究清代满文档案的专家。早就怀疑清世宗的本名,1978年写信给皇太极长兄爱新觉罗·禇英的直系后代时曾说:“从满文的书写与读音看,清世宗不可能取名“胤禛”,因为满文的书写,‘禛'与‘祯',完全一样之故也。”有什么证据能够使我们确知“禛”、“祯”二字在满文上完全一样呢?1978年初,满清皇族后裔到访问台北时,曾和李学智特别找出历史语言研究所收存的圣祖驾崩后不久,朝廷颁布的长195公分、宽78公分鹅黄色纸张上印制的满文诏书。在诏书前段中有几句话是“…...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这里有两处写到“崇祯”,其中“祯”字的满文写法,与“胤禛”的“禛”字无丝毫分别。而圣祖第十四子胤祯的“祯”字,与“崇祯”的“祯”为同一字。圣祖的满文遗诏,是官方公布最正式的文件,从这同一的文件中,我们已可以得到证明,确知“胤祯”和“胤禛”满文写法是完全相同的。圣祖诸子,是清代第一辈用汉字起名的皇子。前此的皇室子弟们,都是用满文起名的:因此音译之后才有“皇太极”“黄台吉”、“多尔衮”“朵儿哄”、“豪格”“虎口”等不同的汉译。可是“胤”字辈诸王的汉名,也必须由汉文译成满文,始能存入满文档案。这尤其在与皇室有密切关系的宗人府、内务府等衙门保管的文件方面,为更不可缺少。就今日所见内务府档案,直到雍正朝,仍是以满文为主的,自不用说在康熙朝了。如果“胤禛”和“胤祯”弟兄二人真的是用了相同的满文名字,试问,怎么能够在内务府中存档?特别是,在宗人府的《玉牒》底本中,兄弟完全同名如何能够登记入谱呢?故从满文的观点来说,这是一件再清楚也没有的事,即圣祖诸皇子中,既已有了一个名叫“胤祯”的人为我们所确知,那么其馀弟兄中,必无可能叫做“胤禛”的人。这道理浅显易明,因为不能同时有两个满文写法相同的名称。所以,目前学界有观点认为世宗在雍亲王时代,虽然另有以“胤”字为首的名字,但一定不会叫做“胤禛”;这决不是大胆的假设,而完全是合乎情理的推断。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