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工团·石匠社] 我为什么不反对摆烂
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托刺区楼工团身份发出,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引起更广泛的讨论。
开篇要说的是,我喜欢赢球。我也相信,除非摆烂的想法占据了高地,否则没有人喜欢看球队输球。但是,对于如今这只马刺来说,摆烂已经成长为一个无法忽视的话题。自然,我们的讨论对远在美国的马刺队产生不了分毫影响;但我依旧认为,将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是可行的,也希望大家能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首先要定义一点,什么是摆烂,以及摆烂有几种。对于前者,我给出的定义是,在有胜利可能的前提下,主观选择输球,因此不摆自烂不应被划分到摆烂的行列。对于后者,我认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赛季开始前就定下目标,力争状元签,例子不需要我举,大家都清楚;另一种就是在赛季进行到尾声,发现季后赛无望,因此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故意输球以期提升顺位。
对于摆烂的存在,相信关注NBA超过一年的都不会否认。这方面国外学者也有过一些研究。Tayler和Trogdon比较早地将锦标赛理论(Tournament Theory)引入对NBA的分析。锦标赛理论用于描述工资差异不是基于边际生产力而是基于个人之间的相对差异的某些情况。换句话说,一个人或团队的收益,不取决于某种绝对指标而是相对指标。Tayler和Trogdon选取了三个NBA赛季(1983-1984,1984-1985,1989-1990),之所以选择这三个赛季,是因为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选秀抽签机制:83-84,严格按照排名倒序分配签位;84-85,所有乐透球队都有等几率获得高顺位签;89-90,则是和现在相似的概率分配。他们的研究发现,当输球存在正反馈时,NBA球队会选择主动输球(并非完整结论,实际上二人对多个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还包括季后赛球队的主场优势等)。Price等人的论文则更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以此来抹除不同赛季间一些无法观察到的影响。他们同样得出了赛季尾声非季后赛球队倾向摆烂的结论。
确定合理的摆烂方式则是接下来分析中最主观的部分。摆烂有各种摆法。一支球队的排名有多差取决于联盟整体的摆烂烈度、他们的选秀能力以及摆烂的坚决程度。由于上述原因,至少我们可以以 NBA 最近的三个重建为蓝本进行总结(截至2019年):
费城 76 人队:不顾一切重建
在交易走选秀球员朱-霍乐迪之后,76 人队的重建始于2013-2014赛季。76人彼时以其极端摆烂而闻名,他们交易走了任何可能有助于获胜的资产。他们一度是NBA历史上第二差的球队,因此这是“不顾一切”。 四个赛季后,76人队自重建开始以来首次进入季后赛,因此就本次分析而言,这标志着重建的结束。 76人队在重建期间的顺位情况如下:
明尼苏达森林狼队:渐进式重建
森林狼队的重建始于2014-2015赛季,在交易掉凯文-乐福之后。然而,他们在交易中获得了状元签并选中安德鲁-威金斯,这有助于球队更快地反弹。在他们再次进入季后赛之前,摆烂持续了三个赛季。 在此期间,他们的顺位如下:
犹他爵士队:温和式重建
犹他爵士队在失去艾尔-杰弗森和保罗-米尔萨普时开始重建。 然而,四年级的海沃德带队期间爵士明显比上述两种重建要温和得多。 2013-2014赛季也是他们重建的第一个赛季,持续了三个赛季他们再次进入季后赛。顺位如下:
对重建方案进行分类后,我们要更进一步,考虑高顺位的切实转化率,即选到入选名人堂球员的几率是多少?
为了确定这一点,我们需要考虑两方面:
每个排名的乐透选秀最终会是什么顺位?
在每个选秀顺位上选秀球员最终进入名人堂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一查便知。从2019年NBA选秀开始,新的概率如下:
使用了Basketball Reference的Draft Finder,我们可以分析从1950年到1995年每个位置的选秀选择(1995 年之后包括一些还没有机会进入名人堂的现役或最近退休的球员)。 每个位置入选名人堂的几率如下:
概率并非逐渐下降,比如按照这份表格宁愿在排第 8 位而不是第4。这是小样本量下的偏差。
结合上述两个组成部分,对每个排名获得每个选秀权的可能性与在该位置选出名人堂球员的可能性进行加权,(不完全)结果如下:
现在,使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轻松地将其与三种摆烂方案的结果进行交叉印证,以确定重建产生名人堂级别球员的可能性。 这些结果如下所述:
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成功地回答了一些问题。重要的是要在这里注意一些事情; 较长的摆烂期可能并不表示选中入选名人堂的球员的可能性更高。相反,它可能表明代表管理层选秀水平一直很差,这就是他们未能改进的原因。所以,有些队一直烂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就是:与该球员一起赢得 NBA 总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部分要复杂得多。经过筛选,一共104名球员可供考虑,并且其中有60名球员被选入了摆烂队。其他44人则直接加入了胜率50%或更高的球队。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将“失败”等同于重建/摆烂。在这60名球员中,有23人在职业生涯中从未获得过NBA总冠军。 另外37名名人堂球员则冠军傍身。 有意思的是,其中19名球员是在换队后才赢得了冠军。 因此一共有18名名人堂成员为摆烂的母队赢得了NBA总冠军。因此,如果一支失败的球队选中名人堂级别的天才球员,那么他们在历史上就有 30% 的机会在赢得NBA总冠军。
然而,有一点需要关注。 随着新奥尔良鹈鹕队的加入,NBA直到2004年才凑齐30支球队。上面提到的18名球员都没有在2004年或之后赢得 NBA 总冠军。这意味着现在摆烂比以前风险更大。
为了控制这一点,可以应用一个调整因子来稍作改进。调整因子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就是将当时NBA的球队数量除以 30。例如,一名球员在NBA只有15支球队时获得总冠军,将得到 0.5 的调整因子,即50%今天的难度百分比。 如果一名球员随那支球队赢得了多个冠军,我会使用最困难的一个。 结果在这里:
新调整后的总数为11.433/60,即19.1%的概率赢得 NBA 总冠军。 但是,更进一步,还需确定赢得冠军的机会是否会根据球队的糟糕程度而改变。
为此,根据前文三种重建模式,一一对应获取每个重建模式的平均胜率,并对其应用 +/- 5% 以获得 10% 的区间。 所以类别最终如下:
不顾一切式,23% 胜率区间:18–28%
渐进式,31% 胜率区间:26–36%
温和式,42% 胜率区间:37–47%
对数据进行排序后,得到以下结果:
根据上图,一个中等差的球队比一个非常差或一个不上不下的球队更有可能成功。该结论可能是有意义的,或者可能是小样本量的结果,但这是我们必须使用的最佳数据。
上述内容绘成一张表如下:
最后,加一些我个人的观点:
对于马刺来说,如果既不想摆烂,又想要保持竞争力,那么基本只有选择搬迁到奥斯汀一途。不摆烂,没有顶级潜力;不交易,没有资源重组;不搬迁,没有城市吸引力。再加上波波早晚要退休,马刺本来在自由市场就缺乏吸引力,交易水平也尚待时间检验,如果年年附加赛不上不下,那时候就怕马刺真的一蹶不振下去。
火箭不摆烂的时候,靠梭哈哈登重新崛起;太阳靠保罗完成蜕变,也需要艾顿布克大桥积累天赋;独行侠豪赌东契奇重获基石;湖人空降詹姆斯加用资源交易浓眉,才能封闭赛区夺冠;76人当初的例子就更不用提了。
今年交易窗口期,好消息是,马刺终于不再是单机模式,而且敢于交易准核心小白,说明管理层认识到球队在重建。那么适当考虑抽签概率和赛程,哪场拼哪场放就是管理层的必修课。
至于附加赛,我不觉得一两场就能起到锻炼效果,至少也要到季后赛才有所谓的锻炼价值。而马刺这赛季的表现,各位认为能从附加赛脱颖而出吗?我个人持怀疑态度。到时候就怕又是一个不上不下的签位,注定只能在安全牌(瓦塞尔)和豪赌(普里莫)之间反复横跳,因为没有上下限都高的存在留给你在乐透末捡漏,除非指望字母变异或者欧洲球员里的漏网之鱼。
参考文献:
[1] Hallisey, Ryan P. "Can NBA Teams Benefit from Losing?." (2016).
[2] Taylor, Beck A., and Justin G. Trogdon. "Losing to win: Tournament incentives in the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 no. 1 (2002): 23-41.
[3] Price, Joseph, Brian P. Soebbing, David Berri, and Brad R. Humphreys. "Tournament incentives, league policy, and NBA team performance revisited." 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11, no. 2 (2010): 117-135.
[4] Soebbing, Brian P., and Brad R. Humphreys. "Do gamblers think that teams tank? Evidence from the NBA."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31, no. 2 (2013): 301-313.
[5] Borland, Jeff, Mark Chicu, and Robert D. Macdonald. "Do teams always lose to win? Performance incentives and the player draft in the 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 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10, no. 5 (2009): 451-484.
[6] Brayden Gerrard. “What Are The Odd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anking in The NBA”
[7] Lazear, Edward P., and Sherwin Rosen. "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 no. 5 (1981): 841-864.
我不是好人但不是人渣楼主
· 华盛顿心有所感写下这篇文章:文章提到的三种重建模式,哪怕最温和的爵士,也有一年收获四号签。我不太喜欢一冲到底似的摆烂模式,但也认识到,一直不上不下很容易变成温水煮青蛙。虽说有国王的摆烂反例摆在这,但如果刺管只有王管的水平,那么最后球队变成另一只国王也是必然。不然我觉得没必要担心,适度摆烂可以有效缩短重建进程,提升球队上限
德莱尼死亡骑士
· 四川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摆烂就会成国王,国王每年都没摆烂啊,都是拼死拼活打,还各种补强交易,那是他们自己菜实力弱选秀也极其失败才烂了这么多年啊。我刺本来就是青年军,这才彻底重组第一年,认真打的话已经是附加赛水平了,摆烂选个高级天赋,怎么都不可能更差啊,年轻球员的进步,团队的磨合,交易的补强,高级天赋的补充,怎么也不可能更差啊!怎么就一烂到底了确实不明白!说什么球员心气?大哥都是职业球员,心里脆弱的早就被淘汰了,能留下在nba这个商业联盟扎根的都是心里素质不会太差的。所以弱弱问一句,上赛季附加赛也打了,也没见对这赛季有什么作用啊?一场附加赛和一个高级天赋对球队带来的影响哪个大,难道还能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