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隋之后皇帝谥号越来越长?

avatar
关注

两汉皇帝,比如刘恒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刘秀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一直到隋朝杨广,谥号炀皇帝,庙号世祖…都是比较简单的称呼,所以隋朝以前的皇帝,大多数人熟知其谥号而少知其庙号。

但是从唐朝开始,画风突变。皇帝死后的谥号越来越长,到宋明清,更是长达十几二十个字,所以可能唐朝以后的皇帝,多以庙号来称呼,但明清皇帝又以年号来称呼,更是把人搞晕。

那么,为什么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呢?有什么深意吗?


发布于重庆阅读 66864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白羽摘雕弓丶

这得怪武瞾,在她没玩骚操作之前,一般都按着谥法称呼,比如李世民应称为“唐文帝”。然而李治在她的撺掇下“孝心大发”,不顾实际情况给他爹加谥,李世民的称呼变为拗口的“唐文武圣帝”,那么为了方便,大家私底下就只叫太宗了,而李治死后武瞾又不按套路出牌,给他男人上谥号天皇大帝,她自己去世以后则让李显给她上“则天大圣皇后”,得,这下为表自己的孝心,后面子孙都学他俩,将历代祖先的谥号继续追加,越来越长越跑越偏。这浮夸阿谀的风格,被唐之后的历代王朝全部继承,导致宋、元、明、清各代皇帝谥号越加越多,零零碎碎,只要能搜刮到各种好字、好词(前提是和其他先帝谥号不重复),都一股脑加到先帝的谥号里,十多个字的谥号只是起步标准。到了鞑清,努尔哈赤更是登峰造极的到达了二十五个字。

亮了(102)
查看回复(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TTTTTTTD

· 广东
白羽摘雕弓丶这得怪武瞾,在她没玩骚操作之前,一般都按着谥法称呼,比如李世民应称为“唐文帝”。然而李治在她的撺掇下“孝心大发”,不顾实际情况给他爹加谥,李世民的称呼变为拗口的“唐文武圣帝”,那么为了方便,大家私底下就只叫太宗了,而李治死后武瞾又不按套路出牌,给他男人上谥号天皇大帝,她自己去世以后则让李显给她上“则天大圣皇后”,得,这下为表自己的孝心,后面子孙都学他俩,将历代祖先的谥号继续追加,越来越长越跑越偏。这浮夸阿谀的风格,被唐之后的历代王朝全部继承,导致宋、元、明、清各代皇帝谥号越加越多,零零碎碎,只要能搜刮到各种好字、好词(前提是和其他先帝谥号不重复),都一股脑加到先帝的谥号里,十多个字的谥号只是起步标准。到了鞑清,努尔哈赤更是登峰造极的到达了二十五个字。收起

让我想起了清朝关羽的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亮了(45)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