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奥斯卡】没落不是因为太“正确”,而是“正确”得太平庸
随着《拳王理查德》的惊喜上映,这届奥斯卡的收视率也成功避免了历史新低的尴尬局面。
(虽然也并没有好到哪去)
而所有的主要奖项,更是与前期风向标完全一致,没有任何惊喜。
很多人都在吐槽这是史上最差一届,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老白男”的世界
“老白男”一词,是对学院评委群像的高度概括。
“老”,意味着保守;“白”,意味着白人至上;“男”,意味着男性凝视(male gaze)。
三点结合起来,就会导致奥斯卡的评选带有某种明显的指向性。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在神作扎堆的1994年,那届奥斯卡的大赢家是美式主旋律的《阿甘正传》,而不是主题更深刻的《肖申克的救赎》,或是形式更先锋的《低俗小说》。
随着时间推移,影迷自然也会发现,后两部无论是历史地位还是艺术价值,都逐渐超越了当年的大赢家。
但是评委们会因为时间推移有所改变吗?
二、Yesterday Once More
让我们看看24年后的第91届颁奖典礼,这次的大赢家是口碑和票房双爆的《绿皮书》,看似是个圆满的结果。
然而,鲜有人注意到的是,之前凭借《黑色党徒》拿下最佳改编剧本的斯派克•李,却选择了提前退场。在工作人员的阻拦下,才在致辞结束后回到座位上。
随后的庆功宴上,他才开口抱怨:“每次有人给另一个人开车,我就会输。虽然他们这次换了位置。”
李的“开车梗”,指的便是1990年的奥斯卡。当时他的代表作《为所应为》输给了最佳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这个电影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呢?在这里给大家看看豆瓣的剧情简介:
是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套路,只不过把主角的肤色对调了。前后相隔28年,依然不变的结果。在我看来,李的这番抱怨绝不是输不起,恰恰相反,他是对迂腐的奥斯卡体系深感失望。
且先不论《为所应为》对于种族问题本质的揭露早已留名影史。哪怕是多年后的《黑色党徒》,无论是第三幕用平行剪辑来解构著名“大毒草”《一个国家的诞生》,还是结尾用李的标志性变焦+滑轨一镜带向现实,矛头直指与3K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时任总统。论电影的艺术性和现实深刻性,《黑色党徒》都完爆假装温情脉脉的《绿皮书》。
(甚至连豆瓣影评人都曾在颁奖前吐槽历史重现)
我相信以评委的专业程度,“老白男”们不可能看不出电影的弦外之音。只是他们愿意沉浸在那重现旧日的温情,还是愿意面对现实潜在的危机,态度就比较暧昧了。
在短短两年后,我们看到了灯塔沦为世界笑柄。
也许电影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我在重温《黑色党徒》时依然好奇:如果当年的评奖再大胆一点,这些事情是否能避免?或者至少不会严重到这个地步?
三、改了,但没完全改
其实奥斯卡本身,并非完全没有改革的意识。
比如他们曾经“爆冷”颁给了《水形物语》和《月光男孩》,这两部电影的特点是强议题和作者化,又在出色的美学风格和精心设计的视听加成下,赢了它们的对手《爱乐之城》和《三块广告牌》,两部完成度极高但没有突破的传统类型片。虽然有争议,但也没法否认获奖电影确实有不少亮点。
比如他们继续吸收各国优秀人才当评委,大量招入女性和有色裔,又把“最佳外语片”改成“最佳国际电影”体现包容性,还把最佳影片的评选改为排序投票。
这种做法也很快就收到了成效,在公认近十年最强的BP候选中,原本胜算不如《1917》的《寄生虫》便成功逆袭,再创外语片的历史。事后有评论家分析称,《寄生虫》能大获全胜,很可能得益于国际评委的支持,以及投票排位中整体较高的名次。
换句话说,《寄生虫》可能并非评委们的第一选择,但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前三甲,分数也就这么上去了。
在神仙打架的大年,排序这种方式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如果在各有千秋的年份,比如,今年,那很可能就是一种权衡下的“平庸之恶”。
并不是要刻意贬低《健听女孩》,它工整、成熟,整体观感舒适。但作为改编作品,我几乎看不到原创性,电影语言也了无新意,电视电影的质感更是坐实了网大身份。
同样是改编作品,《犬之力》则选择以“女性凝视”解构传统西部牛仔形象,几处室内场景的调度堪称年度名场面。如果让一部堪比样板戏的电影能拿下改编剧本乃至最佳影片,是否就等于,变相鼓励电影工业,偷懒去复制粘贴他国成功作品即可?
说白了,改革还是不够彻底。排序制也许能选出最受欢迎的,但是否能选出最佳就有待商榷。我相信全世界的电影精英,很难会一致认为《健听女孩》就是最佳电影的水准,这个结果也完全可以入围近十年最烂的一次评奖了。
四、他山之石
如果把目光放在普通观众不太在意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形。
仅拿过去这一年的三金举例:柏林金熊奖是用三段式结构,讲述一位女教师在疫情期间拍了和自己爱人的小视频,意外流传至网上,引来校方和家长的指责,并在道德困境中接受学校的讨论裁决。
金棕榈则是一部难以定义的电影。它有着跨越性别乃至伦理甚至物种的爱,消解了“有毒的男子气概”,以及无数次对于观众常规观念的暴击。
金狮则是讲述1960年代的一位女学生,因为堕胎而遭遇的身心创伤。而就在这部电影的首映的同一周,美国德州实施了极具争议的堕胎禁令。
这三部作品,不仅以女性为绝对主角,无论是探讨议题还是电影语言,都是当代最先锋的呈现形式。然而,除却金狮因与金棕榈同来自法国而没有送选,另外两部参奥作品也并没有入围最后的五强。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黑色党徒》的戛纳评审团大奖,还是《犬之力》的威尼斯最佳导演,两部作品都是因为三大拿奖而成为奥斯卡热门,最终却又被奥斯卡旁落。
再值得一提的是,给《犬之力》发奖的评审团主席和一位女评审,恰好是前两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五、破局路漫漫
写到这里,我认为很多事情也就相当明晰了。既想跟上政治正确的浪潮,却又因为体量过大而无法放开手脚,奥斯卡现今的困局,更多还是内有的积弊所导致。
与其扩招更多评委,不如效仿欧三大的精英评审制度,每年选定一定人数的年轻评审进行评选,但又不完全将评审团当作唯一参考,而是辅之以普通评委和观众的投票,不失为一种方法。
毕竟,在韦恩斯坦倒台、金球奖爆出丑闻后沦为笑柄的前提下,已经元气大伤的奥斯卡,如果仍然无法良好消融国别、种族、性别等壁垒属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继续沉沦。而当世界上最受关注的电影奖项真正沉寂之时,电影的未来也将会蒙上阴影。
头文字L
· 福建大评选团制肯定就是选大家审美都认可的最大公约数电影,这是没办法跟小评选团精英的选择作比较,奥斯卡审美平庸也不是这一两年的事了,一直都如此,卓别林、库布里克、大卫林奇都没拿过奥斯卡,甚至提名都没几次,反倒是这几年奥斯卡试图向欧洲三大的精英审美靠拢,选了鸟人、月光男孩、寄生虫这类有点“剑走偏锋”的作者电影为当年BP,可以看作是奥斯卡力图改革的信号
fymstan
· 广东《绿皮书》差了点味道,有点过于点到为止,类似的电影我推荐一个11年的法国版《无法触碰》,也叫《触不可及》。同样是描述一个跨越种族和阶级的真实改编故事,后者的处理更自然,《绿皮书》里大部分时间角色的行为都很“点到为止”,气氛烘托到高潮下一秒镜头一转就没了,我个人觉得导演在这些方面处理得太高冷了,《无法触碰》看完虽然有些桥段不知道是真实还是改编,但因为气氛烘托到这个地步,完全不会觉得浮夸,看得就很爽。而且细节上《无法触碰》埋得更多。都是真实改编,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改编,但《无法触碰》不会有让你产生这种怀疑的念头,因为佐证够多。比如两部电影一样的配置,男主为什么要找阶级不同的男主2号,《无法触碰》里讲的是男主社会地位高,自尊心强,不想被人当成残疾人,这点专业的看护师做不到,所以他选了毫无经验的奥马希。然后还加以其他情节佐证,比如原本的看护师给他的健康食谱他不愿意吃,看到看护师天天穿白大褂把他当病人他会发火,友人劝他不要选有前科的黑人,他说这样的人才不会把他当残疾看待等等。《无法触碰》真实故事里奥马希的角色反而不是黑人,所以严格来说这个电影是“政治正确”,但因为每个节点都非常合理,有很多情节去支撑,所以观众不会产生“政治正确”的想法,现在的影视一旦让观众有“政治正确”的想法,观感直线下滑。搜索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