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雪的时光机
· 广西可能很多人对beyond后期的解散以及家强和PAUL之间的矛盾都很疑惑,借这个帖子我来稍作总结吧。1,在beyond早期组队的时候,实际上黄家驹的能力是远超其他人的,PAUL后期也跟上来了,但家强和世荣的技术水平始终停滞不前,如果经常听欧美摇滚的话,你会发现beyond编曲最薄弱的环节就是BASS和鼓点(玩过乐器的朋友都知道)。所以,beyond的作品一方面词曲非常经典吸粉无数,但另一方面,以BASS鼓点为代表的编曲水平却跟欧美顶流相去甚远,导致很多中立歌迷觉得beyond的水平跟他们的名气不匹配,这也是beyond在路人眼里口碑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2,但黄家驹对其他人的弱点毫不介意,不但主动提出平分收入,而且还给其他3人在创作和表演方面大量的展示机会,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家强PAUL世荣演唱的歌曲,甚至连拍电影都要保证4个人每人都有同样多的戏份,这也为他们后期单飞打下了重要的观众基础,这跟国内外其他知名乐队里主唱或队长一枝独秀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国外大牌乐队里如果有一位绝对核心,那么通常都不会跟队内的边缘人物平分收入的,比如大家很熟悉的Metallica和枪花),所以黄家驹不但是技术上的核心,更是乐队的精神支柱。3,在家驹离世后,3人开始按一定比例分配创作机会,在接下来几年的专辑里,家强和PAUL创作的歌曲数量几乎是严格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来分配的,说明两人谁也不服谁。而到了后期,双方的音乐风格开始有了很大的差异,家强喜欢流行摇滚,而PAUL更喜欢金属风格,双方矛盾开始加剧。4,最终在家驹离世10几年后,家强和PAUL因为常年互相不服,再加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以前队内绝对老大都愿意平分其他人当然乐意,但是家驹不在以后就有人不愿意再平分了),最终闹得水火不容,世荣夹在中间两头为难,甚至连纪念家驹的演唱会也很难再同台。事情变成这样真是让人唏嘘不已,beyond确实不完美,但黄家驹先生无论在音乐才能还是人格方面都堪称伟大,谁能遇到这样的兄弟,只能说三生有幸。
关键时刻看科比
· 北京巅峰黄贯中的封神之作,上中学时听这段浑身鸡皮疙瘩。技术感情浑然一体,吉他的嘶吼悲鸣让人动容,只有经历过痛失挚友的人才能弹的出来吧。黄家驹对黄贯中影响有多深,这是黄贯中的原话:没有他(家驹),我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音乐上,早期BEYOND的风格是ART ROCK(艺术摇滚),技术偏向高深一类,而我则是一个着重速度力量的吉他手,以玩奏重金属音乐为主。对于他们那些比较雕琢的音乐,自问只懂皮毛。刚加入Beyond的一个月时间内,我要学十四首原创的作品,真是苦不堪言。幸好家驹一直从旁指导,使我在那段紧迫的时间中得以进步神速。家驹对我的影响很深。技巧上我有百分之八十是从他那里得到启发而学习过来的,所以他除了是一位关系密切的朋友外,也是我的老师。 那时候我对音乐的态度不开放,认为除了摇滚乐以外,其他都不值得尝试。但他的眼光就比较开阔,更告诉我们BEYOND要继续走下去,就一定要先做一些流行又易上口的作品。其实当时我们都不喜欢这样做,但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明白音乐有不同的种类,也可用一种研究的态度做音乐。他听好多类型的音乐,民俗音乐也不放过,还有些实验音乐,我听了都要疯掉,他也中意听。家驹让我认识到很多好的音乐,象Oricon、Pacodelucia(佛拉门戈吉他大师) 等。去年Pacodelucia 连同Aidi Meola 和John Mclaughlin 在香港表演,身处现场的我泛起点点感触。我知道如果他身处现场,一定会很开心。除了音乐才华,黄家驹关注社会、心怀大爱的摇滚精神也深深影响黄贯中。黄贯中说:“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来自基层的人,所以对社会上的一些看法,使我常和他产生共鸣。我很佩服他有独立的见地,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一一道出。 他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从没见过像他这样热爱音乐和吉他的人......在香港,通常这是一条不归路,当你尝到被人们追捧过的滋味,去过红馆开演唱会,很多人就被名利捆绑,回不了头了。但是家驹可以,他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音乐人而不是明星的位置,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当年beyond在大红大紫的时候要离开香港,去异国他乡重新创业。正如家驹所言,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虽然从结果来看是个悲剧,但也反映出家驹骨子里那种执著的音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