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向】浅谈德纳二人大满贯H2H与“跑路”问题
1 引言
近期网球区又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争论的焦点在于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这两位球员之间的H2H与纳达尔总爱“跑路”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需要用数据去解读的,只凭记忆和直觉很容易造成“印象流”。由于本人近期忙于自己的工作,实在无暇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在此我只对二人在大满贯上的参赛情况、参赛成绩和交手记录进行梳理分析,希望能为这个讨论带来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有几点我想写在最前面。第一,我坚决反对对球员本身的诋毁,例如纳达尔诈伤不参赛、德约赛中打不过逃跑这类的观点。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都有着超越常人的意志力和对胜利的渴望,抱着诈伤和逃跑类似观点的人请免开尊口。第二,为避免跑题(讨论何为巅峰期),本贴将不同时期的德约和纳达尔均视为同一个个体,不区分巅峰期和flop期,因此本贴分析的样本从2005年德约开始参加大满贯开始,包括了德约巅峰前的“幼德”时期,也包括了纳达尔受伤退赛的flop期。德粉要承认巅峰期之前的小德也是他本人打出来的战绩,当然,豆粉也要承认flop期豆子的成绩。
由于文章可能会过长,我先在此把主要结论给出。
结论1:纳达尔在大满贯的退赛次数远大于德约(9:2)。纳达尔退赛多为温网和美网,而在德约最擅长澳网上,纳达尔只比德约多退赛了一次。
结论2:虽然纳达尔有9次赛前提前退赛,但其中有5次德约也在相对很早的轮次被提前淘汰,因此这5次并不影响双方的H2H。而德约2次的提前退赛,纳达尔都是最后的冠军。因此真正影响双方H2H的退赛次数之比为纳4:2德。
结论3:纳达尔的确是提前跑路更多的一方,双方提前跑路比为纳19:15德,其中因赛前退赛而导致的跑路比为纳4:2德,因一方被提前淘汰而导致的跑路比为15:13。纳达尔在这两个层面均比德约多跑路了两次。但多退赛2次能否称为“常年诈伤退赛”,多被提前淘汰2次能否称为“眼看打不过就提前跑路”呢?以目前的比例来看,似乎很难得出这种结论。
结论4:只看双方的后花园澳网和法网,即便双方在法网有9次交手,但德约依然是跑路较多的人。双方在澳网的交手次数远低于法网的主要责任在德约澳网的统治力低于纳达尔的法网。
结论5:造成纳达尔爱提前“跑路”这一印象的关键其实是在美网,纳达尔美网提前跑路次数比德约多了4次,恰好可以解释纳达尔总跑路次数比德约多的4次。
下面我们开始分析。
2 德纳2005-2022年大满贯参赛情况及“跑路”分析
这里的参赛情况,包括德纳二人是否在赛前退赛(如果参赛最后成绩如何),以及结合签表实际情况二人最早在何时相遇两个部分,其中有很多细节,我会在下文详细说明。
2.1 德纳二人的大满贯参赛情况
下面是我手工整理的德纳二人自2005澳网至2022澳网的全部大满贯参赛情况。
期间共涉及68届大满贯,其中澳网18、法网17、温网16(2020年温网未举办)、美网17。纳达尔共计9次退赛,其中澳网2次,温网3次,美网4次。德约共计2次退赛,其中澳网1次,美网1次。
结论1:纳达尔在大满贯的退赛次数远大于德约(9:2)。纳达尔退赛多为温网和美网,而在德约最擅长澳网上,纳达尔只比德约多退赛了一次。
2.2 签表情况
本文对“跑路”的定义为:双方在GS签表中没有碰面的原因是由于一方提前被淘汰或赛前退赛,则被提前淘汰或退赛的一方称为“跑路”(或爽约)。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签表看一下,二人未成功交手的那些GS里,究竟是谁跑路比较多。
上图是我自己整理的历届GS签表情况,在整理过程中为了节省工作量,我做了一些处理,下面是具体的解释。
在双方未碰面的情况下:
1.若A打入决赛而B没有,无论A最后获得冠军还是亚军,均视为B提前跑路。
这一条很好理解,因为A已经打入了决赛都没有碰到B,那么无论签表如何,B一定被提前淘汰(或赛前退赛)而“跑路”了。如果出现此种情况,则无需查找签表,均视为B跑路。例:表中全部的“纳达尔(或德约)W(F),德约(或纳达尔)爽约”字样。
2.若签表规定了A和B最早也要在第N轮碰面,但双方均在第N-1轮或之前被淘汰,则视为“双方均爽约”。例如2009年法网的签表中,纳达尔和德约最早也要在SF碰面,但双方均在更早的轮次被其他人淘汰(纳达尔R16被索德林淘汰,德约R32被科尔什雷伯淘汰),因此2009法视为“双方均爽约”。
3.若一方在赛前就退赛而没有出现在签表中,则根据双方的实时世界排名来模拟签表最早可能碰面的位置。典型的例子就是14美网,纳达尔赛前退赛,但彼时纳达尔和德约世界排名分列1、2位,即便纳达尔没有退赛,双方也必然只可能在决赛碰面。但德约已经在SF就被锦织圭淘汰,因此即便纳达尔没有退赛,双方也不可能在决赛碰面,因此14美网视为“双方均爽约”。类似的情况还有2006澳网、2009温网、2016温网和2020美网,都是纳达尔赛前退赛,但德约也被过早淘汰的情况。
结论2:虽然纳达尔有9次赛前提前退赛,但其中有5次德约也在相对很早的轮次被提前淘汰,因此这5次并不影响双方的H2H。而德约2次的提前退赛,纳达尔都是最后的冠军。因此真正影响双方H2H的退赛次数之比为纳4:2德。
2.3 双方交手与跑路情况总结
根据上面的表,我们可以总结出双方提前跑路的次数。纳达尔共计爽约19次,而德约共计爽约15次。其中,纳达尔爽约的19次里有4次是因为赛前退赛(12美、13澳、21温、21美),另外15次是因为提前被淘汰(08、11、15、16、20、21澳、16法、13、14、15、19温、07、15、16、18美),共计澳网7次,法网1次,温网5次,美网6次。德约爽约的15次里有2次是因为赛前退赛(17美,22澳),另外13次是因为提前被淘汰(09、14、17澳、05、10、11、17、18、19法、06、08、10温、19美)。
结论3:纳达尔的确是提前跑路更多的一方,双方提前跑路比为纳19:15德,其中因赛前退赛而导致的跑路比为纳4:2德,因一方被提前淘汰而导致的跑路比为15:13。纳达尔在这两个层面均比德约多跑路了两次。但多退赛2次能否称为“常年诈伤退赛”,多被提前淘汰2次能否称为“眼看打不过就提前跑路”呢?以目前的比例来看,似乎很难得出这种结论。
2.4 双方后花园PK
双方粉丝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就是,德纳二人在纳达尔的后花园交手了9次,但只在德约的后花园交手了2次,德粉认为德约的法网水平也很高总能走到纳达尔面前“送人头”,但纳达尔的澳网却总走不到德约面前。纳粉则认为纳达尔法网统治力异常强大,每年都能打到最后静候德约,但德约的澳网起伏太大,总是提前被其他人淘汰。现在我们有了上面的数据,我想对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了结了。
我们只把澳网和法网的数据摘出来,德约澳网跑路了4次,纳达尔跑路了7次,纳达尔“净跑路”3次;德约法网跑路了6次,纳达尔跑路了1次,德约“净跑路”5次——事实貌似和德约粉丝想象的那样不符,即便双方在法网相遇了9次之多,但很遗憾德约还是那个跑路较多的人。
想要解释这个反直觉的现象其实也很简单:最根本的原因是纳达尔法网太强了,17届法网,14次半决赛13次决赛13个冠军,纳达尔自己是几乎不会“主动跑路”的(毕竟以德纳常年的种子排位,想要碰到至少要到SF),所以德约想要“不跑路”,就必须几乎每年法网都要打进很深的轮次——至少目前的11次四强+6次决赛还不够用。纳达尔在法网的出色统治力无形中增加了德约的“不跑路门槛”。反过来,德约对澳网的统治没有纳达尔法网的统治力强,这不仅体现在冠军数9<13,更体现在德约未夺冠的9次里没有一次打进了澳网SF,18届澳网德约只有9次打进SF,这无形中降低了纳达尔的“不跑路门槛”,甚至纳达尔在澳网打进决赛还能等到4次德约自己的“主动跑路”。
还有一组数据能直观的解释这个现象,那就是在澳网“双方均爽约”的次数是5次,但在法网“双方均爽约”只有1次。澳网的5次分别是05、06、07,10,18。其中05-07三年德约不能像纳达尔法网那样出道即巅峰,就只能算德约自己技不如人了(德粉也不必拿幼德来说事儿,毕竟现在对比的是德的澳网和纳的法网,纳在法网可是第一次参赛就夺冠了),而10和18可以认为是球员的正常波动(类似纳达尔09、16法)。如果德约的澳网可以像纳达尔的法网那样出道即巅峰(05、06、07走的远一些),且能常年保持极高水平(09、14、17、22走的远一些),我相信双方在澳网的交手次数绝不止2次,或者纳达尔在澳网爽约的次数绝不止7次。
结论4:只看双方的后花园澳网和法网,即便双方在法网有9次交手,但德约依然是跑路较多的人。双方在澳网的交手次数远低于法网的主要责任在德约澳网的统治力低于纳达尔的法网。
最后,既然在后花园的PK中德约才是跑路多的那个人,那为什么总数上还是纳达尔跑路更多呢?细看可知,双方在澳法温的跑路次数之和其实是一样的,只有最后的美网德约跑路了2次,而纳达尔跑路了6次。其实美网才是拉开双方跑路次数的关键,也是造成纳达尔爱退赛、爱跑路这一印象的罪魁祸首(纳达尔9次退赛里有4次都是在美网)。但德约在美网的冠军个数和H2H对纳达尔都吃亏,因此这一点可以证明纳达尔绝不是爱投机的人,因为他没有道理频繁退掉自己第二擅长的大满贯赛事,而频繁头铁参加德约的后花园澳网。因此纳达尔在美网的退赛只能归因于他的打法导致年末总是带伤作战,当伤病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得已只能退赛。
结论5:造成纳达尔爱提前“跑路”这一印象的关键其实是在美网,纳达尔美网提前跑路次数比德约多了4次,恰好可以解释纳达尔总跑路次数比德约多的4次。
3 结论和展望
本贴基于德纳二人的GS成绩和签表情况,对二人的大满贯H2H交手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纳达尔的确比德约退赛的次数更多(9:2),但有一半多次数的退赛(5次)不会对双方的H2H造成影响。第二,加入被提前淘汰导致的跑路情况,双方提前跑路之比为纳19:15德,相差的次数似乎不足以支撑部分德粉的“纳达尔常年诈伤跑路、眼看要碰德约打不过提前被淘汰”的结论。第三,双方在德约的后花园澳网交手次数(2次)远不如在纳达尔的后花园法网(9次)的主要原因是德约澳网的统治力不如纳达尔法网的统治力。第四,造成纳达尔退赛多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纳达尔美网退赛多。
大家有兴趣还可以找一找大师赛的数据,但工作量想必会很大。我希望这个贴子能大满贯的H2H上终结德粉和纳粉关于“提前跑路”这一话题。另外,本贴无法解决的一个争端是,双方在交手前有一方在前一轮被“消耗”的情况,例如10美德约SF和费德勒打了5盘,18温纳达尔QF和大菠萝打了5盘。此类情况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平平无奇的颜帝
· 上海纳达尔的最低谷2015年在中网打进决赛,结果惨败,他赛后说知道目前差距很大,也知道肯定会输,他还觉得自己打得挺好的。如果纳达尔真是德粉说的那种人,明知会输为什么不退赛?为什么最低谷的2015~2016傻乎乎地被刷了7场,他自己不了解自己当时的水平吗?
雨爱上晴天楼主
· 天津两边的人说来说去都是印象流,争来争去还不是一个Excel表就能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就该掰开揉碎了说清楚,这又不是什么难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