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粤村情·深圳市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卷

avatar
关注

福田区

南园街道


巴登社区埔尾村世居村民为郑姓,元朝初期八世祖郑惠和迁居上步一带;十一世祖郑源生四子,为郑茂、郑梅、郑松、郑明;元朝末年,郑梅携后人迁居今埔尾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沙浦头社区沙埔头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郑姓,据《郑氏南莆祖五大房族谱》记载,元朝初期,八世祖郑惠和移居上步一带;元朝末年十一世祖郑源之子郑茂、郑松的后人迁居今沙埔头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玉田社区玉田村从上步分出的郑姓黎围分支十五世祖郑见源之子郑思献、郑思浚及其弟郑大年皆为秀才,叔侄三人出面申诉,所幸得果。同宗父老随即邀请郑见源由黎围复居上步,郑见源遂于正月十九由黎围迁回上步,建立玉田围。世居村民主要为郑姓,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赤尾社区赤尾村林姓从潮州迁至新安县深圳河畔称白鹤林的地方(后称赤尾)开村立业。世居村民为林姓。据传,宋末元初,林姓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潮州;明朝中期,林宗太、林宗美两兄弟从潮州迁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锦龙社区旧墟村世居村民主要为林姓、叶姓。据传,宋末元初,林姓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潮州;明朝中期,从潮州迁至新安县白鹤林(后称赤尾),后到此地开基立业。叶姓从东莞道落迁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福田街道

福田社区福田村南宋末年,始祖黄金堂的第四子黄西孙自上沙村迁至松子岭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因黄姓族人开垦的田地较多,分布也广,被邻近的村庄称为“隔田佬”(粤方言),这个村也就被称为隔田村;后改名福田村,寓意“得福于田”。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发展,福田村人口越来越多,村庄也不断外扩,鼎盛时期,福田村由东头村、西头村、老围、牛巷村、祠堂村、福田新村等6个自然村组成。世居村民主要为黄姓,也有少数梁姓。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岗厦社区岗厦村始建于元朝,文应麟后裔文萃迁此建村。附近有大和岭(今莲花山),因村子坐落于山岗之下,故称岗下,后改名岗厦。世居村民主要为文姓。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皇岗社区皇岗村始建于明朝。庄姓族人在此建围立村,被称为上高围。因建围的海滩旁是绵延的黄土丘岗,因而得名黄冈;清乾隆年间改名为皇岗。部分村民在海滩立围搭察屯住下来,这便是早期的水围;后来村民向西面高处扩展,形成了名为隔垄的村落;后来又发展出大围(后称上围)、南园(后称下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隔垄改称吉龙。20世纪8O年代,水围从皇岗分离出去。吉龙、上围、下围现仍属皇岗村。世居村民为庄姓,系春秋时期庄周之后,最初由甘肃天水经河南迁往福建永春、浙江临安(今杭州);南宋时期,因元兵南侵,南宋将领庄敬德率兵抗敌,并将家眷托居于广东东官(莞)戙船澳;后迁广东东莞县李松菌;明宣德年间,庄敬德裔孙庄顺斋携族人迁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水围社区水围村始建于明初,明洪武年间,庄敬德后裔庄蒙斋携子庄顺斋迁徙到今深圳市福田区水围村砌围立村。先祖立村时,在围门两侧写下“水环四壁;围昌万年”八个大字,故名水围村,曾用名皇岗老围。皇岗河流经该村,因城市发展需要现已改为地下暗河。世居村民主要为庄姓,与皇岗村庄姓同源,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围头话。

渔农社区渔农村始建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莞、中山以及宝安县的沙井、福永一带的渔民,顺珠江而下,到深圳河边捕鱼,有的渔民在深圳河北岸搭棚居住而形成小渔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岸边居住的渔民分得土地,这些渔民既打渔,又种田,故取名渔农村。世居村民姓氏较杂,以陈、樊、郭姓居多。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沙头街道

上沙社区上沙村始建于南宋。黄金堂迁此,子孙繁衍而形成村落。世居村民主要有黄姓和邝姓。据《上沙黄氏族谱》记载,黄金堂为该村开基始祖,官至南宋儒林郎。黄金堂生四子,长子郁孙、次子昭孙(派衍沙头椰树下)、三子德孙(派衍香港油田关口)、四子西孙(派衍福田)。邝姓于1963年从潮州地区迁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下沙社区下沙村始建于南宋。据下沙村《念恭堂黄氏家乘》记载,黄默堂是下沙村、上梅林村的一世祖。黄默堂将村子建在靠海沙滩上,取名东涌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先后形成了东涌、大围、围仔、村仔、新村、东头等6个自然村。这片沙滩被外人笼统称为沙头,在靠海一侧的黄默堂后裔所建的6个村被称为下沙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黄姓,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沙嘴社区沙嘴村始建于明初。顺德陈村欧继宗的后裔欧观成带领家人东渡淇澳岛,翻越鸡山来此建村立业。古时候,这里是海边一个很大的沙滩,这块沙滩从外形看像一条龙,一些村子便建在这个沙滩之上,都围绕“沙”来取名。该村坐落在这块沙地前头嘴形部位,因而取名沙嘴;也曾写成沙咀。因欧姓族人在离海稍远的沙丘上建起了一所更大房子聚居,称作大围家。后又新建起了新安围。为了安全起见,在村子周围种上密密的勒竹,把整个村围起来,因此又被称为竹村。现村于1998年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欧姓,明初从顺德迁此。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沙尾社区沙尾村始建于明初,莫姓族人迁此建村。沙尾村属多姓村,各姓和睦相处,现村内有温、莫、梁、欧等12姓。据清道光年间莫之御所修《沥源莫氏族谱》记载,先祖莫宣卿居广东端州府(现封开一带),为唐大中五年( 851年)状元;北宋时期,其八世孙莫一钜迁居东莞,被东莞莫姓尊为一世祖;其九世孙莫碧州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出东莞成乡到沙尾定居,成为沙尾莫姓的开基祖。后梁姓先祖梁应全携族人从东莞县公明李松萌迁居此地。欧姓族人也陆续在此定居。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新洲社区新洲村始建于明正统年间。简南溪及家人在这里立村建围。村前明堂开阔,有一水塘,四水归池。新洲河干流从村东经过,村子因此得名新洲村。村庄从围门向南北发展,先后形成新洲北村、新洲中心村、新洲南村、新洲祠堂村等。最初,简南溪及家人以晒盐为生。清康熙年间,实行迁界禁海,强逼沿海民众内迁;复界后,简姓族人又陆续返回。世居村民为简姓。据民国版《粤东简氏大同谱》、1980年抄录的《宝安县新洲村简氏开维公家谱》记载,简姓的起源地是河北涿郡范阳县,辗转山东、江西、福建等地,有一支迁移至广东东莞罗村;明正统年间,东莞简姓八世祖简南溪带领家人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梅林街道

上梅社区祠堂村始建于南宋。沙头下沙村黄默堂三子黄仲孙迁此建村,黄姓族人为纪念黄仲孙八世孙黄梅庄,在村里兴建了梅庄公祠,因此得名祠堂村。现村于1985年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为黄姓,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上梅社区新村始建于1985年。上梅林村委会启动旧村改造工作,将原上梅林西兴村、铁围门村及祠堂村部分村民的民宅划入新建村的范围。新建成的村子取名上梅林新村。世居村民为黄姓,与上梅林祠堂村同源,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新兴社区荔园村始建于清初。据《沙头梅林黄氏族谱》记载,青同治九年( 1870年),上梅林黄姓尊长商议,招来东莞县樟木头等处叔侄入继。后又有宝安观澜镇屈头村部分黄姓族人流落异乡,得该村族人相护来此置地筑室而居。这些新来的黄姓族人因久居客籍地,吏用客家方言,居住地被称为客家村;又因居住地有大片荔枝林,而取名荔园村。现村于1985年在原也重建。世居村民为黄姓,大部分源自东莞樟木头、宝安观澜屈头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梅都社区大围坊村始建于1985年。上梅林村重新调整划分村民宅基地时,将原居住在荔园村大围场的上梅林生产一队的部分村民安排在此建房居住。因原址地名叫大围场,故取名大围坊村。因城市更新改造需要,大围坊村已于2015年底全部拆除,村民们暂时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待城市更新改造完成后,再择日回迁。世居村民为黄姓,与上梅林荔园村村民同源,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下梅社区下梅林村始建于南宋末年郑姓族人迁此建村。世居村民为郑姓,分为郑氏五大房系和郑氏清之系。据《郑氏南莆祖五大房族谱》以及《郑氏南莆祖五大房义房梅林宗谱》记载,南宋中后期,郑氏五大房系郑国定从南头分支居梅林,筑室立围,始称荒田围,后称丰田围。此支郑姓族人为广府民系。郑国定十一世孙郑起梅,任惠州府归善县儒学,晚年返乡途经归善县坪地,结识郑姓清之系十三世郑子忠,并邀请郑子忠等宗亲到下梅林居住、耕种。现下梅林村中居民主要为郑姓清之系后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下梅社区河背村始建于1983年。下梅林村划分宅基地时,部分村民迁到现址建房居住形成新的村落。由于建村前此处为农田,地处新洲河的北面,客家方言中“北”与“背”相通,遂称河背田,建村后沿用此地名而取名河背村。世居村民为郑姓,源于下梅林村郑姓清之系,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下梅社区围面村始建于1983年,下梅林划分宅基地时,形成围面村。郑姓从原来的下梅林村迁至现址建村,因仍属下梅林村的一部分,称下梅林围面村。世居村民为郑姓,与下梅林村郑姓清之系同源,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莲华街道

梅富社区梅富村始建于清朝。张姓迁此建村。因村子附近有一座小山岗狮岭,且在狮岭的北面,故取名岭背村。岭背村原属于下梅林村的一个生产队(村民至今仍属下梅林股份公司)。20世纪80年代,岭背村更名为梅富村,寓意吉祥,生活富足。世居村民以张姓、郑姓为主。明朝末期,张姓先祖张达义从福建迁到广东大埔英塘,后来南迁至宝安观澜南屋村;清朝初期从观澜迁至此地立围。郑姓源自下梅林郑姓,1954年,为解决村民生产生活问题,经政府批准,部分郑姓族人从下梅林迁至此地建房居住。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梅富社区布尾村始建于1977年前后,郑姓村民从下梅林村迁此立村。当时属于下梅林村的一个生产队,1985年,村民将旧村拆除,并在村周边扩建房屋。据说村后面原有一座小山岗叫布尾岗,因而取名布尾村;也有说村子的形状像裁剪后剩下的一小块布尾,因而取名布尾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郑姓,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梅富社区新狮村始建于1979年,因村西面有一座小山岗叫狮岭,取名新狮村。世居村民以郑姓为主,从下梅林村搬迁而来,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田面社区田面村始建于清朝,原村址位于蚊洲(即今皇岗路与红荔路交界处东北角)。因村落建在田地的前面,故称田面村。1938—1945年日军侵华期间,日军在蚊洲南侧修建临时军用机场,村民全部被赶走,南迁至现深南大道北侧(现村民称之为田面旧村),南迁后的田面村分为田面上村和田面下村。世居村民以林、李、张姓为主。林姓,南宋从福建迁至宝安赤尾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赤尾村迁至此地。林姓村民分为两支,分居在田面上村和田面下村。李姓、张姓均于清康熙年间从惠阳迁入,李姓居住在田面上村,张姓居住在田面下村。世居村民为汉族,有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使用粤方言、客家方言。

福保街道

石厦社区石厦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当时深圳湾畔有一处隆起的山岭地带(即现在福田区皇岗公园一带),人称打锡岭,位于深圳湾与深圳河的交汇处,海水咸淡适中,鱼产丰富,邻近县乡的渔民经常到此打渔,打锡岭便成为渔民歇脚之地。久之发展成为小村落,称为旧围。因打锡岭山上有一块巨石,人们住在巨石的下边,故称石下村,后来改为石厦村。早年,先后有两个较大的赵姓家族迁入石厦。赵姓家族的赵文旭,带领家人从东莞虎门迁入;赵姓家族另一支,由胡氏夫人携长子赵养石、次子赵怀卜从东莞塘厦移居石厦,形成了一个新的自然村,称为上旧围。其后,又有潘姓始祖潘观察从福永怀德村携妻儿迁入,在旧围西面建房定居。因建筑年代晚于旧围,称为新屋。旧围、上旧围、新屋3村合称石厦。明洪武年间,莫宣卿九世孙从东莞迁居沙尾,其后部分族人安居石厦。渔民来自四面八方,至明洪武年间,石厦村已有赵、潘、莫、张、李、龙、岑、陈等8个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罗湖区

黄贝街道

黄贝社区黄贝岭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张姓迁此建村。因立村时房屋建于名为黄泥岗(又称小凤山)的一个小山岭背面,取名黄背岭;后改名黄贝岭村。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姓。唐朝时期,张良后裔的一支迁到广东曲江马坝,后迁至东莞黄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东莞张姓的一支迁到大鹏叠福九墩岭山脚下隐居;历经两三代之后,迁至罗湖水贝隔塘村;明成化二年从水贝隔塘迁至今黄贝岭一带。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罗芳社区罗芳村始建于元朝。因方姓、罗姓聚居而形成村落。村名取自此二姓,初名罗方。此后,侯、陈、姚、张4姓相继迁居罗方。后来村名多次出现同音异字情况,清嘉庆《新安县志》称为罗坊村;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日报》称之为螺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正式的文字材料多用罗芳村之名,并沿用至今。世居村民主要为陈姓、侯姓、姚姓、张姓。方姓因子嗣不盛,至清代村中已无方姓。罗姓迁居香港及他处,罗芳村内只有2座祖居,并无户籍。陈姓为罗芳村第一大姓,清康熙十三年( 1674年)从广东博罗迁至广东归善县;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从归善县迁至此地。侯姓,南宋时期从河南迁移到广东番禺;元朝从番禺迁移至此地。姚姓,北宋熙宁年间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番禺簸箕堡(今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再迁博罗宿鸾岗哈塘面,后迁增城三江山吓;北宋末年从增城迁居惠阳鸭子湖;之后辗转于清乾隆年间从惠阳洋塘河背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新秀社区新湖村始建于1981年。20世纪60年代,罗湖大队许多村民出走香港,田地无人耕种,政府安排部分城市工人和知青充实罗湖大队;1981年,从罗湖大队分出30多户外来落户插队人员组成一个副业大队,因是新组建大队,又是从罗湖大队分出,故取名新湖大队。“新湖”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村民主要由当年下乡知青和下放工人组成,来自广东各地,有曾、黄、陈等多个姓。

南湖街道

罗湖社区罗湖村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由袁姓先祖迁徙至此开基立村。村名由来有4种说法:罗湖村地势低洼,与罗溪(深圳河)相通,湖塘众多,民俗以水为“财”,谓之“罗湖”,寓意广罗多方资财;另一说法是,罗湖自古有“五水归湖”之说,一下大雨,莲塘河、沙湾河、洪湖、银湖和香港上水的水一齐汇流到这里,致水深齐腰,如一大湖,雨停天晴后,湖水又很快泄走,人们戏称是箩筐装湖水,故名罗湖;又传“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罗湖之意即一山耸立在湖塘众多的水泽之地;还有一说,罗湖原是罗、黄两姓客家人居住地,袁姓为后来加入,当时3姓中以罗姓人最多,加之此地有湖,故村子取名罗湖。村民大多认同前两种说法。世居村民主要为袁姓,北宋淳化四年(993年)从江西信丰迁移至广东东莞温塘;明洪武初年从东莞温塘迁移至此地,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围头话。

向西社区向西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年( 1466年),张姓先祖从大鹏迁移至此,繁衍发展而形成。村民主要有张姓、杜姓、林姓。据《深圳清河堂向西张氏族谱》记载,张姓族人为汉留侯张良及唐宰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裔,于南宋绍兴元年( 1131年)至三十二年(1162年),从福建福清县迁移至广东东莞大塘望下,为东莞始祖;八世祖张梧峰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东莞迁至今深圳大鹏,为深圳始祖;明成化二年(1466年)其后裔从大鹏迁至此地。世居民族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围头话。

渔邨社区渔民村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东莞水域的疍家人从东江顺江而下,逐水漂流,打渔为生,后漂流到深圳河边俗称“犁头尖”的荒滩上,用竹子和茅草搭起水草察棚定居而形成村落。因当时以捕鱼为生,故取名渔民村。现村于2001年在原地重建。第一大姓为吴姓,19世纪中期从江西南雄迁移至广东东莞;20世纪40年代从东莞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邓姓,18世纪初从中原(河南)迁移至广东东莞;20世纪40年代从东莞迁移至此地,系吴姓的妻室及其亲戚。第三大姓为梁姓,40年代从东莞迁移至此地。立村之时以吴、邓2姓为主,后发展到现在的11个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桂园街道

新围社区蔡屋围村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蔡姓入粤九世祖蔡基俊从东莞大井村迁至赤磡(月岗屯),在此成家立室,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在月岗屯建围,取名蔡屋围。世居村民主要有蔡、曹、姚、韩、冯、徐、陈等姓。第一大姓为蔡姓,宋代从福建汀州迁移至广东南雄,后迁东莞塘厦;明洪武十七年从东莞大井(今东莞长安镇塘厦村旁)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东门街道

湖贝社区湖贝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张姓十三世祖张怀月、张念月从水贝迁居此地开基立村。湖贝村又称湖贝大围。因村南的深圳河边有一个湖叫罗湖,村子在罗湖的后(背)面,“背”与“贝”同音,古时用贝壳作货币,代表富贵、富裕,故名湖贝。还有一种说法,村子周围被湖水、堰塘所围,村子像湖中之贝,熠熠生辉,取名湖贝。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姓。据资料记载,唐朝,张姓先祖从东都(今洛阳)迁至福建福清县;宋朝,从福清县迁入广东东莞大塘望下;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东莞迁至深圳大鹏九墩岭;明永乐八年(1410年),由大鹏迁至深圳隔塘(今水贝村);明成化二年,十三世祖张怀月、张念月从水贝迁居到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螺岭社区赛龙村始建于1958年,附城公社为了镇区日常蔬菜供应和支援香港,由油炸头、灰炉吓、蛟湖、高床铺、军田郎、沙河仔、大头岭等村世居村民及下放知青等组建菜农大队,共有4个生产队;1980年,菜农大队更名为菜民企业公司;1992年农村城市化改革时取谐音更名为赛龙实业股份公司,赛龙村由此得名。村民主要有万姓和张姓。万姓原居住在油炸头村(今立新花园),成立菜农大队后,油炸头村又有许多万姓女青年嫁人菜农大队。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笋岗街道

笋岗社区笋岗村始建于元末明初,何姓先祖何真曾逃难于此,并立基建村,繁衍生息。因当时村后山岗有大片竹林,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布山岗,取名笋岗村。世居村民主要为何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田贝社区田贝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开村始祖林衡山带着长子林进、次子林满贤、三子林荫迁入此地,搭棚建屋,开田垦地,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形成村落。因村子周围是大片肥沃田地,且位于大头岭背后,故取名田背村。1984年更名为田贝村。另一说,田贝村周围原有大片良田,村落建在水田围堤之上,称为田陂村,后改成田贝村。1984年将旧村民居拆除改建为田贝新村;2006年第二次原地重建,兴建田贝花园。这是深圳市第一个由村民自拆自建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世居村民主要为林姓,明朝末年从福建莆田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田心社区田心村始建于明朝末期,梁姓十八世祖梁关保与母亲关氏在此地安居,其原配张氏生三子后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因立村时,村周围都是田地,该村位于田地的中心,故取名田心村。1997年原地重建,因此地过去称庆云里,故将新建居民小区命名为田心庆云花园。世居村民主要为梁姓,宋朝末年,梁姓先祖从山东迁移至广东增城,后迁至新安县福永;明朝末年从福永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清水河街道

坭岗社区坭岗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原来主要作为农田灌溉之用,现成为深圳市具有园林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总面积2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民国初期,因郑姓先祖从布吉草埔村迁入而形成。因村落建在凤凰山南侧的山脚下,附近多为黄土山岗,遇雨成泥,故取名坭岗村,曾用名泥岗村。世居村民主要有郑姓和曾姓。第一大姓为郑姓,从河南迁移至广东布吉草埔;1918年从布吉草埔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曾姓,早年从福建迁移至广东上下坪,后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草埔西社区鹤围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梁姓先祖梁自弘于清康熙年间曾任千总、潮州府潮阳县守府,解职后移居此地。因村落后山有较多荷树、榕树,有成千上万的白鹤在林中建巢栖息,故取名鹤围村;曾用名长安村。现村址为1982年拆除旧村整体搬迁所形成的鹤围新村。世居村民为梁姓,元至顺元年( 1330年)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梅州松口;清康熙年间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草埔西社区清水河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梁姓先祖分支于此立村。因村旁河流水质清澈,故名清水河村。世居村民有梁姓和黄姓。第一大姓为梁姓,据史料记载,梁姓早年从福建宁化迁移至广东梅州松口;清康熙年间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草埔西社区章輋村始建于清朝初期,梁姓迁此立村。因村落附近有成片的樟树,“樟”和“章”同音,取名章輋村,又名樟公輋。世居村民主要为梁姓。元至顺元年( 1330年),梁姓先祖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梅州松口;辗转于清初从布吉老墟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翠竹街道

水贝社区水贝村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由张姓先祖开基立村。村落建在水塘背后,因“贝”与“背”同音,“贝”又象征钱币,寓意财富像江河之水源源不断,故名水贝村。另一说,因该村建在布吉河东岸,当地人称河岸为水陂,原名水陂村,后改成水贝村,沿用至今;曾用名隔塘村、水溪村。现村于1990年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姓,唐朝从东都(洛阳)迁至福建福清县;宋朝从福清县迁入广东东莞大唐;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东莞迁至深圳大鹏;明永乐八年,由大鹏叠福村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新村社区水库新村是移民村,1959年修建深圳水库时,将位于库区内的黎围村、草塘围村、大埔村、香园仔、大径村部分、菠萝山等6个自然村从库区移民搬迁合并,故取名水库新村。最先迁址位于现泰宁花园处,称为老围;20世纪90年代初从泰宁花园(老围)迁入现址(新围)。移民建村合并的最大自然村是黎围村,有261户,郑、刘、黄、邱、易、张6姓。郑姓,早年从河南荥阳迁移至广东惠州陆丰,后迁入黎围村;1959年从黎围村迁移至此地。黄姓,早年从东莞田心百菓洞及海丰五云洞迁至黎围村;1959年移民迁此。草塘围有20余户,廖、林、刘、黄、何、李、钟、袁8姓。大铺围有17户,何、张2姓。香园仔有12户,林、李2姓。大径村有11户,张、李、殷3姓。菠萝山有6户,均为张姓。该村组建时有13个姓,现有20多个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东晓街道

独树社区独树村始建于清朝初期,梁姓先祖从草埔村移居至此子孙繁衍而形成村落。据传,旧时村口有一棵独立的百年老树(传说为松树,也有传说为荔枝树),成人无法环抱,故称为独树村。世居村民主要为梁姓,南宋末期从福建宁化县石壁迁徙至广东梅州松口;清康熙年间,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至新安县草埔村,后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草埔东社区吓围村,布吉河从村西南流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梁姓先祖带子孙迁此定居而形成。传说梁姓先祖南迁至此落居比附近新屋吓村稍迟,其建屋立村的地势比新屋吓村稍低,下又称“吓”,故名吓围村。约有一半人口是从新屋吓村迁此,均为梁漴公后裔。世居村民主要为梁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草埔东社区吓屋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根据粱氏族谱记载,该村始祖粱姓十四世祖梁万春、梁万宾,于清康熙年间从广东长乐(今五华)华城葵富迁移至新安草莆开基,后定居此地,逐步繁衔成村。吓屋村意指地势较低的村落,据居住在草埔村81年的老人梁金莲回忆,因吓屋村与新屋吓村、吓围村相比较地势最低,每次发生洪灾,吓屋村受灾最为严重,下又称“吓”,故取名吓屋村。世居村民主要为梁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草埔东社区新屋吓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梁姓迁此建村。取名新屋吓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称立新、上围,后改回新屋吓村。世居村民为梁姓。据梁姓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梁姓先祖梁汝龙与汝龙婆在新婚不久从鹤围村迁居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东湖街道

布心社区布心村始建于明朝末期。赖姓先祖从龙岗池坳迁此而形成。此地称莆心,因当地生长一种萐莆草而得名;后来称布心村。世居村民主要有6大姓。第一大姓为赖姓,明朝从福建晋江迁移至广东龙岗池坳;明朝末期从龙岗池坳迁移至此地。后来黎、谢等姓陆续迁入,形成现在的布心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布心社区水围村始建于明朝末年,林姓先祖最早迁此开村立业。林姓先祖刚迁来时给笋岗村地主当雇工,逐渐积攒钱财,买耕地建屋。后来梁姓、袁姓等陆续迁来,逐渐发展形成村落。此地原名莆心;因三面环水,1964年“四清”运动时改称水围村。世居村民主要有林、梁、袁等姓。第一大姓为林姓,宋元时期从福建迁移至广东东莞;明朝末年从东莞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梁姓,元明时期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梅州,后迁龙岗;清初从龙岗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大望社区大望村始建于清朝初期,李姓先祖从东莞迁移至此繁衍生息而形成。清朝称大网村,后来改成大望村,取大有希望之意;曾用名大隆村。后来刘姓、张姓、何姓陆续搬迁至此扩大了村落规模。1958年开始修建深圳水库,1964年原落马石河沿岸的石禾场、沙湾墟等小村落整体搬迁至此合并形成现在的大望村。现大望社区在当时合并了8个村的移民组成3个村(大望村、新田村和新平村)。该村有7个姓。第一大姓为李姓,明朝从福建迁移至今广东梅县,后迁东莞;清朝初期从东莞迁移至此地。其中有一支迁至梧桐山茂仔村。第二大姓为张姓,清朝迁至罗湖,后从罗湖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邓姓,明末清初从福建迁移至广东长乐(今五华);清朝中期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话。

大望社区新平村始建于清朝初期,赖姓、李姓先祖相继南迁至此开基立业而形成。因村落后面山岗形似大龙而称为大龙村,后来改为大隆村。1958年修建深圳水库,原来在梧桐山河两岸居住的将要被水库淹没的大径村村民于1964年整体搬迁至大隆村东侧,合并建立新村。经村民代表商议,取意平安、幸福,新村命名为新平村。世居村民主要有刘、李、赖3大姓。刘姓,明末清初从福建迁移至今广东梅州兴宁,后迁至深圳梧桐山大径村;1964年因修建深圳水库从大径村迁移至此地。李姓,明末清初从今梅州迁此。赖姓,明朝从江西迁入广东;清朝初期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大望社区新田村始建于清朝初期,李姓、刘姓先祖南迁而来,最初与大隆村(今大望村)合在一起,后在新开田地上建屋立村,名新田仔村;后改名新田村。1958年修建深圳水库,原来在梧桐山河两岸居住的将要被淹没的大屋村、打鱼坝村等村于1964年整体搬迁至新田村旧村周边,扩建而成现在的新田村。世居村民有8个姓。第一大姓为李姓,宋朝从福建迁至广东梅州;明末清初南迁至该地。第二大姓为刘姓,宋朝从福建迁至广东梅州;清初迁至该地。第三大姓为巫姓,南宋从福建迁至广东梅州兴宁;清初迁至该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梧桐山社区赤水洞村始建于明末清初。黄姓先祖从沙头迁此开村立业,发展至今。因该村旁有一冷水泉,喷出冰凉的泉水,当地方言叫作赤水,故取名赤水洞村。赤水洞是一较为古老的地名,据《新安县志·卷之十八-胜迹略》记载:“赤水洞,在梧桐山下,泉皆赤色。"世居村民为黄姓,明朝从福建迁至广东沙头;明末清初从沙头迁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梧桐山社区禾塘光村始建于清朝,由黄姓先祖从横岗牛始埔分迁至此,繁衍生息,发展形成村落。该村最早叫禾塘坑村,后上移建在岗地之上,称为禾塘岗;近年改为禾塘光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黄姓,元明时期从河南迁移至广东横岗牛始埔;清朝从横岗牛始埔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梧桐山社区横排岭村始建于清朝,李姓先祖南迁到梧桐山开基立业,后代繁衍发展而形成村落。过去称安平村,后因村后的山势起伏,村落位于山岭背风处,称为横背岭村;因横背岭不顺口,改称横排岭村。20世纪80年代在原址重建和扩建新村。世居村民主要有李、何、袁3大姓。第一大姓为李姓,明朝从福建迁移至今广东梅县,后迁东莞;清朝从东莞迁至大望,后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何姓,明朝从安徽迁移至广东东莞;辗转于清朝从西坑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袁姓,明朝从江西迁移至广东东莞;清朝从东莞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梧桐山社区虎竹吓村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邱姓、何姓、温姓先祖分别从龙岗、人星、.盛地转入梧桐山定居形成村落。因村旁有两丛麻竹,麻竹带有苦味而被称作苦竹,故名苦竹吓。世居村民主要有邱姓、何姓、温姓。第一大姓为邱姓,清朝从今广东梅州迁移至龙岗;中华人民其和国成立后从龙岗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何生;清朝从今梅州迁移至大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大望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温姓,清朝从今梅州迁移至盐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盐田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梧桐山社区坑背村始建于1938年,洗姓先祖于清朝迁居梧桐山半山腰马水凤,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积蓄后,于1938年购置一些靠近梧桐山河的坑边、岭背的田地,逐渐聚居形成村落,依田地的地势形状而取名坑背村。口传《村居》“坑泉映明月,背岭耀阳光”正是坑背村来历的真实写照。世居村民主要为洗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梧桐山社区茂仔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李姓二十世祖李斡祯南迁,先落脚大望村,后兄弟分支迁此开基立业而形成。原是一个小围村,先祖希望后代发展繁茂,取名茂仔围;后改为茂仔村。世居村民主要为李姓,明朝从福建迁至今广东梅州,后迁移至东莞;清康熙五十二年从东莞迁至大望,再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梧桐山社区塘坑仔村始建于清朝。蔡姓先祖从今广东梅州兴宁迁此,在小水塘旁边定居下来,开村立业,取名塘坑仔。现村于1980年在原村基础上拆建扩建而成。世居村民主要有蔡姓、李姓。第一大姓为蔡姓,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至今广东梅州;清康熙年间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李姓,明朝从福建迁移至今广东梅州;清朝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莲塘街道

坳下社区坳下村始建于元朝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邓姓先祖迁移至此开基立业而形成。该村四面环山.依地势而取名坳下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邓姓。据《坳下邓氏家谱》记载,坳下邓姓发源于河南邓州,并在新野一带发展壮大。宋朝从江西迁移至今香港元朗的锦田、粉岭的龙跃头,后迁移至今广东东莞;元末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莲塘社区莲塘村始建于清雍正五年( 1727年),周姓和万姓从今梅州等地迁入此地开基立业而形成村落。因村前有一个种满莲藕的大池塘而取名莲塘村。世居村民主要有周姓和万姓,另有邓姓、刘姓和魏姓等。第一大姓为周姓,宋末元初,周姓族人为避战乱,从江西、福建迁至广东南雄;几经辗转,清雍正五年从今梅州迁移至此。第二大姓为万姓,明洪武元年( 1368年)从江西赣州宁都迁移至广东长乐(今五华);清雍正五年( 1727年)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西岭社区西岭下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相传,西岭下村建村始祖杨、古两姓为表兄弟,清康熙年间,杨、古两兄弟一同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往深圳梧桐山下的径肚村,后又从径肚村迁往莲麻坑(今香港新界),再由莲麻坑迁到西岭山下定居立村,西岭下村之名由此而来;别名杨古围。世居村民主要有杨、古、林、赖、刁、蔡、李、陈、黄、谢等姓。据该村古姓老人所述,杨姓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因中原连年战乱和饥荒,其先祖由河南迁往福建,后迁入广东,辗转由广州上塘围迁至此地,该村杨姓始祖杨显珍,在此已繁衍十代。该村古姓始祖为古文相,在此已传十代。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长岭社区长岭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香港莲麻坑村叶姓在深圳河北岸―带开垦土地,并逐渐定居建村,形成村落,称作长命村,后改为长岭村。20世纪60年代,村民大量出走香港,全村只剩几户人家,后来从径肚村迁来两户,加上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政府从其他地方迁来一些人口,形成现村。世居村民主要有叶、伍、蒋、王、刘、杨、黄、陈、罗、温、毛和胡姓。第一大姓为叶姓,祖籍河南叶县,宋末南迁至广东梅州;清初十九世祖叶思发到东莞清溪教书,后居于观澜松元厦,生二子叶达波、叶达滨;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叶达波兄弟俩先后从松元厦迁居莲麻坑;清同治年间,由于人口增加,莲麻坑叶姓在深圳河北岸一带开垦土地,并建屋定居。第二大姓为刘姓,从径肚、大望、羊尾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陈姓,从江苏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南山区

南头街道

南头城社区九街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因原古城内设有县前街、显宁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阳街、迎恩街、五通街、牌楼街、新街共9条街,故得名九街村;又名南头城村、新安故城、南头古城。世居村民主要有陈、文、谢、黄、张、郑、麦、吴、王、叶、刘、郭姓。第一大姓为陈姓,早年从河南迁移至广东东莞;明洪武二十七年从东莞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文姓,为文天祥后代,南宋末年由今江西吉安迁移至今宝安松岗,后辗转迁至今深圳西丽;明代从今西丽福光村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谢姓,早年从河南迁移至东莞;清代从东莞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田厦社区田厦村始建于北宋,梁姓迁此立村。其时,该村郑姓开基始祖郑柏峰(进士、朝议大夫),自原籍南雄州保昌县宦游至东莞县东鉴(今南头),见山清水秀,遂建宅而居。后代越来越多,分迁至此地,和原来已经在此生活的梁姓人家一起,逐渐形成大村落。原名田下村,1988年村集体注册股份公司时,村委会将公司注册为田厦实业股份公司,村名从此改为田厦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郑、林、陈、梁、钟姓。第一大姓为郑姓,北宋熙宁三年( 1070年)从南雄州保昌县迁至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明朝从南头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林姓,1959年从宝安县西丽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陈姓,南宋时陈朝举辗转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后携三子陈康道、陈康适、陈康运择迁东莞县归德盐场涌口(今宝安区沙井街道);清朝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田厦社区常兴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南头郑日晃携两个弟弟由新安县南头涌下乡迁居福源,后逐渐开枝散叶而形成村落。因开基始祖在靠近海边处开设了一家店铺,取名常兴,该店铺生意兴隆,客源不断,村人借此吉兆,遂将村名由福源改为常兴,沿用至今;曾用名福源村、常兴围。1990年,该村部分村民和周围其他村村民共同兴建常兴新村,常兴老村于2004年完成旧改拆迁,已不存在。在老村原址上建起了常兴广场东座和西座,部分村民回迁居住。世居村民主要有郑、龙、吴、赵、黄、刘、陈姓。1937年以前,村民全部为郑姓,后由于战乱及西丽水库移民等原因其他各姓迁入,但这些村民人口不多。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田厦社区仓前村始建于明朝,雷姓和陶姓两户人家自北方迁至此地并定居下来。当时此处还只是一片山头,荒凉贫瘠,雷姓先祖在此以晒盐为业。因建村时在盐仓的前面而取名仓前村。1999—2002年旧村改造时,仓前老村全部被拆,在此基础上建起锦福苑和国兴苑,现村民大都居住在国兴苑。世居村民主要有雷、陶、麦、林、陈、蔡、郑、梁、刘、黄姓。第一大姓为雷姓,明朝从湖南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麦姓和第三大姓黄姓,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今宝安公明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大新社区大新村始建于明朝。清康熙年间,因紧靠新安县城,大新片区很快形成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并且产生了一条新的商业街——大新街。民国初期,大新街店铺林立,繁华热闹,成为当地富人聚居之所。1951年,宝安县撤大乡设小乡,沿用“大新”二字,在大兴地域设置大新乡;1956年撤掉大新乡成立大新村,管辖界边村、冲下村、关口村、一甲村的蚝民和一部分居民、农民。原有一条叫金鸡冲的小河,自东向西从村北流向大海,现在已成为暗河。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陈、许、郑姓。第一大姓为陈姓,先祖陈朝举(1134—1213 ),南宋淳熙年间进士,征授政议大夫。因金乱,辗转南迁,初至南雄珠玑巷,后立家归德场涌口里(今沙井衙边云林新村一带)。其后人于清朝从归德盐场涌口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许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松岗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郑姓,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从南雄州保昌县迁移至东莞县东鉴(今南头);明朝从东莞县东鉴(今南头)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大新社区关口村始建于宋代,姚姓先祖最早迁此居住,后有多姓村民聚居于此而逐渐形成村落。因建村时临近宝安县城旁的水陆关口要塞,故取名关口村。原来在村的南边有金鸡涌(河),现在已成为暗河。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村旁新建。世居村民主要有姚、郑、梁、林姓。第一大姓为姚姓,宋代从今深圳公明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郑姓,北宋从南雄州保昌县迁至东莞;后辗转迁至今深圳珠光庵前村;清朝自珠光庵前村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梁姓,1959年因修建西丽水库从宝安县西丽篁里村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大新社区龙屋村始建于南宋。龙姓先祖见此地靠海,山清水秀,遂定居于此。后代繁衍生息,人口越来越多,逐渐形成村落,故得名龙屋村。20世纪90年代村民在老村北建设龙屋新村,2013年开始旧改拆迁。村民以龙姓为主,还有郑、赵、詹姓。第一大姓为龙姓,从江西迁移至今广东顺德;南宋时期由顺德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郑姓,北宋时期从南雄州宝昌县迁移至东莞;明朝从东莞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赵姓,迁移情况不详。1960年,西丽篁里村5户人家迁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大汪山社区巷头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南头郑姓五大房之长房后裔从南山街道向南村迁至此地居住而形成。村落位于巷头街(现更名正南街)而取名巷头村。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后在桃园路南侧、南光路东侧建设巷头新村。世居村民主要有郑、麦、张、黄、唐、赵姓。第一大姓为郑姓,北宋从南雄州宝昌县迁移至东莞县东鉴(今南头);明洪武年间从今南山区南山街道向南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麦姓和第三大姓黄姓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从今宝安公明迁移至此地。唐姓,抗日战争时为躲避战乱从湛江迁此。赵姓仅1户,祖籍河源龙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迁居西丽;1959年修建西丽水库时迁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红花园社区一甲村始建于清代。据村里老人说,一甲村的立村始祖为池戴,后有黄姓、陈姓迁此定居,池姓迁至他处。1959年因建西丽水库,从篁里村迁来20多户梁姓和林姓人家。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陈、梁、林、黄、郑、王、曾、阮姓。第一大姓为陈姓,20世纪30年代从宝安公明上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梁姓和第三大姓林姓,均因修建西丽水库,于1959年从西丽篁里村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同乐社区同乐村始建于1948年。吴姓和I刘姓共8户人家、二三十人从龙华浪口村迁入。村民用稻谷从甲岸村换得荒芜土地,建房立村。立村时村民希望大家以后生活都快快乐乐而取名同乐村。20世纪90年代,村民在原地或附近建设新房。世居村民主要有吴姓和刘姓,均于清康熙年间从大埔三河坝迁移至今深圳龙华浪口村;1948年从龙华浪口村迁移至此地。相传,清康熙年间,先祖吴继旺带着妻子洪氏、外孙刘子凤等人,从大埔三河坝迁到龙华浪口立村,该村吴姓和刘姓分别是吴继旺和刘子凤的后人,由于原本是一家人,所以两姓人家一直相敬如宾,和睦相处。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南山街道

南山社区南山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因陈姓先祖陈韶凤(又名陈纯可)从今宝安区沙井街道辛养村移居大南山北侧而形成。取名南山村;由于村民大多姓陈,曾名陈屋村。世居村民主要有陈姓、梁姓。第一大姓为陈姓,南宋末年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至今宝安沙井;元末明初从今宝安沙井迁入此地。第二大姓为梁姓,清代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南园社区南园村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增城石滩人吴洪渊宣游至此,见南山脚下尽是平坦肥沃的土地,遂聚族人定居于此而形成村落。因立村之时,附近有一片规模很大的果园而得名南园村;又因村民大多姓吴,曾名吴屋村。现村于20世纪90年代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吴姓,北宋太宗年间,从今江苏常州迁移至今广东增城石滩;南宋孝宗年间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南光社区南光村始建于清代,建村始祖吴姓兄弟二人从广州新塘迁移至此地时,定居之所分别取名为正龙村和横龙岗村。传说在几百年前,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是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因小河弯曲迁回,仿若一条龙,人们遂将村子命名为横龙岗村,而另一个村子叫正龙村,也和“龙”相关。人民公社时期两村并入南山大队,后取“南山”“横龙岗”首尾两字,因粤语“岗”“光”同音,而得名南光村。现村口牌坊上仍然写着“横龙岗村”。现村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吴、张、陈姓。第一大姓为吴姓,北宋时期从抚州石井迁移至广东,后辗转迁至今广州;清代从广州新塘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张姓,明朝从福建福清县迁移至东莞,后辗转迁至今深圳湖贝;清末从湖贝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陈姓,南宋时期从福建迁移至今广东梅州;清代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向南社区向南村始建于明朝,因郑姓教书先生在墩头村村西搭屋而居,随后聚居人数渐多而形成。因建村搭屋都选择南向而得名向南村。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郑姓、叶姓。第一大姓为郑姓,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从南雄州保昌县迁移至东莞,后辗转迁至今深圳;明朝从今深圳珠光庵村迁移到此地。第二大姓为叶姓,南宋时期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南海,后辗转迁至东莞;明朝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北头社区北头村始建于元代,黄姓先祖迁移至此建屋定居而形成。因立村之处位于南山北麓之滩头而取名北头。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黄、陈姓。第一大姓为黄姓,宋朝从福建莆田迁入广东;元朝迁移到此地。第二大姓为陈姓,清代从今深圳公明楼村迁移至此地。黄姓在北头立村后,有一支分流至香港长洲,置有土地、产业,北头黄姓男丁每年可参与香港产业分红。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西丽街道

新围社区新围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刘姓先祖刘原广迁至此地而形成。地处丘陵地带,村东有大沙河流过。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刘姓、廖姓。第一大姓为刘姓,南宋嘉定年间从福建宁化迁移至今广东兴宁岗背镇榕树村;明永乐年间从榕树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廖姓,清代从今深圳龙华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新围社区九祥岭村始建于1917年,因王福、王官胜、廖官友、谢祥、谢成、陈桂、彭才7户人家约20多人从龙华、石岩等地迁此定居而形成。村庄坐落于丘陵地带,村东有大沙河流过,附近有西丽水库。因建村之初有多个姓,又是从不同的地方迁移过来,村民希望各家各户和和气气,在此落户生根,开枝散叶,定村名为六和(也有老人说叫七和堂)。此后,村名多次变更。因附近山脉众多、延绵不绝,称为九长岭。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图吉祥,取“长”之谐音“祥”,将村名定为九祥岭。还有一种说法,村民谢祥曾担任上沙河学堂校董,他提议将“长”改为“祥”,以彰显办学业绩,寓意“长久祥和”,因此村名变更为九祥岭。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王、谢、彭姓。第一大姓为王姓,1917年从今深圳龙华阳台山大围肚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谢姓,1917年从今宝安石岩龙眼山(农旺山)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彭姓,1917年从龙华大船坑村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新围社区官龙村始建于清代,刘姓先祖迁移至此地而形成村落。因村内原有三个湖,故名三湖村;后因村子依山而建,山势如龙,改名旱龙村;20世纪50年代末改名官龙村。地处丘陵地带,附近有西丽水库。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刘姓。南宋时刘开七从福建宁化迁移至今广东兴宁岗背镇(今黄陂镇)榕树村;刘开七生刘广传,刘广传生十四大房,七子刘巨波的后人于清代迁移至此地。刘广传五子刘巨海的后人刘祖发于清同治年间由新围村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新围社区留仙洞村始建于清代。传说,清朝有一段时间,每天傍晚时分,一名年轻女子用两枚铜钱向村民购买灯油,然后走向村外的一片竹林便消失不见了。后来,村民遍寻无果,认为是神仙下凡,于是在竹林建起一座庙,即今留仙洞龙母古庙,留仙洞的地名可能因此而来。村庄周围有少许山麓,属丘陵地带,塘坳山海拔160米。世居村民主要为郑姓,清代从东莞凤岗鹤凫渚迁移至今宝安石岩郑屋围,后从郑屋围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白芒社区白芒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张姓先祖张统率领族人从今梅州兴宁南迁至此而形成。建村之初因村前有一条宽4—5米清澈见底的小河,潺潺流水环绕着村庄,在该村河段,两岸长满了白芒草,每到秋季开花时,村子周围白茫茫的一片,于是取名白芒村,一直沿用至今。地处丘陵地带,有阳台山。白芒河环绕村庄,汇入西丽水库。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姓,早年从福建上杭迁移至今广东兴宁;明末清初从今广东兴宁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白芒社区牛成村始建于明朝,因上川(上合)王姓先祖迁此开垦田地,成为地主。后其他姓村民到此打短、长工或租地耕种,久之便定居下来,成为一个多姓村庄。因村后有座小山,山腰处有一块十几米长的石头,平整光滑,村民放牛、耕地或劳作途经此处,均把牛拴在石头旁边的小石块上,并坐在石头上歇息,久而久之,称此为牛墩石,村庄也因此得名牛成村,别名牛绳村。地处丘陵地带,附近有西丽水库、铁岗水库。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吴、黄、卓、余姓。第一大姓为吴姓,先祖从福建迁移至今广东梅州,再迁到今惠州镇隆镇;明代从镇隆镇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卓姓,清代从今深圳龙华弓村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麻磡社区麻磡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源于白芒村张姓。其时,陈氏太婆带着三个儿子(白芒村始祖张统后裔)从西丽白芒村迁居至此繁行生息。因村庄四面环山,地势不平,交通不便,立村初期更是人烟稀少,十分闭塞,生产、生活麻烦甚多,故取名麻磡村;曾用名麻冚村。位于阳台山西南脚下,四面环山,麻殄河从村中部流过,是西丽水库的源头。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姓,宋元时期从福建上杭迁移至今广东河源,后辗转迁至今深圳白芒村;清嘉庆年间从白芒村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大磡社区大磡一村始建于清末,林姓先祖率族人从今深圳龙华窑吓搬迁至此定居而形成。因村后山有一块五六十米高、色泽乌黑的巨型石壁,方圆数里都称此处为乌石壁;后因村子处于比较典型的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中间是块陷下去的大坝,根据地形取名为大冚;后又改为大嵌;1990年更名为大磡,沿用至今。1998年12月,大磡居委会分为大磡第一居委会和大磡第二居委会,因而有大磡一村、大磡二村之名。村庄坐落于阳台山下,村南有大磡河流过,村旁有西丽水库。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均为林姓,元代由福建宁化石壁南迁到今广东潮阳,后辗转迁移至平远;清末,十七世祖林礼京由平远迁到今深圳龙华窑吓,后从龙华窑吓迁到大磡,现大磡地域一村、二村、王京坑村所有林姓村民均为同宗。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大磡社区大磡二村始建于清末,因林姓先祖率族人从今深圳龙华窑吓,詹姓先祖率族人从今深圳龙华上芬搬迁至此定居而形成。因村后山有一块五六十米高、色泽乌黑的巨型石壁,方圆数里都称此处为乌石壁;后因村落处于比较典型的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中间是块陷下去的大坝,故得名大冚;后又改为大嵌;1990年更名为大磡。1998年12月,大磡居委会分为大磡第一居委会和大磡第二居委会,而有大磡一村、大磡二村之名。地处四面环山的腹地和西丽水库水源保护区,主要山岭为阳台山,主峰海拔587米。村南有大磡河流过。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林姓和詹姓。第一大姓为林姓,元代由福建宁化石壁南迁到今广东潮阳;明万历元年(1573年)以后辗转迁至新安县(今深圳);清末从今深圳龙华窑吓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詹姓,清朝末年从今龙华上芬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大磡社区王京坑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杨姓先祖杨元昌率族人从今龙华石坳村迁此而形成。因当地常有黄獠出没,便命名为黄獠坑。因客家话黄、王同音,日久便成了王京坑。村庄地处丘陵地带,西临西丽水库,北倚阳台山(海拔587米)。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林、杨姓。第一大姓为林姓,元朝从福建宁化迁移至今广东潮阳,后辗转迁至今龙华;清末从今龙华窑吓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杨姓,清代从福建迁移至广东长乐(今五华);清康熙年间杨旭清的孙辈杨元昌从今深圳龙华石坳村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曙光社区文光村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陈世尧、陈世熙、陈世鹏、陈世宽四兄弟自宝安松元厦村迁入此地定居而形成。原名文岗,20世纪70年代,曾与茶光村合称文茶岗(村);1992年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后更名为文光村,寓意灿烂光明。地处丘陵地带,有石鼓山,海拔67米。村东南有大沙河流过。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陈姓。清乾隆年间,先祖陈振能率族人迁移至今宝安松元厦定居;20世纪30年代从宝安松元厦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曙光社区茶光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关姓先祖迁移至此定居而形成。1954年,洪水泛滥,淹没当时的旧村。1956—1957年,村民搬入新村,开始种茶,山岗上有个茶案供过往行人歇脚喝茶,故名茶岗。1992年农村城市化后,以谐音将“岗”换为“光”而取名茶光村;曾用名文茶光新村,别名文茶岗村。坐落于丘陵地带,沙河从村东流过。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关、彭、黄、张、陈姓。第一大姓为关姓,明朝末年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彭姓,1940年前后从今深圳龙华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黄姓,1945年从今深圳观澜迁移至此地。张、陈姓均于1945——1947年由观澜迁移至此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进入南头城,到茶光强取豪夺、焚村烧屋。村民为了躲避日军侵犯,逃出避难,直到日军离开后才返回村庄。当时,有少数关姓村民逃离村子。不久后,其他姓村民进村定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少村民移居海外,村内人口骤减。1956—1957年,村民搬入新村后,共16户人。1969年、1974年,部分村民出走香港,村中人口减少。改革开放后,经济形势好转,村民安居乐业,人口逐渐稳定。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沙河街道

沙河街社区上白石村始建于清代,郑姓先祖从南头迁居此地,后陈姓先祖迁入定居而形成。因村落位于一座有很多白石(白色花岗岩)的小山之上,故取名上白石,山坡之下的村取名下白石。该村坐落于大沙河下游丘陵地带,大沙河从村西流过。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陈、钟、曾姓。第一大姓为陈姓,祖籍广东梅州,早年辗转迁至今深圳观澜松元厦;清乾隆六十年( 1795年)从松元厦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钟姓,清嘉庆年间从今广东梅州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曾姓,早年由河南迁移至今广东河源,后辗转迁至今惠阳淡水;1931年从淡水迁移至此地。郑姓,清代由今深圳南头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沙河街社区下白石村始建于明末,苏姓先祖从东莞迁居此地定居而形成。因村落位于一座有很多白石(白色花岗岩)的小山之下而取名下白石。村西有大沙河流过。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曾、陈、张姓。第一大姓为曾姓,清代从福建迁移至广东长乐(今五华),后辗转迁至今深圳龙华;清末从龙华大船坑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陈姓,清代中期迁移至今东莞厚街镇,后辗转迁至今深圳西丽;清末从今西丽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张姓,清代从东莞迁移至此地。苏姓为该村立村姓氏,现仅剩1户。世居村民为汉族,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使用粤方言、客家方言。

星河街社区塘头村始建于1959年,村民全部来自石岩塘头村。沿用原村名而取名塘头村。1959年,国营沙河农场创立时,石岩塘头有部分村民从石岩铁岗水库迁移至此落脚,后来因修建铁岗水库,淹没了不少村民世代居住的祖屋,而沙河农场的初建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经政府部门安排,从1959年到1960年,在村长池强的带领下,共有86户人家,200多名村民(含116个青壮劳动力)陆续迁往沙河农场。村西有大沙河流过。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池姓、陈姓。第一大姓为池姓,明朝从福建汀州上杭迁移至今广东梅州;清康熙年间迁移至今深圳石岩塘头村;1959年从石岩塘头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陈姓,1959年从石岩塘头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新塘社区新塘村始建于清代初期,因南头郑南莆五子中的第三房后人狩猎至此,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而举家迁至此处定居。原名英德村,因村中多水塘而改名莘塘村,后因村民在村前挖一堰塘而取名新塘村。坐落于大沙河下游丘陵地带,村西有大沙河流过。现村于1983——1992年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郑姓、卓姓。郑姓,南宋熙宁三年(1070年)从南雄保昌迁移至东莞南头(今南山南头);清代从今南头迁移至此地。卓姓,民国时期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白石洲东社区白石洲村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立村之吴姓先祖与官员发生冲突,被迫自今深圳公明石家村逃难至此定居。因村前小山顶悬立一块大白石(粗粒花岗岩),村落坐落在海湾沙洲上,故取名白石洲;别名万家洲。村西南面有大沙河。世居村民主要有吴、高、陈、郭、文姓。第一大姓为吴姓,清乾隆六十年从今深圳公明石家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高姓,民国时期从东莞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陈姓,民国时期从今深圳公明迁移至此地。高、陈、郭3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海上渔民,散居在海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村居住。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蛇口街道

湾厦社区湾厦村于明万历年间,新安县涌头乡(现宝安区西乡)樊宜兰迁此定居,后有李姓、谢姓、黄姓、邱姓等迁此。因村民经常遭盗贼抢夺,部分村民4次迁往蛇口荣村和旧围(现海湾村口处)等地,最终回到此地定居。因村落位于深圳湾最南边(最下边),得名湾下;后更名为湾厦村。1956年,湾厦村成立湾厦农业合作社和湾厦新民蚝业合作社;1959年,成立海湾蚝业大队和湾厦农业大队,湾厦村从事蚝业生产的村民归属海湾大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归属湾厦大队,以后分别为湾厦村和海湾村。附近有湾厦(松杉仔)山,海拔60米。现村于1995—2002年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樊、刘、莫、陈、屈、吴、叶姓。第一大姓为樊姓,南宋时由南雄迁居今广州;三世祖樊茅庵由今广州迁居东莞(今宝安区地域);四世祖樊茂园再迁今宝安涌头,以煮盐为业;明万历年间,十二世祖樊宜兰由涌头乡迁居于此。第二大姓为刘姓,早年由福建迁至今龙岗平湖;后由平湖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莫姓,早年由河南迁至今广东海陆丰;后迁至东莞,再由东莞迁至此地。刘、莫2姓迁移时间不详。世居村民为汉族,分属广府民系、客家民系,使用粤方言、客家方言。

南水社区南水村始建于清末,广东紫金、惠阳、宝安等地客家人为谋生流徙至此而形成村落。其中,邬姓于清末、张姓于民国时期迁至此地,后有其他姓村民迁徙至此。先民在大南山脚下搭建田寮仔(茅棚)栖身,而田寮仔位居溪水之南,取名南水;曾用名田寮仔。村庄坐落于南头半岛最南端,有大南山,海拔336米。现村于2000年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邬、张、杨、陈、郑、邓、蓝、何、彭、周、罗姓。第一大姓为邬姓,清末由广东惠阳迁至今深圳宝安;随后由今宝安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张姓,民国时期由紫金迁至今深圳宝安;随后由宝安迁入。第三大姓为杨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广东惠阳迁至今深圳宝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宝安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海湾社区海湾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属湾厦自然村。1959年,湾厦村有农业队和蚝业队,农业队归属南头公社,而蚝业队属西海(蛇口)公社。海湾之名、是因祖辈吃海,又系湾厦村析出,故名海湾。同年,海湾蚝业大队和湾厦农业大队分别成立,以蚝业生产为主的村民归属海湾,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归属湾厦。海湾村即由此而来。现村于1984年及20世纪90年代末搬至旧村相邻地域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樊、屈、刘、莫姓。第一大姓为樊姓,南宋从南雄迁至今深圳宝安西乡;明末从宝安西乡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屈姓,明代从今广东番禺化龙镇沙亭村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刘姓,从今龙岗平湖迁移至此地。第四大姓为莫姓,从东莞迁至此地。刘、莫2姓迁移时间不详。世居村民为汉族,有广府、客家民系,使用粤方言、客家方言。

渔一社区渔一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疍户(渔民,因其渔船形状如蛋,故称蛋户,“疍”即“蛋”)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以捕鱼为生,经常在内伶仃洋靠岸避风,渐渐有渔民上岸定居。上岸的渔民除了捕鱼,还开荒种地,渐渐形成村落。1961年7月,西海(蛇口水产)公社改为蛇口公社,因蛇口一大队的村民专营捕鱼,遂改称渔业一大队,渔一村之名即由此而来。现村于1972年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周、王姓。第一大姓为张姓,1955年从南头和宝安西乡固戍迁入。第二大姓为周姓,1955年从番禺和宝安西乡固戍迁入。第三大姓为王姓,1955年从东莞和东伶仃岛迁入。其他黎、彭、黄、陈、蔡、刘、郭、欧、谭等姓分别从广州番禺、宝安黄田村、西乡固戍村等地迁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基围话)。

渔二社区渔二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早在清代,先祖驾着莲船小艇,从广东海丰沿着粤东海岸顺水漂流,进行着古老的拉网捕鱼作业,发现珠江口的这片咸淡水交界之处盛产浅海鱼类,鱼获量较粤东沿线多。他们用祖籍海丰梅陇、联安、红草等乡村古老的作业方式,以艇为家,在前海、后海、捻湾、流浮山等海面上漂泊作业。农忙季节,驾着莲艇逆水而上回原籍与家中妻小一起耕田、收割;农闲期间,又三五成群驾着小艇到珠江口蛇口捕鱼作业。1944年,粤东大饥荒,逃至蛇口的海丰渔民剧增,莲艇、箔船聚至200多条,人口逾60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原来漂泊的部分渔民上岸搭草棚、盖松皮屋,逐步将家属迁至蛇口,十多户人东一间、西一户地居住下来,渐渐形成村落雏形。1952年,蛇口开展渔改,停靠在湾厦、桂庙、流浮山、捻湾等地的莲艇、箔船逐渐向蛇口集中靠拢,在蛇口能容纳十四五户人家居住的地方搭建木棚,成了拓荒者聚集的中心。该村由此而形成。1961年7月、西海〔蛇口水产)公社改称蛇口公社.原蛇口二大队相应改称渔业二大队,渔二村之名即由此而来。世居村民主要有敖、黄、吴姓。第一大姓为敖姓,第二大姓为黄姓,第三大姓为吴姓,民国时期分别从海丰县甲下镇、梅陇镇联安等地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闽南民系,使用闽南语汕尾话海丰方言。

大铲社区大铲村始建于清末。该村原位于大铲岛上,1979年,全体村民移居今蛇口街道招商路与花果路交界处的现址。大铲岛为深圳市第二大岛,位于蛇口西面的前海湾海面,与邻近岛屿小铲岛和存洲合称大小铲岛。大铲岛地理形状如同一个铲,故有大铲之名。大铲村因此岛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故此,深圳河南面在清朝至民国时期,有不少地方都建有海关,大铲岛亦于此时兴建海上海关。清末,岛上郑姓、王姓两家各开一茶楼,接待海关人员及过往客商,沙滩上有临时摊档,摆卖鱼、蚝等。民国时期,形成了自然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岛上设立海关、边防检查站、检验检疫站。岛上居民30户153人,分别来自东莞、番禺、中山、南海、宝安等地,东莞籍人口占40%,其中王姓居多。因岛上各政府部门较多,工作机会增加,所以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到岛上定居。世居村民主要为王、张、梁姓。第一大姓为王姓,早年从山西太原迁至东莞;清末从东莞迁至今大铲岛。第二大姓为张姓,民国时期从东莞迁至今大铲岛。第三大姓为梁姓,民国时期从番禺迁至今大铲岛。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内伶仃岛社区东湾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内伶仃岛上居民发展捕鱼业及农耕,聚居生活而形成。清嘉庆年间,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渔民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捕鱼为生,在内伶仃岛靠岸栖息、避风。除了捕鱼,还开荒种地,后定居形成村落。因村落在内伶仃岛的东部而取名东湾村,曾用名伶仃村。内伶仃岛原名零丁山或伶仃山,因独居海中得名伶仃山,后为区别于外伶仃岛改此名。该岛为丘陵海岸基岩岛,岛内有高丘、低丘、侵蚀台地、洪积及坡积台地,有尖峰山,海拔340.9米。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内伶仃岛有客籍的内伶仃村,属新安县管辖。村民于1979年由内伶仃岛搬至蛇口陆上定居重建现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黄、江、刘姓。第一大姓为昔姓,第二大姓为江姓,第三大姓为刘姓,迁移时间、路线均不详。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招商街道

水湾社区水湾村始建于清末,当时,南头南园村吴姓,香港新界刘姓、蔡姓,布吉大芬村邬姓等近10户人家迁此建村,取名为鸡栖村,后由南头方言演变成鸡西村。随后有来自广东罗定郑姓,新安石岩罗姓、谢姓等人家迁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地理位置背靠大南山,面临珠江口,村前海边呈“凹”字形,故改名为水湾头村,后简化为水湾村。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成立之前,从蛇口东角头至咀头山(现微波山)的海域一直都称作水湾头湾,蛇口工业区成立后才改名为蛇口湾。该村处在大南山南面面向珠江口的山丘地区,大南山海拔330米。现村于2015年在原地域内更新重建,称为“水湾1979”小区。世居村民主要为罗、邓、刘姓。第一大姓为罗姓,第二大姓为邓姓,均于1952年由内伶仃岛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刘姓,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香港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分属广府民系、客家民系,使用粤方言、客家方言。

赤湾社区赤湾村始建于宋代,说该村是由南宋少帝陵的赵姓守陵人后裔在此定居而形成。还有一说是因打长工者聚居而形成。村落处在蛇口半岛最南端的小南山脚下山丘地区,小南山海拔150米;村西是珠江入海口。现村于1984年在现址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麦、张、陈姓。第一大姓为麦姓,早年从今宝安公明迁至南头南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南山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张姓,从番禺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陈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南山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粤海街道

后海社区后海村始建于明末清初。现后海大道以西、华明路以南一带,过去有一滩涂,为村民停放渔船的场所,鼎盛时期全村有70多条渔船。后遭遇台风,多数村民遇难,幸存的村民散居在其他地方;不久村民聚集到桃源一带,开荒建屋;后搬迁至现在的后海村。此地原是一片荒滩,属梁德怀(清朝人)所有,当时由天后庙司理黄文进牵头,以义庆堂所存100两白银,买下此片海滩,后沿海渔民在此落脚,逐渐形成村落。据《深圳市地名志·第二章·蛇口管理区》所载:“后海,在蛇口墟北约1.5千米的海边……因村建在后海湾岸边而得名。”后海湾是深圳和香港之间的海湾,意为位于深圳前海湾之后的海湾,又称深圳湾。另一种说法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海中有一种动物叫鲨,背圆而凸,呈黄褐色,有剑状尾巴,生活在海底。后海村古庙附近经常被海水浸没,但此村却得到鲨的护佑,从未受浸,于是人们以“鲨”的同音字“后”命名村庄而得名后海村。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赵、曾、郑、吴姓,迁移情况均不详。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粤桂社区桂庙新村始建于清代。清初实行“迁界禁海”,该村叶姓先祖迁往东莞岭廷;清康熙八年( 1669年)“复界”,清政府号召原籍居民返乡耕种,叶姓从东莞迁回。因村民在清代建庙时挖出一龟,遂称此庙为龟庙,称此村为龟庙村;“桂”与“龟”同音,又改名桂庙村;曾用名红花园村。1939年,因日本侵略军在该村以及周边区域修建军用飞机场,桂庙村村民被迫迁到栗树村,抗战胜利后,许多村民陆续回迁桂庙村,留在栗树村的村民将栗树村改名为桂庙新村。世居村民主要为叶姓、梁姓。第一大姓为叶姓,清代从桂庙村迁至东莞,后迁回桂庙村;20世纪40年代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梁姓,于民国期间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粤桂社区粤海门村始建于清代。20世纪30年代末,该村被日本侵略军烧毁,村民被迫全部离开家园。1948年,张、江2姓的五户人家,从观澜、龙华迁回到已是一片荒芜的原地建宅定居。原名麻癞窝;后因位于粤海之滨,更名为粤海门村,意为粤海门户。该村临近深圳湾,地势平坦。现村于1983年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姓、江姓。第一大姓为张姓,清初从福建迁至广东;1948年从今龙华姜头村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江姓,早年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至今深圳观澜田背村;1948年从田背村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大冲社区大冲村始建于明代,郑姓迁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因村东侧有大沙河流入深圳湾而得名大涌,后依谐音更名为大冲村。另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期,陆地火神祝融曾与南海龙王敖钦因水陆疆界之争,在深圳湾附近大打出手,双方各自呼风唤雨,恶斗了七天七夜,难以分出胜负,只好偃旗息鼓,以和谈的方式来划定各自的地盘和水域。虽说双方此后井水不犯河水,然而那场争斗却在深圳湾畔留下了痕迹,双方约定以大沙河人海水涌之处作为停战分界我。八I1r年此争斗之处所形成的村落称为大涌,后依谐音改为大冲。该村南临深圳湾、东拥大沙河。世居村民主要有郑、钟、林、龙、黎、李、刘姓。第一大姓为郑姓,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从南雄州保昌县凌江迁至今宝安南头;明代从南头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钟姓,1961年从四上上出小库地域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林姓,1962年从佛山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大冲社区阮屋村始建于明代,阮姓先祖从南雄迁移至此建屋定居而形成。因村民多为阮姓而取名阮屋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阮姓,南宋开禧年间从河南经福建迁至今广东南雄;明代从南雄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大冲社区吴屋村始建于清代,吴姓于此定居而形成。因村民大多数姓吴而取名吴屋村。世居村民主要为吴姓、黄姓。第一大姓为吴姓,南宋孝宗年间从今广州石滩迁至今东莞樟木头,后辗转迁至今深圳;清代从今深圳观澜松源围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黄姓,1968年从化州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桃源街道

平山社区平山村始建于明代,先祖方东明自东莞河田迁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因在平坦的山坡上建村而取名平山村。在村中还流传着另一传说。相传村庄周围有几座小山,像屏风一样耸立,称为屏山,因“屏”与“平”同音,久而久之,就成了平山村。该村位于海拔432米的塘朗山丘陵地区,大沙河从村西北流过。现村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方、曾、陈、谢姓。第一大姓为方姓,据村里流传的族谱记载,方姓先祖原来生活在河南禹州一带,后来为了逃避中原战乱,唐末至宋初一路南迁,唐乾宁三年(896年)从福建莆田迁移至今广东潮汕地区,后辗转迁至东莞;明弘治三年( 1490年)从东莞河田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曾姓,1953年从公明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陈姓,1953年从南头迁移至此地。第四大姓为谢姓,为该村方姓女婿,从龙华迁移至此定居,时间不详。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塘朗社区塘朗村始建于明朝,因南头郑姓郑南莆长子郑仁后裔迁入此地定居而形成。因村庄坐落于塘朗山脚下而取名塘朗村。大沙河从村北面流过。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郑姓,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从南雄州保昌县迁移至东莞县(今南头);明代从南头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长源社区长源村始建于明末,因先祖吴文羽、吴文胜随母何氏从兴宁迁移至此而形成。因坐落于一座小山的半山腰,客家话称半山为岭皮,故取名长岭皮(长岭陂)村;1992年更名为长源村。坐落于塘朗山以北丘陵地带,大沙河从村西北流过。现村于2013年在村内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吴姓、刘姓。第一大姓为吴姓,明末从福建迁移至广东兴宁,后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刘姓,20世纪70年代从今深圳且山头村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福光社区福光村始建于清代,该地附近原有文姓所建文屋村,后谢姓、杨姓先祖迁移至文屋村旁定居而形成新的村落。文姓大多陆续迁至他处。该村位于大沙河上游北边,塘朗山与阳台山之间的丘陵地带,人们习惯用“上面那条江(大沙河)旁边的村”或“上面那块山冈地上的村”指称该村,客语“江”“冈”“光”三个字发音相同,因此得名上面光村;1992年更名为福光村。现村于2014年搬至大沙河上游南边的崇文花园(又名福光新村)。世居村民主要有谢、文、杨、余姓。第一大姓为谢姓,南北朝时期从福建迁移至今广东;清代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文姓,早年定居在今深圳松岗、后辗转迁至文屋村;清代由文屋村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杨姓,早年从福建迁移至今深圳龙华;清代从今龙华迁移至此地。余姓由福建迁移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分属广府民系、客家民系,使用粤方言、客家方言。

盐田区

沙头角街道

田心社区恩上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李、薛2姓同时迁入聚居而形成村落。旧村位于梧桐山南麓半山腰,村庄下方有一观音庵,故得名庵上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铭记党和政府的恩情,改名恩上村。1974年,村民整体搬至山下元墩头村;1978年冬,在现村位置建设新村。世居村民主要有李、薛等姓。李姓,早年从福建上杭胜运里丰浪岗迁至广东长乐(今五华)锡坑沟、长圹;李火德后裔李振林从长乐((今五华)迁至沙头角一带;李振林第三子李贵华于清乾隆二十五年辗转迁入恩上村旧村位置开基立业,拓荒造田,村落逐渐发展壮大。洗姓,清光绪六年( 1880年)前后从今中山迁入(现已移居英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东和社区官路吓村始建于清朝。据传,沈姓先祖沈润盛为五品官员,一日骑马到此,见此地宜居,便在此立村,故称官路下。在当地方言中,“下”“吓”二字读音相同,久而久之就称作官路吓。现村于2010年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沈、张、陶、肖、钟5姓。沈姓,清康熙六十年( 1721年),东莞黄洞凰岗岭排围沈姓始祖沈敬南之孙沈万达携家眷迁至新安县沙井头;清嘉庆元年( 1796年),沈润盛携子孙迁入此地。1952年张姓迁入,1960年陶、肖2姓迁入,1962年钟姓迁入。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沙头角社区径口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刘姓先祖迁此立村。过去梧桐山通往沙头角方向仅有一条小径(山路),该村正好处于山径路口,故得名径口村。现村于2013年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为刘姓,明朝中期从今广东梅州迁移至今深圳龙岗;明万历二十八年从龙岗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沙头角社区元墩头村始建于清朝初期。邱、曾2姓先到此地落籍,后李火德后人李振林迁入沙头角一带聚族而居,其长子、二子分别落籍元墩头老围、新围,三子迁入恩上村。过去村西面有一个圆形的山丘,高10余米,形似墩头,故得名圆(园)墩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谐音更名为元墩头村。改革开放后,元墩头老围、新围、吓田心、邱屋、卢土兹坝、牛栏窝、鼓头塘等7村并入元墩头自然村。世居村民主要有李姓、邱姓、曾姓等。第一大姓为李姓,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居该地。第二大姓为邱姓,清朝初期迁入此地。第三大姓为曾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中英街管理局

中英街社区沙栏吓村据沙栏吓村《百子堂吴氏宗谱》记载,该村吴姓先祖吴尚儒于清康熙年间携族人从广东博罗迁至沙头角海滨。迁来时先定居在沙头角河南岸红花岭山大坦洞山咀村。后来,他们发现海边地域开阔,方便下海捕鱼,就从山咀迁到海边一块地势较高的沙坝建村。当地人称沙丘为沙栏,故取村名沙栏吓。清康熙八年( 1669年)新安县复界,实行招垦政策,陆续有客家人迁入滨海地区。世居村民有吴、邱、钟、陶4姓。吴姓于清康熙年间从广东博罗迁至沙头角山咀村,后从山咀村迁至此地。邱姓于清咸丰年间从新界沙头角山咀村迁入。钟姓于清乾隆年间经福建泉州、香港屯门辗转迁至新界沙头角担水坑村;清光绪年间迁入此地。陶姓于民国初期从官路吓陶屋迁入。邱、钟、陶3姓长期以来占该村总人口的10%左右。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海山街道

梧桐社区暗径村村落形成于明末,客家人聚居此地,世代繁衍而形成村落。该村到盐田东面只有一条蜿蜒小径相通,且被茂密的树林遮掩,先人有“云映梧桐遮暗径”的词句,暗径村因此得名。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原地重建楼房。李姓是该村第一大姓,另有张、王、何、曾、钟、陈等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梧桐社区沙井头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据《刘氏族谱》记载,刘姓先祖从今梅县圆埔坪迁此定居成村,后有卓、聂2姓陆续迁入。因村中的井内多沙而得名沙井头村。卓姓和刘姓为该村两大姓。卓姓为第一大姓,据村民讲述,卓姓先祖早年从江西迁到广东坪山;清末民初从坪山迁到此地。刘姓为第二大姓。此外,还有聂、周、温、黎、林等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梧桐社区叶屋村于清康熙八年( 1669年),清廷复置新安县,号召原籍居民返乡耕种。由于迁海过程中百姓颠沛流离,原籍居民返回甚少,官府只好实行轻徭薄赋、出借耕牛和种子等优惠政策,鼓励非原住民开垦土地。当时有大批东江流域、嘉应、潮州及闽、赣等地客籍农民举家迁入,历经世代繁衍,渐渐形成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整编,将叶屋、张屋、下围三个小村进行整合,因当时村民大多数姓叶,故称叶屋村。张姓为叶屋村的第一大姓,还有叶、沈、周、聂、李等姓。张姓先祖早年从香港迁至兴宁;清末民初从兴宁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盐田街道

东海社区社排上围据村民所述,该村形成于清朝,何姓先祖携家人到此耕种生活,看到一排排沙坑相连,取名沙排村。后沙排村分成沙排上围和沙排下围(围是指成排的建筑被高高的夯土围墙或围屋围合起来的村落)。1997年后,有村民认为沙排村的沙字含意不好,有“散乱”之意,与“杀”字谐音,即改沙排村名为社排村。因之,就有了社排上围和社排下围。世居村民为何姓。清朝,何姓族人从惠东白花镇迁至深圳坪地;后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东海社区社排下围始建于清朝,何姓先祖迁此立村。世居村民均为何姓,与社排上围同宗。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东海社区小布村村落形成于明朝末年。在何姓迁至当地居住的三个自然村(社排上围、社排下围、小布村)当中,小布村姓氏复杂,人数最少,村民意见经常不和,故取名布和村;后改名小布村,旧称小莆村。世居村民主要为何姓、薛姓、谢姓,还有黄、王、曾、茂、叶等姓。何姓,清末从安徽迁至广东惠州白花镇;民国时期从惠州迁移至此地。薛姓,清末从江南迁至广东惠州;民国时期从惠州迁至此地。谢姓,早年从安徽迁至广东惠州;民国时期从惠州迁至此地。清末民初,来此垦荒种田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小布村多姓杂居的特点。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明珠社区朝阳围始建于明末。清初“迁界禁海”后,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复置新安县,鼓励原住民返乡耕种,发展生产,此时,许多客家人迁入林子(荔枝林)建围。据《万氏族谱》记载,万姓先祖于清末民初携族人从今五华水寨镇迁至骆马岭山脚下开垦荒地,以种荔枝为主,兼作其他,渐成盲公果园。曾姓、黎姓、李姓、周姓、陈姓、叶姓先祖先后迁至此地。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何姓、万姓、曾姓、李姓、周姓、陈姓、叶姓等。何姓,清末民初从中原迁此。曾姓,从今五华、兴宁迁移至此,迁移时间不详。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明珠社区江屋村始建于清朝,江姓先祖从河南正阳迁至广东紫金县好义镇,后从好义镇迁至宝安县(含今盐田区域)。因村民大多姓江,故名江屋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明珠社区龙眼园村于清康熙八年( 1669年),新安县复界后,客家人来此建围,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据村中老者讲述,早期村民在此大量种植龙眼,形成一片规模很大的龙眼树果园,得名龙眼园村。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世居村民为张姓和万姓。张姓为第一大姓,起源于“青阳”,即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末张姓先祖迁入此地。万姓发源地为山西和陕西交界处的芮城,清末从河南迁至广东长乐(今五华);清末民初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明珠社区南山村据《颍川堂钟氏族谱》记载,明朝时期七世祖钟君宁长子和次子带领族人从颍川县分别前往惠阳茜坑和新安县(今盐田区域)梧桐山麓居住.子孙繁衍而形成村落。清嘉庆《新安县志》载有蓝山。因“蓝”和“南”客家话发音相同,渐渐演变成南山。改革开放后,村民已搬离原址,到山脚下分散建屋定居,因只有几户人家分散居住,没有形成南山新村。世居村民均为钟姓,明朝从颍川县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明珠社区三村老围据《何氏宗谱》记载,何姓先祖于清康熙年间从坪地迁居此地。按村落建立时间及位置,划分为老围、新围、吓围三个村。1998年盐田街道挂牌成立,三个村合称为盐田三村。2002年,盐田三村又分老围、新围、吓围三个居民小组,老围则被冠以三村老围之名。世居村民均为何姓。据《何氏宗谱》记载,清初何姓先祖从揭阳县河婆村迁至龙岗坪地屯梓围;清康熙年间从龙岗坪地迁至三村老围。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明珠社区三村吓围该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址重建。世居村民均为何姓。何姓源流参见三村老围。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明珠社区三村新围于20世纪80年代,三村新围在原址重建。世居村民均为何姓。何姓源流参见三村老围。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明珠社区石头围于清末民初,廖姓和陈姓先祖先后到此开荒垦地种田养殖,繁衍生息。据村民讲述,因村落背靠大山,山下有很多大块石头,极少草丛,整个村庄像被石头围住,故得名石头围。1983年少部分村民在原址建新屋,其余大部分村民搬迁至吊钟庙半山坡兴建石头围新村。世居村民主要为廖姓和陈姓。清末民初,廖姓先祖从河南迁至宝安观澜清湖村、坂田;后迁至此地。陈姓先祖清末从中原迁至惠州,后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沿港社区鸿安围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据《彭氏族谱》记载,助崇祯十一年,彭承业、彭承裔两兄弟携家眷迁到此地,从事耕种、捕捞等生产活动。清初实行“迁界禁海”,清康熙八年( 1669年)复界重置新安县,陪续有客家人举家迁入。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址重建。世居村民主要有彭姓、何姓和赖姓,为该村三大姓。据《彭氏族谱》记载,彭姓祖籍江苏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辗转江西庐陵、广东海丰,后迁到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沿港社区黄必围该村始建于清朝,黄姓先祖从福建厦门辗转惠东迁至盐田,居于马射尿山脚下,繁衍生息。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姓祖籍江夏,祖公黄碧仁,村名取其黄碧二字,名黄碧围,后为简化,使用同音字“必”改村名为黄必围。世居村民主要为黄姓、何姓,均从福建迁到广东惠州;清代从惠州迁到此地。黄必围的3个地块分别居住有不同姓的村民,吉麻湖有何、彭2姓,沙岗墟居住着张、邹、黄、曾、何5姓,黄屋有黄、俞2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沿港社区三洲田村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958年因建水库需要,该村搬迁至山下。村民主要为廖姓,另有赖、林、钟、阮、陈等姓。据《廖氏族谱》记载,三洲田廖姓开基祖廖信,是廖花传下的十七代后裔,原籍福建汀州上杭,明隆庆年间徙居惠州府归善县三洲田,至今繁衍了十五代。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沿港社区西山吓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康熙版的《新安县志》已有盐田墟、盐田村、盐田迳的地名,盐场主要在盐田墟附近的西山吓村。因村西有山,村子依山而建,故得名西山吓村。现村于20世纪90年代在原址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曾姓、王姓、张姓,另有陈、郭、肖、刘、高等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盐田社区华侨新村于1983年,深圳市政府为发挥港澳同胞、华人华侨投身特区建设的积极性,专门拨地,优先照顾港澳同胞、华人华侨盖房子,并命名为华侨新村,还有部分村民由三洲田村迁来。世居村民主要为廖姓,还有黄、何、余、潘、曾、郑、沙、马、谭等姓。廖姓由三洲田村迁此,其源流参见三洲田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盐田社区沙头村据村民口述,清末民初,客家人由汕头迁至沙头海湾区域,在大水坑、丛树林、麻竹塘、渡仔头(今叠翠岛)、竹仔沥等地开荒垦地,以种水稻为主,打渔为辅,陆续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因此地近海,被海水冲击成一个很大的沙滩,村民的房子都建在沙滩上,故取名沙头村。世居村民主要为何姓,另有张姓、李姓、钟姓、韩姓等。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盐田社区山边村始建于民国时期。黄姓和李姓先民最早迁至盐田墟(即山边村)附近,在这片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开荒垦地,一边出海打渔。附近的墟镇集市中心商圈形成后,村民将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挑到墟镇集市贩卖,并陆续在山边定居,渐渐形成小村庄。建村时,人们以墟镇集市为中心,把靠近山边的村庄称之为山边村。现村于20世纪60年代在原址重建。世居村民主要为黄姓,另有李、陈、郑、何、雷等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盐田社区盐田墟镇盐田墟(旧墟镇原为盐田墟所在地)的最早历史记录,出现在清康熙《新安县志》里。清朝,在现盐田港东北角海滩出现交易墟市,许多人不走山路,而是从海路乘船而来赶墟。清朝初年,官府还在盐田墟设有盐田汛(“汛”是明清时期海防基层军事机构的名称)。村民交公粮,都要用竹排运到盐田墟。从大小梅沙到盐田墟只有一条山路,牛车是当时最主要的陆路运输工具。世居村民主要为何姓,另有李、陈、黄、郑、雷等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盐田社区渔村疍家先民于清初进入盐田大鹏湾水域。当时,在大鹏湾从事渔业的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于岸上,以农耕为主兼事渔业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从内地迁徙到海滨后,在拓荒农耕之余也学会了出海捕鱼。另一类是浮家泛宅,住海边窝棚,捕鱼而食,不事耕种的渔民,被称为疍家或龙户。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疍家人陆续上岸居住,逐渐习惯陆地生活。1950年5月,宝洋军委会派出东海渔工组和西海渔工组,分别进入沙头角和蛇口做渔改工作。东海渔工组管理范围从沙头角一直到小梅沙,包括沙头角镇和盐田镇,以及香港新界的鸭洲岛、吉沃岛、塔门岛、高流湾、龙船湾、浦台岛、南丫岛(后划归西海渔工组管)、西贡8个地区,有陆地渔民2000多人,常年在海上漂流的“水流柴”五六万人以及少数半农半渔户。1952年,(沙头角、盐田)渔改后,宝安县委把盐田沙坝的地划给偏向说粤方言的渔民建房,烟墩山划给偏向说潮汕方言的渔民建房。这就是后来的渔一村、渔二村。后来香港渔民在盐田成立流动渔民协会,沙头角渔民村直接归镇政府管,盐田渔民乡则包括渔一村和渔二村。1961年,渔一村改称上渔村,渔二村改称下渔村,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渔村和下渔村统称渔村,也叫渔民新村。世居村民主要为石姓,另有黎姓、苏姓等。世居村民为汉族,分别使用偏向粤方言或潮汕方言的疍家话。

永安社区伯公树村于清初“迁界禁海”,清康熙八年( 1669年)新安县复界,大批客家人从河南、福建、江西及粤东地区迁入此地。客家人以垦荒、养鸭为生,渐渐形成芙蓉板(湖洋畔)、小径墩和伯公树三个围仔。原来有伯公树、小径墩、芙蓉板三个小村,成立生产队时,三村合并成伯公树村。据村主任讲述,芙蓉板原来叫湖洋畔村,因为客家人说普通话不标准,为了让大家容易听懂,后来改成芙蓉板村。村里原有棵大樟树,位于村头小径墩,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长期为人们遮风挡雨,村民在此纳凉歇息。村民视大樟树为伯公树,故名伯公树村。吴姓和何姓为该村两大姓。第一大姓为吴姓,清朝从中原迁移至广东惠东;清末从惠东迁移至此。第二大姓为何姓,清朝从福建迁至广东龙岗;清末从龙岗迁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永安社区老塘村始建于清朝,客家人在此搭建棚屋,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因村子自古有两口水塘,村落依塘而建,故得名老塘。世居村民主要为何姓和罗姓,另有刘、吴、曾、巫、张等姓。据村民口述,何姓于清朝从中原迁至广东东莞;清末民初从东莞迁到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永安社区坜背村于清初实行“迁界禁海”,清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县复界,盐田区域内陆续有客家人举家迁入,以垦荒种地为生。民国时期,人口越增越多,渐渐形成乌沙沥、永庆两个自然村。盐田区实行区划整编时,乌沙沥、永庆合并为坜背村。因坜背村地处盐田四村西北部,那里原有两条小河,一条叫乌沙沥河,另一条叫永庆河,村落建在两条河流背面,村民习惯称此地为场背。“坜”是指凹洼的地方,“背”和“陂”客家话同音,“陂”是堤坝的意思。村子因地理特征和所处方位而得名场背村。现村于1980年前后在原地重建。吴姓是该村第一大姓,其次是罗姓。吴姓于清末从河南迁移到广东长乐(今五华),后迁移至此。罗姓从江西迁移至广东长乐(今五华),再从长乐迁此,具体迁移时间不详。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永安社区四村新围始建于清朝,吴、何2姓村民在此搭建棚屋,以垦荒、养鸭为生,后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清嘉庆《新安县志·舆图志》载有鸭矢(屎)墩。历史上鸭屎墩分为老围和新围两村,20世纪50年代老围与其他村合并,鸭屎墩只剩新围,遂改名新围村;因盐田三村也有新围村,故又改名为四村新围。世居村民主要为刘姓,迁至当地时间不详。还有吴、何、张、杨、罗、周等姓。吴、何2姓迁入时间最早,吴姓是从中原迁徙至此,何姓从福建迁移至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永安社区西禾树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村民先是栖居山下,建起两条围,后渐渐扩大成三个围,由下张屋、沙尾、西禾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据传,原来村名叫西和寺,但此处并无寺庙,为避免误解,以村西的大榕树命名为西禾树村。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姓,另有何、吴、邓、向、刘、万等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梅沙街道

大梅沙社区大梅沙村该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因村落位于盐田墟镇东北海边,且又在梅沙尖山脚,村前有一片洁白晶莹的细沙滩,客家话中形容很细小的沙为“糜沙”,“壬”与“梅”同音,又因沙滩面积较大,故得名大梅沙村。袁姓为该村第一大姓,另有杨、莫、谢、麦、陈、石、钟、骆、叶、张、潘等姓。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小梅沙社区小梅沙村始建于明朝末期。清初“迁界禁海”,清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县复界。由河南、江西及东莞温塘辗转迁入的客家人于此劳作定居,繁衍生息。最早来的是赖姓、卓姓先祖,其后是李姓(有十多户)、袁姓。据《袁氏家谱》记载,袁姓先祖明末时期从中原迁至坪山,清末民初从坪山到此种地、捕鱼,开始往返于坪山与小梅沙之间,之后搭起小棚屋定居。《深圳市地名志·第二章·沙头角管理区》有“小梅沙与大梅沙相邻,因村前有一片洁白晶莹的细沙滩而得名”的记载。该村第一大姓为袁姓,另有李姓、卓姓等。李姓先祖于明末从河南迁至广东东莞;清朝末年从东莞温塘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滨海社区成坑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成坑村对面原有座山,叫鹅公发,山下有条水流较大的小河围绕村落。因成坑村民都是陈姓,小河原本叫陈坑河,后来被传为成坑河,村落也因此得名成坑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陈姓、李姓。据2011年纂修的《陈氏族谱》记载,有一支敦厚堂陈姓在清康熙十年前后迁至此地。据晚清纂修的《陈氏族谱》记载,另外一支集福堂陈姓先祖于清同治二年( 1863年)从嶂顶村迁居此地。李姓于20世纪60年代由上坪村迁至此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滨海社区上坪村始建于清朝。清初“迁界禁海”,清康熙八年( 1669年)新安县复界。钟姓先祖由福建辗转广东兴宁、龙岗迁至此地。村民在枫树山上发现一大块平整空地,环境宜人,便在此安居落户,上坪村也因此得名。据村民讲述,该村于1979年底从枫树山上搬至大梅沙塘博岭,当年各村村民出走严重,大梅沙村大量耕地无人耕种,而上坪村交通不便,故两村商量决定,让上坪村60人搬至山下的大梅沙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发布于广东阅读 20002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