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JR0554185756
· 湖北要分时期看。汉代的罪己诏基本都是真正”最己“,唐宋更多是”最它“,到清朝就是”罪人”。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满清德宗和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在怀来发布的所谓“罪己诏”。除了一句半句“震惊九庙,慈舆播迁”;“知人不明,皆朕一人之罪”,属于在“罪己”外,便是对大小官员的训斥:然祸乱之萌,已非朝夕。果使大小臣工有公忠体国之心,无泄沓偷安之习,何至一朝败坏若此。尔中外文武大小臣工,天良俱在,试念平日之受恩遇者何若,其自许忠义者安在?要之,国家设官,各有职守,不论大小京外文武,咸宜念祖宗养士之恩,深维君辱臣死之义,卧薪尝胆,勿托空言。清德宗这份“罪己诏”可不是作秀,话里话外的意思是,造成今天局面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假如大小臣仆都有报国之心,没有萎靡偷安的习气,局面怎么会突然坏到这种程度。你们大大小小的官员,应该有良心,想想平时我对你们恩惠如何,那些自称忠义的人现在何处?总之,国家设官职,都有岗位职责,不论文武、职位大小,在京还是外任,都要牢记朝廷养育你们的恩德,恪守君辱臣死的节义,卧薪尝胆,别说空话。这哪是“罪己”的皇帝在忏悔,分明是主子对奴仆的训斥,在“罪人”。《吕氏春秋》早就说过,“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僇而不止,以至于亡而不悟。”满清能下这样的罪己诏,就属于典型的“亡而不误”。
虎扑JR0554185756
· 湖北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的统计,有89位皇帝下过264份“罪己诏”,平均每8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诏。下罪己诏在古代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事情,属于古代帝王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文书。不是说你皇帝就一定多么十恶不赦。“罪已”二字取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禹、 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罪己诏在《尚书》里就有记录。“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推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统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汉书》《后汉书》,仅仅两汉的皇帝就有15位,写过约79篇罪己诏。大部分都在强调自己失德,比如:汉文帝七次: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正月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五月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春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文帝后二年(公元前162年)六月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汉武帝五次: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元符元年(公元前122年)四月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十一月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四月汉宣帝六次: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十月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十一月元廉四年(公元前62年)三月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三月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二月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二月汉元帝五次: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九月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三月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六月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六月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三月汉成帝四次: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十二月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二月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七月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二月汉哀帝两次: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秋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六月汉光武帝三次:建武六年(公元30年)十月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三月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九月汉孝明帝四次: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四月永平三年(公元60年)八月永平八年(公元65年)十月水平八年(公元65年)十一月汉孝章帝四次: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三月建初五年(公元80年)二月元和元年(公元84年)八月章和元年(公元87年)七月汉孝殤帝一次: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六月汉孝安帝三次:永初二年(公元108年)七月永初三年(公元109年)三月永初五年(公元111年)三月汉孝顺帝四次: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二月永建元年(公元126年)正月阳嘉二年(公元133年)五月阳嘉三年(公元134年)五月汉孝质帝一次:永熹元年(公元145年)五月汉孝恒帝一次: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