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武侠电影的那些年(一)
大家好,这里是白藏。
前两天清明节假期,因为疫情出不了门的我只能在网上冲浪,偶然间发现qq上一个很久没有人说话的群聊有人突然冒泡:说了一声,王羽死了。就这一句话,炸出了许多潜水的群友,这个当年的百万小生还是没能敌的过时间。唏嘘之余,我见过最多的一句话是:“武侠片真的不行了。“
这句话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见了。心态也从一开始的不屑到现在的感同身受。个人感觉武侠的上一次集体狂欢还是在金庸老爷子辞世的时候,还记得那一天晚上,京东上金庸的小说销量在一夜间翻了120倍,天猫25万册的库存4个小时卖空。
那时候铺天盖地的都是回忆武侠,让许多人知道武侠这个IP还没有彻底冷却。一大批武侠题材的项目打着追忆金庸的口号宣发。彼时我以为武侠会借着这一股东风再度蹿红,可是终归是大梦一场。
武侠终归只是回光返照。但是记忆不会说谎,今天就让我们回忆下武侠电影的那些年。
中国最早的武侠片是1925年天一影片出品的武侠电影《女侠李飞飞》。但是这部影片已经失传了,原因是天一影片公司来到香港以后影棚起火。
而天一影片其实就是邵氏前身。是由大哥邵醉翁1925年成立的影片公司,由于经营独断专行遭同行抵制,邵逸夫远赴南洋开展制片业务。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香港接手公司业务,1958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除了制作商之外,本片另一个知名人物就是本片的主演,粉菊花老师。粉菊花老师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功夫了得。在香港创立的春秋戏剧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像我们所熟知的林正英、罗家英、尊龙等。
话说粉家班的男门生不少都投身于武行,自幼刻苦练功的他们也迅速崭露头角出人头地。可是,纵观起来,人才济济的粉家班只是出了一批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大将,却始终没能出一个融汇百川称霸一方的统领。若干年后,于占元的胖徒弟洪金宝异军突起,野心勃勃的他立志于干一番大事业,粉家班的林正英、钱月笙、钟发、孟海等高手就被收编于帐下,为洪家班冲锋陷阵。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粉菊花老师最红的弟子在当时是萧芳芳,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但是在五六十年代萧芳芳可以说是红极一时,举个例子吧,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萧芳芳演唱的,歌曲来源是人家11岁时主演的电影苦儿流浪记。在13岁时萧芳芳老师就开始拍摄武侠片了。18岁成年时她就已经拍过100多部了。但是我最早知道她还是因为她演了方世玉的老妈。
既然已经说到了粉菊花老师创办的“粉家班”就不得不提起同时期的另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学院。是的,你没有想错,就是由于占元老师创办的香港中国戏剧学院。于老爷子在年轻时就是京剧名伶,后赴香港后既台上唱戏又在银幕上演戏。创办“中国戏剧研究学院”,收徒众多,培养了一大批后来知名的演员。像是我们熟知的成龙、洪金宝等。他所培养的学生也是后来香港龙虎武师的主要组成部分。
虽然于占元自己在电影业中成就很一般,但是他的女儿于素秋确实60年代著名的武侠演员之一,其主演的《如来神掌》系列据说是星爷《功夫》的灵感来源之一。
而正是借着女儿的这层关系,加上于老爷子自己也经常兼职武术指导,所以说于家班的众多学生得以早早的参与近电影行当,虽然说大多都是跑龙套。但是在镜头前的历练和大银幕上的演出经验,却奠定了“七小福”日后辉煌的基础。
60年代,于占元老师推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7小福”“七小福”是于占元为徒弟们创作的一出以打为主的京戏,也是他这群得意门生的总称,这帮徒弟有几十个,其中最固定、最出色者是元龙、元楼、元彪、元奎、元华、元德、元武七人(元龙是洪金宝的艺名,元楼则是成龙。)
待到后来,年长成龙5岁的洪金宝约满先行出师闯荡影坛时,成龙才顶了元龙之名),当然还有元秋,因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便借此组成了个“七小福“戏班,既让徒弟们多增加些演出经验,又可赚些银两,正所谓“一箭双雕”了。
这便是后来对香港甚至世界影坛都产生深远影响、影迷心目中鼎鼎大名的“七小福”的雏形了。后来在电影《七小福》中,洪金宝扮演了恩师。他们在六十年代后陆陆续续的进入电影圈子担任龙虎武师、替身甚至主演,并逐渐成为八十年代的最重要的一帮电影人。
这里其实比较推荐大家看龙虎武师这部电影,里面其实讲的很详细了。这个上个世纪香港特有的职业,是时代特有的产物。也是上个世纪武打片中的主力。看名字很威武,实际上就是武师,他们在电影中也几乎都是替身、特技、龙套等。虽然说很辛苦,但是实际上在当时是一个高薪职业。,所以当时投身这个行当的大都是寒门子弟。像是我们熟知的成家班、洪家班等实际上都是由龙虎武师组成的。
这里需要说明一件事,于占元老师创办学院的初衷其实是培养戏曲人才,培养的学生也是唱念坐打,动作杂耍皆须样样精通。就像前文所说,七小福一开始也是一出戏曲。至于后来为什么大都从事了电影行业,其实是后期戏曲观众大量流失,于占元老师的学院也就解散了。旗下的学员也只能各自谋生,当时他们这些戏班出身演员走的都是进电影圈做龙虎武师的路子,似乎这样才算得上人尽其才,没辜负自己学戏时苦练的本事。
而除了前文所说的粉菊花老师和于占元老师这两位出身于北方戏曲的名家之外,对于后来影响比较大还有出身于广东的南拳大师刘湛。这位可不像是后来那几个什么吴氏太极拳传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陈克夫那样水。
刘湛老师师承林世荣,而林世荣的老师是黄飞鸿。这什么成分不用我多说了吧。也正因这层关系,刘湛老师跟胡鹏导演、演员关德兴老师、石坚老师、袁小田老师等合作了一些列黄飞鸿的电影。这个一系列大概也就是几十部。客观的说,黄飞鸿这个系列影片之所以能拍100多部,与他们打下的好底子是脱不了干系的。
这是刘湛老师儿子刘家良导演和李连杰老师的合照
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关德兴老师,关德兴老师从事影视表演60余年,主演过130多部影片,其中拍摄了80余部《黄飞鸿》系列影视作品。 1946年开始,他便创作《黄飞鸿传》并改编为《黄飞鸿》电影系列,而前文提到的《如来神掌》系列也是由关德兴老师主演的。
另外,同时期出名的还有唐迪老师的东方戏剧学院、马承志老师的中华戏剧学院等,这里也就不一一叙述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为武侠片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而井喷的真正源头只能是利益,这就让我们在下文说一说。
提起香港武侠电影,就得提起邵氏影业,无论是张彻、胡金铨、还是后来的楚原。都为新派武侠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邵氏的最早期,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晚期,邵氏的主打都是李翰祥老师的黄梅调电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邵氏转头武侠片呢?
一方面是李翰祥老师黄梅调电影热度不在了,邵氏票房收入开始下降。彼时的邵氏迫切需要一剂强有力的新血来重整自己的颓势。
而另一方面。当时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凤凰出品了一部武侠电影《金鹰》。因为当时跟内地的友好关系,《金鹰》得以进入内地前往内蒙古实地拍摄,借由大漠的壮丽风景加上不错的剧情设定,本片已经发售就大获成功,成为了香港第一部百万票房的电影。
见到了这么高的利润,邵氏影业自然不可能放过,加上邵氏影城的古装背景较多,旗下成员大多都有古装片的拍摄经验,这些都为邵氏转型打下了基础。
但是此时的邵氏也只是略微试试水,毕竟当时李翰祥老师还没有走,所以邵逸夫只是找了旗下的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导演张彻。给了点小钱拍了个试水作品。谁承想这一下炸出来条大鱼。张彻人生的转折点就此而来。
张彻出生于浙江,父亲是浙系军阀,1947年,张彻编写了第一个剧本《假面女郎》。1962年入邵氏,初任编剧部主任,后任导演。1966年,执导了《边城三侠》。1967年,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票房收入首过百万,被称作“百万导演”,编剧是倪匡,之后两人长达十多年的合作。是新派武侠的奠基人之一,正是自他之后男性逐渐成为了电影的主角。开启了阳刚武侠的序幕。
张彻在邵氏的第一部电影拍摄的并不是那么顺利,当时彩色电影已经普及,可是张彻的这部电影还是黑白的。而且演员也大都名不经传。张彻自知条件艰苦,却也因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风格而开心。也就是在张彻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新派武侠被同为邵氏的胡金铨鼓捣出来了。
当时胡金铨刚刚在《大地儿女》上受到好评,可是这确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影片,艺术性要大于商业性,邵逸夫是个商人,当然不是很满意,就跟胡金铨说:“给我拍一部不花成本的简单片子。”于是就有了这部新派武侠的开山之作:《大醉侠》
有意思的是,《大醉侠》的武术指导是韩英杰,而他的助手就是洪金宝。片子里的小孩子还有成龙。据后来胡金铨自己回忆录里写的内容来看,他很早就从相关的培训学校上找这些孩子参与进电影行当里了。所以说《大醉侠》除了在镜头运用,摄影剪辑、片场打斗等做出了改良外,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功不可没。
《大醉侠》一上映就获得了巨大成功,虽然并没有突破百万,可也算得上是收获颇丰。但是胡金铨老师本人却并没有因此而受到邵逸夫的重用,甚至被邵逸夫本人嫌弃说他拍摄时间过长,占用了邵氏的共用资源。所以在几次争吵过后,胡金铨老师也远走台湾了。后来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纠纷。这些都是后话了。
而另一边,张彻也开始崭露头角,虽然同为新派电影的主要代表,但是张彻的电影风格可以说跟胡金铨完全不同。胡金铨的风格是那种古风气息特别浓,镜头比较注重艺术感的,而张彻则是最早的暴力美学爱好者,故事也不同于胡金铨的家国情怀,张彻更钟情于快意恩仇。动作设计上也更加干脆利落。
但是电影不是光有一个优秀的导演就可以的,张彻自己总归是独木难支,而且彼时邵氏对于武侠的重视程度也一般。直到长城影业出品了《云海玉弓缘》。
这部电影是由傅奇、张鑫炎联合执导,原著作者梁羽生亲自操刀的作品。原著庞大的粉丝基数,精良的影片质量很快就让这部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又一部突破百万级票房的影片。这一部的收入让身为竞争对手的邵氏影业颇为眼红。于是邵逸夫亲自出手,挖来了《云海玉弓缘》的两位武术指导,分别是袁小田的弟子唐佳和刘湛的儿子刘家梁,和原有的张彻等人组成班子,相继拍出了《边城三侠》和《断肠剑》虽然都在水准线上,可都算不上现象级,跟前面的《金鹰》和《云海玉弓缘》不能相比。
一直到1967年,这个团队的另一个灵魂人物到来了,就是当时鼎鼎大名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两人合拍了《独臂刀》主演就是前文提到的王羽。该片讲述了方刚被师妹砍断右臂后,不但以残疾之身练成奇功,更以德报怨,救师门于危难之中的故事。人物设定方面其实借鉴了金庸的《神雕侠侣》(其实个人感觉也说不上借鉴,毕竟金庸也是本片的监制),一经上映就大获成功。主演王羽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收入最高的男演员。另外,也正是从本片开始,张彻和倪匡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生涯。
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武侠之风也正式的席卷而来了。
阶段性小结
这一篇就先写到这里,毕竟武侠电影几乎贯穿了半个多世纪,也出现了很多衍生题材,一篇文章也说不完。这一篇主要就是开个头,介绍一下新派武侠电影的诞生,也欢迎大家在下面广泛发言。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其实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武侠电影,了解什么才是男性的阳刚之美。仅此而已,让我们下期再见
奶油凤凰
· 四川慢慢看,记号
银角法王
· 广东支持武侠,同时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为什么武侠发展了一百年又走回起点了?武侠小说上承明清小说,下承南北两派,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杂夹有大量仙侠元素在,武侠电影刚起步的时候大侠们打架也动不动就扔法宝放激光,还有各种奇遇捡到各种奇珍异兽,述事结构上和现在的起点网文颇为相似。是胡金铨张彻改良了武侠电影,让武侠电影变得严肃起来,接着李小龙刘家良他们又改革了动作设计,开始追求实战,拳拳到肉,在国际上都有声誉。但是为什么现在武侠影视剧结果又回到仙侠模式,又开始各种奇遇升级打怪,各种法宝各种怪兽各种美女,打戏又回到特效模式,除了服化道特效升级之外故事套路基本没什么变化,合着我们武侠电影白发展了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