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夏景宗李元昊

avatar
关注

我看了一下其生平,先是不听他老爹的劝告执意与北宋开战,提高党项人的民族认同感,组织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多次御驾亲征,战胜宋军和辽军,但下来一总结往往收获寥寥,晚年渐渐意识到自己野心很难实现,和北宋和谈,把精力放在后宫上面。极度好色,到处抢人老婆,闹得后院起火,鲨皇后,抢儿子老婆,最后被自己儿子砍了鼻子,不治身亡。

发布于四川阅读 3811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0554185756

· 湖北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时间上或空间上曾雄霸一方的西夏,如果从公元1032年李元昊称帝算起,到公元1227年为成吉思汗的所灭共延续了195年。作为一代雄杰,李元昊的一生表现了其“英雄之生,当王霸耳”的政治气度和雄才大略,是西夏历史上卓有作为的政治人物,西夏的政治格局与体制的形成,西夏兵制改革、西夏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西夏的农牧业经济等,均在元昊当政时制定和形成,并奠定了基础,这不仅体现了西夏封建化上升时期党项民族的革新精神,而且影响了整个西夏历史的发展过程。李元昊在位时间并不长,前后仅16年时间,如果我们不以李元昊即位的西夏初年宋夏间接战争为介入,也不以宋夏间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的苦难为契机,仅将元昊放在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历史大背景下来作以宏观考论,李元昊都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统治者。西夏建国初期,元昊为巩固和发展自己新建的国家,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一面借鉴宋制,着手建立和建全国家应具备的各种礼仪和制度,一面按照党项民族的传统和习俗进行改革,作为一个流着少民血液的党项人的后裔,能在政治上成套接受汉文化并以此治理二万余里疆土,这在历史上少民的杰出人物中是少见的。更为重要的是,西夏的封建化,使党项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封建化的过程,就是汉化的过程。党项民族消迹于汉文化这个大家庭,其同化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在元昊立国时开始并实施的。元昊是一位通晓佛教、精于蕃汉文化的人,自身的独特经历及其所具备的高层次的素质和能力,是其成就“霸业”的内在因素。表现在用人方面,元昊既不重资历,又不囿于民族偏见,如张元、吴昊、杨守素等人是也。正如宋人富弼所言:“元昊早蕃奸险,务收豪杰,故我举子不第,贫贱无归…...自投于彼,元昊或授以将帅,或任以公卿,推诚不疑,倚为谋主,”在任用官吏方面,尽量注意和体现蕃汉联合统治的特点。因而元昊时期,周围人材济济,不仅一些酋豪多归附元昊,就是那些“蕃部受约束者无不尽力为用”。西夏的官制、兵制及各门类的典章制度的确立等都是在“谋士”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元昊可谓知人善任矣。元昊时期与北宋抗衡,主要在军事方面,宋夏陕西三次大战,虽然给双方带来了极大灾害和损失,特别是北宋,但如果单就军事胜败而论,西夏何以能连败宋军,元昊的军事指挥才能是一个突出方面。“通蕃、汉文字”,说明元昊熟读兵书,精于韬略,善于用兵,同时,他长于戎马之中,由祖父辈到父辈,长期的战争环境已将他缎炼成为一个杰出的军事指挥者,宋夏三次大战,速战速决,看似快捷轻巧,实质是元昊用兵如神,指挥若定,诸熟于军事的结果。元昊的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专攻一路,打歼灭战,掌握主动权。战争的胜败,因素固然很多,但主帅的军事才能在某种意义上起关键作用。西夏文化是西夏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元昊立国后,开始形成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的西夏文化。作为文化的形式及其传播,它的载体就是文字,而西夏文字的创制就是在元昊时期完成的。西夏文化是什么?西夏文化是党项族、汉族、藏族、回鹘族等多民族长时间吸收、融汇而形成的多源体文化,西夏文字的形成,成为西夏文化产生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和吸收了汉文化。儒家经典和佛教经典的翻译,在西夏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壮举,所以,西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李元昊是做出了卓超的贡献的。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大汉天子汉武大帝

· 广东
虎扑JR0554185756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时间上或空间上曾雄霸一方的西夏,如果从公元1032年李元昊称帝算起,到公元1227年为成吉思汗的所灭共延续了195年。作为一代雄杰,李元昊的一生表现了其“英雄之生,当王霸耳”的政治气度和雄才大略,是西夏历史上卓有作为的政治人物,西夏的政治格局与体制的形成,西夏兵制改革、西夏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西夏的农牧业经济等,均在元昊当政时制定和形成,并奠定了基础,这不仅体现了西夏封建化上升时期党项民族的革新精神,而且影响了整个西夏历史的发展过程。李元昊在位时间并不长,前后仅16年时间,如果我们不以李元昊即位的西夏初年宋夏间接战争为介入,也不以宋夏间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的苦难为契机,仅将元昊放在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历史大背景下来作以宏观考论,李元昊都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统治者。西夏建国初期,元昊为巩固和发展自己新建的国家,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一面借鉴宋制,着手建立和建全国家应具备的各种礼仪和制度,一面按照党项民族的传统和习俗进行改革,作为一个流着少民血液的党项人的后裔,能在政治上成套接受汉文化并以此治理二万余里疆土,这在历史上少民的杰出人物中是少见的。更为重要的是,西夏的封建化,使党项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封建化的过程,就是汉化的过程。党项民族消迹于汉文化这个大家庭,其同化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在元昊立国时开始并实施的。元昊是一位通晓佛教、精于蕃汉文化的人,自身的独特经历及其所具备的高层次的素质和能力,是其成就“霸业”的内在因素。表现在用人方面,元昊既不重资历,又不囿于民族偏见,如张元、吴昊、杨守素等人是也。正如宋人富弼所言:“元昊早蕃奸险,务收豪杰,故我举子不第,贫贱无归…...自投于彼,元昊或授以将帅,或任以公卿,推诚不疑,倚为谋主,”在任用官吏方面,尽量注意和体现蕃汉联合统治的特点。因而元昊时期,周围人材济济,不仅一些酋豪多归附元昊,就是那些“蕃部受约束者无不尽力为用”。西夏的官制、兵制及各门类的典章制度的确立等都是在“谋士”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元昊可谓知人善任矣。元昊时期与北宋抗衡,主要在军事方面,宋夏陕西三次大战,虽然给双方带来了极大灾害和损失,特别是北宋,但如果单就军事胜败而论,西夏何以能连败宋军,元昊的军事指挥才能是一个突出方面。“通蕃、汉文字”,说明元昊熟读兵书,精于韬略,善于用兵,同时,他长于戎马之中,由祖父辈到父辈,长期的战争环境已将他缎炼成为一个杰出的军事指挥者,宋夏三次大战,速战速决,看似快捷轻巧,实质是元昊用兵如神,指挥若定,诸熟于军事的结果。元昊的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专攻一路,打歼灭战,掌握主动权。战争的胜败,因素固然很多,但主帅的军事才能在某种意义上起关键作用。西夏文化是西夏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元昊立国后,开始形成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的西夏文化。作为文化的形式及其传播,它的载体就是文字,而西夏文字的创制就是在元昊时期完成的。西夏文化是什么?西夏文化是党项族、汉族、藏族、回鹘族等多民族长时间吸收、融汇而形成的多源体文化,西夏文字的形成,成为西夏文化产生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和吸收了汉文化。儒家经典和佛教经典的翻译,在西夏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壮举,所以,西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李元昊是做出了卓超的贡献的。收起

大兄弟言之有理!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