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嘎尔尼访华时在见到乾隆之前其实也称赞过当时的清朝社会

avatar
关注

乔治·马戛尔尼,这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外交官,自有网络开始,他在网络上绝对是一个红人,因为他的回忆录可以同时满足黑清和吹清的共同需要,他追求自己的利益,把当时的中国形象随意篡改,以至于他的回忆录前后矛盾,乃至于牛唇不对马嘴,取出其中的不同片段,可以获取完全不同的意思。

乾隆对英使的首次访华,感受到的是英国对清朝的威胁,乾隆认为军事防御迫在眉睫,而非盲目自大,对于外交礼仪斤斤计较。乾隆故意找理由,用这样一封信回绝英使的各种对其有利的要求,希望对方赶紧走。同时,乾隆也担心他这封回信会触怒英国,导致对方开战,于是紧急部署沿边防御。


因此,在马戛尔尼离开北京时,乾隆颁布了很多加强军事防御、防止英国袭击的文件。乾隆下令各地严守海防口岸,做好防御的军事准备,特别是舟山和澳门地区。要提前备兵,避免英国人的占领。乾隆还下令,英国人可能会对中国发起进攻,需要减税;清朝所有的税务官员要严格按照规定收税,不准敲诈,尤其是广东的税务官员,面对大量英国商船,不可以提高税率,给他们进攻的借口。其余的大量的信件是关于各地政府如何做好军事防御。


马戛尔尼在回国后,觉得实在是不好交差,于是各种辱骂清朝给自己辩解,但是,他让清朝割地免税的挑衅与傲慢却无人提及。


于是,马戛尔尼一前一后,有了不同的回忆录,目前都收录在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其中辱骂清朝的部分就是目前在网上被日常拿出来骂清朝的内容:


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欢迎,送上大量礼物食品。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由于礼物太多,船上空间狭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


“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以上内容一直被某些人复读机一般来回重复。


然而,是不是马戛尔尼全在写清朝多么差呢?还真不是,同是在《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还写了:

大清帝国的官员礼服端庄华丽,同时依季节而变化,冬季御寒,夏季御暑,极为完备,而且等级森严,为欧洲诸国所不及。

到了直隶省的清河镇:“吾侪自馆舍出发,行四英里半出北京城,又行五英里至清河。稍息,进早食。清河乃一小镇,有城墙卫之,自清河前行,一路景色绝佳,道路亦平坦极利行车。而人民勤俭、诚实之状复与英国人民相若。吾行至此,恍如置身于英国疆土之中,不禁感想系之矣。”马戞尔尼明显表示中国人与英国人一样很有素质。

对杭州的描述:“方余初抵杭州城外时就船上观看杭垣景象,既知此城必为南省名城之一,及今日入城后乃知此城之殷富,大过于吾前此之理想。”就是说杭州城的富裕超出马戛尔尼的想象。

晨间抵常州府,过一建筑极精固之三圜桥,其中央一圜甚高。吾船只过其下,无需下桅也。常州亦为南省头等都会之一。

“夜抵赣州,乃一头等城邑,有城垣围之。”马戛尔尼称赣州为头等城邑,即误以为是江西省会。但赣州并不是省会,只是江西的一个府级城市。一个普通的府级城市被马戛尔尼误当作省会。也能从中看出大清帝国的府级城市在英国人眼中是富裕的地方,而中华帝国当时的府级城市有200多个。


马戛尔尼亲口转述一位常驻中国的英国神父劳克斯的言论:“我辈读中国历史证以目睹,则中国社会似尚无显著之缺点,唯残害婴儿(堕胎)一事,吾西人以为极背天理,华人则视为无足轻重,即日日见之,亦不以为怪。”

“人人多筋骨坚壮,饶有气力,虽作事之时,歌唱呼唤,殊扰人耳,而秩序井然不紊,又能各尽其力,无贪懒嬉戏者,洵足多也。”

臂力和其活泼之精神,合力舁之,自船至栈,直行不息,而观其神情又异常欣喜,初不若有人驱之迫之者。此或中国政体之完备,及人民天赋之独厚使然,非他国所能及也。”中国朝廷,其组织之法,足令上方之力直达下方,为状殆类一机器,但令此机器之原动力一发,则机器各部依其秩序而转动,不辍不滞,凡人力能为之事,莫不能任之,洵可异也。”


中国人民极有礼法,虽人众拥挤而秩序 井然,不与他国人众拥挤时不规则之状况相似。”


“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在马戛尔尼看来,乾隆末年,中国的自然科学,是和欧洲互有长短的,化学和医学落后于西方,但也有多种中国工业“远出吾欧人之上”。


在广州上船时,两广总督前来送行,广东绿营水师官兵在水师船舰上持枪站立,使团们看到总督的车轿前行进著一个中队的骑兵,威武严整。


水师船舰近百艘排列有序,“六千余名士兵举起他们的火绳枪,不惜浪费他们的火药,向我们鸣枪致意。”最后他们感叹道:“这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途经杭州城时,驻防的八旗官兵列队相迎,书中记载中国军队盔甲鲜明,城池的大炮虽然数量不多,但有的吨位极大。


在《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里记载:


中国的搬运工表现得敏捷,有力量和灵活,我认为世无其匹,绝非其他国家的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到。”


“中国人的认真、沉着和稳重,我们已看到令人信服的证明。”《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苏州城内外无数居民都衣着更好,看上去都更满足和愉快,胜过我们在其他地方所见。他们几乎都穿丝着绸。”


而同时代的俄国这样评价清朝:


《俄国使团使华笔记(1692-1695)》:


(北京)市民的房子漂亮而轩敞,达官贵人们的私邸装饰华丽,牌楼富丽堂皇,到处高耸着美丽的寺庙和塔。


(北京)主要的街道都铺着花岗石。街上挖有水井,街道两旁都挖有很深的水沟,通到湖或小河里。下雨时,大街小巷的雨水都从水沟里排走了,所以街上没有泥泞。从住宅区到街上也都有排水管道。”1845年法国拉萼尼使团访华,成员耶德说苏州是“世界最大的都市”“谚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特别是苏州更是了不起。在那里耀眼的魅惑人的东西应有尽有。物产丰富,气候温和,举凡娱乐、文学、科学、美术的东西无一或缺。这里是高级趣味的工艺和风靡全国的风尚的源泉地。这里一切东西都是可爱的、可惊叹的、优美的、高雅的、难得的美术品。这个都市是江南茶、丝之邦的首府,不仅是美术与风尚的女王,而且是最活跃的工业中心,又是最重要的商业中心、货物集散地。总之一句话,是世间的极乐土,使人深感古来诗人、史家和地理学者之言的确不假。”


《1720年兹迈罗夫使团报告》:“中国女子除了长得美还有许多良好品德,她们很干净,穿着得体。她们的眼睛是黑的,很小,以至笑起来时就几乎看不见了。她们的头发乌黑发亮,巧妙地打一个发结盘在头顶上,并装饰着她们自己制作的花朵,看上去非常合适。”

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说:


18世纪的欧洲,没有所谓的“主权国家外交平等”的理念:“在马戛尔尼还没有离开伦敦去中国前,英国就有了这样一幅漫画:英国大使面向高高在坐的中国皇帝,单膝下跪。它表明,英国人早就预想到了他们的大使会见中国皇帝的场面。马戛尔尼的日记里也记载了他对于中国‘磕头礼仪’的担忧。果不其然,之后的很多英文资料大都对‘磕头礼仪’进行了渲染。19世纪关于马戛尔尼出使的记载,讲的也是这样的故事:中国自高自大,不肯和英国平等相处,进行平等贸易。


英国人自己不会讲英国是帝国主义,要侵略他国,***给它们,于是,他们讲‘我们打仗是有道理的。


在讲中国近代史时,英国人继续把马戛尔尼访华的事件放在前面,继续引用这封乾隆给乔治三世的信,继续强调那时的中国自大愚昧,对别国不平等,继续讲这个能够为鸦片战争‘自圆其说’的故事。”


马嘎尔尼四处宣传清朝如何如何野蛮愚昧,居然让他下跪。


不知道鼓吹殖民思想,在殖民地无恶不作的马嘎尔尼大官人是怎么样的一种文明?


一些人就以英国人的视角看问题,但是,这是无视法国人的视角啊!



1817年,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会见了于1816年奉命到中国商谈通商时因拒绝向嘉庆帝叩头而未能完成使命英国使臣阿美士德,用“荒谬”来形容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团拒绝给清朝下跪。


法国皇帝拿破仑这样评价马嘎尔尼:


外交官拒绝叩头就是对皇帝不敬。马戛尔尼与阿美士德提出中国国君答应如派使节去英国也要他叩头!中国人拒绝得对。一位中国的使节到伦敦应该向国王施英国大臣或嘉德骑士勋章得主一样的礼。你们使节的要求完全是荒谬的。把使臣等同于他们君主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他们签署的协定如无派遣他们的当局批准就不算有效。任何君主从来也不会把使臣当作与他地位平等的人。被派到土耳其的勋爵在受苏丹召见时难道可以不穿要求的皮里长袍吗?。。。一切有理智的英国人应该把拒绝叩头看成是不可原谅的事。觐见中国皇帝却要遵行英国的习俗,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英国的习俗不是吻国王的手,而是吻他的屁股,是否也要中国皇帝脱裤子呢?”


——在拿破仑看来,外交官应该入乡随俗,到了中国,就应该遵循中国的礼仪;到了英国,就应该遵循英国的礼仪。马嘎尔尼的目的是外交而不是耀武扬威和宣传西方礼仪。

发布于贵州阅读 50546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伊犁将军府

· 新疆

其实1793年,法国大革命都发生了。路易十六都被剁了。欧洲启蒙运动都发展几十年了。东西方大规模交流也超过200年了。中国当时到底什么“成色”欧洲能不知道?当时欧洲已经全面“俯视”整个东方了。

亮了(82)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lotgh101

· 江苏
南部小生关于跪不跪的问题,大清从乾隆纠结到道光,应了蒋廷黻的那句话,“在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之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收起

结果带英东印度公司代表见奥朗则布的时候可是跪了的。

亮了(39)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