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影|《放大》——被强奸的大多数

avatar
关注

继续推荐电影,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放大》

导演是大导演,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

电影是好电影,20届戛纳金棕榈奖

坊间传闻,这是一部摄影爱好者必看的电影,想来我也是个摄影爱好者,就去看了。

看过之后,恕我直言,比起摄影爱好者,它更适合哲学和历史爱好者。

故事倒是从摄影开始的。

摄影师托马斯除过在影棚拍姑娘外,还喜欢捧着相机去扫街。

某日在公园里拍到了一对情侣,情侣之间亲昵的行为成为托马斯镜头下很好的素材,他跟拍了一路。

后来情侣中的女人发现了托马斯,要求托马斯毁掉胶卷。

托马斯拒绝了女人的要求,女人则求追不舍。她找到托马斯的工作室,苦苦哀求,希望拿到那卷胶卷,甚至不惜以肉体为代价。

面对女人光洁的胴体,托马斯还是拒绝了,因为这出人意料的举动,令他觉得,这卷胶卷记录下的东西,或许没那么简单。

支走女人之后,他快速冲洗了胶卷,然后不断地放大、放大...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希望能从放大的照片中找出令女人念念不忘的东西。

电影的名字《放大》就来源于此,这里被放大的,不仅是照片,更是女主人公心中的秘密

在不断地放大之后,托马斯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照片上,从公园繁茂的树枝中,悄然伸出了一把手枪,枪口无声正对着情侣中的男人!

此刻的托马斯知道,自己无意中用镜头记录了一桩凶杀案。

为了验证照片的真实性,他在夜晚独自一人去了事发点,在草坪的大树下,他看到了男人的尸体!

他将自己的经历告诉身边的朋友,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相信他。

众人的否定也动摇了托马斯心中的想法,于是他又一次来到那棵大树下,那个地方,空空如也,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当他离开公园的时候,一群年轻人正在网球场内打网球,然而看不见球拍,也没有网球,但参与者和旁观者都沉浸其中......

《放大》这部电影,先抑后扬。一开始拍得很平淡,直到放大后的照片出现枪支的时候,观众还是以为这就是一部悬疑片,然而很快,它迎来了大反转,工作室被洗劫,照片丢失,之前的尸体也不见了。

于是电影从一部悬疑片的高度立马拔升了,让观众陷入思考,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个世界是你看到的还是大家看到的?

电影改编自科塔萨尔的小说《魔鬼涎》,科塔萨尔这个作家我非常喜欢,他的小说喜欢讨论日常的,琐碎的生活,而又能及时的从这些琐碎中抽离出来,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

如他的《南方高速》从堵车着笔,将人类社会的演化铺成一遍。《正午的岛屿》则观照了人的自我与本我,看似平静的文字之下,暗潮汹涌。

在我看来,科塔萨尔和本片的导演安东尼奥尼是同一类人,作品都充满哲思,试图用作品来表达哲学。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安东尼奥尼改编科塔萨尔最合适不过。

安东尼奥尼还有自己的看家的本领,就是用镜头完成对时代、历史的记录

话说回来,每个导演都想用作品反映时代,而安东尼奥尼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1966年拍摄《放大》,“摇摆伦敦”的时代,前卫时尚,大胆奔放,安东尼奥尼如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到1970年的《扎布里斯基角》,则将镜头对准了美国反战的浪潮。

再到1972年拍摄《中国》,那个魔怔的时代也被它一丝不苟地纳入镜头。

说回《放大》这部电影,它有一个很讨巧的地方,在于对于尺度的拿捏——有裸体,有性爱,有勾引,有占有。字面来看,尺度很大,但在导演的调度下,这些尺度都很有分寸,不淫靡,不猥琐,和时代对应上,恰到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完全展现了自己超凡的审美品位,电影中模特的造型,服装,以及场景的设计,放到今天来看依然不过时。

“摇摆伦敦”在流行文化上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都被安东尼奥尼挖掘到了。

电影有两个镜头令人看完难以忘怀。

一是托马斯在摇滚现场拼死抢到了半截吉他,从狂热歌迷的围追堵截中突围之后,他毫不犹豫地扔了那半截吉他,弃之如敝履,而大街上的人,对这充满图腾意味的物件也毫无兴趣。

这一幕故事充满了悲情的英雄主义,以及众人对这种英雄主义的迷恋——得到,然后抛弃,乐趣不在得到,也不在抛弃,乐趣在充满坎坷的得到的过程。

因为坎坷,便势必得到,后来它躺在大街上唾手可得,却无人问津。

拼尽全力,最终得到一件残次品,又显得不值当,很悲情。

镜头短暂掠过,内涵很丰富,它是导演价值观和时代浪潮的投影。

另一个经典的镜头,是电影结尾的那场虚无的网球比赛。

托马斯没能找到那具尸体,他返回的途中,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打网球。

而我们从荧幕上,没看到网球拍,没看到网球,从我们的视角来看,网球赛是一场表演,但他们打得十分认真,俨然一场真正的比赛。

托马斯驻足观望的时候,网球镜滚落到他的脚边,然而,和观众一样,他什么都没有看见。围观者向托马斯示意,要他帮忙捡回网球,托马斯犹豫了一下,终于走了过去,像模像样地捡起来那枚看不见的网球......

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解读这一幕,在我看来,一场令众人兴致勃勃的网球赛,在托马斯的眼里是不存在的,他从群体中剥离了出来,成为一个孤独的个体,而他为了回归群体,选择了妥协,附身拾起虚无的网球。

这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坍塌,这是群体抹杀个体的结果!

《放大》不是一个悬疑剧,它是一个悲剧,它揭示的是群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强奸。

而比这更悲哀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着这样的强奸,却浑然不知。

不知那具尸体是否存在!

不知那场网球赛是否真实!

影视区雅俗共赏电影推荐深度电影大赏文刀荐影
发布于浙江阅读 31733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GeneTierney

· 湖北

《灵欲春宵》和《放大》都是1966年上映的,当时美国电影协会对这两部电影给予了特批放映,引发了媒体和民众的广泛讨论,因为前者的台词充满了粗鄙之语,后者更是出现了裸体。两年后的1968年,响应时代号召,美国电影协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彻底取缔执行了近40年之久的“海斯法典”。

亮了(51)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轻微的预兆

· 江苏

放大应该也是安东尼奥尼字面意思上最好看的电影了

亮了(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