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浅谈周杰伦和罗大佑!
《周杰伦与罗大佑——浅谈周杰伦的音乐人格》
浅谈周杰伦的音乐人格周杰伦vs罗大佑,这样的帖子和争论在网上各个平台屡见不鲜,从未停止。不管是真诚发问,还是双方的粉丝黑子引战,不管目的为何,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话题总会激起网友热情的回复和讨论。同为华语乐坛总统山的两位歌手,作为两个时代的代表,同样有着冠绝时代的原创能力但风格迥异的两位大师,周罗二人注定会被放在一起比较议论。这很正常。促使我想写点字的原因,是因为我这些年看到连不少杰迷也产生过相同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周杰伦不能“成熟”一点,为什么周杰伦不能学罗大佑一样写点“深刻”的歌,为什么周杰伦四十岁了还这么“幼稚”。只能说多数人包括很多杰迷还是不足够懂周杰伦。不懂周杰伦的艺术追求。偏偏这种拿罗大佑对比周杰伦以证明周杰伦不够深刻所以不行的论调很是流行。很有市场。我想简单说两句。周杰伦一直挂在嘴边的是【玩音乐】,不是【写文以载道的歌】。为什么说《范特西》是周杰伦生涯最重要的专辑,因为他的音乐理念,他的音乐风格或者说音乐人格,就是在《范特西》成型的。这个音乐人格就是【天马行空的音乐顽童】,这个音乐理念就是只追求【酷(diao)、好玩、有趣】。从来不是什么深刻意义,思想内涵,人文关怀。(一些杰迷所提到的《梯田》《爸我回来了》《懦夫》等也只是彼时二十出头的周杰伦的一时灵感,心有所想,而非刻意为之。)《范特西》直接把幻想的英文“fantacy”音译成中文当专辑名点题,后面所有的专辑都是在《范特西》打造的跑道上前进和打转。他让人们知道原来流行歌不只是情情爱爱,歌曲不一定只能歌颂或批判,原来生活中,甚至幻想中的一切都是玩音乐的素材,都可以写成歌。他乐此不疲的在自己的歌里大玩cosplay,创造出一个个“音乐形象”:《双截棍》里的功夫小子、《忍者》里的东瀛忍者、《威廉古堡》里的古堡吸血鬼、《最后的战役》里的战场小兵、《飘移》里的天才车手、《米兰的小铁匠》里的东欧小铁匠、《以父之名》里的黑帮教父、《三年二班》里的乒乓少年、《将军》里的象棋国手、《半兽人》里的异世界兽人、《乱舞春秋》里的时光穿越者、《夜曲》里的钢琴诗人、《牛仔很忙》里的童心牛仔、《霍元甲》里的武术大师、《夜的第七章》里的英伦侦探、《无双》里的猛将赵云、《公公偏头痛》里的贪污太监、《水手怕水》里的菜鸟水手、《鞋子特大号》里的卓别林、《魔杰座》里一人分饰两角互相斗法的魔术师和小丑等等等等太多了。周杰伦可以说是歌手届的第一coser。 这种风格曾经是广受欢迎的,周杰伦一出道就爆火除了音乐质量过硬,这种前所未有的风格也有很大加成。周杰伦的成功直接影响了整个乐坛风向,当时很多同年代歌手包括晚两年出道的歌手,唱片公司在企划和制作专辑时都会跟风在里面加几首“标新立异”的怪题材歌曲,具体有谁我就不点名了(现在这种企划早已消失不见,只有周杰伦还在坚持)。周杰伦的巅峰全盛年代,每次发新专都是互联网的全民盛会。其他歌手出新歌是娱乐新闻,周杰伦出新歌是社会新闻。每次正式专辑发布前,网上就已经有好几个版本的网友diy专辑流传了,歌名甚至具体的歌词,主题一应俱全。那时候人们期待和讨论的不仅仅是这次又有哪些好听的新歌和新曲风,更让人们津津乐道大开脑洞的是这次周杰伦又会玩什么花样,又要cos什么造型。曾经为了回应外界部分人对于他周氏风格一成不变的批评,他还专门把新专名字定为《依然范特西》,宣传语是“想象依然无限大,感觉依然说不完,音乐依然范特西”。其实早在第一张专辑《JAY》,这种音乐理念已经显现雏形了。《JAY》的封面上印有这样一句话:【音乐是幻想的,幻想是快乐的,周杰伦的音乐新标准】。旁边还有一行字:“杰伦对音乐的野心,大到你看不见!” 周杰伦和罗大佑李宗盛这种本质上的【文人写歌】不一样,周是更纯粹的【音乐人】,玩弄音符的天才。他永远成不了罗大佑,写不出《亚细亚的孤儿》写不出《鹿港小镇》。同样,罗大佑也不可能写出《双截棍》《以父之名》。个人特质不同,时代背景更不同。流行音乐很大程度反映的是当下社会的现象和人们的心态。与身处动荡的大时代的罗大佑不同,周杰伦千禧年出道,代表的就是新一代年轻人,《杨澜访谈录》里称周杰伦为“e时代的超级偶像”,00后对“e时代”这个词可能都陌生了,曾经是个时髦词,讲的就是互联网大潮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这是个娱乐时代,流行文化盛行,周杰伦也一直在拥抱这样的流行文化。周杰伦不止是新时代音乐造诣和成就最高的华语流行歌手,同时更是商业化、娱乐化、偶像化最成功的歌手。你期望周杰伦在这个时代写政治?显然是可笑的。即便是罗大佑,看看前几年的新专辑,写的是什么。这个时代出不了罗大佑,正如罗的时代出不了周杰伦。最近几年,网络上尤其是装。比“文艺”青年的一些论调越来越偏。从11年那篇病毒式营销席卷全网的软文《这十年,多少人从周杰伦到陈奕迅》开始,似乎一夜之间十几亿人灵魂觉醒。周杰伦的风格成了不成熟,幼稚的代名词。虽然时至今日软文影响慢慢拨乱反正,但整体舆论环境已经不是十年前了。前几天《人物》的那篇矫情文又激起了一波讨论,引发了不少跟风党的共鸣。这些跟风路人不是坏也不算太蠢,但他们自然而然的会被这篇抓准“爽点”写出来就是为了爆款的矫情文章带节奏,这就是整体社会舆论的惯性。现在的舆论环境是,歌词越深沉越好,越“看起来有思想”越好,越玩概念越好,华语乐坛如今这种假大空的荒谬局面和舆论导向,恰恰是另一种样式的病态。言归正传,回到周罗二人,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从来不是形式,而在内容。【风格】没有高下之分,【质量】才有高下之分。很多人说周杰伦和罗大佑的对比就像李白和杜甫。一个天马行空,浪漫狂放。一个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按现在流行的论调,杜甫一定比李白深刻喽,比李白有思想有内涵有格局喽?李白就是个只会纵情山水喝酒吹逼的浪荡才子喽?然而上千年文学史给出的评价是什么大家都清楚。更别说杜甫本人就是李白的标准迷弟。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艺术亦如是。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人格,自己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反言之,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人格,也成不了艺术家。学会欣赏不同的美,而不是规定一个标准,一个框架,拿这个框架去要求所有艺人。如果真这样,如果所有画家都画梵高,所有书法家都临摹王羲之,所有歌手都唱山丘,那这个世界就太可怕了。大学时期我曾系统的去听所有我觉得牛逼歌手的专辑,罗大佑崔健李宗盛的全部歌能找到的我都听过(豪不夸张),我喜欢周杰伦,不妨碍我同样喜欢他们的很多歌,但我一点也不希望周杰伦变得跟他们一样。我希望他一直是那个特立独行的周杰伦,那个到了60岁还会唱着“哼哼哈兮”的周杰伦。尤其在如今这个时代,显得愈发珍贵。经常看演唱会点歌part饭拍的应该都记得,杰伦在唱歌前和歌迷闲聊时最喜欢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听我歌的人永远不会变老”。我永远记得姚谦(著名作词人、制作人、唱片公司管理层)对周杰伦的评价:周杰伦就是彼得潘,他的最大魅力也在于此。这个比喻太贴切了。我们就像达林先生家里的小孩,在某个夜晚,一个会飞的男孩彼得·潘飞到了我们的窗前,说要教会我们飞翔,带我们去一个充满冒险的地方。就像某个瞬间,听到了杰伦的歌,随着歌声飞出窗外,飞向奇异的“梦幻岛”。岛上有牛仔红蕃在小镇背对背决斗,有超级赛亚人用龙拳对波怪兽保护地球。有“祭祀、神殿、征战、弓箭”的西元前古文明,有“妖兽扰乱人间秩序,血腥如浪潮般来袭”的三国乱世。有“城墙上我在等魔坠,火焰吞噬无名碑”的末日决战,有“酒招旗风中萧萧,剑出鞘恩怨了的快意江湖。总之,无数个小男孩梦中幻想中的一切,这里都有。少年们脱离了世俗的烦恼,戴上耳机不被打扰,在JAY创造的幻想世界里无拘无束自在畅游。而孩子们终将告别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梦幻岛”,飞回家中。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不再相信童话,甚至开始讨厌童话,身躯变得日益沉重,失去飞翔的能力。一些美好单纯的东西会渐渐忘却,忘记了曾经最简单的快乐和感动,也忘记了彼得潘。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一直在飞,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到“梦幻岛”上。就像JAY的歌,就在那里,永远等着少年人去聆听。
6馍不淤
· 上海你扪自己的心就行了,我扪一百次心我也实在想不出我会问安静,简单爱这种歌好听吗这种问题,你可以说不对胃口,但好听嘛??除非我他吗聋了,
故事的小黄瓜从出生那年就泡着
· 福建按理来说喜欢听罗大佑歌曲的年纪应该都比较大了应该很成熟了。怎么会说出这种没经过大脑的话做出这种幼稚的事。我喜欢周杰伦,我也觉得罗大佑有几首歌确实不错。你听你的我听我的,你凭什么觉得简单爱安静不好听?还让我们扪心自问?我觉得很好听怎么了?你觉得你管好你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