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一节,施耐庵含沙射影骂朱元璋是反贼,有为张士诚撒气的嫌疑。

关注

这个细节也是我看书的时候灵光一闪盲猜出来的。

首先我们看杨志初遇黄泥冈探宝队的对话,那七人道:“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

我认为,七人即指来自濠州的朱元璋和明朝开国六公,贩枣倒过来念就是造反的意思。这段含沙射影骂朱元璋等淮西将领是反贼。


下面是我的分析:

我前段时间看书看到这里就想到朱元璋也是濠州(今安徽凤阳)的,而且开国的淮西功勋大多来自濠州一代, 去查阅了施耐庵写书的时候的历史背景,也就开了个脑洞。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授予的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等,加上朱元璋正好就是七人,基本都来自淮西濠州泗州一带。所以大胆猜测,探宝队七人即是影射开国六公加朱元璋。

那为什么写贩枣子的呢?要知道在古代枣子是北方到处都有的东西,枣在中国的文字记载就有三千多年。就算是从相对南方的濠州(今凤阳)去北方的东京(今开封)贩枣,也不可能绕道经过山东的黄泥岗,从地图上看一下就知道这个路线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拐大弯,究其原因是因为贩枣倒过来念的谐音就是造反,施耐庵故意这样写的。


那施耐庵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从他的有限的历史记载的从政背景中我们可以找出来些许原因。


施耐庵,元泰州人,而他后来投靠的张士诚也是元泰州人。施耐庵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据记载,张士诚起兵后,敬慕老乡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跟随张士诚来到平江(即苏州),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加上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

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自缢死,时年四十七岁。而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诏书请他出来荐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请后仍不应征。这里可以看出张士诚的失败让施耐庵有些灰心丧气,自然也不会去朱元璋幕下了。

施耐庵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交好,后寓居江阴徐麒(徐霞客高祖)家,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徒弟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


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弄小聪明含沙射影写朱元璋和淮西将领,或许也是有些为老乡张士诚的破灭抱有一丝怨恨和遗憾吧。


楼下也有写,朱武陈达杨春即暗示朱元璋(洪武),徐达,常遇春。

而历史上的研究是,水浒传四个姓朱的,神机军师朱武,美髯公朱仝,笑面虎朱富,旱地忽律朱贵。合起来是所谓的:“朱武同富贵”,不过是在暗讽。



发布于安徽阅读 246090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巴里巴塔

· 上海
CV常坂坡还有朱武,陈达,杨春,这已经是明示了,三个毛贼收起

朱元璋,徐达,常遇春?

亮了(373)
查看回复(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陈七三

· 山东
NBA控球分卫詹姆斯哈登是的,这几个是很早就有人发现了。收起

赞一个。明朝江南文人玩的很溜的。

亮了(229)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