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考历史第一题的权威分析。

avatar
关注

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背景知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其含义:众多学派或学者提出各自救世方案,互相批驳,彼此吸收。其主体: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士”,他们属于不同学派,或者属于同一学派内部的不同分支。其主题:救世,即当政者应如何治国理政。其内容:学术问题(如万物本源是什么、人性是什么)、社会问题(如怎样治国理政,德治、法治还是兼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其形式: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其目的:得君行道(得到君主重用,推行自己方案)。其实质:救世方案之争。其重要前提是地域文化的差异,多元文化才可能产生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李学勤先生提出“七大文化圈说” ,即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夷狄文化等,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和荆楚文化等。大体上,儒家、墨家属于齐鲁文化,道家属于荆楚文化,法家属于三晋文化,它们影响较大,是四大学派。

背景知识2: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符合题干信息、符合史实、符合逻辑、符合唯物史观,而符合题干信息是首要的要求。本题的题干信息是:显性信息——学派的起源地不一,传播地有不同、有交叉;学派林立,学派分支多,各有其传播的地域范围;隐性信息——地域文化多元,思想不统一。本题题干未涉及的信息:百家争鸣。

A项的分析:史实——秦统一得益于法家,不是得益于题干信息,也不是得益于题干未提到的百家争鸣。逻辑——思想不统一,客观上不利于政治统一,故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进而实行政治大一统。A不符合题干信息、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逻辑,不正确。

B项的分析:史实——题干涉及的学派都是民间学派,属于私学性质,是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文化下移的结果,是“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的表现。题干材料——未涉及“学在官府”信息。B不符合题干信息、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C项的分析:贵族政治是个外来的大概念,包括贵族垄断政权、垄断经济、垄断文化(教育、学术之类)等等。题干信息——众多民间学派的出现,众多民间地域文化的出现,是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的表现,也是贵族政治衰落的表现之一,反过来又进一步冲击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进一步冲击了贵族政治。史实——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政治处于衰落、官僚政治处于兴起的时期。逻辑——“冲击”是过程的客观表述,结果可大可小。C符合题干信息、符合史实、符合逻辑,正确。

D项的分析:史实——春秋时期有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有诸侯国“争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经济方面。题干信息——未涉及诸侯国的矛盾。D不符合题干信息、不符合史实、不符合唯物史观,不正确。

转自公众号历史园地

看到好多朋友选A,说是这个选项符合政治正确。这个选项确实是政治正确。虽然一部分历史被确实政治所覆盖,但是历史学有它的专业性,将究一个论从史出。想当然的去看历史问题这并不可取。

历史区高考查分时间公布
发布于山东阅读 41166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纹身噶嗨社会

· 广东

早说了选C,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发展本来就是挑战原有的世封制…一个个还在拿促进政治统一,还高亮!以后真别吹自己文综多牛、历史多厉害,语文水平不行的文综肯定不太行

亮了(79)
查看回复(5)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齐格不会飞

· 重庆

这个AD肯定错,春秋是百家争鸣,D就不解释了。B.C中儒家那时可没官府支持,当时只有贵族及附属者才能读书,儒家可没贵族,基本上民间人士,很难理解?

亮了(26)
查看回复(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