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罢不能的黑丝诱惑•黑色电影五十佳

avatar
关注

1946年的法国,因为二战的关系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好莱坞的电影。今年利用戛纳影展的机会,好莱坞一口气送了四部电影(马耳他之鹰、爱人谋杀、绿窗艳影、双重赔偿)参展。其高度统一的影像风格、亦正亦邪的角色塑造,顿时引起了法国业内的注意。影评人Nino· Frank发表相关文章,将这四部好莱坞电影一并分析研究,并用一个新的词汇将其分类归纳。至此,恐怕这位法国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影类型:黑色电影(Film noir)。

 

黑色电影,国内的影迷亲切的称为“黑丝片”,它的定义一直非常宽泛,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但是对于黑色电影的爱好者而言,从大量的观影体验中逐条选择几个明显的特征来加以区分还是不困难的。以下是本人归纳的几条标准,实际上满足其中几条即可,并不用全部满足。

摄影——高对比度的打光,强化阴影效果。黑色电影从起源来追溯,很容易想起二战前的德国经典影片《M》,恰好这部电影的导演弗里茨·朗也是好莱坞黑色电影的奠基人,上文中提到的《绿窗艳影》就是朗拍摄的电影。而朗那批德国导演,很明显的受到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而表现主义的摄影也相继影响了后来的黑色电影导演。比如卡罗尔·里德的《第三人》里表现主义打光就非常明显;查尔斯·劳顿唯一执导的电影《猎人之夜》同样如此。说到摄影,黑色电影最有名的摄影大师毫无疑问是约翰·奥尔顿(大爵士乐队、不公平的遭遇),华裔摄影大师黄宗霑(成功的滋味、刽子手之死)也有过多部黑色电影佳作。

剧本——黑色电影的剧本起源于美国上世纪早期兴起的“冷硬派侦探小说”,代表作家包括:雷蒙德·钱德勒、达希尔·哈米特,以及同时期的犯罪小说,比如詹姆斯·M·凯恩、格雷厄姆·格林等等。这些名家笔下的剧本着重探讨社会的阴暗面和飘忽不定的角色,不管是剧情还是角色都刻画的相当出色。内容中不乏同性恋、吸毒等当时的敏感词汇,角色也是亦正亦邪,游走在灰色边缘。比如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洛,还有达希尔·哈米特的萨姆·斯派德,这两位都是“冷硬派侦探”的代表人物,而下文会提到的好莱坞影星亨弗莱·鲍嘉,是公认的这两个角色的最佳代言人。

而黑色电影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剧本中往往都会出现一个天使容颜恶毒心肠的“蛇蝎女郎”,这个角色往往会在黑色电影中忽闪着大眼睛,用人畜无害的纯真脸庞将男主引向堕落的深渊而不可自拔。比如简·格里尔,她在经典黑丝《漩涡之外》中的蛇蝎女郎令人印象深刻;同样的演员还有艾娃·加德纳在《绣巾蒙面盗》中的表演。当然,对于我国观众来说,最有代表性的蛇蝎女郎无疑是《双重赔偿》中的芭芭拉·斯坦威克。

规模——时至今日黑色电影已经成了好莱坞黄金时代最有特色的电影类型之一,被无数电影学者、影评人反复研究,推崇备至。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黑色电影的起源时期,是作为B级片的规模来投资拍摄的。所谓B级片是当时的好莱坞为了吸引观众的营销手段,片商们将两部电影打包向院线的观众推荐,这两部电影根据投资的规模划分为A级片和B级片,后者的投资不如前者,在演员阵容和布景、服装上资源有限。不过作为B级片来说往往被片商赋予了更高的创作自由,一些导演可以摆脱好莱坞大片场的束缚,放开手脚自由发挥,这也是黑色电影大放异彩佳作频出的原因之一。

一些在当时不起眼的演员和导演被推荐到了黑色电影这里。比如上文提到的亨弗莱·鲍嘉,尽管在三十年代就踏入了好莱坞,但因为形象不佳一直在犯罪片中担任男二号甚至男三号,不是被詹姆斯·卡格尼干掉就是被爱德华·罗宾逊打死,要不就挨贝蒂·戴维斯的嘴巴。尽管星运不佳,但是鲍嘉依然我行我素不受约束,动不动就和演员发脾气,还经常酗酒,搞得大家怨声载道。当时还是菜鸟的约翰·休斯顿要拍处女作,打算把达希尔·哈米特的小说《马耳他之鹰》重拍,找到了华纳的一哥乔治·拉夫特,可拉夫特认为萨姆·斯派德的性格让人厌恶,担心会影响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而拒绝了,不得已华纳找到了亨弗莱·鲍嘉。恰好约翰·休斯顿担任编剧的《夜困摩天岭》和鲍嘉有过合作,双方一拍即合。结果《马耳他之鹰》横空出世成为了黑色电影的里程碑,鲍嘉也咸鱼翻身,在好莱坞站上了“华纳一哥”的位置。

除了演员,一些在好莱坞不得志的导演也选择了黑色电影来另起炉灶。比如弗里茨·朗,尽管在德国就是蜚声国际的大导演了,可是来好莱坞之后,朗还是凭借黑色电影站稳了脚跟,有着相同经历的还有罗伯特·西奥德梅克。道格拉斯·塞克、奥拓·普雷明格、约瑟夫·刘易斯等导演也都在黑色电影中尽情发挥自己的天赋。而当时的一线导演,偶尔也会拍一些黑色电影,只不过阵容和外景都是A级片的配置,比如比利·怀尔德、霍华德·霍克斯、威廉·惠勒。

时间、国家——关于黑色电影起源和结束的时间段虽然争议不断,比如现在依然有声音表示1940年上映的《三楼的陌生人》才是第一部黑色电影,不过几十年之后将1941年到1958年作为黑色电影的时间段普遍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从马耳他之鹰开始,到历劫佳人结束)。在这之后拍摄的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特征的统称为“新黑色电影”。坦白的说“新黑色电影”佳片不多,因为黄金时代只有一个,过去了就没了。不过依然有几部佳作名留影史。最好的“新黑色电影”《唐人街》当之无愧,《洛城机密》也只是稍逊一筹。而美国之外的国家也拍过一些黑色电影,这些电影往往不受上文提到的时间段的限制,英国拍摄的最多,还有就是法国。以梅尔维尔为首的犯罪片大师们以其冷峻、简练的风格闻名于世,虽然多少受到好莱坞的影响,还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兴起过黑色电影热潮,在影响力上和法国、英国相比还是要逊色不少。

 

 

2013年,《电影世界》评选出黑色电影五十佳,这次评选在时间和国家方面没有限制,表现出不俗的欣赏口味,权威性不提,从推荐电影的角度来说是个很好的榜单。以下是本人对这五十部电影的简要点评,欢迎讨论。

 

《夜阑人未静》The Asphalt Jungle 1950 导演:约翰•休斯顿

从名气上来说这片不如导演的另一部黑丝《马耳他之鹰》,从质量上来看这片儿对比后者不遑多让,甚至稍有胜出。一部经典的群戏盗窃电影,斯特林·海登的代表作之一。玛丽莲·梦露在片中参演了个小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蓝色大丽花》The Blue Dahlia 1953 导演:乔治•马歇尔

这片儿的剧本出自雷蒙德·钱德勒之手,犀利的台词、善恶难辨的角色以及扑朔迷离的剧情都证明了剧本的强大对于电影是多么的重要。影片的男女主演由艾伦·拉德和维罗妮卡·莱克担纲,两人作为搭档出演了多部黑色电影,对于黑色电影来说是耳熟能详的老面孔。

 

《双雄斗智》Crossfire 1947 导演:爱德华•迪麦特雷克

这片儿是针对二战后军人复原难以融入社会的黑色电影,虽说是双雄斗智,其实片中重要的角色一共有三个,巧合的是三位角色的演员都叫罗伯特(罗伯特·米彻姆、罗伯特·杨、罗伯特·瑞安)。这片儿也是导演爱德华·迪麦特雷克的代表作,他是个相当重要的黑色电影导演,可惜受到后来的“麦卡锡主义”影响,五十年代之后就很少涉及这个领域了。

 

《绿窗艳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 1944 导演:弗里茨•朗

    这片儿作为黑色电影经典在同类型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却不是导演弗里茨·朗最好的作品,因为弗里茨·朗好的黑丝太多了。不过这片儿的叙事结构令人称赞,结局相对比朗的另一部黑丝《血红街道》也温和了许多。作为电影的主创,导演弗里茨·朗和男女主角爱德华·罗宾逊、琼·贝内特联手拍摄的黑色电影效果不俗。琼·贝内特的蛇蝎女郎尤其精彩。

 

《大黎明》Un flic 1972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梅尔维尔的法国味儿黑丝之一,阿兰·德隆难得演起了警探,所表现的酷劲儿更像是《独行杀手》。这片儿的逼格杠杠的。前后两段犯罪桥段明显的致敬了《男人的争斗》,效果不俗。德隆和德纳芙的爱情戏简练精干,恰到好处的起到了点缀的作用。美中不足在于如此优雅脱俗又完美脱身的犯罪过程,竟然如此潦草的就破案了。

 

《玉面情魔》Nightmare Alley 1947 导演:爱德芒德•古尔丁

    黑色电影里关于马戏团的故事不少,这片儿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部。善于操控人心的男主被手段更加高明的女主玩弄于股掌之间。去年还翻拍了新版,只不过老版的剧情更加的流畅、简练,新版更加重视视觉效果,两者风格截然不同。

 

《邮差总按两次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1946 导演:泰•加内特

    这片儿改编自詹姆斯·M·凯恩的同名原著,剧情过硬,惊悚效果拔群,两位主演选的也好。约翰·加菲尔德是当时的天皇巨星,也参演过多部黑色电影,受困于“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从而一蹶不振,巨星过早的陨落。而女主拉娜·特纳大多在好莱坞担任“花瓶”的形象,真正有质量的角色不多,这片儿里她难得的体验了一把演技派,和《春风秋雨》一样算是她的影坛代表作品。

 

《独行杀手》Le samouraï 1967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梅尔维尔的代表作。我一般不把这片儿看成黑色电影,因为缺少黑色电影的必备元素,在我看来这片儿更像是一部关于杀手的艺术片。不过从角色上来看这片儿受到好莱坞黑色电影的形象还是很大的,《合约谋杀案》、《天生杀手》等等。不过梅尔维尔将犯罪片和“极简主义”相融合,营造出的那个孤独、冷峻的质感是非常出色的。

 

《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 1951 导演:比利•怀尔德

    反映社会的阴暗面一直都是黑色电影拿手的题材,这次针对新闻界刻意营造的“新闻”大加鞭笞也不让人意外。同样的题材还有一部,后文会提到。其实新闻界一直都是好莱坞揶揄的对象,只不过还是喜剧片居多,比如普莱斯顿·斯特奇斯的《摩根河的奇迹》。

 

《大内幕》 The Big Heat 1953 导演:弗里茨•朗

    弗里茨·朗的又一部黑丝经典,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在我看来这片最大的亮点在于角色的塑造。格伦·福特饰演的警长看似高大上,铲除罪恶毫不手软,实则手段过激且粗暴,无形中伤害了更多的普通人,比如他自己的妻子。而女星葛洛丽亚·格雷厄姆饰演的女一号名义上是反派,实际上是真正的犯罪受害者,而她被泼咖啡导致毁容的桥段也是影史最暴力的镜头之一。黑色电影中角色的复杂性一直被人乐道,这片儿算是最佳的例证之一。

 

《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 1955 导演:查尔斯•劳顿

    演员演而优则导似乎一直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不过也有例外。查尔斯·劳顿唯一执导的一部电影,当年的反响非常不好,时至今日成为经典。劳胖在片中用到了大量的表现主义打光和构图,罗伯特·米彻姆饰演的反派表现得也极好。因为摔倒而被小孩子关在地下室的片段拍得就像是默片,醇厚的表现主义风格。

 

《出卖皮肉的人》The Set-Up 1949 导演:罗伯特•怀斯

    拳击题材也是黑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剧情,同时期的地下拳赛因为被黑恶势力操控经常出现假赛,原本一贫如洗的拳击手也极易被资本家利用在纸醉金迷中迷失自己。由罗伯特·瑞安饰演的老龄拳击手打算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划上不错的句号,可奋战之余举目四顾,发现没有人关注自己,观众们都已陷入疯狂。

 

《铁牛金刚》Where the Sidewalk Ends 1950 导演:奥托•普雷明格

    这片儿的中文译名严重影响了电影的传播,另一个片名《人行道的尽头》其实更符合剧情。演员达纳·安德鲁斯和吉恩·蒂尔尼都是导演奥托·普雷明格的老搭档了,在黑色电影当中也是老面孔。驾轻就熟自然容易成就经典。

 

《南街奇遇》Pickup on South Street 1953 导演:萨缪尔•富勒

    导演塞缪尔·富勒被称为B级片、独立电影、黑色电影的“三线教父”,这片儿也是他为数不多的的获奖电影。影片立意新颖,将一个看似普通的盗窃事件引入到意识形态的漩涡当中。片中角色众多且均表现不俗,尤其是那个卖领带的老太太。

 

《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 1955 导演:奥托•普雷明格

    导演奥托·普雷明格的又一作品上榜(别嫌烦,后边他还会出现),这位导演一向以内容大胆喜欢挑战《海斯法典》的尺度著称。在这片儿里弗兰克·辛纳屈饰演的赌徒因为染上了毒瘾陷入了低潮,而片中出现的吸毒片段以及对瘾君子的心理描写在当时来说极为露骨,应该是影史上最早出现的吸毒镜头。

 

《兰闺艳血》In a Lonely Place 1950 导演:尼古拉斯•雷

    最棒的黑色电影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影片有一个伟大的结尾,主线也是不落俗套,固有的刻板印象引起了爱人之间的猜忌,不信任成为导火索,最终导致了爱情走向坟墓。也许两人还爱着对方,但这份爱已经失去了结合的基础。两位主演亨弗莱·鲍嘉和葛洛丽亚·格雷厄姆均奉献了职业生涯的最佳表演。对于鲍嘉而言,大多数角色都不用费力琢磨,只需要喝酒、抽烟即可。只有这片儿和《碧血金沙》里的鲍嘉展现了一把演技。

 

《吉尔达》Gilda 1946 导演:查尔斯•维多

    这片儿最大的看点无疑是演员丽塔·海华斯,在片中她饰演了一个嫁给大亨却又爱着别人的女人,而格伦·福特饰演的就是海华斯的爱人。片中首先展现的不是俩人的爱,而是恨,但是恨又是从爱中转化而来的。这种你来我往的相互折磨让海华斯的角色印象更加深刻,而她的高挑身段和性感舞姿一直都是票房保证。

 

《枪疯》Gun Crazy 1950 导演:约瑟夫•H•刘易斯

    从B级片的格局来看影片大获成功,用不高的成本和不入流的演员就拍摄了一部留名影史的黑丝经典。影片可以看做《雌雄大盗》的前身,只不过这次的男主被女主诱惑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亡命鸳鸯的结尾很容易猜到,相比《雌雄大盗》,这片儿处理得更为唯美,没有体现命运的残酷。

 

《赌徒鲍伯》Bob le flambeur 1955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法国的黑色电影在题材上用的最熟络的就是“萌生退意的黑帮大哥决心再干一票就光荣退休”,这片儿和1954年雅克·贝克的《金钱不要碰》情节类似,依然还是梅尔维尔的那套极简主义。

 

《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 1945 导演:迈克尔•柯蒂斯

    这片儿可以看做是披着黑丝片外壳的家庭伦理剧,主要探讨了因为工作忽视子女成长而带来的家庭悲剧。虽说是家庭伦理剧,但导演迈克尔·柯蒂斯拍的紧张刺激扣人心弦,充分调动了戏剧张力。而影片的主演琼·克劳馥也奉献了奥斯卡影后级别的表演功力。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 1958 导演:路易•马勒

    法国导演路易·马勒的处女作,出手不凡。将一部好莱坞标准黑色电影的剧情架构搬到了法国的社会里,虽然最终以悲剧结尾,但作为女主角的让娜·莫罗突出了角色穷途末路的孤独,令人印象深刻。

 

《魂断今宵》Angel Face 1952 导演:奥托•普雷明格

    本片在我国流传不广。男主罗伯特·米彻姆是黑丝片的老面孔了,江湖地位可以拍到第二位,仅次于亨弗莱·鲍嘉。但在这片儿里却是女主简·西蒙斯的陪衬,作为蛇蝎女郎,简·西蒙斯完美演绎了什么叫欲罢不能,什么叫为爱痴狂。因为处理不了和西蒙斯的关系,罗伯特·米彻姆选择了和爱人同归于尽。

 

《杀手》The Killing 1956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这片儿虽然不是导演库布里克的处女作,却算是他的成名作。影片用客观的角度来看还是不错的,完成度很高,群戏也很精彩,更有一个不落俗套的结局。作为新手,库布里克算得上完美发挥。这片儿因为导演的关系,在黑丝片里算是传流度很高的了。

 

《爱人谋杀》Murder, My Sweet 1944 导演:爱德华•迪麦特雷克

    影片改编自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再见,吾爱》,原著剧情相当精彩,不过男演员迪克·鲍威尔饰演的菲利普·马洛不光和亨弗莱·鲍嘉没法比,就是相比后来的罗伯特·米彻姆和艾利奥特·古尔德也有差距。女演员克莱尔·特吕弗倒是很符合原著角色的精髓。

 

《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 1945 导演:比利•怀尔德

    导演比利·怀尔德的黑丝名片,不但自己获了奖,也让男主角雷·米兰德拿到了影帝。在我看来这片儿的幕后故事比剧情有趣得多。据说在《双重赔偿》的时候比利·怀尔德和编剧雷蒙德·钱德勒相处得很不愉快,所以在这片儿里怀尔德体现了一个酒鬼的挣扎,众所周知,雷蒙德·钱德勒就是个酒鬼。而另一个版本里这片儿的角色本来不是酗酒而是吸毒,因为《海斯法典》的关系规避了毒品这个忌讳,改成了酗酒。后一个版本的八卦我个人认为更加合理,对于电影的剧情而言也更令人信服。

 

《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雷蒙德·钱德勒编剧,希胖执导。剧情大胆让人匪夷所思,关于细节上的处理也令人称道。影片突出了一个“怪”字,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诡异的故事而不是生活片段。

 

《绣巾蒙面盗》The Killers 1946 导演:罗伯特•西奥德梅克

    这片儿根据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改编,故事并不出奇,如果换个导演很可能就是个二流影片,幸运的是遇到了罗伯特·西奥德梅克。导演沿用了早期黑丝片常用的倒叙开局,一出场就交代了主角的死亡命运。这也让故事中的人物更加令人同情。作为男女主演,伯特·兰卡斯特和艾娃·加德纳都是首次出演电影,两人在片中的造型可谓是珠联璧合。很少有男演员可以HOLD住加德纳的高挑身材和魅惑容颜,而兰卡斯特足够高,也足够硬。

 

《恶魔》Les diaboliques 1955 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

    这片儿出现在黑丝片的榜单里说实话我是很意外的,在我看来这片儿更像是悬疑片,可它确实符合黑丝片的几个特征。几位主演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西蒙·西涅莱。

 

《美人计》Notorious 1946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作为谍战题材确实在黑丝片中很常见,不过那些大多都把精力放在了间谍之间的你死我活上,像这片儿这样注重刻画男女角色情感关系的倒不常见。将之归纳为黑丝片也有待商榷。

 

《血溅虎头门》Brute Force 1947 导演:朱尔斯•达辛

    经典越狱片,经典到主题放在当今依然不会过时,反抗压迫、向往自由。片中伯特·兰卡斯特饰演的囚徒被黑狱警压迫,看过林岭东的《监狱风云》之后再看这片儿,可以分析一下林导究竟偷师了多少。

 

《死吻》Kiss Me Deadly 1955 导演:罗伯特•奥尔德里奇

    这片儿的剧情和主题即便在黑色电影里也属于另类,不拘一格。看似是个侦探片,一直在寻找某个盒子,可就像希胖电影里的“麦格芬”一样,盒子里的东西是什么没人在乎,重要的是寻找本身。

 

《罗拉秘史》Laura 1944 导演:奥托•普雷明格

    奥托·普雷明格这个名字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即便对于这样的黑丝名导,《罗拉秘史》也是很少见的。这片儿给我的感觉是优雅、有条不紊,虽然缺少犯罪片本身的戏剧张力,但是悬念一波三折,演员吉恩·蒂尔尼更是奉献了职业生涯的巅峰演技。从这片儿开始,蒂尔尼脱离了“花瓶”的标签,真正进入了演技派的行列。

 

《第二口气》Le deuxième souffle 1966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一个人出生后就被赋予了一种权利——选择死亡”,本着这个主题,导演刻画了一个隐忍、热血、极重道义的黑帮分子。虽然在业内声名显赫,但内心早已破败不堪,总是想着金盆洗手后享受安静的生活。这种心态反而危险,因为享受生活是需要物质支持的,捞完最后一票往往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不是新生。

 

《四海本色》 Night and the City 1950 导演:朱尔斯•达辛 Jules Dassin

    美国导演朱尔斯·达辛流亡到英国之后拍摄的作品,没了好莱坞的限制,反倒得心应手。这片儿的主题更加的黑暗,语调也更加悲伤,不管男女主角都令人同情。片中有一处摔跤的段落导演利用交叉剪辑处理得紧张刺激,精彩绝伦。

 

《洛城机密》L.A. Confidential 1997 导演:柯蒂斯•汉森

    作为“新黑色电影”成功的范例不多,这片儿就是一部。在我看来这片儿最大的优点就是用九十年代的技术和表演精准还原了五十年代的社会风貌,这种还原本身就体现了导演驾驭类型片的功底。更何况没有了《海斯法典》的限制,很多露骨情节可以在镜头里一览无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带来的优势。

 

《不夜城》Naked City 1948 导演:朱尔斯•达辛

    朱尔斯·达辛在美国拍摄的黑丝名片,这片儿在我看来最大的优点就是“专注”,专注案件的破获,一丝不苟的破案过程带出城市光鲜夺目的面具之下隐藏的污秽。最后追逐凶犯的镜头流畅自然,体现了导演非凡的掌控能力。

 

《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 1946 导演:霍华德•霍克斯

    这片儿有一个非常华丽的主创阵容,奥斯卡和诺贝尔的获奖者不但有而且不止一个。剧本扎实得令人毛骨悚然,一般来说将一部长篇小说搬进电影,只会将繁冗的枝叶削去,保留枝干即可。可这片儿不同,这片儿将枝叶不管大小长短,统统塞进了电影里,让这部不到两个小时时长的犯罪电影信息量大得惊人。如果没看过原著小说和相关电影,乍看本片绝对让人头晕脑胀不明所以。另外,因为拍摄这片儿的时候两位主演亨弗莱·鲍嘉和劳伦·白考尔正在搞对象,为了迎合鲍嘉导演给白考尔饰演的角色加了很多没有的戏份,虽说稍微改变了故事的结局,不过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散发出的柔情蜜意你想抹也抹不掉,与其这样还不如保留。正因如此,才有了那一段惊才绝艳的著名台词。

 

《歼匪喋血战》White Heat 1949 导演:拉乌尔•沃尔什

    导演拉乌尔·沃尔什和主演詹姆斯·卡格尼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赫赫有名的天皇巨星,那是个令人向往的黑帮片肆虐好莱坞的时代。不过一切都已经是昨日黄花,现在黑帮片风光不再,黑色电影反而大行其道。沃尔什和卡格尼不甘落伍联袂奉献了这部《歼匪喋血战》,严格来说这片儿更像是一部黑帮片,导演在片中融入了一些恋母情节,让影片的主角显得更加的乖张、暴戾,这种特立独行的大盗结局往往悲催,不过卡格尼借片中角色之口还是喊出了自己的梦想:成功了,我是世界之王!

 

《唐人街》Chinatown 1974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这片儿毫无疑问是“新黑色电影”最好的一部,没有争议。关于这片儿的剧本是不是史上最佳剧本也许存在疑问,但绝对是种子选手。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先是将这片儿笼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等迷雾逐渐散去,露出了这个城市最为阴暗的一面。

 

《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 1957 导演: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

    这片儿在我国观众的心中声名不显,但却是新闻题材的黑丝片当中公认的最为出色的一部。影片的主人公只是个报纸的专栏编辑,看似没什么实权,却可以利用自己的笔杆颠倒黑白左右舆论,在这个城市当中是当之无愧的实权派。这片儿的摄影由华裔摄影师黄宗霑掌镜,他将夜晚纽约的繁华尽收无余,室内镜头的光线处理也是恰到好处。

 

《漩涡之外》Out of the Past 1947 导演:雅克•特纳

    这片儿可谓是好莱坞黑色电影的教科书。法裔导演雅克·特纳一生拍了很多部黑色电影,在恐怖片领域更是位光影大师,但他的职业生涯中这部电影无疑是最出色的一部,甚至要好于他的《豹族》。强硬的侦探、美艳的蛇蝎女郎、阴谋、背叛,黑色电影涉及到的元素都在本片中得以展现,最后的结局也是一黑到底。

 

《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 1947 导演:奥逊•威尔斯

    奥逊·威尔斯也很喜欢黑色电影这个题材,不光是在美国,他在欧洲的时候也拍摄了相关类型的电影,比如《阿卡汀先生》。在这片儿里他难得的和自己的老婆丽塔·海华斯合作了一把,虽说俩人当年已经貌合神离,不过在片中俩人的表现还是不错,奥胖伟岸的身材显得高挑的海华斯是那样的小鸟依人。结局部分关于镜子的处理令人惊艳,也影响了后续一大批电影。

 

《红圈》Le cercle rouge 1970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一部在法国拍摄的盗宝类电影,强调群戏的发挥和紧张气氛的营造。出色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珠玉在前,而且那颗珠子的光芒实在是过于耀眼。

 

《日落大道》Sunset Blvd. 1950 导演:比利•怀尔德

    1951年对于奥斯卡来说是个伟大的年头,那年最佳女主角的争夺之激烈直到今天也是无与伦比。这片儿的主角葛洛丽亚·斯旺森在当年是热门人选,没想到没有输给最大的对手贝蒂·戴维斯,反倒输给了朱迪·霍丽德。用罗杰·艾伯特的话说,在这片儿里的斯旺森“就像是一座狰狞的哥特雕像”,她张牙舞爪,气势逼人,看起来毫无生气。影片最大的亮点也来源于此,两者可以说是互相成就。

 

《M》1931 导演:弗里茨•朗

    这片儿严格来说不算是黑色电影,顶多算是黑色电影的雏形。作为一部犯罪片来看这片儿在当年可以用惊才绝艳来形容,导演弗里茨·朗在当时用到了很多的细节来填补这部内容略显单薄的电影,时至今日都已成为经典。比如气球的运用,比如将白灰抹在角色的衣服上,比如结尾的审判处对摄影对比度的极致发挥。

 

《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 1949 导演:卡罗尔•里德

    如果要找一部黑色电影作为类型代言人的话,那么这部卡罗尔·里德执导的《第三人》当之无愧,不仅是因为拿了金棕榈,片中的各种细节之独到也令人难忘。表现主义的打光,奥胖饰演的角色之出场、奥胖在摩天轮上的胡诌台词、地下水道之间的追逐、还有那个令人难忘的结尾。

 

《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 1958 导演:奥逊•威尔斯

    奥胖拍摄的黑色电影里最好的一部,技术上非常出色,开片的长镜头调度之精准,效果之出色,堪称出类拔萃,对于后续电影的影响很大。

 

《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 1941 导演:约翰•休斯敦

    不管业内对于《三楼的陌生人》如何界定,事实上《马耳他之鹰》已经普遍被认可为黑色电影的开山之作。影片改编自达希尔·哈米特的同名小说,亨弗莱·鲍嘉凭借片中饰演的萨姆·斯派德一跃而起成为顶级巨星。自此之后,好莱坞开启了黑色电影时代。

 

《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 1944 导演:比利•怀尔德

    这片儿的全明星阵容比起《夜长梦多》来也丝毫不逊色,比起后者来说剧情更容易理解,深入浅出叙事流畅。经典的倒叙,经典的蛇蝎美人,经典的案件谋划,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完美。

 

《男人的争斗》Rififi 1955 导演:朱尔斯•达辛

    朱尔斯·达辛流亡到法国之后拍摄的黑色电影,将好莱坞固定的剧情模式和法国的社会现实相融合。近半个小时的盗窃镜头经典到无需赘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细节方便再小的疏漏也会让破坏计划的完美。

 

 

    最后,奉上我最喜欢的几名黑色电影导演和演员,以及不在榜单里的另外几部黑色电影。

弗里茨·朗。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他都是黑色电影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代表作《大内幕》、《恐怖内阁》、《刽子手之死》。

安东尼·曼。个人非常喜欢的电影导演,擅长表现角色之间的心理博弈,黑丝片和西部片都有经典作品奉上。代表作《T人》、《不公平的遭遇》。

罗伯特·西奥德梅克。非常重要的黑色电影导演,佳作频出。代表作《阴阳镜》、《哑女惊魂记》、《绣巾蒙面盗》。

奥托·普雷明格。多部作品上榜,对黑色电影类型的贡献举足轻重。代表作《罗拉秘史》、《金臂人》、《堕落天使》。

亨弗莱·鲍嘉。公认的“黑色电影之王”,鲍嘉和黑色电影可以说是相互成就。很多人纳闷为啥鲍嘉能够坐上影史二十五大男演员的榜首,鲍嘉作为“反英雄形象”的代言人,在死后依然受到美国年轻人的追捧和崇拜。他和另外一个巨星约翰·韦恩可以算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韦恩是英雄的化身,代表了美国人心中的正直和勇敢;而鲍嘉则是反英雄的形象,冷酷、强硬,是游走在夜色街道上的灰色灵魂。代表作《马耳他之鹰》、《夜长梦多》、《兰闺艳血》。

罗伯特·米彻姆。和鲍嘉差不多,米彻姆也是个人气质和黑色电影十分吻合,甚至比鲍嘉更合适。戏内戏外他都是坏小子形象,曾经自嘲的说“自己是好莱坞明星里进局子最多的一个”。他的颓废气质和忧郁的眼神,再配上那副高大健硕的身材,非常适合道德堕落的侦探形象。代表作《漩涡之外》、《猎人之夜》。

理查德·威德马克。作为好莱坞的二线明星,他在大多数的A级片里只能当个配角,而在B级片的黑色电影里则往往可以担纲主角。威德马克演技过硬,可以演白人至上的愤怒青年,也可以演穷途末路的亡命徒,甚至是游戏人间的江湖游侠。代表作《四海本色》、《南街奇遇》。

达纳·安德鲁斯。和威德马克的情况比较相似,略微的差别是安德鲁斯起码还演过《黄金年代》这样的奥斯卡级别电影,还是主要演员之一。只不过在黑色电影里他的可塑性不如威德马克宽泛,他自身的形象只能适合演警察、私家侦探这个类型,大多数情况下都和奥托·普雷明格以及吉恩·蒂尔尼搭档。代表作《罗拉秘史》、《高度怀疑》。

艾伦·拉德。作为演员他更出名的作品应该是西部片《原野奇侠》,不过他更多的身影出现在黑色电影当中。开始是和维罗妮卡·莱克合作,后来换成了导演约翰·法罗。代表作《合约杀手》、《蓝色大丽花》。

葛洛丽亚·格罗厄姆。一个专属于黑色电影的巨星,她本身的气质和妖艳的容貌和黑色电影里的蛇蝎女郎简直无缝连接,在别的类型里很难找到更加适合的舞台。而她作为尼古拉斯·雷的前妻,也获得了更多黑丝片的参演机会。代表作《兰闺艳血》、《大内幕》。

吉恩·蒂尔尼。蒂尔尼刚刚出道就和黑色电影迅速走在了一起,她可塑性很强,蛇蝎女郎和傻白甜都游刃有余。不仅可以跟强势的男演员搭档,自己单抗的大女主电影也有声有色。代表作《罗拉秘史》、《爱到天堂》。

艾达·卢皮诺。以“花瓶”形象出道,不想越演越好,最后竟然当起了导演,还拍了几部不错的黑丝!代表作《搭便车的人》、《大刀》、《危险边缘》。

丽莎贝斯·斯科特。她的演绎生涯和黑色电影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为了黑色电影而生的女演员。主角、配角样样来得,正派、反派也都轻松胜任,不过以她的外形,不演蛇蝎女郎实在是屈才了。代表作《悔之已晚》、《天涯独行》。

伊芙琳·凯耶斯。童星出道,曾经在《乱世佳人》中出演郝思嘉的妹妹,不过成年之后更多的出现在黑色电影当中,外表柔弱内心强硬的气质,出演过多部大女主的黑色电影。代表作《徘徊者》、《河街九十九号》。

《T人》T-Men 1947 导演:安东尼·曼

    这片儿可以看做是FBI的官方宣传片,里面的卧底情节出现的非常早。安东尼·曼对于黑色电影的影响被大大的低估了,近年来对于他的关注越来越多,相信对于他的评价未来也会水涨船高。

 

《神威警探网》The Enforcer 1951 导演:布雷泰格内·温达斯特

    这片儿是导演布雷泰格内谋划多年的心血之作,还邀请了亨弗莱·鲍嘉共襄盛举。可惜导演刚刚开始拍摄电影就病倒了,不得已鲍嘉请来了老搭档拉乌尔·沃尔什救场,最终完成了本片。影片的剧本显然经过精心打磨,细节丰富且带有剧情反转,营造的紧张气氛相当出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黑丝佳作。

 

《心字已成灰》The Scar 1948 导演:斯蒂夫·赛克利

    这片儿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巧妙的利用了人类的心理:熟悉你的人往往会忽略你最明显的特征;不熟悉你的人则根本不在乎。除了两点:时间不能太长;爱你的人除外。虽然我还是不信枕边人也看不出破绽,不过这个一黑到底的结尾深得我心

 

《无情世家》House of Strangers 1949 导演:约瑟夫·L·曼凯维奇

    曼凯维奇是著名的作者导演,编、导全能,对好莱坞的贡献比他哥哥还要大。他也拍摄过几部黑色电影,本片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部。当爱德华·罗宾逊饰演的老父亲在理发店每天工作16个小时只为养活一家人的时候,他一贫如洗,但拥有全家人的爱;当他听着唱片坐在豪宅的椅子上颐指气使的时候,他富得流油,却刻薄寡恩,总是担心别人惦记着他的财产。经过原始积累的资本家眼里就只剩下金钱这一种东西,就连“父母为孩子计深远”这种高尚的情怀也成为了他传播刻薄病毒的借口。吸血鬼父亲培养了四个吸血鬼儿子,注定会为了每一滴血自相残杀。还好,其中一个被真爱感召,为这个一黑到底的结局赢得了些许暖意。

发布于北京阅读 140268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JamesCagney

· 广东

看完了,感觉跟我个人黑色五十佳重合度得有90%了hh;看到了臂人提一嘴,片里内景空间里长镜头调度烘托出的那种压抑恐惧的氛围还有爵士鼓点配乐对叙事的推动真的是非常优秀了,就是最后那个装瘸的女的(不记得谁演的了)对男主说我非常爱你让我感觉“黑丝”的气松了。。。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彭小母楼主

· 北京
JamesCagney看完了,感觉跟我个人黑色五十佳重合度得有90%了hh;看到了臂人提一嘴,片里内景空间里长镜头调度烘托出的那种压抑恐惧的氛围还有爵士鼓点配乐对叙事的推动真的是非常优秀了,就是最后那个装瘸的女的(不记得谁演的了)对男主说我非常爱你让我感觉“黑丝”的气松了。。。收起

我其实不太喜欢普雷明格,总感觉他不够劲儿,不过他的电影我还是认可的。金臂人的女主是艾琳诺·帕克吧,至于瘸不瘸就没印象了。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