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背离初心者必将自取灭亡

avatar
关注

本文作者 白羽夜茶会 ICE

前言

提到《三国杀》,绝大多数90后甚至00后都不会陌生:课余时间、假期时间,喊上四五个狐朋狗友,拿上一套《三国杀》的卡牌,一坐下就忘记了时间……《三国杀》作为我国桌游界的“老大哥”,其实体卡牌的市场份额一度曾占据我国桌游市场的半壁江山,其线上游戏《三国杀OL》也曾火遍大江南北,坐拥数量庞大的玩家群体。但这位曾经的桌游“老大哥”在数年后的今天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当初推出《三国杀》的游卡桌游更受到广大玩家的一致声讨。这短短几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1.《三国杀》的发家史

2006年,还是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黄恺(KayaK)受到了国外桌游《Bang》的启发,设计出了第一版《三国杀》。2008年,黄恺和好友杜彬成立了全国首家桌游公司——北京游卡桌游文化设计有限公司,正式发行了《三国杀》标准版。凭借“三国”这一IP的巨大影响力,《三国杀》标准版一经推出便火遍大江南北。

在《三国杀》标准版爆火后,游卡桌游乘胜追击,在2009年迅速推出了大型游戏扩展包《神话再临》。《神话再临》将《三国杀》武将数量进行了巨大扩充的同时,其引入的军争篇卡牌扩展极大加快了游戏节奏,使游戏更为紧张、刺激。在实体卡牌热销的同时,游卡桌游瞄准了“空间游戏”大火的热潮,联合边锋集团推出了《三国杀》的线上版本——《三国杀OL》。2012年,《三国杀OL》及《三国杀移动版》的玩家数量及游戏热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实体卡牌的营业收入更是占有了我国桌游市场营收的半壁江山。至此,《三国杀》形成了实体卡牌与在线游戏“两开花”的大好局面,在中国的桌游界成为了不可撼动的“老大哥”。


2.为什么《三国杀》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三国杀》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虽说与当时中国桌游市场存在大量空白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但究其根本,《三国杀》能够制胜的主要原因,是其过硬的自身素质与出色的游戏设计。

(1)简单易上手的规则玩法

《三国杀》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对于普通玩家来说,简简单单地游玩几局就能迅速熟悉游戏规则,不存在太高的门槛。这种简单易上手的规则无疑是为《三国杀》传播创造了巨大的优势——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你能拉上他们玩上几局,他们就能迅速熟悉游戏规则,加入到“杀友”的队伍之中。很多“杀友”或许在当年仅仅是被某些朋友拉着玩了一两局,就迅速成了《三国杀》的忠实粉丝。

(2)极高的可玩性,让人乐此不疲

尽管《三国杀》的游戏规则和玩法很简单,但是想把它玩精、玩透却很难。这一简单的游戏也里有着诸多的学问:计算牌差血差、衡量技能收益、把握卖血时机、决定出牌顺序……同时,《三国杀》的游戏局势复杂多变,如何审时度势,去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用手中的牌与武将的技能,是在《三国杀》取胜的关键。有时,一张 “乐不思蜀”可能就是逆转局势的关键,让劣势方瞬间反败为胜。

《三国杀》也有着多种多样的游戏模式,有注重娱乐性的身份模式与国战模式,也有着侧重竞技性的1v1、3v3等模式,《三国杀OL》甚至还创造性地推出了“合纵抗秦”“捉鬼驱邪”等多人PVE模式。不同的游戏模式都有着不同的有趣之处:身份模式的尔虞我诈、国战模式的博弈角逐、竞技模式的针锋相对……各种各样的游戏模式,无疑是将三国杀的各种玩法与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为玩家提供了极大的游玩空间。

(3)深厚的游戏底蕴与别具匠心的设计

《三国杀》植根于三国文化的土壤中,将三国文化深深地融合到了其游戏框架中,无论武将的插画、技能设计,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当年那叱咤风云人物的影子。

《三国杀》有着其别树一帜的美术设计,其插画设计师们参照史书、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用优秀的绘画功底,让许多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活”了起来。每当提到某位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时,也许多数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是《三国杀》中的武将立绘——这些立绘正因过于经典而深入人心。

《三国杀》中的部分游戏设计也较为贴合史实。在这些巧妙的设计中,令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将成名·2012”中的武将荀攸,荀攸在历史中因足智多谋被称为曹操的“谋主”,尤其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其技能“奇策”“智愚”的每一个字眼都严谨地对应着技能的描述——任意转化为“奇”、转化锦囊为“策”、卖血摸牌为“智”、展示手牌为“愚”;其主技能“奇策”可将所有手牌转化为《三国杀》中的任意一张非延时性锦囊牌,而《三国杀》中恰好有十二张非延时性锦囊牌,巧妙地对应了荀攸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十二奇策”(《三国志·魏书·荀攸传》:“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这是简单的巧合,还是设计师的有意为之,相信大家心中应该都有了答案。

3.《三国杀》的日薄西山——“我们的游戏正在蒸蒸日上哦”

自2015年左右,《三国杀》的颓势开始愈发明显——实体卡牌销量出现明显下滑,《三国杀OL 》《三国杀移动版》等在线游戏的口碑明显变差,玩家更是出现了急速的流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昔日的老大哥能如此“蒸蒸日上”呢?

(1)越来越糟糕的游戏平衡环境

也许很多人对现今已经“退版本”的武将SP袁术的印象仍然极为深刻——近乎恐怖的过牌量让SP袁术在标风时代无人能敌,这是《三国杀》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打破版本平衡的武将,而“一将成名·2013”的伏皇后、曹冲技能的走心设计更是赤裸裸地将脆弱的平衡踩在了脚下。自从杭州游卡接手《三国杀OL》《三国杀移动版》等游戏的运营后,“平衡”二字就成了笑话——从最初的张让、留赞到现在的“新服七阴”、神甘宁、神荀彧、界徐盛,每一个武将都让原本就已经不平衡的游戏环境变得更为雪上加霜。标风时代“一血二收益”的核心规则被阴间武将彻底摧毁,人均英姿双刀的配置更让周瑜、张飞等武将毫无用武之地,无名小卒吊打三国名将的滑稽场面在游戏里已经再常见不过。运营方解决某阴间武将破坏游戏平衡的对策是什么呢——再出一个更阴间的武将!平衡太差,平民玩家没有游戏体验?钱充的少还想要什么游戏体验——做梦去吧!


(2)言而无信、利益熏心的运营团队

《三国杀OL》《三国杀移动版》的风评转变,大概是从运营方的变化开始的——自杭州游卡接替边锋成为网杀的运营方后,游戏福利被大量削减,各种氪金活动接连不断。以《三国杀移动版》为例,氪金活动频繁到什么程度呢——几乎每周都会有氪金活动,让各种盒子“限时返场”,一到逢年过节更是加量加倍;想获取强力武将?很良心的,去开盒子吧,毕竟在没保底的情况下概率高达0.005%呢!每次有新盒子武将时,六千拉满大败而归已经成了许多玩家的家常便。即便每次活动赚的盆满钵满,运营方仍在想方设法地削减游戏福利,甚至在各种竞赛活动时,动用“阴兵”占据排行榜的前几名,吞掉原属于玩家的竞赛奖品。运营方各种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行为更透支掉了玩家对它最后的信任。贾逵“通渠事件”、瓜分掉元宝的“八百万阴兵”、新服上线时阳奉阴违的“数据互通”……运营策划团队对玩家信任的肆意践踏和种种毫无底线的逼氪行为,一步一步地将网杀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三国杀》上架STEAM收获“差评如潮”,我只能说是实至名归!

(3)手游、其他桌游的冲击与实体卡牌自身的发展困境

在网杀“蒸蒸日上”的同时,面杀也逐步在走着下坡路。这与近年来手游的崛起息息相关——以《王者荣耀》为代表的各种手游逐步取代了《三国杀》,成为年轻人在聚会时的不二之选,其在人数的灵活性方面也远超《三国杀》。而近些年来桌游市场的百花齐放对《三国杀》的冲击更甚于手机游戏——各种各样的国外优质桌游挑战着《三国杀》的“老大哥”地位,《剧本杀》《狼人杀》等更是凭借其优秀的社交性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而《三国杀》自身的实体卡牌却陷入了发展的泥潭——以三国杀战棋为代表新产品难以推广,身份局、国战等玩法缺乏必要革新,每年推出的各种“典藏版”也是换汤不换药,仅仅收录新武将,改变新包装便成为了“船新版本”;收录的各类新武将技能也被吐槽为“小作文”难以理解,与早期简单易懂的武将技能大相径庭;卡牌的更换的新UI与新材质也被网友吐槽“没那味”……《三国杀》实体卡牌的危机,无声地向我们宣告了一条不争的事实——属于《三国杀》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结语

《三国杀》曾经给大多数90后、95后甚至00后创造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出色的本土化、抓住人心的“三国”IP、注重玩家的游戏体验、网杀面杀的双向发展策略曾是《三国杀》的初期制胜法宝;但当游卡桌游抛弃初心,将玩家视为敛财的“韭菜”,一次一次辜负玩家的信任时,无疑站到了玩家的对立面,将《三国杀》推入了万丈深渊的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玩家声势浩大的讨伐浪潮之中;而漠视时代的变迁,抱残守缺不愿革新,将自己死死钉在“三国”这一IP上,使《三国杀》一步一步与时代脱节,丢失了原属于自己的桌游市场。

《三国杀》在STEAM上收获”差评如潮“是历史的必然。也许《三国杀》能在Steam的“差评如潮”中找回自己的初心,置于死地而后生;但倘若游卡仍利欲熏心、毫无底线、不思进取,《三国杀》注定会死于时代的滚滚车轮之下,消失在历史的重重尘埃之中。

发布于山东阅读 10210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宋祖儿男友

· 江苏

没玩过三国杀的手游,但结合现在的一些游戏,三国杀这类游戏,在保留最初的平衡性基础上,把氪金点搞在抽中角色服装上,游戏寿命会不会更长久一点

亮了(115)
查看回复(1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史蒂夫纳什说

· 华盛顿

不平衡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是越搞越复杂了。后面出的武将技能全是小作文+阅读理解,我拿到个新武将第一个技能还没读懂人家牌都打了两轮了。。。

亮了(89)
查看回复(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