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上岸重大电气专硕(经验贴)
我个人感觉这个导航窗格还挺影响阅读体验的,就截图发在前面⑧
本科北京林业大学,保研时拿到重大offer,微弱劣势没拿到保研资格。不甘心,遂以3个月时间从0开始复习,最终以409分(政治74、英语二83、数学二123、电路129)顺利上岸重庆大学电气学院。
广泛阅读他人的经验贴,从他人的经历中总结出功过得失,这对自己的考研道路的规划十分重要。经验贴一路走下来我看了很多很多,当然从中学到了很多经验。但,我认为考研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以自身情况出发,结合他人经验,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别人的经验是重要的参考,但最终要的是想清楚如何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个性化地安排好自己的复习计划,最大激发自己的能力,最高效地利用时间以实现学习目标。
考研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其实每天能确保高效学习10小时左右,不管考什么学校、不管你如何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你都会上的。怕就怕你因为没有足够的信心而犹豫不决。
我本科的学院经常劝我们考本校,每年都列出我们专业考外校的结果有多惨,整个专业对于考研都是非常悲观的,也是在这样的恐惧考研的氛围中,虽然我的成绩处于保研边缘,我仍然ALL IN保研,最后把自己的路逼得非常得死。在保研无果之后,考研的预报名已经开始了,当时只学了那么两三天,加上整体悲观氛围的影响,还有身边的已经准备一段时间考研的人都告诉我重大的电气分数又高,题目又难,三个月考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预报名阶段我只报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名,但好在需要学的内容就是数学二英语二电路,当时想的是如果学得不错还是来得及换学校的。开始学习后越学越觉得不甘心,在10月前我刚开始考研的阶段,越学身体越差,每天都是顶着睡眠不足忍着睡意在学习,现在仍能回想起的是9月和10月里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上午,学到困得不行就趴下小睡一会儿,可又怕耽误时间,在梦里用尽一切办法把自己弄醒,弄醒自己的过程特别痛苦、心率会飙到特别高,但是醒了之后就很神奇地精神了可以继续学习,每次从睡下到把自己弄醒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真的很辛苦也很痛苦。当时就一个想法,我这么累,最后最好的结果也是上一个比我保研去向要差很多的985院校,那我图什么。于是乎,虽然身边的人都觉得我考重大是痴心妄想,我还是跟重大的几位学长进行了沟通,最终在系统关闭前把我的报名院校换成了重庆大学,当天就把看课的平板的所有壁纸都换成了自己的报名截图,一直到我初试结束前,只要看到壁纸上重庆大学四个字就特别来劲,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说起重庆大学这四个字,还有一个历历在目的场景是考研的第一门和最后一门,考第一门政治时,填写自己报考院校时,完全是流着眼泪颤颤巍巍地写下重庆大学四个字;考最后一门专业课拆重大专业课试题的信封时,在信封上看到了重大的校徽,当时眼泪直接决堤,很多不可名状的情绪一下子都涌到了脑中,从眼睛里喷薄而出,最后这个信封拆了五分钟都因为手太抖而没有拆开,这些场景大概能体现我是带着多大的动力去冲刺重大的吧。
写到这里又回想起了保研期间联系重大老师得到肯定答复的那个万物明媚的下午,那天下午跑步的时候千岛湖的山水草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我想也是那时候激动的情绪与后面没能保研上重大的落差,给了我一种“我本可以”的巨大打击,但现在回忆起来,这也正是我动力的来源之一。
这点我想从我跟身边其他的考研人最大的不同点聊起,就是直到正式考研我都没有为自己做过的卷子打过一次分数,我只能粗略地感觉到在越做越顺手,错误、失误长期来看是越来越少。所以考完之后我估分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不清楚自己考得好了还是差了。
我认为做卷子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知识导向——我写这张卷子能为我查漏补缺多少个知识点,能让我如何把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改进地更适合考试;一种是分数导向——如何在3个小时时间内拿到更多的分数。我个人的经历是,除了最后考试时做的那张卷子,其他卷子都是知识导向,也是限时3小时做完,但做题顺序就是从前到后,不会因为难度问题放弃某个题目(除非真的写不出来),因为目的是补全自己知识上的短板;而最后考试时,以考研数学为例,今年选择题中多了很多概念的题目,之前没做过,我在考试中把这些题目全部跳过,因为我的目标是3小时拿到更多的分数,在我写完选择填空后才回来仔细研究这几道概念题,最终都顺利解出,反而比平时做选填的速度还要快。
我个人认为我这种模式有些极端,平时确实也需要一些分数导向的训练,但我的时间实在是太紧,甚至考政治前也在疯狂模拟数学和电路,考研做的政治卷是我除了平时背诵之外第一次看到考研政治大题。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我想抓住时间多补几个知识点,把自己的能力在正式考试时提到最高,最终就选择了这种平时全部知识导向,只有最后一次才分数导向的模式。
从这一点我与别人的不同,上升到心态层面,其实所谓的分数导向、知识导向体现的是自己考研备考过程中的心态。我个人认为知识导向意味着更踏实、更不浮躁的心态,我在备考过程中也有几套卷子做得很差,既超时又错误很多,但我每次碰到这种卷子都会很高兴,知识导向的心态让我每次面对错误都认为是对我能力的提升,对我知识体系的补充。我身边有很多经常谈论自己、他人模拟卷能做多少分的人,我认为至少我在这种状态下会更关注平时模拟的分数而忽略掉对自己知识的补充,也会为这些平时的测试感到患得患失,我认为这样的心态不如知识导向的心态更容易实现自己的考试目标。
考研期间你会面对数不清的挫折,为什么犯过的错误总是会再犯,为什么背过的内容总能忘,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是圣人,普通人面对这些事情是会感到挫折的,这很正常。但我想讲的是怎样面对挫折。
我考研最大的挫折不在考研过程中,而在考研前就能来重大,最后没能拿到保研资格的挫折。坦白讲我不是个能很轻易放下挫折的人,来自于这件事的挫折感贯穿了我的考研全过程,我会在任意一个普通的清晨感受它、会在听完任意一节课、写完任意一张卷子时感受它。我能给大家的经验不是如何与挫折和解,我自己也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告诉大家如何坦然面对挫折,如何把挫折转化为你的力量。
我考研期间最喜欢观看的视频是钩子为科比所做的一个视频,视频名为《只要心够绝》,每个普通的早起的会胡思乱想感到挫折感受痛苦的清晨,我都会播放这个视频,以至于写这段文字时我去回看这段视频,还是能回想起当时难受得碰碰狂跳的心脏,还是能在看完这个视频,听完科比所说的话后回到心如止水但又动力满满的状态。我希望大家都拥有如科比在视频中所言的,“If you really want it,you feed everything to your fire”,把所有的挫折、批评、负面的情绪都转化为自己的动力。这样,也许你不会像别的高手那样遇到挫折之后一笑而过,但你可以在遇到挫折后把牙关咬的更紧,把步伐迈地更快更坚定,把你的激情之火烧得更加旺盛。朋友们,坦然面对挫折吧,因为这些挫折都会化为你的动力和能力。
首先我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我整体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你的时间充沛,完全可以不像我这样把自己逼得这么紧。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我的实际操作的参考价值很大,大到按我的操作来复习,三个月(9月22日-12月26日)可以上重大电气。
因为开始时间非常晚,我的时间安排非常紧密,从开始到结束只休息了一天加一个半天,别的时间都在从早到晚学习。时间安排,粗略地讲就是每一门都安排3小时左右的时间,穿插着学习,保证每天数学和专业课都能有很多进步,还有就是在后期将考试的时间(如数学8.30-11.30;专业课14.00-17.00)用来模拟。但时间安排确实可以详细地总结出一个图片,目前我还在构思怎么最简洁地表达出我四个不同阶段的具体安排,大家想要回来再更新一贴。
综述
考研数学应该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接触到的难度最高的数学考试,但我整体备考下来最大的感受是,考研数学对于抽象能力的考察较少,换一种通俗的说法,我认为考研数学主要考察计算能力,重在考察对于复杂计算过程的速度与精度。考研数学的高等数学部分就是考且只考计算积分、微分,只是算各种形式的微积分,如一元、多元微积分、二重积分等;考研数学的线性代数部分反而会考察一些抽象能力,即对于矩阵、行列式、二次型等概念与性质的理解,但更多的还是考察对上述内容的计算能力。
因为时间关系,我选择了考内容相对于数学一少很多的数学二,但结合我对身边考数学一同学的沟通,数学一比起数学二更加考察计算能力。所以,一旦你选择了考研数学,不论数学一、数学二,当然数学三更甚,一定要着重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得计算能力者,得考研数学。
我听的课与写的资料
资料上,我先后完成了《李林880(高数部分)》、《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李林880(线代部分)》、《李艳芳2004年-2021年真题》,最后是各种模拟题,以及真题的分类二刷,大致顺序是《李林6》、《李艳芳4(2022年版)》、《李艳芳4(2021年版)》、《李林4》、《张宇4(高分版)》《张宇8(高分版)》、《余炳森5》,中间穿插着写《李永乐真题》进行真题的分类二刷。
课程上,我先后听了武忠祥老师的高数强化课程、李永乐老师的线代强化课程(2021年版),最后非常想听武忠祥老师的17堂课和杨超老师的类似的冲刺课程,但是苦于没有时间,只听了我当时比较差的几个点。
在听武老师的课程时,我的安排是听一节课写一节课武老师讲义上的例题与习题,听完一章课就写一章对应的《李林880》;在听李老师的线代课程时,我的安排是听一节课写一节课李老师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最终全部听完课程后集中写《李林880》线代部分对应的好几个章节。线代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线代需要对于线代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之后才能写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而高数各个章节的内容联系不如线代这样紧密、铁板一块,所以就学一章,写一章,掌握一章。
考研数学能力提升的几个阶段
虽然我备考的时间短,但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呈现出了阶梯式的变化,为大家总结出来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可以在完成与我类似的任务时,能回顾自己的能力是否进入到了与之前完成的工作相匹配的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在我的复习计划中对应的时间是9月22日-11月初,这一阶段我的学习方法是听课+写讲义+写习题册。这个阶段我认为需要注重的是错题重做,因为听课听完,讲义写完肯定是对对应模块的内容有了很好的掌握,这时候进行习题练习往往会比较轻松,因为老师讲过的注意事项还在你脑海中。但当你学完第二章再回过头来看第一章的错题,你会发现一些当时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解题方法已经被自己遗忘,然后就需要通过回忆或者重新听课把它找回,这个找回的过程也是我们强化自己对其记忆的过程,多次进行这样的找回后,方能真正将方法掌握。
第二阶段(真题阶段):这一阶段在我的复习计划中对应的时间是11月初至11月下旬,这一阶段我将每天早上的8.30-11.30用来做数学真题,并在11.30-12.00的时间对答案,把错题尽量重新做一遍。这一阶段是形成你写考研数学卷能力的阶段,在基础阶段我们所掌握的是对各个章节的解题能力,而在真题阶段,我们将形成对于考研数学卷整体的解题能力,也将了解考研数学各个题号所对应的知识点。我认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化整为零,把各章节最佳的解题能力融入到整张卷子中,对整张卷子每个知识点都拿出上个阶段分章节练习时拥有的解题能力。也许你之前的阶段对于一些知识点掌握程度比这个阶段更深,这个阶段做到的很多题目都比上阶段分章节练习要简单,但你能否面对不同的知识点,都拿出之前一个知识点逐渐深入的练习中形成的解题能力?这需要一张卷子一张卷子地磨,也需要你在出现错题或解题时间过久等情况时,意识到自己某个知识点存在欠缺,然后回去翻这个知识点所对应的章节的习题、错题,找到当时的思路与感觉。
第三阶段(模拟题、真题分章节二刷阶段):相信大家看很多经验贴都有类似的观点,即——真题写得好不算好,模拟题写的好才算好。在上个阶段中,我们所做的真题,或多或少都在基础阶段的练习册中做过类似的题目,但是如果你对真题的感悟足够深,你会发现对于同样的知识点,每年都有新的考察方法,我们所做的练习题往往是基于已经出过的考察方法所编写的,所以在做真题时,就算你基础阶段没有写过这些原题,你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是,习题册都是根据出过的年份的考法而出,而每一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考法。每一年的考生所练习的都是之前年份的试卷,而在自己考研时要面对一张出现了很多全新考法的试卷,如何对于自己考研时要面对的各种新的考法做到波澜不惊、从容解题,就需要你做大量的模拟题,模拟题都存在一定的押题性质,就是各位模拟题出题老师认为今年考研数学会出现什么样的新考法,他就出在他的模拟题中。我22年考研的时候,有一种感觉是李林老师的6+4和李艳芳老师的4套题与今年的考研题的出法非常相似,不禁回想起李艳芳老师模拟题上写过的一句话,大致是“完全模拟考场体验,让考研每一道难题都是似曾相识”。这其实指出了模拟题阶段对我们的意义,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不同人出的考察点完全不同、考查方式非常新颖的题目。
综述
由于时间有限,考研英语我都是利用每天的边角料时间进行准备,每天抽出早上和睡前来背单词,抽出下午午休起床来写阅读和完型(后来变成新题型、翻译),直到考前一周左右才背下来大纲中的5500词。整体学下来,我认为考研英语考察的主要是词汇量和阅读能力,这两个能力具备了,就打好了考研英语的基础,再针对性的学习一下翻译,就可以上考场。
我听的课与写的资料
课程上,由于时间有限,我只听了唐静老师的翻译课,其他的阅读、作文,等等课程,一概没有听。如果你的英语基础不错,也可以像我一样不听这些课程而节省出时间,以阅读课为例,其实你听各个老师的阅读课,就是按照他们的思路解阅读题的过程,这当然可以形成你的阅读能力,但是你通过大量做真题,在做多之后,也会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能力,你也会有感觉要注意什么句子,哪句话的理解对于选择正确选项最为关键。
习题上,我每天写两篇阅读或一篇完型,时间都控制在20分钟以内,在写完一遍阅读和完型时,我利用每天写阅读完型的时间去听了翻译课并进行了一些翻译练习,但是为了保持自己做阅读和完型的手感,我一天听翻译写翻译,一天二刷阅读和完型。在一篇又一篇阅读的锻炼中,在每天都会增加的词汇量的基础上,阅读速度会越来越快、准确率也会逐步提高。
综述
事先声明,我的背书能力非常非常差,并且三个月的复习时间大部分都给了专业课和数学,剩下的零头又给了英语,所以除了最终冲刺阶段背了肖四之外,政治没有背过任何其他东西。所以我的总结是,看徐涛的马原课程,写《肖1000》、《肖8》的选择题,还有时间可以写更多其它老师出的模拟卷的选择题(我写了市面上所有政治模拟卷的选择题),最后背诵《肖4》(或者其他老师的定位类似《肖4》)的押题卷的大题,在重庆这个不旱不水的区,政治就能拿到70左右的分数。
我听的课与我写的资料
在起始阶段,结合我室友的经验,我听了徐涛老师的马原理的课程,边听边刷对应章节的肖1000。在刷完马原理部分、毛中特部分、近代史部分后,各大老师的模拟题就已经上线,我就开始刷各个老师出的模拟题,在平常做模拟题的过程中,基本没有拿到过几次40以上的分数。后来刷完背诵完肖4后,二刷了一遍肖8和肖4,这才有了考研政治的感觉,之后又刷了余峰老师的6套卷的选择题,这时候错误就被控制住在一个不大也不小的范围里了。
并且也如我之前说的一样,在正式考试之前我从来没有写过政治大题,我写字速度又比较慢,所以考试的时候还是很担心自己写不完政治试卷,如果大家有时间还是建议模拟至少一次政治(但没必要太多次)。
虎扑JR1442975799
· 广东同三个月考研上岸广东985和楼主不同的是,楼主本来就很优秀处于保研边缘,前期很快就能投入时间进入学习状态。而我自己是本科摆烂出来工作辞职考研,时间几乎差不多,从9.23开始。三个月期间我做不到楼主这么自律,12月前前每天几乎玩到凌晨三点四点,早上十点十一点才去图书馆,学到10点闭馆。数学也没做楼主这么多东西,就听了一遍张宇基础30讲,然后做了李永乐大全书上例题一遍。11月才开始一刷真题,考试前一天才二刷完最后一张卷子。期间没做过什么660,1000题,也没做过别的老师的模拟卷。考前前几天做了一次李林6套卷小题,发现太难了。最后数学二100分,把能做的全做对了。我的经验就是真题大于一切,考研数学要考100分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