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美食:长江鲥鱼的前世今生

avatar
关注

张爱玲曾说过,人生有三恨,其一就是鲥鱼多刺。这个鲥鱼就是长江鲥鱼。

鲥鱼是小型鱼类,最大的也就长到50厘米左右,呈椭圆形,头侧扁、大嘴巴。作为一种洄游鱼类,鲥鱼也是生在江河,长在大海,因为每年初夏时候从入海口游至长江,其他时间都不出现,准时而守信,古人在造字时就在鱼字旁边加一个“时”字而得名。

事实上,在我国南到珠江、北至长江都有分布,不过只有生长在长江的鲥鱼才能被赋予“三鲜”之名和“鱼中之王”的美誉。而一直以来,也是以产于长江中下游的马鞍山当涂至采石矶一带的鲥鱼味道最好。

鲥鱼在我国的分布范围

鲥鱼乍看上去,其貌不扬,和普通淡水鱼区别不大,不像同为长江三鲜的河豚、刀鱼那样不同寻常,但作为长江三鲜之首,鱼中之王,鲥鱼肯定是有不同寻常的地方。仔细看它的鳞片,紧致细密,闪闪发光、润泽油亮,非常漂亮。鲥鱼确实也很珍惜这身鱼鳞,所以在水中,只要被网挂住,它就一动不动,生怕碰掉一片鱼鳞,宁可雍容华贵的死,也不愿鳞片破损的活,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苏轼称其为“惜鳞鱼”。

而且这层鳞,不仅好看,更好吃。正所谓“鲥鱼吃鳞,甲鱼吃裙”,鲥鱼最外层是闪闪发光的鱼鳞,入口即化,富含胶原蛋白,对皮肤滋养有好处;鱼鳞下面是灰色肉质层,口感绵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胆固醇;再往里才是白色鱼肉,肉质细腻且蛋白质丰富。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江南一户大户人家娶媳妇,男方家觉得女方小门小户配不上男方,新婚第一天,婆婆就想给新媳妇树树威风,于是给她一条鲥鱼,让她处理。因为鲥鱼这种珍贵的食材只有常吃的大户人家才知道怎么处理,最主要的就是不能去鳞。婆婆在厨房窗外偷偷地看着,只见新媳妇上来就把鱼鳞刷刷刮掉,婆婆心里嗤之以鼻,回去安坐在座位上,准备等下好好教育教育。饭菜上桌后,最后一道就是清蒸鲥鱼,媳妇掀开盖碗,满座大惊:原来新媳妇把刮下来的鳞片用丝线一片片串起来,摆在鱼身上一同蒸,既不损鲥鱼的鲜美,又方便食用。这样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正是大户人家的极致做派,男方一家再也不敢小瞧新媳妇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我也没听说谁把鱼鳞刮下来再穿起来,反倒是这样的做法有点“皇帝金锄头”的味道,但这个故事也道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直以来鲥鱼都是很珍贵。

从明代万历年间起,鲥鱼就成为贡品,叫“鲥贡”。不过远在北京的明朝皇帝,压根儿就没吃过新鲜的鲥鱼。因为鲥鱼生性娇贵,出水即死,以那时的交通水平,运到北京后,早就成臭鱼了。据说每年五月十五日要用鲜鲥鱼祭祀南京明孝陵,然后开船北上,七月初一祭祀太庙,供御膳。就是从南京到北京鲥鱼要走一个半月……早就成“臭鳜鱼”了。而且明人还记载,沿途本来应该用冰保鲜的,由于官员腐败,把购置冰块的钱贪墨了,船上的鲥鱼“皆臭秽不可向迩(靠近)”,这样的臭鱼到了北京,还要先贡列祖列宗,然后皇帝再吃,有时还要赏赐大臣。尽管御厨想尽办法用各种作料掩盖臭味,但仍让人难以下嘴,所以在北京,鲥鱼还有个“臭鱼”的诨名,来历就是这里。

甚至还有个笑话,因为北京的皇室和大小官吏一直以来吃到的都是臭鲥鱼,以致他们认为鲥鱼就是这个味道。后来北京的一个官员到南方任职,正是鲥鱼上市,有天,他把厨师叫来责骂,问:为什么不烧鲥鱼给我吃?厨师很委屈,说:我每餐都做给您吃了啊。官员不信,厨师将鲥鱼指给他看,官员看了后说:这鱼的样子倒是很像,但为什么不臭呢?

糟香蒸鲥鱼

所以当时的人们为了保存鲥鱼,除了用盐腌制外,还采取“糟”的手法,在《金瓶梅》里就有送糟鲥鱼的详细记载。

到清康熙年间,据说康熙下江南尝过一次鲥鱼后,从此就念念不忘,鲥鱼被宫内授予“鳞品第一”,列入“满汉全席”。吃过鲥鱼的康熙可不会被臭鲥鱼蒙骗,为了让皇上在北京也能够一尝美味,官员们想尽办法。

在江上捕到鲥鱼后,立即涂上一层猪油放入储满冰的木匣中,然后快马加鞭一路北上,每到一个驿站立即换马换人,24小时不停歇,就这样最快也得三四天时间才能送到宫中,据说接力运送的时候“日则举旗,晚则悬灯”,可比得上“一骑红尘妃子笑”了。如此的劳民伤财,就为了皇帝的口腹之欲。后来有大臣向康熙进谏,才算停了这项“鲥贡”。

作为高档鱼种,鲥鱼一直都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民国时期,因为捕捞技术的提升,鲥鱼产量大增,虽然价格还是让一般人望而却步,但已不再只是皇家能够享用的贡品了。比如当年徐悲鸿夫妇在春节时,就特意派人为齐白石送上长江鲥鱼,并嘱咐烹制时“不必去鳞”,千里送鱼,可见鱼的珍贵。捕捞量的增大,一方面让更多的人得尝美味,另一方面也为鲥鱼的绝迹埋下伏笔。

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上还是能买到长江鲥鱼的,作为产区的长江流域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篓”,可见鲥鱼的美味和地位。那时售卖的鲥鱼多有四五斤的,有的摊贩用柳枝作为绳索,穿过鱼鳃系住,挂着售卖,银鳞翠叶,很是漂亮,正是“春江穿柳卖鲥鱼”。而大部分人还是买不起整条鱼,所以摊贩会将鲥鱼切开,分段出售,这是不同于一般鱼的。

鲥鱼的经典吃法就是带鳞清蒸,把火腿丝、香菇丝放在清理好的鱼身上,然后用猪油,讲究的用猪网油裹住鱼身,在蒸制过程中,鱼鳞下面的脂肪和猪油融化,混合火腿、冬笋以及香菇的鲜味,融入鱼肉中,让鱼肉吃起来又嫩又润又鲜。

鲥鱼吃法也有讲究,据说有外地人在南通看到刚刚出锅的清蒸鲥鱼,忍着扑鼻香味却迟迟不下筷,原来是看到鱼身完好,银鳞在身,不知怎么吃。座上的老者看到了,先用筷子轻轻拨开鱼鳞,夹取一两片,含入口中吮吸一番后吐出来,莹润的鱼鳞上面油润丰盈,吃过后满嘴腴香又不肥腻,再剥开肉细细品尝,腴美无比,最后鱼骨头也不能放过,每一根刺都值得细细品味。而且,鲥鱼有一块“香骨”,就是鱼的颧骨,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甚至有“一根香骨四两酒”的说法。

然而,因为无度的捕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长江鲥鱼已经形不成鱼汛了,钱塘江鲥鱼在七十年代基本绝迹。1994年,安徽一位张姓渔民在芜湖江段捕到一条2斤重的鲥鱼,199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江苏采集到一条1.5斤重的鲥鱼,此后,再也没有长江鲥鱼的消息了。

2006年,水科院长江所在安徽段组织了124船次、连续25天462小时的捕捞,一无所获。时至今日,近三十年过去了,可以说长江鲥鱼已经绝迹。而珠江鲥鱼,现在也只是偶尔有渔民和钓友声称在珠江口遇到过。

有人会说,现在在市场上见过或者是在饭店里吃过鲥鱼,其实这都不是长江鲥鱼,有的是东南亚的长尾鲥,有的是美洲西鲱也就是所谓的美国鲥鱼,目前国内养殖的也基本上是美国鲥鱼。

超市售卖的美国鲥鱼

至于味道,因为最后一次能吃上长江鲥鱼是在上世纪80年代,距今已有40年,大多数吃过的人都已垂垂老矣,所以到底长江鲥鱼和美国鲥鱼有多少区别,小编也不知道。而且更加尴尬的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所谓鲥鱼的照片,竟然没有一张是长江鲥鱼或者珠江鲥鱼、钱塘江鲥鱼!包括这篇文章中的所有图片。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这也是中国鲥鱼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遗憾。

长江鲥鱼只有绘图

2020年开始,我国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就是为了保护长江的鱼类资源,不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我们这样的遗憾。好消息是,禁渔2年时间,消失已久的长江鳤鱼再度现身。辽阔的大海中是不是还藏有神秘的鲥鱼,这些鲥鱼什么时候能返回故园重现长江,我们一直在等待……

美食区美食挑战赛
发布于安徽阅读 10725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胖虎爱吃菜

· 山东

哎,看完真是一声叹息……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Bamford楼主

· 安徽
胖虎爱吃菜哎,看完真是一声叹息……收起

鲥鱼相比刀鱼,寿命更长,所以种群回复更难,之前长江污染、滥捕都给鲥鱼带来了灭顶之灾,虽说长江禁捕来得有点晚,但也算是亡羊补牢,希望海里还有鲥鱼能够重返长江。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