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人物】亚洲球王——李惠堂

avatar
关注

1925年夏天,李惠堂偕夫人廖月英移居上海。在沪期间,李惠堂与广东足球俱乐部的部分球员组建了上海乐华足球队并任队长。李惠堂带领的上海乐华足球队接连战胜外国球队,有评论甚至说:“开国内球界之新纪元”。而广大的球迷更是直接将李惠堂和京剧大师梅兰芳并称“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李惠堂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李惠堂,1905年9月18日在香港铜锣湾大坑村出生。字光梁,号鲁卫。其父名为李浩儒,是广东梅州五华县人。李惠堂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现为锡坑镇)老楼村居住。在五华,李惠堂展现了对足球的喜爱,他把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当从香港带回来的球被踢坏后,他就从家门口的两棵柚子树(一名丰琅柚,一名蟠龙柚)上摘下柚子来当球踢。等到树上的柚子都被摘完后,他又用布巾扎成布团当作皮球来练习。经过几年的锻炼,李惠堂的球技也飞速上涨,身体也日渐结实。

10岁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并且1921年考入皇仁书院,皇仁书院有着良好的足球氛围。李惠堂在这里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1922年,年仅17岁、身高1.82米的李惠堂成为香港足球劲旅南华队主力前锋,开始他驰骋绿茵场的辉煌生涯。当时的李惠堂以速度快、控球好而著称;而李惠堂的射术同样精湛,传闻他在任何位置都能左右开弓,而且球速极快角度还很刁,甚至还有“卧射”的绝招。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当时的香港球迷将李惠堂叫做“球怪”。

1923年,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出战,那是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李惠堂同队友梁玉堂、龙秦瑞、黄瑞华、彭锦荣等在同日本队的比赛中大锉对手,《申报》记载了当时的场面:

最初日本颇占优胜,约五分钟即得一点。此时中国军力战,始得一点,其后渐呈优势。三十七分钟后,中国军又得一点,三十九分钟后,中军又得一点。休息半时,中军取攻势,日本军谋挽回颓势,卒无效。终成五对一之比。中国军大奏凯歌,握足球界之霸权

日本电报通讯社则如此评价当时的中国代表队:

“游泳等项目要么属于弱项,要么遇挫失利,惟足球一项,中国独占舞台,此本中国本能的技能,实鲜与敌,故如入无人之境焉”。

这些评价足见李惠堂与当时的中国男足的水平。当时的李惠堂,年仅18岁。

从日本大阪返回香港后,李惠堂一边帮家里打理生意,一边随队训练某一天,澳大利亚足球会的一位代表来香港考察,见到中国队踢球,觉得中国队很有水平,便邀请南华到澳大利亚参加比赛。1923年8月,李惠堂随队出访澳洲。在到达悉尼之后,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李惠堂和队友在当地一家报纸发现,其刊登在关于此次比赛的漫画中把中国球员画成吸食鸦片的病人一般,并配以标题:《明天中国足球队登场之前瞻》,李惠堂看了之后,怒从心头起,发誓要赢得比赛。在第二天的比赛中,李惠堂身披九号战袍,面对对方防线毫无惧色,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开场五分钟就攻入两球,并且在正常比赛中上演帽子戏法,最终中国队以3比3的比分逼平澳洲金旅。李惠堂也被评为当场最佳球员,澳洲当局还还授予了他一枚金质奖章。第二天,那个刊登《明天中国足球队登场之前瞻》的报纸盛赞中国足球队员智勇双全。技能出众。在随后的三个多月里,李惠堂和中国队一起在澳大利亚参加了24场比赛,李惠堂在这24场比赛中打入31粒进球;并且在比赛过程中展现出超级球员的表现,抢、传、接、射都超出其他球员一大截。澳洲中文报纸专门为他打出了《亚洲球王李惠堂》的标题,而香港媒体也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当时还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流行诗来颂扬他。

 

1925年,李惠堂再次跟随跟随中国足球队出征远东运动会,此次的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马尼拉进行。此次出行,李惠堂最为球队的副队长,在比赛中他依旧展现出巨星风范,帮助中国队蝉联远东运动会冠军。《申报》对于5月22日中菲之战进行了详细的文字报道:

“菲队应战虽亦不弱,而中队恒居优势,双方搏战甚猛,屡博得观众之彩声。中国队左后翼李君于开始二十分钟后,首先踢进菲队一球,而第二第三球亦在三十五分钟前踢进,前半局遂成三与零之比。后半局开始,菲队乘罚球之便,踢进中国队一球,然以中国队之善战,卒使菲队怅然无望,遂于终局前,中国队又胜两球,成五与一之比。”

这场比赛中,李惠堂依旧有进球入账,媒体更是称他为“远东球王”,《申报》则以“极可尊重之明星”来形容李惠堂。

同年夏天,李惠堂同夫人廖月英移居上海。在沪期间,李惠堂与广东足球俱乐部的部分球员组建了上海乐华足球队并任队长。在沪期间,李惠堂的个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同时他更加觉得团队合作对于足球运动的重要性,因此他改变了原来好踢高球、远球的风格。由于球艺出众,22岁时他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1926年,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记录。这一仗打出了名声,打出了威望,李惠堂的名号又迅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漫延。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由于出色的球技和傲人的成绩,当时的上海足球界更是有一句名言“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当时梅兰芳先生已是京剧一绝,在上海办场子座无虚席),可见上海球队对李惠堂的仰慕之情。

很多人说,上海足球水平的提高和发达,不能不归功于李惠堂。对此,李惠堂并不赞同。他表示,在上海发展足球运动既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的乐事。他还认为“体育真谛当以道德为本,技术为末”,呼吁足球运动员要分清本末,“注重体育道德”。1930年春,李惠堂应上海《良友》画报《现代成功人自述》专栏之邀,发表长篇自述文章,题目为《离了母胎到现在》。他在自述中谦称,自己“虽然在球界内有多少贡献,但是那也不过匹夫之责能了”“不敢以名人自居,更不敢以成功二字自傲”。

 

李惠堂于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1925、1930、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当时的远东运动会同东亚杯一样,有三四个国家参赛)。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会员,使我国体育健儿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足球运动员进行切磋、交流。1936年,李惠堂和队友准备出战柏林奥运会,但是由于国民政府财力有限,中国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他们提前两个多月出发,以沿途打比赛收门票的方式获取路费。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尘赶到柏林。但由于一路征战,球员已疲惫不堪,到奥运会比赛时,以0比2负于英国国奥队,首轮即遭淘汰。但是英国媒体《卫报》在之后的报道的说道,“英国队当年是十分艰难地赢下了中国队”。

 

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0大胜。在这场比赛当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后,举行所谓“入城仪式”,强令香港足球界进行庆祝表演,李惠堂借口脚伤复发,拒绝参加。1942年5月,南京汪伪政府邀请李惠堂率足球队北上参加伪满运动会,李闻讯后返回老家五华躲避参赛。1941年李惠堂以借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他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除了对港沪两地的足球推动,李惠堂还对广东梅州的足球做出了贡献。1942年,李惠堂到梅州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样的比赛,促进了梅州的足球氛围,推动了梅州地区足球发展。为了帮助抗战,李惠堂辗转桂林,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

 

1947年,李惠堂42岁“高龄”,他率队参加蚌际赛(也就是后来的沪港杯)。这届蚌际杯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最后一届该项赛事。在比赛中李惠堂亲自造点并主罚,但是被门将扑出。赛后,李惠堂宣布挂靴,那个没进的点球也成为了他的遗憾。一代球王李惠堂在42岁时也离开了职业球员的赛场。根据统计(各处数据数据不同),李惠堂一生打入1860球(也有说法超过2000球的),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被称之为传奇。

 

虽然退役了,但是李惠堂依旧为中国足球发光发热。在退役之后,他开始了执教生涯,1947年11月2日上午9时,他在南京交通银行召开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监事联席会议上被选为国足主教练,率领国足参加第二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可惜的是,在1948年8月2日,奥运会第一轮中,中国队零比四不敌土耳其惨遭一轮游。同年,李惠堂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之后,他拿起了中国台北队教鞭,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球联合会和国际足球联合会副主席。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利、马修斯、迪斯蒂法诺和普斯卡什一同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

除了实践,李惠堂也在理论领域做出了贡献,他编写了《足球经》、《球圃菜根集》、《足球规则诠释》等著作,为中国足球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案:孙金莱 部分来源于网络

图片:网络

发布于北京阅读 5579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swag杰登

· 广东

比贝利更早的球王[强]

亮了(3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xeenel

· 湖北

老话说得有:看戏要看梅兰芳 看球只看李惠堂

亮了(7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