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4奥运会中国vs新西兰:“姚时代”男篮在世界赛场上的转型之战
写在前面:去年写完02年中新之战后就有写这场比赛的打算,算是填了一个时隔十个月的坑吧。本文创作与发布的时机与近期中国男篮的比赛没有太多关系,恳请各位朋友在讨论时就事论事。
2002年,中国男篮先后败于世锦赛和亚运会,就此彻底踏入了新老交替的时期。两年后,已经成功复仇韩国队的新一届国家男篮踏上了雅典奥运会的赛场。面对同样在两年前令自己蒙受逆转的新西兰,告别“黄金一代”的中国队终于没有掉进同一条沟里。虽然无论比分和场面都堪称一波三折,但这支新男篮在这场比赛中还是表现出不少新鲜之处。这场比赛为小组赛末战的超级冷门埋下了种子,也让一支全新风格的中国男篮正式走上了世界大赛的舞台。
自2002年接连折戟于印第安纳和釜山后,胡卫东、刘玉栋、巩晓彬三位老将离开了国家队,再加上早先已经淡出国家队的郑武、李晓勇、孙军(03年曾短暂重返男篮)乃至被开除的王治郅,90年代那支汇聚全国英才而成的“黄金一代”基本结束了历史使命。22岁的姚明即将面临着在未来多年内独挑男篮重担的艰巨任务。
幸运的是,世锦赛上的几张年轻面孔很快在各自的俱乐部赛场上迎来了爆发。2002-03赛季,送别姚明的刘炜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上海队,在场均长达46分钟的出场时间内送出23.9+6.7+5.3的豪华数据,一跃成为本土第一控卫的有力竞争者;杜锋和朱芳雨不仅延续了出众的常规赛表现,还在季后赛中带领广东打入总决赛,二人季后赛期间的三分命中率分别达到了57%和48%,逐渐锤炼出了大场面下过硬的心理素质;而姚明更是在NBA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着外界的质疑,以13.5分和8.2个篮板的场均数据入选了最佳新秀一阵,并且在火箭队的悉心培养下不断地取得着进步。2003年,基本完成新老交替的中国男篮成功在哈尔滨复仇韩国夺得亚锦赛冠军,拿下了雅典奥运的入场券。
而在亚锦赛结束不久后,奥运分组抽签也出炉了——继前两届世界大赛后,中国队又与新西兰不期而遇。而考虑到其余四支队伍(前塞黑、阿根廷、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是实力较强的欧美劲旅,中新两队要想冲击八强几乎势必先要拿彼此“开刀”,而这场被安排在小组第二轮的比赛也将成为对中国队雅典周期备战状况的第一次“摸底考试”。几个月后,姚明曾在奥运开幕前的一次采访中表明了决心:“要想进入八强,新西兰是我们必须要争取战胜的对手。两年前的债,应该还了。”
亚锦赛后,临危救主的蒋兴权指导因身心劳累及俱乐部任务繁重而决定请辞,并在临行前向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建议尝试聘请外教。经过苦心运作,篮协最终推出的方案是由NBA名帅“银狐”德尔-哈里斯执掌主教练,再由欧洲名帅尤纳斯出任执行教练。这样一来可以让男篮吸收来自美国的先进理念,也可以增加对于欧洲强队的了解。(虽然这套“美欧混搭”在今天看来颇有些诡异,不过事实证明两人的合作还是相当成功的)。
而在球队阵容方面,两位洋帅也力图按照“新老结合”的原则打造雅典周期的中国男篮。在没有王治郅的情况下,这一届的中国男篮仍准备了多达4名身高2米10以上的大个,除了姚明和巴特尔外,还增补了八一悍将莫科和广东新星易建联。五名锋线球员全部来自善打硬仗的八一和广东,其中既有李楠和张劲松两位老队员压阵,也有冲劲很强的“锋雨组合”和防守大闸陈可。后卫线上虽然人员变动不大,但刘炜已经比两年前取得了巨大进步,历经沉淀的郭士强也可以随时待命。(至于最后一个位置,哈里斯经过再三考虑之后还是选择带上相对年轻的首钢后卫张云松,而在亚锦赛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范斌则不幸落选,自此留下了职业生涯未能出征世界大赛的遗憾)。
在中国队大刀阔斧改变的同时,出征雅典的新西兰则基本沿用了之前夺取世锦赛四强的阵容,琼斯、佩尼、迪克尔等外线得分手仍然把持主力位置,伤停一年的马克斯也回到了首发阵容之中。但无论是马克斯还是与他搭档的卡梅隆和布克,在经过两年NBA淬炼、场均数据已经提升至17+9的姚明面前显然都处于绝对的下风。由于双方在内外线实力上较大的反差,有网络媒体曾在中新之战结束后将这场比赛戏称为“开山大斧与小李飞刀的对战”。
在中新之战前,志在继续冲击奥运八强的中国队刚刚遭到一记重击:他们在揭幕战中以25分之差惨败西班牙,血气方刚的姚明在失望之余更是在赛末和赛后面对媒体连连发飙,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好在领导们及时调解,姚明次日也主动检讨了自己的发言不当,全队及时统一了思想,专注于对阵新西兰的比赛。中国队在比赛开局阶段沿用了前一战的首发,年轻的易建联与姚明搭档内线,外线的三人则分别是刘炜、李楠和朱芳雨。
开局阶段,中国队率先在防守端亮出了自己的新武器:联防。
针对新西兰队乱战为主、阵地战缺乏稳定套路的特点,中国队在本场比赛中的大量回合内使用了区域联防,而且种类丰富,2-3、1-3-1和3-2等阵型应有尽有。面对中国队的变招,新西兰队明显准备不足,在开局阶段连连失误:
(有意思的是,2002年的新西兰队也正是依靠联防在第二节逐渐限制住中国队的进攻,结果两年后自己着了同样的道)
除了联防的奇效之外,更加年轻且有活力的阵容让中国队的防守轮转相当严密,易建联和朱芳雨的不懈机动让对方在压迫下完全找不到空位,而姚明在篮下的威慑力更是让新西兰队几乎完全丧失了冲击内线的勇气。整个上半场的20分钟内,新西兰的篮下得分只有2分,而且没能博得任何罚球。
要想防死新西兰的进攻,除了阵地战的稳固防守,能在乱战中顶住对方的冲击同样重要。而令人欣喜的是,这支着重强化了高度和对抗能力的男篮在上半场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翻看这一届中国男篮的名单,不难发现其人员构成与以往的差别所在:四号位上的易建联和莫科都是超过2米10的大个子,一个极擅跑跳,一个兼具吨位和射程;在三号位上,朱芳雨的替补很多时候会是从四号位“向下摇摆”的杜锋,这两个人一个是练4号位起家,另一个在联赛中本来就是个不算矮小的全能型大前锋,不仅都有一手投篮,而且身体素质在国内侧翼中绝对属于顶尖。再加上早年同样练过二中锋、身体条件在侧翼不吃亏的李楠甚至是一号位上身高超过190的刘炜,这条更新换代的锋卫线标志着中国男篮的高大化、力量化不再是三大中锋的“独角戏”,也让中国队在面临之前让他们吃过苦头的“肉弹冲击”时有了一定的抵抗力。
(当新西兰队试图用后卫冲击提速时,迎接他们的是莫科机敏的提前站位和杜锋的无情追帽)
身体占不到便宜,新西兰队在外线的出手把握也开始下降。打到第二节,几乎全线熄火的新西兰队一度遭遇长达近6分钟的得分荒,整个第二节只凭借琼斯和布克的两个三分球得到了6分。上半场打完时,这支昔日的世锦赛四强队伍居然只得到了20分。
(莫科对卡梅隆的积极防守以及……精湛演技)
而在进攻端,姚明很快就再度让新西兰人领教到了被他支配的恐惧。
相比起2002年,此时的姚明不仅拥有着高度优势,在力量上也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他能够愈发随心所欲地争得自己想要的身位,甚至在四个人的合围下完成终结:
姚明的进步也不止体现在身体上。新西兰人精心布置了针对姚明的夹击陷阱,可他们很快就发现:姚明的进攻范围比起两年前扩大了。即使有时不能在较深的位置接到球,姚明也可以通过精准的中距离投篮完成终结,还能凭借娴熟扎实的背转身直接走底线冲击篮下,让上线准备夹击的新西兰球员大眼瞪小眼:
扣篮,中投,勾手,罚篮,姚明在新西兰的内线群面前几乎无所不能。卡梅隆对他的出手点和转身无可奈何,而马克斯和布克则屡屡被姚明如坦克般碾过。随着莫科等人的火力支援适时来到,中国队终于开始拉开比分。
上半场姚明便独得全队29分中的16分,让中国队带着9分的优势进入了下半场。不过这时的他或许不知道,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在第三节的得分会比上半场的两节比赛还要多。
在上半场的比赛中,中国队的年轻人们无疑展现出了自己的进步。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相对于“黄金一代”而言的弱环也开始逐渐暴露了出来,而这些弱点无疑给了新西兰可乘之机。
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反映在三分球上。可能是由于两年前被李楠投出33分的教训深刻,新西兰队本场比赛对这位已经成为中国队长的重点投手有所提防。当他接到球时,新西兰队总是尽力上前压迫,逼他放弃直接出手开始运球,而这显然不是李楠所擅长的。结果在这场比赛中,遭到针对的李楠只得到2分,是他在那届比赛中单场得分最低的一次(场均10.5分),中国队的二号得分点也就此宣告哑火。
(图为李楠本场唯一的一次得分,可以看出对方宁可换防也不让他直接投篮)
李楠所遇到的困难并不局限在他一个人身上。在胡卫东等老将离开国家队之后,中国队外线球员的处理球能力确实比以往逊色了。以朱芳雨、陈可为代表的二三号位新人虽然身体好、防守拼,但进攻端更多只擅长接球投篮,运球和传球的基本功不如老一辈球员扎实(杜锋的持球在四号位上比较出色,但摇摆到三号位之后也不太好用),四号位与姚明之间的策应也不是很理想。在这一批人里,“一运球就让本方球迷紧张”的李楠其实已经是相对较好的持球手了。
(朱芳雨的面筐持球是无法与胡卫东等前辈相比的)
(易建联在高位的策应能力一般,而且掩护也有些毛躁)
可想而知,对于那些看惯了老一辈“小快灵”中国队的球迷而言,这支新男篮在外线的创造力和稳定性会让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之前的揭幕战中,面对西班牙的中国队就交出了全队5助攻18失误的惨淡数据,全场只得58分,也难怪“小巨人”会怒发冲冠。
持球点的减少不仅导致了转移球质量的下降,也加重了控卫的负担,而控卫原本就是中国队在世界大赛时的主要弱环。此时已经登上主力位置的刘炜虽然在身体对抗上有了长足进步,能够在常规时间应付新西兰后卫的冲击,但进攻中的一些技术细节还是尚欠打磨。本场比赛中刘炜多次运球突破对方的防守,但在篮下终结时却似乎总是差那么一点,全场比赛8投只有1中,进攻效率不高。
外线创造力缺失,转移球运作不畅也限制了中国队制造三分球机会的能力,他们在前两节半的时间内没有命中一记三分球,进攻端除了降低速度并依赖姚明的低位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方案。进攻问题使得中国队在新西兰队的外线哑火期间始终难以确立胜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西兰人也开始在适应了中国队的联防后逐渐“冒头”,琼斯和佩尼开始接连命中,中国队的优势开始被缩小。
随着中国队的失误增多,新西兰队又打出了中国队最害怕的快速反击。随着迪克尔的上篮命中,中国队的领先优势已经只剩下2分。
好在中国队还有姚明。第三节的姚明不仅延续了良好的状态,而且打得更加聪明。他先是连投带罚拿下中国队下半场的前9分,又在比分迫近时用底线转身打中2+1,随后在两人夹击下凭身高完成一记“超手投篮”,再度打成2+1,然后又通过二次进攻造犯规罚中两球,一己之力打出一波8-0。
在随后的僵持中,杜锋终于命中了中国队本场的唯一一颗三分球,而3分这也是本节中国队除姚明之外仅有的得分。第三节结束时,中国队还是保持了51-45的领先,姚明的得分已经来到35分。
第四节初段,哈里斯为了让姚明休息而派上了巴特尔。但是正如两年前一样,惯于打慢节奏的大巴在新西兰队的“王八拳”之下是怎么来怎么不适应。相比姚明,巴特尔在低位很难以比较简洁快速的形式造成得分和杀伤,拿手的策应功夫又在对方的快速轮转和外线队友的局限面前也有些无用武之地。更要命的是,巴特尔的身高比对方内线的马克斯和布克略矮一些,又不以运动能力见长,而这个问题很直观地反映在了前场篮板上。
幸好中国队的运气还不错,在巴特尔本节登场的将近三分钟时间内,新西兰人的围攻居然颗粒无收,之前一度回暖的外线手感也突然又掉了回去。而中国队在此期间倒是凭着刘炜的两罚一中把分差扩大了1分(当然这与中国队的努力防守也分不开关系,奥运期间一度被诟病积极性的大巴也奋力防守了对方中锋的远投)。
哈里斯很快下定决心换回了姚明,但新西兰队却在此时突然甩出一记闷棍:擅长偷袭的鲍彻尔从姚明身后断球成功,跟进的马克斯接到球后双手隔扣姚明,将分差缩小到了5分,而随后姚明在被鲍彻尔挑衅后怒推对手的场景也刻在了中国球迷的记忆里(幸好裁判没有做出追加处罚)。
(第二张图是02年中新之战的一个画面,肇事者是同一个人)
此时姚明体力下降,中国队已经处在最危险的时刻,但拼杀了一整场的新面孔们再度展现出了他们的无畏。刘炜主动扛着炸药包突破内线,虽然出手偏出,但还是吸引走了新西兰人的防守注意力,最终由篮下的莫科补篮得分。本场比赛莫科得到全队第二高的8分,为姚明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两个回合后,刚刚因投失三分球而导致反击失分的朱芳雨机警地断下琼斯的传球,然后一条龙上篮得手;再过一个回合,杜锋也在得到后场篮板后完成一条龙上篮,这两次金子般的反击让中国队再度建立起7分的领先优势,新西兰人的势头又一次得到了遏制。
比赛进入最后三分钟之际,中国队以62-54领先,山穷水尽的新西兰队又一次祭出了他们的全场紧逼,而控球存在问题的中国队再一次率先出现失误,两年前的阴影陡然间似乎就要卷土重来。
不过就在中国队第一次破紧逼失败之后,哈里斯打出了他手上的最后一张牌:换上老将郭士强,将轮转中的两名控卫全部摆在场上,尽一切可能防止失误。两年前的郭士强是由于疲惫倒在了对方的凶狠逼抢下,而这一次,退居二线但养精蓄锐的他需要帮助体力告急的刘炜稳住局势。
(图为对阵前塞黑的比赛后,郭士强与姚明一同庆祝)
教练的调整最多只能落实在纸面上,最终的执行仍然是对球员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两年前,郭士强连续出现了失误,眼睁睁地看着胜利从手中溜走。而这一次,随着教练做出最后的应对,郭士强也必须直面曾经的失败,并亲手克服当年的心魔。
最终,临危受命的郭士强完成了教练的任务。他没有失误,并在最后时刻抢到了关键篮板,命中了六次罚球中的五次。随着姚明命中本场最后一次罚球,比分定格在了69-62,中国队时隔四年再度击败了新西兰。
(郭士强命中罚球后如释重负)
这是中国男篮告别“黄金一代”后的首场世界大赛胜利,但它并没有帮这支队伍解决所有的麻烦,许多人对于比赛的过程和其中的波折都不太满意。尽管姚明本场砍下39分统治力尽显,但其余9位登场球员一共只得30分,三分球11投1中,进攻运转滞涩,失误数也再一次达到18次。赛后各位媒体人的评论也集中反映了这些问题,比如徐济成在赞扬姚明之余就表示“如果我们的外围队员能把球运的快一点,进攻效率还能提高”;而孟晓琦、苏群等人则直言男篮是“姚明一个人的球队”,其他球员在一些时候展现的状态“实在是很差”。男篮内部在比赛期间的反应也不太祥和,陈可甚至在赛中直接与主帅哈里斯发生了言语冲突。
不过总体来说,这还是一场及时的胜利,对于刚刚出现舆论危机的男篮尤其如此。与陈可发生冲突的哈里斯可以在媒体面前体面地帮弟子辩白,年轻的姚明也终于不再需要频频应付之前发火留下的争议,甚至可以和媒体们调侃如何用“军体拳和少林拳”对付新西兰队的毛利战舞。总之,这场比赛给男篮带来了首胜的喜悦和晋级八强的第一道曙光,虽然之后接连不敌阿根廷和意大利,但队员们在重压之下迎来了爆发,最终爆冷击败前塞黑,再度达到了奥运八强的目标。
不过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比赛在接下来的世界大赛赛场上(包括04年剩余的比赛)成为了中国男篮的常态,并对未来十数年内中国男篮的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强力内线的低位进攻为核心,辅以投射为主的锋卫线,并在防守端加强体型和对抗能力,与对手进行慢节奏的阵地战,这是“姚时代”的中国男篮在得到一位难得的世界级球星之后留给我们的答案。之后的几年里,随着王治郅的回归、朱芳雨、易建联等人的成长和王仕鹏、孙悦等新一代国手的涌现,姚明率领的中国队先后打进了世锦赛十六强(此时已经再度扩军)和两次奥运八强。尽管有着失误多、节奏慢、后程乏力等问题的困扰,也同样经历过风口浪尖,但他们在大赛最关键的时刻还是凭借实力和拼搏突出了一个个“死亡之组”,最终创造了中国男篮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其留给中国球迷的整体回忆无疑是美好而永恒的。
asjkfj楼主
· 北京靠低位大内线打阵地,大前锋在高位的串联是比较重要的,而且防守端得有帮大C扫荡的能力。02年巴特尔和姚明在一些场合比较来电,但是后来姚一增重防守没法对位了,所以莫科成了一个比较适中的选择。后来王治郅回来后四号位的进攻改善很大,但他大伤后防守又明显不如易,最后尤纳斯到北京还是选择了姚易搭配,反正那几年也就这样跌跌撞撞地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