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魏【喜爱屠城】的误解。
现在网上太多三国饭圈,传播饭圈思维,吹蜀贬曹,如果说有理有据,那也能说得过去。曹操本人私德的确也不如刘备,所以在一番断章取义添油加醋之后,这种饭圈思维扩散到了引人反感的地步。
但是,饭圈传播的内容和客观的记载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内容太多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就先只辨析下最常被用来攻击曹操的【喜爱屠城】。
为了防止有杠精混淆概念,这里先明确人们常说的【现代意义】的【屠城】的含义,即主观上大量的滥杀无辜平民百姓。
而饭圈攻击曹操的【喜爱屠城】,就是指现代意义的【经常性】主观攻击滥杀无辜百姓。
下面来看一看到底曹操【喜爱屠城】是否是有合理完整的依据。
首先,【喜爱屠城】这个结论的论据,来自于史书中的多处出现的【屠】字。
为防止杠精,就全都罗列出来~
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曹瞒传》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陶谦传》
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破之,拔取虑、睢陵、夏丘等县。以其父避难,被害于此,屠其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水经·泗水注》
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武帝纪》
以上这些,全部是描述屠杀徐州,三国志中的所过多所残戮也是几乎确定曹操在徐州有屠杀行为。虽然几个史料时间混乱,曹嵩死亡时间矛盾,但是为了防止杠精,让着杠精,就算曹操在徐州屠城了两次。
但是下面的
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三国志·张邈传》
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三国志·武帝纪》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后汉书·孔融传》
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三国志·公孙度传》
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三国志·夏侯渊传》
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三国志·武帝纪》
氐王窦茂众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三国志·武帝纪》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三国志·武帝纪》
几处描述,并无滥杀无辜记载,而仅是一个靠【屠】字认定,那证据就很不充分了,甚至可以举出反例论证曹魏并无屠城。
首先看【屠】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屠,刳也。
刳,判也。
判,分也。
分,別也。
别,分解也。——《说文》
屠,杀也,裂也。——《广韵》
裂,破也。——《广韵》
裂,分也。——《广雅》
破,石碎也。——《说文》
从上面含义可以看出,屠有杀的含义,同时也是裂、分、破等的近义词。
这时候就会有人说了,
范晔: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也
颜师古: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
胡三省:屠,杀也。自古以来,以攻下城而尽杀城中人为屠城,亦曰洗城。
“这些屠都是指杀,屠城就是洗城”
实际上,随着时间演变推移,屠字含义也是按胡三省所说,越来越接近现代意义的屠。绝对的贬义词。
但是古文中,按胡三省的翻译,很多地方都是翻译不了的,有很多例子。
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史记》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汉书》
这里刘邦攻破咸阳,史记和汉书同样的事却是不同的字。难道是一个记录刘邦攻破咸阳,一个记录刘邦在咸阳屠杀?要知道约法三章就是刘邦在咸阳和百姓约定的。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於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史记‧鲁仲连列传》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战国策‧齐策六》
这里鲁连劝说燕将投降,使田单攻下聊城,救百姓之死。结果聊城百姓因为鲁连被屠了,然后又因为鲁连被解围所救。难道被屠=被救?田单到底是屠了百姓还是救了百姓?
还有很多屠字用于褒义的语境的。
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屠七十城。《新序》
招君璋之众,只用尺书。屠师都之城,无亏寸刃。《全唐文》
屠城破邑,出自圣规,斩将搴旗,必由神略。《北史柳彧传》
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三国志·黄盖传》
宫连屠大城,兵马旌旗甚盛《后汉书.臧宫传》
神兵电扫,攻坚易於折枯,摧敌甚於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九州春秋》
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后汉书·耿弇传》
这些全部都是夸赞屠城的,如果是滥杀无辜是肯定不会夸赞的。
还有最直接的一个例子。曹仁屠宛城。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三国志·武帝纪》先时,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与五百馀人,表奏皆当死。(田)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原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三国志·田豫传》
这个三国志中的屠城,曹仁放过了侯音余党,关在监狱中走程序正义,同时把帮助自己擒杀侯音的百姓给屠了?这正是证明屠并非现代意义的屠字含义的有力论据。
如果是范晔的【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也】,还能说明是杀敌众多,所以才能用于褒义语境,毕竟屠城三百也是出自《后汉书》,但是说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屠城,那必然自相矛盾。
而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屠、破也多混用,如
斩贼帅商曜,【屠】其城。《三国志·夏侯渊传》
围大陵,【拔】之,斩贼帅商曜。《三国志·徐晃传》
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三国志·武帝纪》
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三国志·曹仁传》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三国志·武帝纪》
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三国志·庞德传》
陈寿根本就没有专门用屠字来描述屠城的记述习惯,最确凿的徐州屠杀,陈寿反而没有用屠字。
再特别说明下,曹操屠邺城是记录里来自于《后汉书》,而袁氏妇子多见侵略,和《三国志》的邺定。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明显矛盾。还有五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巉,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这种战争中造成百姓伤亡的悲剧,如果算主动滥杀无辜的话,那造成益州百姓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的刘备,恐怕也躲不过屠城的指责了。
另外还有曹军的围而后降者不赦这种军令,不知道跟屠城滥杀无辜有什么关系,军令愣往屠杀上面靠,是为了给后世某帝国主义屠杀洗地吗?
所以说,屠人可以说是杀人,屠城则未必是滥杀无辜。说曹操有过屠城记录,那还算有点依据,但是说曹操【喜爱屠城】有多次屠城记录,根本就是伪命题,纯是饭圈说法。
至于曹操的历史评价和功绩,就算不读书随便百度百科一下也很详细了,所以希望饭圈发表暴论之前先学习提升下自己。
如果还有人一定要杠屠=杀的,麻烦翻译翻译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这八个字。
1874小夜曲
· 四川意淫曹操屠城?还能这么说?
wan518814
· 广东都已经“三国志中的所过多所残戮也是几乎确定曹操在徐州有屠杀行为”,还要“让着杠精,就算曹操在徐州屠城了两次”,“说曹操有过屠城记录,那还算有点依据”。 如果有些人在说刘备托孤埋伏刀斧手,说刘备挟民渡江,说刘备不去救汉献帝是因为自己有野心,说刘备留下糜芳是为了监视关羽,说刘备是故意害死关羽的时候也能这么严谨,也要到了“几乎确定”的程度,才能说“有点依据”,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