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SteamDeckFami通万字详评
Valve 目前已在海外先行发售了便携式游戏机 Steam Deck,《Fami通》编辑部驻扎在美国的一位编辑此前入手了一台 256GB 型号的机器,下文就是他为大家带来的体验评测。
从预订到出货
Steam Deck 是在 Valve 旗下的数字平台 Steam 上进行贩售的,因此购买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预订,支付完成后可以看到预计出货时间,然后官方就将按照预订顺序开始陆续向顾客发货。
苦苦等待几个月后,我终于收到了一封邮件,通知我在 72 小时内付清余款即可完成订单,也就是说我预订的 Steam Deck 将不日发货。
初次开机需要先选择系统语言,然后设置好 Wifi,使用自己的 Steam ID 进行登录和更新。简单的说明结束后,全新的游戏生活就将拉开帷幕。你可以先游玩免费的应用程序《Aperture Desk Job》来熟悉操作,或者直接去现有的 Steam 游戏库中寻找你想要尝试的游戏。
硬件篇
尺寸还挺大的……?
拿到 Steam Deck 后最先让我感到惊讶的就是它的大小,与我拥有的 Nintendo Switch 相比,机器的屏幕尺寸和两个摇杆之间的距离虽然差别不大*,但两侧握持部位的尺寸差距却十分明显。
* Switch 为 6.2 英寸显示屏,1280 x 720 像素。Steam Deck 则配备的是 1280 x 800 像素的 7 英寸显示屏,比例为 16:10,相对要更宽一些。
Switch 安装 Joy-Con 后宽为 239 毫米,而 Steam Deck 却有 298 毫米。 此外,Switch 的厚度为 13.9 毫米,重约 398 克,而 Steam Deck 的厚度达到了 49 毫米,重约 669 克。躺在床上玩的时候假如一个不小心砸到脸上,立刻就会光荣负伤。
虽然不至于拿不下,也不妨碍正常游玩,但是对于手小的笔者来说握起来确实不容易。其中最痛苦的莫过于把手指从 L2/R2 扳机移动到 L1/R1 按键上的时候,过程简直像是在登山。
不过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用户的自定义设置进行优化,比如将功能更多分配给背面两侧的按键(L4 / L5 / R4 / R5),这一点笔者会在后文中详细介绍。
屏幕、声音、接口以及独特的按键
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该机器功能独特的按键以及可用于各种扩展功能的接口。
触控板(两侧各 2 个),可代替鼠标的功能
Steam 按键,位于左侧触控板下方,按下后可以打开菜单
可使用 Steam + X 呼出虚拟键盘
可使用 Steam + R1 截图
快速访问按键,位于右侧触控板下方,可以立即呼出想要访问的各种设置,常用于调整性能设置(详情见后文)
microSD 插槽(机体右下方),可通过 microSD 卡扩展容量
USB-C 接口(机体右上部分),不仅可用于充电,还可以连接各种 USB 设备
耳机插孔(机体左上方) 可以连接 3.5 mm 立体声耳机或头戴式耳机
Steam Deck 内置双麦克风阵列,因此无需连接耳机即可进行语音输入。此外,本机还支持蓝牙 5.0,可连接无线耳机、无线键盘等各种蓝牙设备。
虽然配备的显示屏在色彩显示方面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其选用的屏幕大小却十分值得玩味,尺寸比现有的便携掌机要大一些,但又不到普通显示器的程度。因此如果出于性能考虑降低一点分辨率,并不会感到画面变得太模糊不清。
掌机底部两侧都设置有扬声器,可提供通透的音质和宽广的声场。官方规格表中描述的「内嵌式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可营造沉浸式的聆听体验」所言非虚。
各型号 Steam Deck 的价格和区别
Steam Deck 拥有三种不同存储容量的型号,分别为:64 GB 型号、256 GB 型号、512 GB 型号。
三款机型安装的处理器和内存是一样的,但实际上除了容量之外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请大家多加注意。规格方面的主要差异如下:
64 GB 型号(399 美元)
最便宜的基础型号。安装的处理器和内存没有变化
采用的是 eMMC 存储
安装大容量游戏需依赖 microSD 卡
256 GB 型号(529 美元)
采用的是 NVMe SSD 存储,容量大
可以在掌机内保存一些大型游戏
512 GB 型号(649 美元)
机身容量最大的机型。此外,官网标注的硬盘规格与 256 GB 型号也略有不同,写的是「高速NVMe SSD」
屏幕为「高级防眩光蚀刻玻璃」(所谓的防眩光屏幕)
根据经验,应该有不少玩家会产生「64 GB 型号是 eMMC 的话就不考虑了,但是 512 GB 型号的价格又太高,所以我应该选择 256 GB 型号吗……?」的想法。事实上,笔者自己订购的就是 256 GB 机型,但购入 64 GB 机型其实也并不会很吃亏。
尽管存储介质不同,但加载时间差异不大
由于这台 Steam Deck 并非是官方给予的评测机器,而是完全作为私人物品购买的,所以笔者无法直接对比三个型号的区别,只能引用别人的测试数据。在他人的对比实验中,采用 eMMC 的 64 GB 机型和采用 NVMe SSD 的另外两种机型启动安装在 microSD 卡上的游戏时,加载时间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既然安装游戏的介质(eMMC、NVMe SSD、microSD 卡)的不同并不会给加载时间带来那么大的差异,那么用户完全可以选择「购入最便宜的 64 GB 型号搭配大容量和高速 microSD 卡」的方案来弥补掌机本身容量不足的问题。
对此,笔者自己也进行了实验。启动安装在 NVMe SSD 上的《艾尔登法环》和安装在 microSD 卡上的《艾尔登法环》,两者的加载时间真的会有不同吗?
以「从启动游戏到出现 Logo 画面」和「游戏中从艾雷教堂快速传送到关卡前废墟」的加载时间为例,笔者详细对比了双方所花时间的差异。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安装在 microSD 卡上的《艾尔登法环》甚至启动速度还要更快一些(分辨率为 1280 x 800,先后测试了多种画面设置。游戏启动均花费约 34 秒,快速旅行加载约 9.5 秒)。
在 microSDXC 卡上多花点预算吧!
需要注意的是,包括笔者上文引用的案例在内,这些数据都不是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进行的测试,并且内部存储的差异或多或少也会影响测试结果(理论上应该进行大量的读取或写入数据测试)。但如果你实在苦于不知道选择哪种机型,总之先购买一款最好的 microSD 卡绝对不会出错。
因为想要安装大量游戏的话,即便是 256 GB 型号的机器也势必要用到 microSD 卡。相信很多人通过研究 Nintendo Switch 的扩展模式已经了解到了哪怕是同一型号 microSD 卡,个体之间的性能差异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想要获得舒适的游玩体验,一张容量大而且读写速度快的 microSD 卡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选择内存卡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得是 UHS-I microSDXC 卡*,剩下的则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的容量、预算和读写速度来决定。如果打算在实体店购买,不妨参考一下用于拓展 Nintendo Switch 容量的优质内存卡。
*UHS-I microSDXC:64 GB 或更大容量的 microSD 卡被称为 microSDXC 卡。虽然也可以安装 microSD 卡(最大 2 GB)或 microSDHC 卡(从 4 GB 到 32 GB),但游戏一多的话光靠一张卡完全不够用,所以并不推荐购买容量较小的 microSD 卡。此外,虽然 UHS-II 卡应该也可以适配,但 Steam Deck 的接口是 UHS-I,并不能完全发挥它的性能。
顺带一提,笔者自费购买的是 SAMSUNG PRO Plus 的 512 GB 型号 microSD 卡。虽然价格很贵,但处理速度确实配得上这个价格。
不是所有移动电源都合适
机身内置一块 40Wh、5313mAh 的电池,理论续航应该在 2 到 8 个小时左右,但游戏和性能设置的不同会对续航造成很大影响(具体差异将在下文的软件篇中详述),因此如果想尽可能地长时间游玩,需要针对每款作品进行相应的性能设置。
另一方面,由于能利用机身的 USB-C 接口直接进行充电,所以在靠近插座的地方将掌机附带的电源适配器或单独贩售的官方基座(目前尚未发售)组合起来后便无需再担心剩余电量,大可放心游玩。
然而有的玩家为了追求游玩的便携性,可能更希望使用移动电源进行充电。虽然也不是不行,但和 microSD 卡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移动电源都能为该机器进行稳定供电。
由于稳定游玩 Steam Deck 需要至少 45W 的电源功率,这就要求移动电源和数据线都必须达到这一规格。但是目前支持这一规格的产品有限,再加上输出功率较大,所以有的产品可能还会出现供电不稳定的情况。
在寻找达标产品时,最好关注那些最高支持 100W 输出的 USB PD(Power Delivery)3.0 产品。笔者使用的是一家名为 Baseus 的厂商制造的可提供 65W 输出的移动电源。
顺带一提,如果你想要购买移动 USB 集线器来连接鼠标,最好也选择一个支持 45W 输出的集线器(否则 USB 集线器会成为功率瓶颈,无法最大程度利用移动电源的输出)。
可以使用 USB 集线器开启类 TV 模式
前面我提到过,目前官方设计的基座还没有正式发售,但目前依然有可能实现将画面输出到电视或显示器上进行游玩的类「TV 模式」。
由于可以从 USB-C 接口直接输出图像信息,所以用户能够使用带 HDMI 端口的 USB 集线器来传输画面。理论上还能够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视频录制,但或许是我手上的采集设备无法兼容(也可能是 USB 集线器的问题),导致个别游戏无法录制视频,有时还会产生迷之延迟。
软件篇
部分游戏并不能在 Steam Deck 上游玩
Steam Deck 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硬件?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台像家用主机那样专为游戏进行过优化的 Linux 系统机器」。也就是说,Steam Deck 是一款基于 SteamOS 3.0(Linux 的变种)系统运行的掌上电脑。
但 Steam Deck 与家用主机的最大区别在于,并非所有的 Steam 游戏都可以保证在掌机上正常运行。为此 Steam Deck 特别设计了一个检验游戏能否正常运行的验证机制,并会将结果标识在每个产品的商店页面上。
截至 2022 年 7 月 10 日,大约有 1850 款作品带有绿色验证标志,代表这些作品已被官方确认可以在 Steam Deck 上正常运行。目前 Steam 上贩售的 Windows 软件大约有 102000 款,Linux 软件有 22000 款左右,因此目前通过验证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多。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笔者在撰写本文时的 Steam 游戏库中共收录了 575 款游戏,其中只有 141 款带有绿色标记。不过笔者库中包括很多小众的独立游戏,因此也不是不能理解官方无法面面俱到的现实情况,但用 Steam Deck 只能玩库中不足三分之一的游戏这一事实还是令人略感失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字其实「暗藏乾坤」,在 575 款作品中,实际上只有 60 款作品被官方验证为无法运行,还有 104 款游戏带有「可玩」的黄色验证标志,表示无法流畅运行(更多细节将在后文中详述),还有 270 款游戏尚未得到官方的正式验证。
整体来看,目前带有黄色标记的游戏共计 2000 款,因此加上绿色标记作品后有 3850 款游戏堪堪够玩家游玩(数据来自第三方数据库 SteamDB),而且未来这个数字还会稳步增长。其实撰写本文时笔者原本使用的是 5 月底的数据,但由于现在的作品总数比当时的 3100 款已多了近 700 款,所以不得不重新进行清点。
未来还需改善的地方有两点,首先是优化对 Windows 游戏的兼容情况。因为 Steam Deck 不仅仅能玩支持 Linux 系统的游戏,还能通过 Proton 运行 Steam 上主流的 Windows 游戏(即所谓的 PC 游戏)。
因此 Proton 的兼容性问题以及无法完全支持反作弊机制的事实势必会导致有些作品无法运行,但这种情况肯定会随着 Proton 的更新和游戏工作室方面的优化逐渐得到好转。
至于笔者游戏库中未经验证的 278 款游戏,只能说在 Steam 海量的游戏中,确实还有很多作品没有得到官方的验证,其中不乏可以拿到绿黄标志的游戏。
随着 Proton 的更新优化、开发者对 Steam Deck 的支持以及验证工作的持续推进,未来的游戏兼容率肯定还会有所提升。
就算无法全部兼容也能玩得尽兴,一起寻找「黄标」游戏吧!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在我意料之外的游戏居然也拥有绿色标记,例如《Apex 英雄》和《艾尔登法环》。尽管如此,我还是推荐大家去找寻一些带有黄色标记的游戏玩玩看,或许你并不会对这些作品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实际上 Steam Deck 满足游戏最基础的游玩体验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带有黄色标记的游戏中最常见的是那些在正式启动游戏前,需要用鼠标或键盘输入来登陆专属启动器的游戏。除了需要操纵 Steam Deck 的摇杆和按键,可能还要用到触控屏或者虚拟键盘来完成输入,因此这些作品会被判定为不完全兼容(也可以自行摸索如何跳过启动器直接启动游戏)。
以《辐射 4》为例,本作在启动时会先跳出设定画面(显示 Windows 错误窗口),但只要同意设置并继续,就可以正常运行游戏。
不过,并不是所有作品在运行时都不会出问题,比如《漫威银河护卫队》等游戏就会出现画面闪烁的问题。或许有的玩家可以接受,但肯定会有人觉得这是个无法忍受的问题。
这样的体验非常有 PC 游戏文化的味道,在兼容程度不一的游戏库中按照自己的标准寻找可游玩游戏的过程很可能会让用户对 Steam Deck 的游玩感受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
不断找寻最合自己心意的性能设置
Steam Deck 需要玩家通过自主设置来挖掘掌机的潜能,比如《艾尔登法环》虽然是绿标游戏,但游玩本作时的电池耗电速度相当之快,所以如果想游玩更长时间,就需要自行调整性能设置。
内置电池的预计可游玩时间因游戏的负载和性能设置而异。对于《艾尔登法环》和《Apex 英雄》这样的游戏来说,可游玩时间大概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半小时,但如果是独立游戏和 PS3/Xbox 360 时代的作品,即便是 3D 游戏,也可以游玩超过 3 个小时,2D 游戏在没有任何特殊设置的情况下则最多可以游玩 5 个小时或更长(本身可设置的选项也不多)。
顺便一提,每款游戏都可以单独保存一套性能设置(需要替换通用的配置文件),因此一旦找到最合自己心意的设置,就不必每次都花功夫重设。
这么做不仅能保证游戏的帧率和图像质量处于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还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机器负担并降低功耗。我知道有的用户可能想把本机当作比较便宜的「第一台游戏 PC」,接上电源和显示器来游玩,就算如此设置的基本思路也是一样的。
在调整设定时,游戏本身的设置和掌机性能设置中的具体项目说明如下:
游戏设置中最重要的项目
分辨率设置
基本上只要调低就能减轻运行负担和降低功耗。当分辨率低于掌机屏幕的分辨率时,可以开启掌机本身性能设置里的缩放过滤器
当指定 FSR 进行缩放时,性能数据中会显示是否开启该功能(一些海外评测误以为 Steam Deck 在全分辨游玩时也会打开 FSR,其实并非如此)
各种画质设置
如果想要了解机器的显存容量,可以参考 Valve 开发者文档的描述 —— 「Steam Deck 有 16GB 的动态随机存取内存。其中有 1GB 仅用于 GPU,根据负载 GPU 最高可使用的容量达 8GB」。
动态分辨率调整、帧率限制等
如果游戏内存在这些设定,建议先尝试一下能否在游戏设置中更改,而不是直接调整掌机本身的设置
掌机性能设置
帧率限制
限制帧数,旨在减轻负荷。共有四个选项:(屏幕刷新率的)1/4、1/2、同步、关闭(无限制)
有些作品是以 60fps 为前提进行设计的,因此限制帧率可能会出现运行问题
刷新率
掌机屏幕的刷新率可以在默认的 60hz 和 40hz 之间切换
降低刷新率可以省电
半速率着色
强制应用 VRS(可变速率着色)。旨在通过部分降低分辨率来节省电量
实际使用时游戏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处理,所以效果不是很好,文字和特效都很粗糙
TDP 限制
将处理器(CPU + GPU)的功耗限制在 3W 到 15W 范围内,降低这一数值也会拉低处理器的性能,因此最恰当的数值因作品而异
请注意,这并不是性能数据中显示的总电池消耗(BATT)值
首次启用时似乎会出现 Bug,即 CPU 核心频率固定在一个极低的值,可以通过更改功率来解除
手动控制 GPU 核心频率
能将 GPU 核心频率稳定在 200Mhz 到 1600Mhz 之间,结合 TDP 限制,可以做到「在确保 GPU 具备一定处理能力的同时降低处理器功耗」
缩放过滤器
当游戏以低于掌机屏幕(1280 x 800 像素)的分辨率运行时进行放大处理
FSR 锐化
缩放过滤器开启 FSR(AMD 的超分辨率技术)后可调节的项目,确定 FSR 处理的锐化程度
FSR 锐度过强时画质会显得比较粗糙,所以建议不要调太高
性能设置案例 —— 《艾尔登法环》
现在,让我们来试着查看一下《艾尔登法环》的设置,看看可以进行哪些调整。Steam Deck 具有显示帧率和功耗的内置工具,因此只要你了解相关知识,就可以自行优化设置。
以下调试结果均在「关卡前废墟」场景下进行。当然,即使设置完全相同,机器负载有时也会因实际的游戏内区域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波动,所以下文给出的数值仅供参考(并没有真的一直玩到电量变成零)。
【初始设置】
游戏设置:分辨率 1280 x 800(初始分辨率),画质高
掌机设置:刷新率60hz,无帧率限制
此时 100% 电量可游玩时间为 1 小时 30 分钟以上。作为参考,处理器(CPU+GPU)的总功耗在 12-13W 左右,电池总功耗在 26W 左右
【稍微降低分辨率,帧数固定为 30fps】
游戏设置:分辨率 960 x 540,画质中
掌机设置:刷新率 60hz,帧率固定为 30 帧,开启缩放滤镜 FSR,FSR 锐化等级 1
可游玩时间为 2 小时 30 分钟以上。处理器总功耗 6W 左右,整体 16W 左右
通过降低分辨率和画面质量来减轻负荷的同时,开启帧率限制也能有效降低耗电量
开启 FSR 功能用于提高(放大)输出分辨率,提升画面表现
虽然可以通过进一步降低分辨率来减少负荷,但这样一来画面细节会变得过于粗糙,如果应用太高等级的 FSR,画面会过于锐利
即使起用初始设置,游戏的帧数也基本在 30 帧左右徘徊,所以直接选择固定 30 帧运行
【40fps 设置】
游戏设置:分辨率 864 x 486,画质低
掌机设置:刷新率 40hz,帧率固定为 40 帧,开启缩放滤镜FSR,FSR 锐化等级 1
可游玩时间为 1 小时 30 分钟以上。处理器总功耗约13W,整体约为 24W
分辨率进一步降低,显示器的刷新率也降至 40hz,可游玩时间和初始设置一样,但能够使游戏跑到每秒 40 帧左右
FPS 游戏的瞄准方法众多,操作还能自定义!
在讨论机身大小的时候笔者略微提及了背键按键的自定义功能,而这也是能释放 Steam Deck 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 Valve 过去推出的 PC 游戏控制器「Steam 手柄」类似,除了背键之外,触控板和陀螺仪也都是可用的输入方式。
玩家可以随意组合和调整这些操作方式,并且能够直接读取开发者或玩家社区提供的一键设置。
举个例子,在设定 FPS《Apex 英雄》的瞄准操作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右摇杆瞄准
触控板瞄准(可以在模拟鼠标和模拟摇杆的设定之间切换)
陀螺仪瞄准(可以在模拟鼠标和模拟摇杆的设定之间切换)
鼠标瞄准(桌面模式)
通过连接 USB 或蓝牙鼠标进行操作
在游戏模式下游玩 FPS 游戏时,操作鼠标可能会出现视点上跳的现象(在游戏模式的菜单界面和非 FPS 游戏中,鼠标都能够正常使用)
此外,玩家还可以在系统层面进行灵敏度和垂直/水平反转等详细的设定,想认真设置的话其实挺值得研究的。特别是可以与摇杆和触控板操作相结合的陀螺仪输入似乎蕴藏着很大的可能性(但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
进阶篇
可以利用 OBS 进行直播的「桌面模式」
此前笔者曾形容 Steam Deck 是一款便携式 PC,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研究一下它在这方面的表现。
上文主要介绍的都是 Steam Deck 的「游戏模式」,但这其实是在 Steam OS 上运行 Steam 时才会开启的专用模式。只要按下电源按键,就可以随时在弹出的选项中选择进入 Steam OS 的「桌面模式」(KDE Plasma)。
Steam OS 是基于 Arch Linux 开发的 Linux 系操作系统,因此也可以安装 Steam 以外的游戏和软件。如果能准备一套 USB/蓝牙鼠标或键盘,完全可以创建出一个小型的电脑使用环境。
需要用到的软件笔者基本都是通过一个名为 Discover 的应用程序安装的,其中甚至包括用于直播的软件 OBS Studio,用户可以通过 USB 集线器额外连接一个 USB 摄像头,这样就能创建一个超便携的直播环境。
兼容非 Steam 游戏
在桌面模式中,用户不仅可以在桌面版的 Steam 上玩游戏,甚至还能够运行其他平台的游戏。
以 Discover 中能下载安装的应用为例,安装名为 Heroic Games Launcher 的软件后即可访问 Epic Games 商店和 GOG 内容库。笔者尝试体验了 Epic Games Store 版的《底特律:变人》和 GOG 版的《赛博朋克 2077》,两者都可以正常游玩*。
*和 Steam 一样也存在某些软件无法运行。特别是 GOG 平台上那些使用 DOSBOX 的复古 PC 游戏基本都运行无望。然而部分 Steam 游戏在 DOSBOX 环境下依然可以正常运行,或许与具体设置有关?
除此之外,海外独立游戏云集的 itch.io 官方启动器也可以在 Steam Deck 上下载安装。由于很多游戏都自带 Linux 版本,比如《蔚蓝》,所以如果在 itch.io 上购买了独立游戏包,不放仔细查看确认一下。
把这些游戏添加成桌面版 Steam 上的非 Steam 游戏,就可以在游戏模式下直接从 Steam 启动(直接在 Heroic Games Launcher 目录下启动虽然很方便,但此时掌机的性能设置将完全统一)。
并非完全自由
如果是你原本就是 Linux 系统的用户,那多半都会想要通过直接输入命令来完成自定义。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开发者想让 Steam Deck 的桌面模式能像传统游戏主机那样稳定运行,很多配置文件都被设定为了只读,即使执行在网上找到的命令,也常常会出现错误。
由于没有设置密码,所以想要使用 Sudo 命令的话首先得用 Passwd 命令来设置密码
旧版 SteamOS 是基于 Debian 进行开发的,而当前版本则是基于 Arch,例如现在使用的已经是 pacman 命令而不是 apt 命令,所以 Debian 时期的 Tips 基本都已经不适用了
虽然喜欢研究这些东西的人应该还是能想出解开这些限制的办法,但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是 Linux 系统就可以为所欲为……
顺带一提,Steam Deck 可以安装 Windows,并且官方还为此特别发布了所需的驱动程序。因此未来似乎可以实现 Steam OS 和 Windows 双系统的构架,正常情况先启动 Steam OS,遇到必须由 Windows 系统运行的游戏和应用程序再启动 Windows。
适合搭配 Steam Deck 使用的外设
microSDXC 卡
如果想安装大量游戏,microSDXC 卡对于 64GB 机型而言几乎是必需品,256GB 和 512GB 型号也同样适用
可连接到掌机 USB-C 接口的移动电源和 USB-C 数据线
选择输出功率不低于 45W 的产品
移动电源只有 USB-C 接口可以实现高功率输出,因此可能需要一根「USB-C to USB-C」的数据线,而不是一般的「USB-A to USB-C」数据线
可连接至掌机 USB-C 接口的 USB 集线器
用来扩展连接鼠标、键盘、网络摄像头等各种 USB 设备
与移动电源配合使用时,连接顺序为:掌机→USB 集线器→移动电源,请选择能正常进行移动电源供电的集线器
部分产品支持使用 LAN 端口连接有线网络或利用 HDMI 端口输出视频信号
各种蓝牙设备
Steam Deck支持蓝牙 5.0
可以连接耳机和键盘等设备,如果担心延迟,也可以选择有线连接而非蓝牙连接
各种基座和支架
海外硬件制造商目前已推出多个 Steam Deck 非官方基座,旨在满足官方基座发布之前的用户需求
请注意,部分基座采用的是 USB 2.0 而不是 USB 3.0 接口
USB 集线器和支架可当作 TV 模式的替代品
目前美国亚马逊等购物网站上出现了许多由 Switch 支架(不提供基座功能)改造而成的 Steam Deck 支架(通过开孔来避免阻塞排气口)。
总评:一台对于核心用户而言颇具潜力的机器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自行定制,这就是为什么 Steam Deck 是一台如此核心向的机器。它所蕴含的可能性远远超过那些功能简单的家用主机,因此绝对称不上是一台适合推荐给所有人的游戏机。不仅能玩的游戏十分有限,而且每次游玩之前还要专门调试设置。
但是,如果你能调试好运行环境,充分激发它的潜能,Steam Deck 也可以成为一台非常梦幻的机器,更别说 Steam OS 肯定还会通过推送更新来不断完善和增加功能(如果能像控制器设置那样在 Steam 社区中分享性能设置和游戏的图形设置,应该能有效降低门槛)。
起码笔者个人十分乐于研究和把玩这台机器,并发自内心地希望日本国内的预约也能早点开启。最后再提一句,我真的很想要一个官方基座。
翻译:SR猫柳 编辑:Bluestoon
白鷺千聖
· 东京最让我气愤的是这玩意儿居然不首发日本!!!
Swaggy_Vi
· 新疆好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