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美食:风靡美国的“李鸿章杂碎”

avatar
关注

美食美味在人间

Chop Suey

杂碎(Chop Suey)是现在西餐中常见的菜式,但是在国内杂碎多是指动物下水,所以不明就里的人看到“李鸿章杂碎”,还以为是骂这个晚清的裱糊匠呢。

李鸿章

合肥人李鸿章,近年来大有洗白之势,不过再怎么洗,“宰相合肥天下瘦”的实事也无法改变。多的不说,今天就讲一讲这道国内看不到,却风靡美国的著名中餐“李鸿章杂碎”的由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去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随后,顺道访问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8个国家,历时190天,整个行程9万里。当年8月28日,李鸿章乘坐“圣路易斯”号游轮抵达美国纽约港口,开始对美国的访问,现在流传最多的就是李参观纽约摩天大楼时发出的感慨,这是外话。

李鸿章周游列国

出访美国时,刚签完《马关条约》的李大人自然不是孤身一人,考虑到不习惯西洋习俗,我们这位大人不仅带着轿子、鸟笼,随行还带着多名厨师一路伺候,还带了足量的茶叶、大米以及一应食材,甚至还带了雪山水用来泡茶。

据说,在美国参观时,除了接受美国人的宴请,李鸿章还时不时让随行厨师制作丰盛的中国菜,邀请美国官员品尝。一次宴请客人,酒过三巡,桌上菜品所剩无几,岂能在外国人面前丢了李大人的面子,随即命厨师加菜,可是当天准备的菜都已上桌,只剩下一些余料,厨师灵机一动,将剩下的海参、鱿鱼、腐竹、豆芽、干笋等混在一起一顿炒,就端上了桌,美国人尝了之后,意外的连声叫好,忙问这叫什么,因为都是下脚料,所以厨师说是“炒杂碎”,后来这道菜在美国就传开了,因为源自李鸿章,所以得名“李鸿章杂碎”。

美国媒体绘制的李鸿章访美

上面这个故事虚虚实实,不能全信。实际上,西餐中炒杂碎的来源确实和中国人有关,但并不是李鸿章。当年《纽约时报》每天以一到两个版面,连篇累牍地报道李鸿章的活动,事无巨细,讲了他吃冰激凌、喝香槟,吃自带的鱼翅、燕窝、米饭、蔬菜汤等等,但从未提过吃杂碎一事。

还有一个很直接的证据,在一张1879年波士顿宏发楼的菜单上出现了“炒杂碎”,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杂碎的菜单。

宏发楼菜单

这就证明了炒杂碎在李鸿章1896年访美之前,已经在中餐馆供人享用了。只不过李鸿章作为第一位访美的清代高官,引起全美轰动,各大报纸纷纷报道,有的餐馆借李鸿章的名字,蹭了一次热度,就诞生了“李鸿章杂碎”以及背后的故事。

现在一般认为,炒杂碎和当年美国修筑太平洋铁路有关,19世纪60年代,为了修筑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募了大量华工,在修筑铁路过程中,两万多名华工承担了最为艰难的西段工程,这是另一个悲惨的故事,这里不提。

1869年,太平洋铁路贯通

这两万多名华工大多数来自广东江门台山。1943年费孝通先生访美时写到:“我不知道是什么因缘凑合,应征(修筑太平洋铁路)的大多是广东的台山人。……美国华侨中通行的‘唐话’是台山话。”(《初访美国·关于华侨》)电影皇后胡蝶在回忆录中也写道:“那时在北美的华侨以台山人居多,台山话成了当时北美通行的中国话。”(《胡蝶回忆录》)。

蔬菜什锦煲

即使到现在,什锦蔬菜仍然是江门四邑地区的家常做法,150年前,台山人把这种做法带到了西半球,然后就地取材逐渐演变成了炒杂碎,再之后在全美热议访美的长辫子官员李鸿章时,又被嗅觉灵敏的商人编排出“李鸿章杂碎”,继而从一道华人圈内的家常菜逐渐出圈,到最后风靡美国中餐馆,成为美国人心中理所当然的中华美食。

美食区美食挑战赛
发布于安徽阅读 4997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悠悠完事

· 江西

哇塞 获得了新知识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someone_like_u

· 浙江

仿佛中华小当家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