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扯王安石与校长直推

avatar
关注

蹭冰冰的热度。

首先说动机:我已经有俩小孩,这个月第三孩就会出世。作为父亲,总得考虑小孩的教育。我十分担忧十几年后,我的孩子因为高考成绩以外的因素(比如博雅计划比如校长推荐之类的歪门邪道,导致不统招),上不了985;所以,在我的大孩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开始在虎扑骂王安石。部分jrs可能有所了解,前不久,本人曾经在解释水浒传宋江反诗时,痛斥王安石。

为什么痛斥乃至大骂王安石?

王安石的动机也许很高尚。王安石变法之前,科举有两个渠道,一是州试(私塾学生参加),二是学馆试(官办学校参加),后者不入流。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时,因反对者太多,再加上他对官员的低劣的行政能力深恶痛绝,痛定思痛,王安石决定对“学馆试”进行了改革。按照王安石的天才构想,最初推行的教育制度如下:太学的学生分为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此即“三舍取士”。之后的风风雨雨中,三舍取士的占比例起起伏伏。再之后宋徽宗登基,在蔡京等人的撺掇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到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期间,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停了州试,只剩下“学馆试”,全部搞三舍。上等、中等的上舍生可以选择立即释褐授官,也可以被推荐去参加来年的礼部试,下等的上舍生,只能被推荐参加来年礼部试(礼部试在明清,就是会试)。礼部试考中者参加来年二月的殿试。(须要说明,王安石搞三舍之前,宋朝官员子弟州试,比普通人多了”别头试”,”别头试”一生就一次机会。最初三舍的的确确给官员子弟提供了一条通天大道。)

三舍取士的前置条件是太学生。太学生的来源是有功官员的子弟加上各州选送的优秀学子。

前者好理解,从古至今,功臣烈士的子女就该受到优待。

后者不就是“校长直推“的老祖宗?只不过,王安石弄出雏形后,后来蔡京搞得太绝,完全不给普通人家的孩子机会。

扒一扒秦桧,让JRS看一下宋朝版的校长直推有多牛逼。

百度百科对秦桧的介绍如下:

元祐五年(1090年),秦桧生于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区)江边舟中,先居住在常州,后徙居江宁(今江苏南京),遂为江宁人。 父亲秦敏学,做过玉山县令、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县令。秦桧早年做过私塾的先生,靠微薄的学费度日,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不满意,曾作诗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补为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教授。接着又考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

百度百科的介绍,当然没有大问题。我下面的介绍,是补充。

南京人秦桧的舅舅王本在安徽祁门当知县时,兴建学校,请当地才子汪伯彦当私塾先生,秦桧跟着汪伯彦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地摊文学真不是瞎编,汪伯彦真的是秦桧的老师。后来汪伯彦1103年考中进士当了官(太幸运了,晚一年就完了),后来秦桧当私塾先生,很穷(需要注意秦桧的父亲是县令,不是知县)再后来王本推荐秦桧作为祁门优秀学子参加太学的入学考试。秦桧考试通过,1114年的上舍选拔,秦桧没通过,但他随后通过竞争力很低的礼部试,第二年也就是1115年二月,秦桧考中进士。进士及第这四个字肯定写错了,因为只有前三名才是进士及第,前三名分别为何潘郭,从秦桧考中后做教授的经历来看,他应该考了400名以后。

秦桧要和宋江一起看。(因为秦桧,某个祁门人失去了改变自身命运机会,不可能查到这个祁门人,只好拿宋江说事)

宋江是郓城的土豪,郓城也许有3个左右的推荐名额,郓城知县甲分到一个名额,推荐了他的儿子或侄子或外甥,郓城籍的退休高官乙分到一个名额,推荐了他的儿子或侄子或外甥,郓城的上级东平府知府郓城拿到一个名额,推荐了他的儿子或侄子或外甥,无论是谁,都不会给宋江。然后宋江没参加太学入学考试,成不了太学生,更别提几年后的学馆试、礼部试、殿试。

我真的是在骂王安石?

随着阶层固化,学历将会越来越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关注,博雅计划与校长直推的名额会越来越多,普通人家的孩子,会越来越难。普通人家的孩子,天天上培训班,成了做题家,青春压抑又苦逼,考了680分,才有可能上北大,获得一些可能的机遇。权贵家的孩子,有时间发展发展下兴趣,方方面面略懂些,青春飞扬,分数不到400,铁定上北大。他们不上北大,同样还是人上人,大把大把的机遇。

我是在仇视权贵吗?真不是。我只是单纯地讨厌白嫖。

以学英语为例,普通人学英语,读读英文报纸看看英文原声电影;权贵学英语,招几个白人陪聊,明显后者更有效率,学得更好。事实上,在学习方面,权贵都更容易成功。(以大诗人陆游为例。陆游是陆逊的后人,家族传承不绝,隔三差五,人才辈出。按陆游的百度百科,1153年陆游参加锁厅试考取第一,这里的表述有误,锁厅试其实是级别最高的别头试,针对高官的子弟,陆游的父亲死后赠少师(正 国 级),生前应该是正部乃至副 国 级,锁厅试很可怕,比如苏东坡最有的才华的儿子就没通过,陆游能考第一,足以其说明知识渊博),可有人就是喜欢白嫖。(陆游的确出于权贵之家,但人家有本事,谁会不服?秦桧的孙子水平不够,当然会遭到非议。)

最后,衷心祝愿JRS有所成就,对得住小孩,更对得住自己。

历史区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发布于江苏阅读 1941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太白入月敌可摧楼主

· 江苏

校长直推并非一定有猫腻。我当年的高中,当时每年只能推荐1人上省内师范大学。我的小姨(我母亲的族妹)是个农村姑娘,无权无势,就被学校推荐去上了师范。她成绩中等,正常参加高考,也应该能考中。我们学校,会根据模拟考试的成绩,从二十来个学习中等的高三学生中,挑选一个愿意上师范的,推荐给师范学校。

亮了(1)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