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装备区的兄弟探讨一下前叉式碳板的利与弊
事情是这样的
在购入14䨻后的15次实战,让我感觉有些疑惑
前掌缓震弹,带点软很不错后掌很澎湃,当然重心略高。
但是有几次打外场没怎么热身,打完后小腿有些酸,打内场场地感为0,反应很木
我仔细想了一下原因有这几个
1.前掌缓震极限不是很高,吸震不足回弹有余
2碳板刚性过强,弯折困难
兄弟们试想一下一块十分软弹的底子,下面给你放了一块刚硬无比的碳板,你所有蹬地启动的力都化为了让碳板产生形变的力,不仅场地感还是启动效率降低,小腿压力也会不小。
尤其是李宁近期推行的铲型碳板,弧形碳板,前叉碳板,在趾骨下方一块生硬的东西硌脚……
当然优点也很显著,跑全场时滚动感满分,推进力特别强。因为此时是后掌落地过渡到前掌,此时便实现了碳板的最大化效益
可对于正常人来说这样的设计显然有利有弊,仅仅只是最大化了碳板的营销作用,而未最大化碳板的实际作用即实战效果
我觉得解决方案有如下
1如阿迪ce16 17系列
作为全掌发泡搭配tpu包边以及全掌tpu(注意是异形tpu)以及足弓处tpu延伸,能够最大化实战效益,且通过足底形状搭配异性tpu,使鞋子不会产生板脚现象,也能是前后过渡得到最大化
总结:鞋底不能做的太平,要有起伏设计,中底tpu(碳板同理)做成一定弧度或形状
鞋底太平和tpu太平,就会像阿迪自家的马奎一样,成为苍蝇拍大底,没有任何滚动感
2中底缓震搭配
这一点我认为之前的钩子比较懂。个人很喜欢穿
aj11.13打球,aj11和13比较像,鞋底设计合理,也都是异形碳板,实战中底很爽。而这同样还有一个原因,中底本身的eva就具有一定的吸震功能,但回弹不足。同样的还是我以前穿过的2k5,这三双鞋碳板摆放都延伸到了我上文深恶痛绝的趾骨发力区,但本身中底并非超临界发泡一般可以踩穿,因此碳板便不不会宣兵夺主,从而老老实实提供抗扭,形成有效的支撑的作用
总结:钩子的eva或phylon或formula23,阿迪的bounce或李宁自家的bounse+和lightfoam这样具有吸震功能的,才有资格上前叉式碳板,否则对前掌乃至小腿发力提供负担
3改用足弓处的支撑
如果你希望一双鞋的刚性好,完全不必因此上全掌碳板。好钢用在刀刃上,只需在足弓处做补强即可。原理便是aj35等等一系列的中底镂空,加之足弓处的硬质补强或pebax片或碳板或tpu都可。这样可做到发力过渡和中底刚性一把抓,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总结。我真心是很喜欢李宁的球鞋,也肯定对于国产科技上的进步。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可借鉴的设计还需不断完善
ps个人认为李宁在高配䨻上反复使用是因为peba材料本身的脆弱性,若使用局部碳板如13䨻(仅仅只在足弓处有),便会有大面积的断底现象。为了防止,李宁大范围在高配䨻上使用全掌碳板(如wow10)或前叉式碳板。当然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请各位体验过的兄弟们多多交流
公牛队_布泽利斯
· 广东13䨻:抗扭(其实大家都有抗扭作用)14䨻:弹射wow9:滚动大家都能接受第一种,第二种需要一定力量,第三钟打全场更省力。个人喜爱度排序: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