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里很有意思的一则故事

avatar
关注

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情渐归支,意甚不分。遂遁迹剡下。遣弟子出都,语使过会稽,于时支公正讲《小品》。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因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屈。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来!”

于法开和尚起初跟支道林争夺名气,后来大家渐渐偏向了支道林,他很不服气,去剡县隐居了。某次,他派弟子去京都,告诉他一定要经过会稽,当时支道林正在会稽讲《小品》。于法开告诫弟子说:“等你到达时,支道林的《小品》应该正在讲某一品。”他就为弟子演示了几十个来回的攻诘辩难,说:“过去这些地方是解释不通的。”弟子照他的嘱咐去拜访支道林。支道林正在宣讲,弟子便小心地陈述了于法开的见解,双方反复辩论了很久,支道林最后辩输了,于是厉声说:“您何苦帮人运东西过来呢?”

最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百思不得其解

发布于山东阅读 7082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翩a若惊鸿a影楼主

· 山东

也有一则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亮了(60)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翩a若惊鸿a影楼主

· 山东
提醒提肛🐮。。小孩子脑子转真快收起

为什么前一天还是长安近,第二天就变成了太阳近呢,明帝为什么要改变说法呢?前一天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年幼的晋明帝坐在父亲腿上,感觉到父亲的伤感和情怀,因此宽慰他,当然是长安离我们更近。而第二天明帝的回答更显聪慧:山河破碎,苍生流离,王公大臣拿着国家的俸禄,却碌碌无为胆小如鼠,只知逃避战乱,割城弃地,长安明明就在那里,可是却不能回去,如同相隔千里。相比起来,太阳倒是就在头顶,岂不是更近?晋明帝在位仅仅三年,期平定了王敦之乱,信任自己父亲留下来的重臣王导等人,所有群臣也都很佩服他,他的英年早逝,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一次,王导和温峤一起谒见司马绍,司马绍问温峤前代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还没有回答,一会儿,王导说:“温峤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段的事,请允许臣为陛下说明。”王导就一一叙说晋宣帝司马懿开始创业的时候,诛灭有名望的家族,宠幸并栽培赞成自己的人,以及晋文帝司马昭晚年杀高贵乡公曹髦的事。司马绍听后,掩面伏在坐床上,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晋元帝,就是是东晋的第一任皇帝司马睿。

亮了(33)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