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生意副总裁付政浩:科比帮我打开一扇走出豫北小县城的窄门

avatar
关注

又是一年的8月23日,科比44岁冥诞,也是科比辞世后的第三个生日。老友梁猛数日之前就嘱我写点追忆科比的文字,反复推辞不得后只能应下,但几番酝酿情绪都迟迟难以下笔。常年写字的人不少都是稿件拖延症晚期患者,但写科比如此抗拒和拖延,则是因为人到中年很难坦诚地去正视和剖析自己的情感。曾经,科比是让人滔滔不绝的话题源头,但在科比不幸去世后却怯弱到回避任何有关话题。即便时间能抚平伤痛,但总担心伤疤结痂后贸然去揭开仍会渗出血渍。

作为一名体育媒体人,我曾有幸多次在不同场合近距离见过科比,三次参与对科比的小范围媒体群访,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回忆。场下的科比尽显平易近人,每次见到科比都有种圆梦的不真实感,但我却从未有勇气提出和科比合张影。无论是大学读新闻专业期间还是入行初期,都被教育过要保持媒体人的职业性,其中一点就是,不要和采访对象要签名求合影。另有前辈曾讲述过早年个别驻美记者曾因为在更衣室采访时违规索要签名而被NBA严重警告的反面案例,这些告诫都让我印象深刻。虽然从业以来近距离接触过大量奥运冠军等体育明星,但迄今为止我只有和奥拉朱旺、刘玉栋两人的合影,且都是专访时被同事拍下的工作照而已。

在遵循所谓的媒体职业性之余,也不是没有纠结和遗憾。比如,在2010年夏的北京世纪剧院,当时科比夺得NBA生涯第五冠后来华参加活动,有两位女性同行在小范围群采结束后提出要和科比合影,科比将目光投向了我示意大家可以一起合影,但我却客气地笑着摆了摆手。其实当时内心狂跳,非常纠结,特别想上前一步也来张合影,但为了所谓的职业性我忍住了,事后不是没有后悔过。尤其是在科比意外离世后,没有一张和科比的合影注定是毕生憾事。

中国有数量极为庞大的科比球迷群体,有人曾因此戏虐称科蜜群体多达60亿。几乎科比每次来华时的巨大人气都成为一种现象级的话题,甚至都让美国媒体为之惊叹,认为科比在中国甚至比在美国都更加受欢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媒体和球迷都会在梦八队入住的北京金融街洲际酒店和他们训练的北京师范大学体育馆门口苦等半天以求能见科比一面。安东尼曾调侃称科比应该将家搬到中国来,韦德则自嘲称每次梦八队成员外出时都没人愿意和科比一起,因为人气的差距之大会让你怀疑人生。

正是因为科比在中国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人气,我所经历的纸媒时代、门户网站时代还是后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比都是发行量、流量的头号保障。尤其是在报刊发行量不如预期、流量KPI指标尚未完成时,启动科比选题、当期封面人物选科比、做科比人物专题往往是最常规也最行之有效的操作。早年最初做纸媒时,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曾在某年的NBA休赛期力排众议把24P的报纸足足做了10P的科比选题,一些同事对此颇有微词,为完成任务,我曾和挚友吴康安两个人留在公司挑灯夜战,幸好事后效果能够平息争议。

后来在门户网站大行其道的时代,科比仍是各家体育频道无人能及的流量密码,我曾供职的网易体育汇聚了一批才华横溢且各擅胜场的篮球编辑,其中不少编辑都喜欢科比更擅长做科比专题,那是我心目中网易体育最黄金的时代。最让我怀念的就是,笔名“春枝”的曾春明所做的那些科比选题,每次看完都让我有一种灵魂相通的共鸣感。虽然我本人也是科蜜,但出于媒体人维持客观立场的惯性,总是在公开场合尽力隐藏科蜜身份,还总调侃科比在“巨星抱团”、“兄弟篮球”时代的格格不入。初相识者总误以为我是科黑,只有一群老科蜜才能坦然以打趣嘲弄老科的固执己见不合时宜相与为乐。

科比的NBA生涯长达20年,关于科比的文字、媒体选题、出版物书籍、影像作品实在有太多太多,但我总有一种感觉,每个人看似是在穷尽心力描摹科比,实则都是在写自己投射到科比身上的个人情感和人生信仰。我自小就是个情感内敛内心羞涩的人,自然不擅长写那种能够唤起感情共鸣的文字,更喜欢一板一眼地摆事实讲干货,所以在网易工作闲暇时开创了一个《NBA考古系》的专栏,抛开宏大的历史叙事,取而代之的是从NBA某个时段的某些琐碎史料中拼凑出一个细节故事,希望以小见大,借以管窥彼时NBA的的人情风貌。品读史料本就是我自小的癖好,写《NBA考古系》也是全凭个人兴趣,写起来怡然自得,推出后也是流量和口碑的双丰收,凭借这个栏目没少获得频道的总监奖,甚至还有几家出版社来商讨出版书籍事宜。

但久而久之,就有人指出,其中一半故事都是围绕乔丹和科比展开,科蜜身份就此坐实。无须讳言,我对NBA的知识储备主要还是集中在1980、1990、2000这三个年代,读过的NBA英文书籍和看过的NBA比赛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中后期和整个2000年代,乔丹和科比的相关内容自然是涉猎的兴趣重点。《NBA考古系》从第1期写至第46期后,那种知识储备被掏空的感觉越发强烈,于是就此辍笔。虽然此后很多读者都鼓励我续写,但很惭愧,我对NBA上古的历史了解太少。

和很多痴迷NBA的同龄人多出生于大都市、从小就能接触大量NBA影像资料不同的是,我出生于一个豫北小县城滑县,生于斯长于斯的同学朋友多是连体育课都没上过几次的小镇做题家,并且越是成绩优秀的同学越是如此,学校一周一次的体育课也往往被其他学科占据,彼时的家乡几乎就是体育荒漠,我喜欢上NBA纯属意外。

河南的高考人数之众和难度之大我无意在此赘言,但回顾往昔,看NBA、科比、乔丹是我艰苦读书时代每每懈怠时激励自我的精神源泉。我中学时死命K书之余,为数不多的消遣喜欢在周日下午(一周唯一的停课休息时间)去县城的一处名为“四海书店”的旧书屋翻检一些便宜的三国两晋史料旧书,或者去VCD影碟店去淘换周星驰、周润发、张国荣等人的盗版影碟。结果某个春日下午贪图便宜买了一大堆打折出售的旧体育杂志,一个新的世界就此打开。

其中,一本泛黄的《搏》杂志介绍菜鸟科比的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徐济成老师用他一贯绘声绘色的笔墨介绍一个在1996年夏NBA长滩夏季联赛让众多中国国手相形见绌的天才高中生科比-布莱恩特,并预言此子必成大器,随文还配发了一张模糊的科比穿32号球衣的小图。科比稚气未脱,但已让此时同为中学生的我悠然神往。

此后我热衷于了解更多关于科比的信息,开始订阅篮球杂志,还给篮球杂志写信交友和买高仿篮球鞋。那时,因为国内媒体对NBA球星的名字翻译并不统一、各行其道,科比-布莱恩特有时也会被译作神户-布兰特、科比-拜恩特。那时,某篮球杂志的读编往来版块上就出现了一个涉及到科比名字的笑话。一读者来信说:某次和几个同学聊天,一人说他发现了一个叫科比的新星,另一人则说他觉得那个布兰特很棒,还有一个说他喜欢布莱恩特。大家吵了半天,最后才发现说的是同一个人……

再淘换VCD影片时,我开始缠着老板进货时帮我进点NBA录像片,但小县城的人对此根本没听说过,直到去郑州进货才帮我带回了两张1998年NBA全明星赛的VCD,装在非常精致的卡盒中,25元的价格足够买5张盗版VCD影片了。这个在当时已经过时几年但却百看不厌的录像带让我终于首次看到了科比打球的风采,当时尚不满20岁的科比和35岁的乔丹在前三节互为攻防十分热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科比在场上毫不怯场、飞天遁地,球风极为潇洒华丽。

此后,我不再满足于看录像,而是经常趁空去校园门口小商店摆弄电视找央视的NBA直播。幸运的是,由于时差原因,央视上午经常播的恰是西海岸的湖人主场比赛,顶着爆炸头、穿着奥迪TT造型阿迪球鞋的科比让我每次看得都如痴如醉。科比那种超乎常人的好胜心也让我深受感染,我把这股子劲头用到了成绩排名中,很快就稳坐全班第一。

在痴迷NBA之余,偶尔会因为看比赛而逃课,而平日能够交流分享NBA观赛心得和篮球杂志的也只有全年级仅有的几个体育特长生,这一度也引起了班主任的警惕并给予善意规劝。随着进入高三,我暂时戒掉看NBA直播的习惯,只能晚自习结束后偷偷在寝室翻几页篮球杂志过把瘾。科比性侵犯案后跌入低谷,声誉尽毁,但他每次出庭受审后总是格外斗志昂扬,赶场参加的比赛总能超常发挥。越是遭遇外界批评,越是被外界看衰,越是被奥尼尔和“禅师”讥讽,科比就越是能用大心脏表现让外界闭嘴。而当时的我也因短暂初恋而成为众人眼中的叛逆者,让家长和老师担心,被同学在背后议论,于是我只能用稳定的年级第一考试成绩来安抚班主任。

后来,虽然我高考成为全县文科第一名,但距离憧憬多年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仍有些许差距,我自作主张按照个人兴趣转而选择了北京体育大学。那时总隐隐约约觉得中国很多行业都是在效仿国外,发展进程比国外晚个十多年,体育这个在欧美高度发达的产业也许十多年后就会成为中国又一的朝阳产业,即便将来不从事体育行业,也有机会参与北京奥运会,最不济也许能亲眼见到偶像科比。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体育在中国就是小众的窄门,但我的自作主张激怒了对我寄予厚望的父亲和老师们,他们认定,我虽然考不上北大但可以去尝试一下人大、浙大、南开,而体育则纯属不务正业。我爸一怒之下将我房间的NBA海报全部撕扯下来,一向对我宽容的中学母校则直接把我从奖学金名单中除名。

在那个印象格外晦涩沉重的夏天,我虽然考取了全县第一名,但却始终笼罩在亲戚朋友和老师们幽怨失望的眼神之中。我是滑县有史以来第一个上了北京体育大学的人,但大家给我的感觉是我比落榜还可怜。我能理解他们的失望之情,但也为他们对体育的理解程度而遗憾。

后来去县委大院调取我的党员组织关系时,尽管我一字一顿地说我要上的是北京体育大学,但那位对我略有了解的领导在写组织关系转接单时仍挥笔写了几个大字“北京大学体育学院”,我只能从旁提醒道“您写错了,我上的是北京体育大学”。他顿时把笔摔在了桌上:“我知道。但我宁愿你上的是北京大学的体育学院,你为什么要上一个体育大学?”这一幕让我错愕之余极为惭愧,为自己,也为这个年年苦盼出北大清华学子的豫北小县城。欣慰的是,此后几年,北大和清华和在河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招,我的家乡几乎每年都能有北大或清华的喜报。更让我惊喜的是,滑县此后也不时就有学弟学妹选择了北体。

我来北体报到时,行囊中专门塞了一张8号科比凌空漫步单手扣篮的照片,这张照片慰藉了我的北漂生活,虽然很多篮球杂志都在搬家中被遗弃,但这张照片却始终伴我左右。再后来结婚生子,买给两个儿子的礼物也多是科比周边纪念品,送给孩子的第一件衣服也是科比球衣,大儿子7岁时开始安排他上篮球培训班,闲来给他讲了大量科比的故事,大儿子已经开始天真地询问能不能从他身上看出来打NBA的潜力。二儿子则在这一过程中意外成了库里的球迷。

作为父亲,我希望两个儿子能够有更多的成长可能性,并不想一味强迫孩子去热爱篮球,只想引导他们青春时期多一些兴趣爱好作伴,从而留下美好的记忆。四张的我回头望去有一种感悟:青春是如此的美好,以致于你无论怎么度过,事后回想起来都觉得是种浪费。我曾把最好的青春几乎全都耗在死命K书上,但高考数学考了满分又如何,就像那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电影台词“其实会你这种题目没什么了不起的。我敢打赌,十年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是可以活得好好的”,这句台词真的很扎心,我自己就没用十年就忘了log的算法。但幸好高中时有科比比赛和篮球杂志作伴,让我有些许的快乐时光可以回味。

刚上大学时,我每年都会给家乡的故人们寄出印有科比或奥运宣传的明信片,但感兴趣者寥寥。第一个寒假回家,我把几件珍藏的NBA纪念品当作礼物送出,只有我的发小刘朋为收到科比的球衣而兴奋。我在北体上课之余还自发学习体育产业和体育协会实体化的论述,希望体育通过社会化可以逐步推广到更多的县城。近些年来,我的家乡慢慢也开始出现各类体育元素,也终于有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上了科比,篮球培训班和私人篮球馆近两年开始在县城落地生根,偶尔回趟老家,肥胖如我仍会饶有兴趣带邻居的孩子们简单运动一下,一回老家就被同小区的小朋友们簇拥到球场上的感觉真好。

最近NYBO青少年篮球公开赛全国总决赛在河南举办,我也顺道回了趟滑县。晚上跟发小聚餐时,由于身体发福、天气炎热,我套上一件早年珍藏的科比8号经典球衣就出门了。刚在饭馆坐定,就听身后有个童声响起:“科比!”我扭头一看,一个小学生模样的少年惊喜地点指着我的球衣,眼神闪闪发亮。霎那间我百感交集,唯有对其晗首微笑:快二十年了,终于在我的老家连孩童都已知晓科比。

湖人专区永恒的曼巴精神纪念馆
发布于北京阅读 42293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王牌化身Aceplayer

· 北京

科比生日快乐,曼巴精神永恒!

亮了(47)
回复
discusser-avatar

KobeMambaForev

· 浙江

Kobe

亮了(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