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劳民伤财!关于鳄雀鳝的科普补充及辟谣

avatar
关注

楼主前几天发了一个关于雀鳝类群的科普贴,因时间精力和篇幅所限,科普内容不多,效果也不是太好,除去不看内容就喷的,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反对声音。所以今天想再发个帖补充一下。

个人信息先编辑了,会对单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影响。

而雀鳝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类鱼,因此相对其他人我也对这个类群了解的相对多一些。现在我的鱼缸里就养着一条佛罗里达雀鳝(Lepisosteus platyrhincus)。

在我上个帖子中,有对雀鳝科的简要科普。本帖就不多赘述了。因为入侵威胁最大、竞争力最强、习性最凶恶、市场最常见且本次事件的主角都是大雀鳝,因此本帖的科普都是针对鳄雀鳝。

首先老调重弹一句,鳄雀鳝到底咬不咬人?答案是只要是在它看清的情况下,绝对不可能。在已经发生的伤人事件中,都有一些共同点。第一是只有身体的小部分伸入水中,而且动作较大。第二是水不够清澈。所以在雀鳝看来,在不太清澈的水中看见一个不大的东西在扑水,本能反应很容易可以得出结论:这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猎物,从而进行攻击。而在一些其他情况里,例如当整个人都在水中,或是雀鳝被养在水质清澈的缸里的话,雀鳝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甚至还会主动避开。正如之前所说,雀鳝的一口利齿只是纸老虎,它无法撕裂、切割猎物,而只能囫囵吞下,这就注定了其不能捕食过大的猎物。就算是三米的极限个体,对人,即使是小孩的伤害都是非常有限的。相反,因为人从来都不会是雀鳝的目标,在看清楚的情况下,雀鳝反而会主动逃避对它而言陌生的事物而非攻击。 另外公众对雀鳝的习性也有相当大的误区。如果前提是能吞下的话,雀鳝的确是什么鱼都吃。但这句话一想其实是废话,因为基本所有肉食鱼类都是啥鱼都吃。不说鳄雀鳝,国产的鳡鱼、各种鲇、狗鱼乃至于现在已经绝迹的白鲟、鯮都是如此,某些种类甚至比鳄雀鳝更加凶恶。鳄雀鳝只是长着一副更加凶恶的嘴脸,仅此而已。

白斑狗鱼,从性情上说是更加凶恶的掠食者,本土物种


接着是入侵危害的问题。这位提到了生物入侵,那我们就从生物入侵入手。至于他说的后半段因为太过可爱,我就不多说了。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这是基本每一本生态学教科书上都会给出的较为严谨的定义。而入侵的过程则分为传入、定殖和扩散三个阶段。而鳄雀鳝如今仅仅只能停留在第一阶段,在中国有发现30余年来,中国还从未发现有确凿的雀鳝在中国繁殖的记录,更不要提再扩散了。那么,为何如此?


入侵过程,摘自戈峰《现代生态学(第二版)》 主要原因就是其竞争力不足。虽然说鳄雀鳝在中国没有天敌,但是他真的就有“竞争力”吗?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它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在中生代,全球多处地域都发现了雀鳝的化石,而如今雀鳝仅仅在北美偏安一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其竞争力远远比不过更加进步的真骨鱼类。我们需要搞清一个概念,那就是战斗力和竞争力并不是能画等号的。这样战力强而竞争力弱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比如东北虎更加强大的洞狮,虽然可以赢得与东北虎的正面竞争,这终究因为竞争力不足而输掉了生存斗争,而就此灭绝。就拿鳄雀鳝自己来说,在它尝试偷我们家的时候且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其实它自己家已经被我们中国的原生鱼类偷了个干净。中国常见的乌鳢(黑鱼、七星鱼、蛇头鱼),已经成功入侵北美并在竞争中占据了优势。无论是在南部还是北部,在生存竞争上都压制了当地的雀鳝和大口黑鲈一头。

入侵北美的乌鳢

如果高中学过生物,大概率听过生态位这个词。而在入侵生物学中,也存在空余生态位假说(ENH)。假说认为,外来入侵物种能够利用土著物种不能利用的资源或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在群落中占据一个空生态位,从而能侵入生态系统。而在本来就有乌鳢自然分布的中国各水系,生态位已经被乌鳢牢牢占据的情况下,雀鳝自然也是没有太大机会“上车”的。


因此这种什么间谍阴谋论,就可以歇歇了。要我是间谍,那我才不放这玩意儿呢,真要搞这种破坏敌国生态的事情,雀鳝这玩意除了长得吓人,真的没啥战斗力。为何不放竞争力极强的的欧鲇清道夫罗非鱼食蚊鱼?另外要是我,首先肯定会准备大量鱼苗,而不是两只成年个体。其次我肯定会投放到比较重要的自然水系中,尤其是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湿地面积广大,人烟稀少,就算偷偷投放也不容易被发现。投在人工湖是几个意思?徒增被发现的风险,根本毫无必要。(此段只是论述这种可能)


关于生殖力,的确雀鳝非常能生。单次产卵可以达到数10万枚。但是产卵量并不能反映一个物种多成功,成活数量才能。拿乌鳢来说,虽然乌鳢产卵量不如雀鳝,但是其成活率远远高于雀鳝。乌鳢属于相较于雀鳝进步的多的攀鲈目,具有护崽习性,由于从孵化开始就被成鱼所保护,小乌鳢的成活率大大提高。除此之外,雀鳝的性成熟年龄和其他捕食性鱼类相比,就更加打不过了。拿乌鳢来说,在雀鳝的舒适温度下,一年即可达到性成熟。欧鲇稍慢,需4—5年。而鳄雀鳝雄性尚好需6年左右,雌性性成熟年龄直接高达10年以上,而此时体型已经达到90公分以上。换言之,不管是这次的两条鳄雀鳝还是之前新闻所发的,都还没有达到性成熟年龄。这样的繁殖率远远跟不上其竞争对手高速的更新换代速度。事实来说,鳄雀鳝无法在我国自然繁殖。如果在自然水系中,仅仅靠残存的这么几条连一年都活不到的个体,不能说对生态有巨大破坏吧,但也可以说是基本没什么影响。因为只有具有形成稳定种群的能力,这个物种才有产生威胁的可能。

欧鲇,成功的入侵物种,却鲜有人提及 况且之前科普还说过,其对温度耐受的脆弱性以及必须到水面换气的特点结合以上种种束缚,使得鳄雀鳝在我国入侵成功难上加难。因此比起它们的入侵威胁程度,鳄雀鳝完全无法与小龙虾罗非鱼牛蛙等物种相提并论。但是这不代表着鳄雀鳝就不危险,我们就不需要防范。就算其不像营销号所吹嘘的那样恐怖,我们也应严肃认真对待。


既然鳄雀鳝没有那么恐怖,那么像汝州这样大动干戈,营造这么大阵仗有必要吗?我们看看官方怎么处理的。


如此处理方法,就充分说明所谓“专家”毫无捕捞经验,对这个鱼种没有任何了解。所采用的都是效果差的方法,而完美避开了适合的方法。以下方法不但效果好而且省钱省力。一是使用路亚垂钓,对于鳄雀鳝这种非常容易上钩的凶猛鱼类来说最有效。且人工湖面积不大,成功率非常有保障,几天时间绝对全都可以干上来。二是粘网或说丝网,配合饵料诱食效果也非常之好。楼主恰好前几天在石屏县异龙湖进行渔业考查,粘网对于大型的上层鱼类来说基本可以说是灭顶之灾

三是分隔之后捕捞或者电鱼。因鳄雀鳝时常需要浮出水面换气,便于确定位置。如将湖面分割成几部分,在确定的小区域内再进行捕捞或者直接电鱼,再不济直接下生石灰将直接全部杀灭,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有巨大的优势。 至于之前所提到的如此大阵仗是为了宣扬不要放生,警惕入侵物种,那又为何要如此贩卖焦虑?为什么要挑这么一个明明危害不那么大的物种下手?我记得知名动物保护学者花蚀老师感慨,这几天大家的反应好像抓的不是鳄雀鳝而是哥斯拉。要整治就应该整治这些真正危害大的物种,而不是挑这么一个鳄雀鳝来作秀。

粘网捕鱼


关于专家,我没有贬低专家的意思,但是就事论事,这次专业人士处理的非常不专业。对于普通人可能觉得,专家说的肯定有自己的道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专家肯定比自己懂得多。但是每个专家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专业擅长这个方面都是相对的。这次做出决策专家,可能在其他方面可以做出专业的判断,但是在这个方面确实还差点意思。

而这件事的后续影响更令人咋舌。电商平台居然已经搜索不到鳄雀鳝了,这简直不是一般的反应过度。jr们现在应该有这个常识,所有的流浪猫,或者说家猫都是入侵物种,且是危害大的多的入侵物种,那电商为什么不给下架了呢?同理的还有鳄龟等,这些明明都是人可以合法养殖的宠物,错的是放生的人,不是贩卖的人,也不是养殖的人

最后,请结合上面的科普独立思考一下,这样做真的不是劳民伤财吗?

PS:还有一点我需要补充说清楚,那就是在这种小的人工水域我是支持抓捕的,因为它面积狭小,容易出现误伤事故。但是在大的自然水域,因为其数量少且不太可能自然繁殖,所以在自然水域伤人的概率是极低的(而且把手伸到河里的人应该比较少吧)而我之所以说雀鳝在看清楚的情况下不咬人,是在澄清那种将雀鳝妖魔化的谣言。它并不是像谣言中说的那样主动胡乱攻击人,和居氏鼬鲨、公牛真鲨等明知是人还主动攻击的鱼类有本质区别,所以下面就不要再抬杠了。


忍耐许久,还是决定把回怼的评论放出来。如果是有理有据的讨论,那我当然非常乐意探讨。但就像这种自以为是啥都不懂就急着跳出来“反驳”的人,请您退出这个帖子,对大家都好。

以及这样的阴谋论,50万的帽子差点就给我扣上了。麻烦翻翻我之前的评论,之前的几百条里有说过任何一句抨击政府的事情吗?我对政治不感兴趣,实在不想参与这种政治的阴谋论。

步行街主干道鳄雀鳝有可能会攻击人类网店月售鳄雀鳝2000余单鳄雀鳝为何如此危险
发布于云南阅读 114190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

· 河北
张岳震问题是你写那么多没重点 非专业人士不会认真看的 收起

我觉得楼主写的挺好的,涨知识了。

亮了(198)
查看回复(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银海小清流

· 上海
张岳震问题是你写那么多没重点 非专业人士不会认真看的 收起

楼主文笔比99.9%的jr都流畅,甚至比微博很多所谓大V写的还引人入胜,我看了一段就好奇地一直看到底了

亮了(93)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