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揭秘台湾篮坛三方角力的真相:虚假繁荣的泡沫or置之死地而后生?

avatar
关注

一篇文章读懂台湾篮球


不要说5年前,即便是2年前你在路上跟任何一个人说,2年后的某一天台湾会有超过10000人在现场观赏职业篮球赛事,那个人八成会觉得你疯了。然而,实际上这件事却真真切切发生在现实世界中..……


原载于:2021年12月28日《运动视界》

作者:Thousand4



上周末台湾篮球达到了空前盛况的局面,包含PLG呼应圣诞节而举行3日5场不同的组合、T1联赛在2天内举行4场比赛、以及那个被忽略的SBL也一样打了4战。

如果数据没有水分的话,PLG共吸引25,027人次入场、T1大约有10000出头的入场人次,SBL则粗估有大约1~2000人有到现场观看,且这里还暂时忽略HBL的热度。不要说5年前,即便是2年前你在路上跟任何一个人说,2年后的某一天台湾会有超过一万人在现场观赏职业篮球赛事,那个人八成会觉得你疯了。

然而实际上这件事却真真切切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即便SBL现在是宛如农场般的存在,T1也被目前风向认为只是出来分一杯羹的,也无法遮掩台湾篮球热潮的空前绝后。可是台湾2300万人,现在在FIBA排名充其量不过66名,真的有能力或者有需要容纳17支球队吗?(不要跟我说SBL那些领钱打球的人不是职业球员)。

这个问题无疑是现在进行时,且还没有人有正确答案,目前两大职业联盟是否能在3年后整合好甚至朝合并的方向发展,也是许多人所关心的议题。


相较于棒球的主流地位,篮球虽然在声势上总是矮前者一截,但真实的情况是,打篮球的人口比例才是最高的。当然我们都知道大家最在乎的还是中国台北队在国际大赛上的成绩,可是现在所谈的东西叫职业运动,若能借由职业化来强化在国际大赛上的竞争力,自然为美事一桩,不过如果只是用国际大赛成绩来评断正在发生的职业化进行式,难免有些文不对题。

SBL过去19年若用台湾篮球遮羞布来形容相信一点也不过分,甚至到后期定位反而成为造成台湾篮球无法进步的借口。SBL号称是半职业联赛,但它实质意义上终究还是对口为篮球协会的职业赛事。

2年前在疫情影响下,SBL成为全世界唯一在打的职业篮球赛事,就连马克·斯特恩也在美国报导这个台湾人过去几年都瞧不起的联赛。然而讽刺的是,这个当下理应成为SBL趁势再次回到讨论圈的机会,却终究在无所作为的情况下让声势探底。

许多人都说PLG是台湾篮球的救世主,但别忘了,如果推算回当初成立之际,它的存在目的却是ABL垮台后,让包含台北富邦勇士和现改名为台新梦想家在内两支球队,得以在疫情下持续运作的产物。


#是时候了,是当初PLG在成立之际的口号,以20年磨一剑为基础来让台湾篮球真正往落实职业化的方向,帮助这个停滞许久的步伐向前跨。借由联盟采取公司制与协会制并行,让有心想要参与经营的球队入股。联盟公司主要负责联盟协会赛事主办,包含赛务及参赛相关规范的制定、联盟行销宣传、商品设计、赞助、转播及广告等事务的执行等事宜。

从联盟架构来看PLG的定位再好不过,台湾并不需要再一个SBL,以协会与公司制的并行,便能清楚让各支球队认知到自己需要以营利为目的,在此基础下才得以朝永续经营的方向靠拢。由于当前并没有权利金的利润分配,因此各家俱乐部若想从投入的资金由亏转盈,自然得拿出各家本事。

以台北富邦勇士为例,根据富邦领队蔡承儒的说法,勇士这几年也总算从本来的亏本逐渐开始获利。勇士过去一直是在SBL中提倡希望采取主客场制的核心,后续又在ABL尝到了甜头,撇除球队文化的建立,在台北有基本票房的地利,阵中又有台湾最具人气与实力的球员压阵,即使不如其他球队在行销宣传上下苦工,他们依旧能在票房与周边占优势。

相对之下,若先暂且忽视俱乐部本身,新竹攻城狮应该会是最符合PLG理念的队伍。看准新竹工业园区的红利,搭配风城本身没有太多娱乐产业,并借由向下扎根跑校园活动,以及行销上的吸引力,创造当地潜在的篮球风气。


勇士和攻城狮实行的经营方针不同,但都通过自家主场的经营为球队获利都是他们达到的目的。只是虽然各支球队在联盟中都有股份,因此不免会有持有比例多少的疑虑,不过这毕竟不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就不在此多加着墨。

对比PLG当初成立时普遍的乐见其成,T1打从一诞生后,所受到的质疑与批评就从未停过。“分一杯羹”成为这个联盟被许多网友贴上的标签,但就如台湾不需要另一个SBL一样,台湾会需要另一个PLG吗?答案现在其实已经摆在眼前了。

那T1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品牌的建立往往从第一印象就很容易定型,除了高雄全家海神和中信特攻外,其余4支球队的人事结构与外在形象,不免让人对这个联盟产生疑虑。尤其前2支球队还曾传出是一度要加盟PLG,却因为“某些原因”而被拒于门外。

“T1联盟创立不以营利为最终目的,而宗旨是在于提升台湾篮球环境以联盟为出发点,并结合各俱乐部资源,共同创造属于台湾篮球运动员的舞台。”上述这段话看似很美好,但在前人成功后才出来的表象却难以让人信服。更往里头一点探到联盟人事,其中的秘书长同时还是知名运动经纪公司的创办人,背后所代表的利益牵扯不言而喻。


那么T1联盟的品牌价值为何?

我们一样从联盟的架构来下手,与PLG不同,T1选择以协会的方式呈现,加盟球队每年需要缴纳新台币500万元(约合人民币112.8万元)的联盟服务费。纵然T1一样跟PLG的采用属地主场制,但协会的性质终究与公司不同,能否达到相同效益甚至何时能由亏转盈都是未知数。

看到这里T1或许还是给人一种挂着新联盟的皮,实际上是想走竞争对手肉的想法,不过实际上真正让前者产生的不同之处却在于赛制本身。比起PLG针对归化球员跟华裔限制上较为严格,T1选择放宽针对华裔球员归属的政策,并让归化球员不限定于戴维斯一人的专属条款,反而因此让本来被预估会有人才库不足的大门给敞开,也因此提升各队在未来帮忙归化球员上的意愿。

另一方面,也同样隶属于第3类的亚洲外援,便是T1能为台湾篮坛注入活水的其中一项变革。去年(2020年)开始日本B联赛便开放亚洲外援,林郅为即是其中一名受惠者。跟过去包含SBL或者PLG通常都还是寻觅洋面孔的情况不同,由于亚外并不会受到节次出场的缘故,因而让他们在决胜节的关键能取到相当大作用,这点从海神的杰森·布里克曼身上一览无遗。


无论是桃园、高雄还是台中都是有不少外籍移工的大本营,这也同样会是T1的主要目标受众之一。人才库多元流动会是T1在本土球员“质量”较不如PLG的解方,包含去年在内,严格来说台湾篮球过去十几年一直都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少数旅外的受益者大部分都还是个体而非对于环境能造成实质意义上的影响。

今年亚洲杯资格赛就能看到日本与菲律宾等国的篮球实力早已非同日而语,即便是面对过去普遍认知能轻松碾压的关岛,中国台北队也是在惊险之际才过关。事实上全世界真正较属于本土球员占多数的篮球职业联赛只有NBA,其他无论是西甲、VTB(东欧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职业篮球赛事)甚至连CBA都相当吃重外援的实力,即便是NBA也在国际趋势的推动下开始接纳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球风变革。

T1开放亚外并不只是单向的运作,来季韩国的KBL也即将开放亚外球员(现已开放)。海神队长余纯安就曾说过杰森·布里克曼曾告诉过他,有些台湾的本土球员如果有机会到PBA,也同样会是很好的外援等级。

人才库的流动并非单指由外向内的单一方向,更宏远的目标应该会是在未来让台湾有更多优秀人才,有机会到不只是美国或大陆之外的地方讨生活,毕竟职业球员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以靠篮球维生,而非在特定国家和地区才能用职业球员的身份生存。

甚至即使退一万步来说,除了迈克·辛格尔特里之外,现在在台湾篮坛中Top 3的外援里,来自立陶宛的巨塔明道加斯·库普萨斯,以及过去普遍不被国内教练所喜好,认为打法太软的白人类型中锋托马斯·韦尔什,都让台湾人真正重新开启视野。更遑论T1联盟中2位分别来自澳洲与西班牙的教练,也都用自身的执教理念,让球赛增加更多的变化以及可看性。


日本在今年东京奥运中表现非凡,当台湾正沐浴在2013年的国际赛光环时,前者早已开始从失败中自省,并着手透过国内联赛的整合。在有更趋近成熟的职业运动环境下,推动提升国际赛的竞争力,而借由他们的案例也能让我们获得借鉴。

过去所成立的BJ联赛其实就是彷效NBA的玩法,并把NBA的规则跟FIBA的规则混合,同时在外援的使用上也没有太大的限制。让他们在短短10年内就从6支球队扩大规模到22支球队,甚至后来还有跨海跟韩国对打,吸引球迷的目光跟进场(有点类似现在的PLG方向)。

日本篮协在2007年为了对抗BJ联赛,因此也成立另一个JB联赛,甚至为了跟BJ联赛抗衡,而不允许BJ联赛的球员入选国家队。直到后来FIBA决定插手停止2联盟的恶斗,宣判日本国际赛停权,才在后续由川渊三郎介入后有效统整两联盟。

日本的案例也因此不免让人担心另一个问题,未来台湾在国际赛场上难道也会面临跟日本一样的惩处吗?

这个问题也就带到了今天的最后一个主题,也就是SBL的定位。

SBL才是台湾现在最顶级的联赛,你觉得是笑话一桩吗?但很不幸的这却是台湾篮球的现况。

有鉴于FIBA的对外窗口其实是台湾篮球协会,因此即便T1跟PLG两个联盟都分别是篮协的会员,可是对FIBA而言,他们所认证的台湾最高等级职业联赛却是SBL。


听起来很讽刺对吗?然而即便PLG或T1有千百个不愿意,在最终台湾篮球联盟合并之前,如果还想出去打国际赛就必须得接受这个事实,否则日本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在眼前。

历史是用来学取教训的,纵使SBL现在几乎等同于另外两大职业联赛准备随时瓜分底下球员的农场。可是若想继续在FIBA的规定下出战国际赛,在未来篮协重新改选与两大联盟愿意坐下来磋商之前,这都是再怎么不愿意承认却又无可奈何的现况。

尽管本篇内文篇幅看似很长,但其实也只是点出台湾篮球当下环境的一小角而已。职业运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但最重要的是台湾必须得用自己的方式,去筛选出最适合台湾的职业运动文化。

PLG的确是台湾篮球化的开拓者,但后续若没有这些竞争压力,也不会让整体环境有更多元与快速的成长性。

现在的台湾篮球还位处丛林法则的阶段,无论在接下来的上升期会不会泡沫化,至少已经从一片死水里试图脱身过。期盼在3年后回头看这篇文章时,台湾篮球已经在血流成河之后,用更好的面貌朝向成熟的职业篮球方向前进。

发布于湖北阅读 80494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走好壮士

· 福建
中年甲组别的不说,姚主席真该和对面取取经,看看人家职业联赛怎么包装,怎么运营,怎么商业化收起

不是单纯包装的问题,球迷其实也是阻力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就拿换队标来说,一边说cba不能龙狮虎豹,但是真的换的时候反而球迷跳出来说龙狮虎豹是传承,是有“历史底蕴”。比如光虎就有广东,吉林,新疆。然后广东球迷说华南虎是广东特色,吉林球迷说你们有华南虎,我们东北虎名气更大,新疆球迷说新疆虎过去有,我们这个是不忘历史,你看所有人说的都有道理,你觉得哪个先要把虎这个元素去掉?

亮了(157)
查看回复(1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喝光饮水机

· 山东
走好壮士不是单纯包装的问题,球迷其实也是阻力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就拿换队标来说,一边说cba不能龙狮虎豹,但是真的换的时候反而球迷跳出来说龙狮虎豹是传承,是有“历史底蕴”。比如光虎就有广东,吉林,新疆。然后广东球迷说华南虎是广东特色,吉林球迷说你们有华南虎,我们东北虎名气更大,新疆球迷说新疆虎过去有,我们这个是不忘历史,你看所有人说的都有道理,你觉得哪个先要把虎这个元素去掉?收起

球迷说什么其实根本不重要,cba已经证明了靠所谓的球迷那点儿消费能力,职业联赛根本生存不下去。这是中国和美国的区别。应该是女人喜欢什么样的,小孩喜欢什么样的,就怎么改。至于球迷喜欢什么,他们又不花钱。。。

亮了(123)
查看回复(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