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VS立陶宛:泾渭分明的篮球战争
德国对上立陶宛,比赛从常规时间打到双加时,鏖战整整50分钟,赢了。全场比赛,两队基本都打出各自希望打出的内容,就比赛而言,这一点很好。
立陶宛篮球作为前苏联式的遗产,延续了缓慢的攻防节奏和最具代表性的前场高大中锋:瓦兰丘纳斯、萨博尼斯们拥堵在篮下,于是篮下攻防和篮板的天赋被点满。但这支立陶宛又不是纯粹头重脚轻的队伍——他们在三分线上还保留着能够配合内线进行远程打击的射手。
在巩固球队优势时,立陶宛并没有落下“小球时代”的进攻步伐:内线双人组都具备在外围策应和拉扯空间的能力,这更能加持双塔中任意一人在禁区的打击效果。面上看,立陶宛就像一个浑身铠甲手持重炮的装甲方队。唯一的遗憾是,他们缺乏能够将前后场进攻串联一体、并适当用中远距离覆盖禁区到三分线这块区域火力的人选,比如:施罗德、瓦格纳。
德国的阵容相较立陶宛而言要明快许多。他们核心内线——丹尼尔-泰斯的身形在立陶宛眼下连个旗舰版中锋都算不上。德国的优势在多个外围持球点、攻防速率和空间感。施罗德、瓦格纳、甚至马多-洛,放在其他球队,这三位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搭配首发或轮换阵容混个主攻手的位置,而德国有三个。这让德国可以在更多时间里保留两名或以上的持球手在场,进而保障球的转移和攻防速率。
此外,德国的角色球员——巴布、蒂曼们都具备在中远距离的火力威胁,这使得持球人具备更大空间发挥个人进攻能力。如果说立陶宛是强硬但缓慢的装甲方队,那么,德国的整体布局就宛如一支手持马刀、身负弓弩的骑兵军团。机动、轻便、能够在移动中利用中远程进攻优势予以对手打击。但他们的劣势同样明显,除了缺乏篮下护框肉盾,在进攻中也没有能够与外围呼应的内线策应人,比如:萨博尼斯。
可以说,立陶宛玩的是沉闷、肉搏、在泥潭中摔跤的日本相扑;而德国玩的是游击、闪避、快速攻防转换的自由搏击。这样两支优势劣势摆在面上的球队展开交锋,防守端可调整弥补缺陷的余地很小,就看谁能在进攻端把优势化为胜势。
德国一整场都贯彻执行了他们坚守的策略:
——进攻端,利用外围创造的空间,用高位掩护或双掩护不停给瓦格纳和施罗德创造空切攻框和错位一对一的机会,持球人面对坚守篮下的立陶宛中锋予以中距离惩罚;
——防守端,尽可能收缩禁区,不停利用绕前和包夹延缓立陶宛高大内线的接球时间,哪怕付出外围漏三分的机会也要对低位持球人果断包夹;
德国能在开局占据上风,一是因为他们在进攻端的变化太过灵活,二是因为立陶宛的内外联动做的不好。
瓦蓝和小萨除了在开场有过一次高低位配合后就在也能轻松打出类似的配合,而立陶宛的外围射手也浪费掉一些应该把握的空位三分。反过来在防守端又太过忌惮德国队持球人的挡拆能力,让对手太过轻松地拿到了很多错位。
那之后,立陶宛调整了,调整方式也粗暴简单:不装摊牌,放弃双塔高位挡拆走牛角的花架子,直接让瓦蓝上低位接球,用体型优势单挑,拿分或策应,以点带面。
从这里开始,比赛就已经从挑战攻防的战略式游戏变成了看谁打得狠的回合制游戏。所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给我一拳,我还你一巴掌。这个过程没什么策略性变化,看的是球员在进攻端的把握性,双方教练的调人也不过是为了能让下一回合的进攻更具侵略性。在这之外,我想说的其他两点内容:
——萨博尼斯;立陶宛几乎整场比赛一直处于被动没能翻身,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萨博尼斯。小萨好歹是进过NBA全明星的选手,实力层面不容置疑。可在FIBA的大环境下,又或者说在立陶宛这支以内线为支柱、外围作分担的球队里,小萨原本能够玩得飞起的高位策应、面框突破、篮下分球都显得不那么有效,反而瓦蓝这种“一力降十会”的不讲理技能很是吃香。于是当瓦蓝在场时,比起德国需要在远离篮筐附近发动进攻,立陶宛在禁区的压制能够帮助球队持平甚至拿回优势。可一旦瓦蓝下场休息,小萨带队的时间里,德国在攻防两端都能获取一定的自由;
——瓦格纳;瓦格纳作为德国队目前的当家核心,全场32分,无论持球或是无球都展现出个人的天赋。他在三分线内一步的面框持球突破、低位压肩翻身跳投、借掩护外围三分,容易让人联想到年轻时德克。毕竟,这两位都是身体素质不那么出众、但技术全面、禁区内外的得分手段很丰富的德国天才。多说一点,尽管是个高顺位新秀,但在NBA的第一个赛季,瓦格纳更多时候被定位为一个侧翼高个射手,上赛季他常规时间的跑动距离甚至超过了斯蒂芬-库里。至于原因,很简单,他目前的身体素质还不足以支撑他成为一个NBA合格的外围持球点。而在FIBA比赛里,瓦格纳已经是个能里能外的得分杀器了;
这两位的表现至少在一定层面上证明了,没有所谓在NBA得分要比欧洲赛场更简单的说法,NBA赛场更看重天赋,欧洲赛场更重视特长,因人而异,仅此而已。
说回比赛。
德国最后阶段能够拿下比赛,除了我们能体会到瓦蓝自身的体能消耗,另外一点在于德国在最后时段做的更狠:既然两个人都不见得能够拦下瓦蓝,不如放弃,将重点放在如何加剧进攻上。于是在加时赛的一些阶段,德国甚至把唯一能够和瓦蓝硬碰硬的泰斯放在场下,摆出一个“五外”的小个阵容。而坚持了一整场+一个加时双塔的立陶宛,在最后时刻犹豫了——为了匹配德国的速度,立陶宛将瓦蓝放下场,开启了一场刺刀见红的搏杀。而就持球能力而言,德国的外围三人组显然更强。明面上立陶宛最后失利是一个三分的失手,但从立陶宛开始跟着德国阵容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陷入了下风。
最后,我想简单说说两队这些年的演变。
曾几何时,立陶宛依靠193公分的萨鲁纳斯-雅斯科维修斯横扫欧洲,将不可一世的梦之队斩于马下;而德国战车则在天才内线德克-诺维斯基的驱驰中轰鸣着走向世界。时至今日,当两支球队再相遇时已经面目全非,立陶宛回归瓦兰丘纳斯和萨博尼斯双塔制霸内线的时代,德国则卸去重甲在瓦格纳和施罗德的推动下旋转跳跃。双方交替着以对方曾经熟悉的样子站到了最后,又在更新换代中微妙地维持着优势与时代的平衡。在时代进化中没有落下脚步,在自我完善中没有丢掉初衷。我们站在变化的时代里不停叹息,感慨着那些飞速流失的时光,但偏偏在不经意间忽略了那些沉淀在光中的影子,它们指引着许多后来者继续向前探索进步。只不过,有的有,有的没有,有的看到,有的假装看不到罢了。
本文由西海岸出品,噶东先生的另一扇窗撰写,喜欢本文点赞/评论/转发三连
牙牙卫士
· 四川立陶宛又不是被血虐。近二十年篮球变得节奏快,是商业化的要求,是规则变更导致的,并不是现在这种打法就是最好的。近几年没有成批出顶级重型内线球员而已,要是哪几年,再一起出几个奥尼尔,姚明那种可以硬凿内线的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