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的刀币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其形由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种类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状,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潭邦刀、针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齐刀是齐国货币。币面文字带“齐”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三字刀为“齐法化(货)”。四字刀为“齐之法化”。六字刀为“齐造邦长法化”。“齐”指齐国都城临淄。币面文字不带“齐”字的,有即墨刀、安阳刀和潭邦刀。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其种类有:
一、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
二、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长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
三、赵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四、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五、王莽新朝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使用范围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组成部分
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按刀背可分为磬折刀和弧背刀。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中国古代仿照环首小刀形状铸成的铜币,属战国铜币中的一种。《管子》、《地数》、《揆度》曾提到“刀布”和“刀币”,都是指铜币而言。战国时齐、燕、赵等国都铸造过刀币。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