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看懂篮球比赛,你必须要了解以下五种防掩护的策略!

avatar
关注

兄弟们,之前出了一期篮球比赛中的进攻战术讲解,看上去反响很不错!

硬核干货|想要看懂篮球比赛,你必须要了解五种基本掩护!

假如还没有看过的朋友,也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看明白了它,你对篮球比赛中进攻端的理解与认知就会上升许多了。

今天给大家再出一期防守端的讲解,讲解的是五种基础的防挡拆/掩护策略。

把它们弄明白,你对篮球比赛防守一端的理解也会上升一整个档次。


首先解答大家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弄明白防掩护策略呢?/为什么说弄明白了防掩护的策略,就很容易看懂篮球比赛中的防守呢?

在进攻篇中我曾经提到,我们在篮球赛场上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复杂战术,全部都是由挡拆与掩护所形成,而防守挡拆/掩护的策略,就很大程度能代表这支球队在现阶段/本场制定的防守策略。

而防守策略的背后,映射出的正是教练组研究对方进攻强点与弱点、以及考量本方防守资源后所做出的针对性布置,也是篮球比赛背后智慧与博弈的重要体现。

我们举个例子,今年季后赛勇士对阵独行侠系列赛比赛中,勇士每逢持球人找库里/普尔的挡拆时,选择的都是大延误后迅速回位的防守策略:

这一策略背后的考量,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库里与普尔这两个相对的防守弱环不被点名单打,另一方面也是抓住了持球人东契奇挡拆后进攻发起速度较慢的特点,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此段来自小季小小小小鸡MJ的文章,在下文中有更深的解读)

硬核干货!超详细解析NBA赛场最常见的10种防守策略(下)

还有2018年季后赛火箭的逢掩护无限换防策略,该策略也是经典的防守策略,考量到勇士进攻端最恐怖的就是无球跑动与转移球,让勇士在进攻端球运转起来,基本就防不住了。

(勇士的经典转移球)

火箭便利用自己每名防守球员脚步移动速度快、对位防守不占劣势的特点,通过无限换防让勇士陷入缓慢拖沓的个人单打,切断勇士进攻球员之间的联系。

在18年的季后赛中,这一防守策略也完全打乱了勇士的进攻体系,差一点点就击败了勇士。

可见要是阅读明白了比赛中的防守策略,以及教练组这样布置的原因,我们对于篮球的理解也会提升很大一个档次。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篮球场上最基本的六种防掩护方法:

一、夹击(blitzing)

二、延误(hedge)

三、换防(switch)

四、收缩防守(contain/drop)

五、往边线逼(ice/blue)


一、夹击(blitzing)

夹击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防掩护策略,也是侵略性最强、最容易造成对手失误完成抢断的防守策略。

假如看CBA比较多的同学,应该对2021年总决赛首场广东对辽宁的比赛印象深刻,在该场比赛的上半场,广东使用了大量的掩护后夹击,直接占据了该场局势的主动。

夹击顾名思义,一般就是掩护人的对位防守者抛弃掩护人,对持球人形成双人夹击,通过极具侵略性的防守动作最大限度打断持球人进攻的节奏,甚至直接逼出对手失误。

尤其是挡拆发生在靠近边线、中场线的位置,通常防守方会使用夹击,因为此时边线和中场线会形成“第三个防守人”,最大限度地限制持球人的移动空间。

但与此同时,夹击也是风险较大的一种防守策略,假如让对手成功出球,很容易形成局部多打少直接得分。

因此夹击多对出球能力较差、或是挡拆后进攻发起速度较慢的持球人(例如15年快船在面对哈登时就使用了大量的夹击)使用,能够打其一个出其不意,直接逼出失误。

与此同时,假如防守方外线的运动能力非常出色,那么夹击会成为他们的一大杀招,通过在上线逼迫对手出现失误直接打反击,能够将自己身体素质的优势彻底展现。

(例如三巨头时期的热火、2008年的美国男篮)


二、延误(hedge)

延误也是高水平比赛中非常常见的防掩护策略,在很多挡拆配合时,我们都能看到掩护人的防守者上前快速移动到持球人身前,将身位卡在持球人身前快速做干扰,随后快速回位,这就是延误。

延误一般是一种保护性的防守策略,当持球一方想要叫挡拆点名单打时,被点名的防守球员会选择快速上前做一个大延误,为原本对位持球人的防守者创造回位的时间,重新对上持球人,保护自己不被对手点名单打。

(例如上文举到的,今年季后赛库里和普尔的大延误防守)

同时延误也兼具打断持球人进攻节奏的作用,让持球人无法第一时间处理球。

比如掘金的比赛中,约基奇就经常提上作延误,一方面保护自己不被对方移动速度快的后卫点名单打,另一方面在自己回位的过程中,也能够利用自己身高臂长的优势进行干扰,让对手无法快速出球至篮下。

延误分为强延误和弱延误,上面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强延误,弱延误则是不提上做大幅度干扰,而是保持身位在持球人行进路线上,同时距离持球人有一定距离,既能保持住自己的防守位置,又能对持球人的行进形成一定干扰作用。


三、换防(switch)

逢掩护换防的策略在上面也已经提到过,最经典的案例就是2018年火箭对勇士的系列赛,火箭的无限换防策略一度将勇士逼上绝境。

换防的目的就是切断对手的传导球配合,将对手的进攻拖入无尽的个人单打局面,对于那些以团队配合、转移球为主的球队有较好的限制作用(例如14年的马刺、15后的勇士)。

但换防对于防守资源、防守配置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每一名防守人都有较快的移动速度,且阵中没有较明显的单兵防守弱环,不是每一支球队的阵容配置都能做到。

假如阵中有防守弱环还选择换防,就会被对方的核心持球人无限地叫挡拆点名单打,让该防守人的防守信心彻底崩溃。

比如下图:


四、收缩防守(contain/drop)

相信收缩防守大家都看到过很多次,尤其是在曾经雷霆与76人的比赛当中,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当威少、西蒙斯持球与内线发动挡拆时,对手内线选择收缩在内线进行蹲守。

收缩防守主要使用于对方持球人突破能力极强、身体素质劲爆,但投篮能力欠缺的情况(如近年的威少、西蒙斯、隆多),若他们发起挡拆,内线防守人常会选用收缩防守,将中远距离放给他们,限制他们突破攻筐的威胁。

当一支球队拥有防守型大中锋时,他们往往也会采用收缩防守的策略,例如曾经的奥拉朱旺、马克-伊顿、穆托姆博,以及现役的戈贝尔等等,他们会利用内线的收缩防守为对手设置“防守陷阱”。

(相信很多球迷都听过奥拉朱旺“移动一两步就能覆盖五六米”的防守语录)

他们拥有的恐怖身高臂展以及出色的防守经验,让他们能占据巨大的防守覆盖面积,对方持球人挡拆后,会误认为自己面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很舒服地处理球,实则已经在对方内线的防守覆盖面积之内。

同时持球人对位的防守人也会绕掩护快速回到防守位置,形成前阻后追的局面,让持球人陷入骑虎难下之势。

但收缩防守对内线防守人的要求较高,要求内线防守者对自己的防守位置有非常好的把握,站位过高或过低都会给对手留出机会。

同时这一防守策略在上世纪的传统篮球中更加多见,现代篮球由于远距离投射比重的增加,以及三分线外投射水准的普遍提升,这一防掩护策略也更难执行。


五、往边线逼(ice/blue)

ice主要针对的是从侧翼发起(靠近边线)的挡拆,持球人的对位防守者面向边线方向、侧对持球人,掐死持球人往上线的突破路线,迫使他只能沿着边路往底线突破,从而压缩其进攻的空间,削弱挡拆配合的威胁。

这种防掩护的策略,能够利用边线这名“潜在的防守者”,有效地压缩持球人的进攻空间,割裂持球队员与远端队友之间的联系。

因为在边线附近,持球人的传球视角自然会受阻,同时持球人视野前方又有对方内线的阻隔,选择往远端横传球便很容易出现失误;同时沿着边线突破的话,空间狭小难以展开进攻,除非有绝对的速度或运控能力优势,否则会非常难处理。

若对手从侧翼发起挡拆配合,ice会是一种非常好的限制持球人的策略。


以上就是今天的五种基本防掩护策略的介绍,不知道是否帮助大家提升了对防守的理解呢?

与此同时,相信能举一反三的朋友们也早已想到,了解这五种基本的防掩护策略,不仅能帮助我们看懂篮球比赛,对我们平时在球场上防守也有不小的帮助。

比如我们何时该上前夹击、何时该使用换防或收缩防守,了解了这些防挡拆策略的原理和适合使用的情况,也会对我们在球场上防守策略的选取有很大的帮助。

聪明的球迷朋友们也可以自主进行更多的思考,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发布于上海阅读 6676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DameL1llard

· 宾夕法尼亚

好贴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小姨爱打球

· 上海

好贴没人看?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