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足斋·测评丨AG3 Mid & Pro:“未来可期三六一”,“合理重塑AG3“

avatar
关注

(文章内拍摄图片为未开启测评前拍摄以及触地即燃当日借出样拍摄,实际测评时间为9月12日至9月23日)

(是的,我9月12号就拿到Pro了,所以这应该是全网第一篇AG3 Mid+AG3 Pro测评)

在之前我有过一个结论:“各个品牌最高等级的球星签名鞋一般只有两个功能——展示品牌最强实力,或者是为自己的最佳球星同类球迷量身定做最强战靴。”总之就是要么高度展示,要么高度专精。

AG1和AG2无论哪个版本其实都更像前者,有着品牌最新的想法和最好的质感,缺陷就是逃不过当下国产球鞋的绝对硬伤:

如果要有足以留下印象的缓震脚感,中底厚度绝对低不了。

这件事情在国内造成过许多取舍,361°自己的狂飙,李宁闪击8之流的中端后卫突破鞋选择了放弃前掌缓震脚感降低重心;驭帅䨻们,KT8以及Big 3 3.0 Pro等所谓的“旗舰团队/后卫鞋”选择先把缓震拉满。这两种球鞋我不能说谁对谁错,我只能建议大家各取所需。

WOW10和AG3/AG3 Mid属于第三种。

先说“合理重塑”这个方面。

在上次去触地即燃洛阳站的时候,在台下听设计师采访,说到了戈登在这次设计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改变,总结一下就是AG3整个系列都在“转型”成为“更加全能,降低重心同时试图兼顾轻质,缓震及支撑的锋线球鞋”。

重心肉眼可见降低,结构功能性最大化是大家能在AG3 Mid以及AG3 Pro上最直接视觉感受到的东西,而后跟造型以及整体的线条感也算是戈登“夹带私货”倾注个人喜好,设计师重新回头思考禅3设计的最终结果。

在缓震上,AG3 Mid的ENRG-X +成为了能够适应较大体重锋线选手缓震需求,同时也因为前掌重心降低而能提升反馈的优秀材料,再加上相对较长的中底TPU延长到了跖骨发力点,突破时的推动感也较为明显。这一点上我觉得AG3 Mid可以和Big3 3.0进行互补,低重心偏重启动以及高重心偏重缓震的两种球鞋应该也能让更多人能对361°提升兴趣。

后掌中心ENRG-X+的放置方式也让前后掌落地时脚感不会有明显差异,再以密度相对较大的ENRG-X形成外侧框架以及中大底面积外延的承接,让AG3 Mid整体的稳定性也有了足够好的保障。有趣的是,因为整体大底弧度在中段就归平,急停转身的时候就不会产生不稳定感,这一点上算是补足了我在WOW10上的小遗憾。

(据说AG3依旧会有Low版本,如果不会改变中帮以下结构,或许会和未来的丁威迪1形成互补)

而鞋面上,在以额外包胶稳定的同时,鞋面采用的PRANA WEAVE也是在保证重量控制的同时和中端的锁定用QU!KLOCK一同保障侧面支撑及及稳定。这次的PRANA WEAVE和QU!KLOCK一起打造出了AG2 X级别的鞋面稳定,而同时也拉高鞋帮提升了脚踝锁定,算是在“锋线鞋”结构思考上的另一种呈现。

总体而言,相比起主打立体助推结构的AG2系列以及主打稳定+缓震的AG1系列,AG3的中底更倾向于灵活型选手所需要的“突破助推”,“平稳过渡”以及“整体稳定”需求。减重、保障稳定,降重心和缓震科技的提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灵活”,让AG3 Mid在适应球手的广度上直接有了质的飞跃。

所以咱们就不多推荐了,只要你是正常或偏宽脚型,爱突能投不极致追求球鞋轻质,尝试下AG3 Mid绝不是件坏事。

说完了AG3 Mid,说说我比较喜欢的版本——AG3 Pro。

我其实是在几乎同一时间拿到Mid和Pro的,所以基本上测评期间就一直是一个小时穿Mid一个小时穿Pro。在整体没有特别大改动的前提下,AG3 Pro做了以下几个提升:

  1. TPU板+ENRG-X+主保障缓震改为了短X碳板+CQT碳临界发泡科技

  2. 改高帮

改高帮的直接效果在于,后移给傲视上脚AG3 Pro的时候脚踝安全感真的有所提升。AG3 Pro的内侧织物部分和外侧鞋面部分并不完全缝合,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就分别保障了动态包裹+静态支撑的功能,联合鞋舌的材质包裹确实能形成优秀的额外脚踝支撑,对于我这个万年高帮爱好者真的有种重见初恋的感觉。

因为整体结构变化不大以及TPU改碳板,在中底的重量和鞋身(因为改高帮+鞋面)的重量相对趋近,鞋身重量分布相对AG3 Mid均匀一些,也不会因为改高帮而产生的“重量失衡”的不适感。

而缓震上,AG3 Pro则使用了全新的CQT“碳临界科技”,减少碳排放的生产模式是属于361°的新探索,而新科技在缓震上也并没给今年361°的“科技狂人”外号丢脸。在“外包厚度硬度大”以及“厚度受限”的情况下,CQT依旧能配合QU!KFOAM Lite鞋垫,在缓震上比Mid版本的ENRG-X+海绵发泡鞋垫更加软弹,这点也是让我极为惊喜的一点。

(顺带一提,就鞋楦而言Mid和Pro基本没区别)

如果两者差价不高,就因为“高帮”以及“新科技”都是有用且效果明显的加强,我确实愿意加钱上Pro的。

非说要有什么遗憾的话,首先是鞋身的全包设计没有完全开放ENRG-X+或者CQT的缓震脚感,虽然都是新科技但是在“缓震”上并没有办法通过短时间磨合打动消费者(缓震脚感需要一两场球适应和感受),这也是为了更加全能而做出的取舍。其次就是Pro版本的高帮应该可以再进行一些向上延伸,这样两个版本“源流线”的鞋面TPU配件覆盖也可以再粗一点,对于鞋身的稳定性加强应该也会更明显(对,虽然颜值就没现在这么高了)。

今年从第一次接触Big3 3.0起,361°就在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惊喜,同时也在性价比上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第一次看到Big3 3.0 Pro首发价的时候那种震撼我至今不能忘记)。从AG1的觉醒,到Big3 3.0 Pro的大放异彩,再到AG3双版本在我这里的高分认定,361°的“未来可期”设定算是立住了。

而AG3 Pro估计也会成为Big3 3.0Pro之后第二双我会重复入手的361°高端级别球鞋,毕竟后面还有好多配色等着呢(狗头)。

后记:

以下为部分与AG3负责设计师吴东源老师的文字采访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Q1:据说AG3在设计阶段会经常收到来自国内球手以及戈登的意见,有没有什么在设计期间听到过的“戈登比较有趣的需求”或者设计沟通期间发生的一些和球员们的故事?


A:戈登曾经在沟通中表达过他虽然能理解球鞋前掌防侧翻角的存在,也明白它的物理作用,但是他认为球鞋的轮廓是更自然更顺畅的贴近脚型的,所以他并不太喜欢那样的设计。我觉得这个点是非常有趣的。所以在AG3上我对防侧翻角的处理和以往传统361的球鞋会有所不同,在不损失保护性的前提下,让鞋型看起来更流畅一些。

Q2:作为AG3负责设计师,这次最满意/最希望消费者朋友们看到的配色是(还没发的也可以说,如果你愿意)?


A:AG3 MID目前上市的配色里我个人最满意的配色还是炁。它更能还原最初的设计理念,也是表达阴阳平衡这个想法的最直观的体现。

未来会上市的还有一些新挖掘的戈登个人配色故事以及联名版本也是我们花费了不少心血,还请大家保持期待哈。

Q3:AG3会是现在为止最满意的作品吗?还是已经有什么“大招”在未来等我们了?


不管是设计鞋还是设计车,设计建筑。每一个产品都会有一定的不足和遗憾,也正是这些不足让我们有了继续进步的空间。作为设计师,也必须要一直不断的突破自己,去尝试更多天马星空的创意,让产品继续迭代进步。AG3在发布的同时AG4其实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研发阶段了,所以我个人最满意的作品永远都会是下一个。


发布于河南阅读 55232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stoketon

· 广东

艹!实实在在的羡慕了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不动明王没有火

· 广东

高帮yyds,这鞋子好看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