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会战为什么会惨败?尤其河南战场
1944年豫湘桂会战(一号作战)又分为,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 三个阶段。在此计划里,日军投入的总兵力为51万人,其中平汉作战为14万8000人,湘桂作战为36万2000人,战马10万匹,各类火炮1551门,坦克794辆、汽车1万5550辆。主要战略目标为开通由东北经华中、华南前往中南半岛的路线,以及占领其东南方的机场,防止美国陆军航空队自该地起飞攻击日军海上交通线和轰炸本土。
第一阶段,在历时两个月的豫中会战中,日军投入的兵力达15万人,日军以伤亡约4000人(日军战报)代价大致完成了预定的战略目标;
1944年5月中旬,日军6万占领河南,国民革命军全线溃败,国军在撤退时当地农民将5万国军解除了武装,第一战区副总司令汤恩伯在直属卫队遭民众缴械 ,汤本人化装成伙夫逃脱,第一战区总司令蒋鼎文在撤退过程中被暴民俘虏,后化妆侥幸骑毛驴逃脱。日军花了三周时间,击溃47万国民革命军,到6月初便控制了北平到汉口的铁路,完成了一号作战作战的第一阶段,日军战史称为京汉作战。
同日军的损失相比,由于国军方面的损失过于惨重,以至“驯至腾笑世界,为八年抗战中未有之大耻”。河南战场上的军事长官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在舆论的压力下,第1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被撤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被撤职留任(同年11月复任黔桂边区总司令),第29军军长马励武被撤。
今天主要来复盘豫中会战惨败的原因
第一,第1战区实际作战兵员不足,素质战斗力差。当时汤恩伯指挥的21个师中,有7个师原本力量就不足。以第78军3个师为例,仅由两个独立旅和一个集训处的补充兵新编而成,编成后1个月不到战事就爆发,连装备也未得到。作为中央军精锐的第13军,是南口会战,台儿庄大捷的英雄部队,却因人事影响了战斗力;第13军所属第117师,暂编第15军所属暂编第27师、新编第29师以及第12军所属暂编第55师,或是新编战斗力未养成,或是无作战经验,或是无装备补充。这些种种因素都极大影响了战斗力。而第28集团军所属的几个军中,”缺额既多,装备尤劣,不惟缺乏特种部队,即步枪堪用者亦不足三分之一,番号虽多,战斗力实甚有限“。
刘凤翰《陆军与初期抗战》,《抗日战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第252~257页记载;据徐永昌预估战时国军各师的实际兵力平均要打七折。而日军师团分甲、乙、丙三种,人数为1万余人至2万余人不等。一个师团内辖3~4个联队。依此推之,1944年国军与在华日军兵力的实际比例约为3∶1。徐永昌还认为,这样的敌我力量对比,在水田山地尚可应付几日,一到平地,便多不能支持。
可见,国军独自在正面抗战硬扛7年多,已是元气大伤。而第1战区部队状况低落,部队缺额严重;武器装备又差,数量还不足。而国军士兵多系农民,很多都是强征的壮丁;其知识水准、军事技术、战斗意志就无以启齿。
第二,战略战术问题。豫中地势平坦,均系旱田,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和骑兵发挥绝对优势。缺乏重武器的国军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黄河防线等天然屏障来迟滞日军攻势,同时将主力布署在嵩山、伏牛山等山区与敌决战,尤其是郑州、许昌、新郑等城市大都无险可守,不利于装备劣势的国军作战。
从史料可见,蒋介石从一开始就命令汤恩伯集中主力在嵩山与敌决战,是完全正确的;汤恩伯也依此进行布署;但不久军令部又改在禹县、密县、许昌、漯河等平坦地区同日军决战,汤恩伯又依此变更布署。结果第1战区从会战一开始就陷入被动,最后只得投入整团、整师的兵力全力死守;这样既分散了兵力,又徒增伤亡。面对日军强大的火力攻击,国军在遭到重创后,才退往山区;已是溃不成军,毫无战斗力。
第三,作为第1战区长官的蒋鼎文、汤恩伯等,“素日不留心军政,币假藉地位经营商业以至上行下效,大小军官腰缠累累,战斗意志消耗净尽……”汤恩伯的精锐部队逃跑时,“使士兵民夫搬迁累累之军官行李财物”。
汤恩伯在调任河南前,战功卓著;是南口会战,台儿庄大捷的英雄,就连日本战史也称赞有加。但到豫后,却在禹县经营3年;日军攻占禹县前三天他就逃离禹县。前线激战正酣,国军战事陷入危局时,他却在鲁山县西南的下汤泡温泉;下汤距禹县只有八九十公里。及至战况恶化,仓促之际,他仅率译电员及卫士数十人逃跑,与作战部队一度完全失去联络。关于汤恩伯战前在禹县搞“副业”捞钱,战时在下汤泡温泉及与部队一度失去联络的史料;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提案》,为战后国民参政会调查结果,可能存在夸大,但笔者认为是客观公正的;不过有学者指汤恩伯走私,搞“副业”是为了改善部队生活,与军统戴笠领导对日经济走私战有关,获得蒋介石同意;汤随蒋败退台湾后,汤恩伯贫苦。笔者认为,从豫中会战惨败看汤恩伯在指挥思想,态度,能力上完全出了问题;至于是否贪污,搞“副业”捞钱,我认为还是有一定可信度。
第四,国共分裂影响了战局。第1战区尽管早就判明日军有南下打通平汉线的企图,“原有之兵力已深感之不足“,但出于对付共军等原因,又将第92、第93、第98、第9、第17、第27等军“相继抽调他去”。据徐永昌日记,1944年6月8日,军事委员会在重庆开会讨论国军各战区作战计划,主要议题有二:一是预防日军北犯陕西潼关,南犯广东曲江;二是“预防共 党窜扰后方问题”。6月10日,军令部拟具《国军今后作战指导计划大纲》,其第一条即要求“第八战区以第一线兵团,依陕东、绥西既设阵地,拒止敌人,并监围奸伪”。“如奸伪以抗战口号向西南窜犯时,应令其向渭河以北、三原以东截击敌人,我监围部队应由东向西逐次向长武、邠县、栒邑、正宁方面转移,绝对防止其向该线以西以南窜扰。”此处所称的“奸伪”显指八路军新四军队。同日,蒋介石根据军令部所拟的这一方案,分别密电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和副司令长官胡宗南,针对如何防范中共,做了具体的军事部署。可见即使在日军攻势最激烈之际,国军亦未敢懈怠对八路 新四军 军事扩张的防范。
至于国军投入了多少兵力监视,据徐永昌7月3日日记:近来英美舆论指责国民党以数十万部队监视,以至影响对日作战。徐氏辩称:胡宗南防共军队不过数师,何至影响如此之大。但同月下旬,蒋介石主持召开整军会议,要求将国军现有的321个步兵师减编为240个师。参谋总长何应钦奉命拟定减编方案,240个师中,计划以140个师对付日军,20个师监视共 军,40个师作预备队,其余40个师用于西北边防、缅甸及机场防守。这虽然只是一个计划草案,但仍然可以依此推论,国军对付日军与监视中共的兵力之比,大致为7∶1。是时国军共分9个战区。这意味着国军约以1个战区的全部兵力监视共 军。这造成兵力虽占优势,却多线使用,兵力分散。
第五,国军的指挥系统极其紊乱。“战斗序列随时变更,所指挥之军师甫入掌握,随即他调。又军师已直接奉到命令行动而高级指挥部竟茫然不知“。调动的频繁,就使得部队无固定的责任感。第85军原作为国民党中央军的精锐,是第1战区的主力;日军最主要歼灭的目标。但战役开始前汤恩伯却出昏招打乱了其建制:一部接替了郑州新编第42师防区,另一部则令守备密县,该军兵力原来已感不足,却担任了正面40多公里的防御。在突破河防之日军凶猛火力的攻击下,该军和其他部队一样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机动部队既无法使用,通讯交通亦感困难,指挥官竟无法了解整个战况。这给原本就不利的国军,造成的更大的困境。
会战过程中,日军仍采取的是迂回穿插和锥形攻势的老战术,而国军却仍然无兵力保障侧后安全,甚至不设防。如果国军各部间能同力合作,协同作战,至少能配合正面守军防备侧背、同时夹击敌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完全被日军各个击破。
第六,蒋曾多次公开指责国军将领的知识、能力和精神,与其职务级别的高低成反比。1944年8月18日,蒋在军委会召开的整军会议上援引苏俄顾问的话说:“国军现在营以下的动作,大体可以说是很注意了,但团以上到军师为止,各级司令部的业务极不健全。图上作业与沙盘教育可以说完全没有,指挥所与参谋业务的演习,更是完全忽略,所以国军一到作战就莫名其妙。既没有具体的作业计划,也没有完备的作战命令……团以上司令部的人员,很多不是正式军官,而多是主官私人聘任人员。往往很重要的职务,交给一些落伍的军官或不习军事的文人来担任。参谋人员虽然有些是陆大毕业,但大多数都缺乏实际的经验,在部队里面也没有专门业务的训练,所以人事参谋不知怎样来管人事,补给参谋不知如何来办理补给。至于军需军械人员,更多滥竽充数,甚至于管理物品检查物品的常识都没有。”蒋还声称:“无论自我自他任何方面之观察,皆官不如兵。”蒋也许有痛责高级将领反省以及有“恨铁不成钢”之意,但仍可从中看出国军军官素质之不佳。
第七,国军政工失败,军纪太差。在会战过程中,“所意想不到之特殊现象,即豫西山地民众(有学者研究认为是地方武装所为)到处截击军队,无论枪支弹药,在所必取,虽高射炮、无线电台等,亦均予截留。甚至围击我部队,枪杀我官兵,亦时有所闻。尤以军队到处,保、甲、乡长逃避一空,同时,并将仓库存粮抢走,形成空室清野,使我官兵有数日不得一餐者。一方面固由于绝对少数不肖士兵不守纪律,扰及闾阎,而行政缺乏基础,未能配合军事,实为主因。其结果各部队于转进时,趼受民众截击之损失,殆较重于作战之损失,言之殊为痛心。”参加会战的几支主要部队在战后的总结中,几乎都提到了这个问题。
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李纯如分析道,此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盖平时对民运工作仅有虚名,没有实际,现民众不知应如何协助国军支持作战。加之军队政治工作亦未能切实,士兵不了解民众痛苦,强占民宅,烧毁门窗,借名征购,随时苛索,彼此感情早有裂痕。一遇战事发生,军队复大征车马,强拉民夫。不良士兵竟有乘机抢掠者,而人民闭守村寨,拒绝军队入内。因此争夺,打死毙命、收缴枪支亦随地皆有。敌人乃乘军民龃龉、不暇抵抗之际,遂长驱直入,以致我中原战事失利……”。
蒋介石也承认,中原会战时,“我们的军队沿途被民众包围袭击,而且缴械!这种情形,简直和帝俄时代的白俄军队一样,这样的军队当然只有失败!我们军队里面所有的车辆马匹,不载武器,不载弹药,而专载走私的货物……部队里面军风纪的败坏,可以说到了极点!”
第八,国军的后勤保障出现了较大问题。河南全省连年饱受饥荒之苦,特别是1942年大旱灾,损失巨重;但出粮出丁却“全国前列”。中条山会战失败以后,一方面遭到日军北、南、东三面的包围封锁,一方面又因大量军队在河南的集结,给当地民众增添巨大的负担。除此之外,河南省还另向驻扎在陕西的第8战区数万部队提供给养。这样,部队的后勤补给陷入困境,”官兵薪饷服装逾期数月仍未发给”。再加上战事增多,“各部队领不到给养,向民间借食包谷等杂粮。士兵营养不足影响作战且部队所借杂粮多需自磨而食,终日忙于筹粮及推磨等工作,尚有何暇顾及操练与防务?并因此惹起人民反感使军民亦无法合作。而会战中仓库陷敌时内尚存面粉一百万袋(第1战区北面驻军不过二十万人,每人每月一袋计,足供五月之食),连同存麦足供二十余万部队一年之用……。河南连年灾荒,民众就不堪其苦;而作为抗战最前线,还要承担巨大的兵粮负担,时日一久国军自然失尽民心。而为了分担筹粮,制作面粉等工作,还影响了国军的防务及训练。
早在1940年起,为减轻民众压力,国军部队就改三餐制为两餐制,菜品多为菜叶盐水汤。很多官兵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甚至连枪都拿不稳。导致大量新兵逃亡。1944年10月,魏德迈担任蒋介石的总参谋长后,发现士兵无力行军,不能有效作战,而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处于半饥饿状态。由于后勤、补给工作不良,后方军粮不能按期送达第一线,导致前线部队常常断粮。欠发、克扣士兵粮饷,更是国军部队的普遍现象。加上军粮、军盐掺杂掺假,士兵食不果腹。军服不能按季节发下,士兵夏季尚有穿冬季军服者。前方缺乏药品,伤兵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因伤不及救治而致死者占死亡率之大部。这些都大大减弱了国军抗战力。
以上史料来源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下)第87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28集团军中原会战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一战区33年春夏间中原会战经过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李纯如《河南战事失利之检讨及收拾之刍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103人提案《请申明军令严重失机将领以明责任而利抗战案》;王奇生:《湖南会战: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原文载于《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一卷。
第九,政治因素。蒋介石为了获得美,英援助,赢得战后大国地位。将大量精锐部队抽调到缅北,滇西战场;其中包括中央军精锐第2,第5,第6,第8,第53,第54,第71军共约20余万人;缅北还有12万全美械精锐。虽然收复滇西缅北全部失地,但对中国实际价值不大;而大量精锐部队抽调,造成原本苦撑的中国战场,彻底崩溃。
第十,史迪威听从罗斯福命令,为逼蒋交出中国战场军事主动权。在对华援助物资分配上作梗,造成国军名义上得到美援,实际根本就没拿到多少。特别是克扣中美联合空军油料,导致中美空军掌握制空权;却无法给予国军足够的支援。从史料看,中美空军对豫中日军打击非常有限。
第十一,国军情报太差,没有收集到日军大规模的兵员调动和作战部署情报。虽然战前,第1战区已侦知日军调动;并作出相应部署。但对日军攻势规模预料严重不足。反观日军却准备充分。
以上种种,是豫中会战惨败的原因。就连蒋介石慨叹“1944年对中国来说是在长期战争中最坏的一年”,自称“从事革命以来,从来没有受过现在这样的耻辱”;“我今年五十八岁了,自省我平生所受的耻辱,以今年为最大”。
第二阶段,长衡会战(湖南战区)
日军部署:从关东军和其他方面抽调5个师团和1个铁道兵联队共17万拨归第11军指挥。由第11集团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日军10个师团,5个独立旅团及12个特种兵联队、600余架飞机,约25到28万余人,兵分3路,开始向湖南发起进攻。
国军部署:中国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6个军54个师,共35到38余万人,仍采取长沙会战之战法,策定以一部兵力利用既设阵地,想利用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进行节节抵抗,消耗日军,主力退入两翼,集结于后方,诱敌于有利地区实施包围攻击。最后与日军决战,粉碎日军企图。
结果: 国军失败,日军完成战略任务,
长沙城仅仅三天失守,而衡阳保卫战打得极度惨烈,被誉为“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
第三阶段 桂柳会战 更是毫无悬念,相较起衡阳城下的长期僵持,桂林城则迅速沦陷,只经过10日的战斗日军便成功占领桂林,同日进据柳州。因为国军迅速撤退,日军于11月24日已控制了广西约67%面积共75个县的地区,215,000名平民在报复及交战中丧生,伤亡人数更超过431,000人。
同年,中国远征军30万精锐也取得重大战果,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光复缅甸。同时出发的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万余人,歼灭日军2.1万余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直到现在,对于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很多历史研究者都是瞠目结舌,这场会战里面暴露了国军的种种问题......
从小就笨555
· 湖南常公无能,丧权辱国
划水工人
· 四川这纯属说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