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长文论述三国时的假节钺
我之所以写此文,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对“假节”、“假节钺”、“假黄钺”有误解。但是诸人对三国制度又没有深入探究的精神。
要明白三国假节制度,首先要明白 3 点:
三国是乱世,征伐不断,曹魏割据北方,又处汉魏交替的特殊时刻,由此很多制度是临时起意,非常置。不像汉晋等官职体系基本完善,有详细规则可循。
由第一条延伸,《晋书》和《宋书》以及后朝史书记载的官职依据,讲的是本朝成型的体制,并不适用于曹魏,切不可用后朝的剑斩前朝的官。
曹魏的假节制度,以曹操时期最为混乱。可以大概看成曹操“临时放权”的举动,而不是xx地位高于xx的依据。
具体权力,地位大小,还是要综合分析,而不是靠想象替曹魏总结规律。以下以提问的形式详细分析。
一,曹魏时期假节、持节、使持节有区别吗?
很多人会依据宋书,晋书制度认为诸假节、持节有区别,前面说了,这是以后推前,是不准确的。至少以《三国志》实际案例来看,曹魏时期,假节、持节、使持节没有明显区别。
因为《三国志》记载里的曹魏诸将假节,在曹丕称帝劝进表里都成了使持节。
而按史书记载,夏侯尚和夏侯楙却又都是先持节后假节。
【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镇西将军东乡侯臣真、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领扬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臣休、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征南将军平陵亭侯臣尚、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臣霸、使持节左将军中乡侯臣郃、使持节右将军建乡侯臣晃、使持节前将军都乡侯臣辽、使持节后将军华乡侯臣灵……】——《魏公卿上尊号奏》
【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
【楙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
【魏略曰: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
二、假节钺就是假黄钺吗?
当然不是,直接可以举出一个反例。《三国志》记载董卓在迁太尉时“假节钺虎贲”。而按《后汉书》记载,董卓是“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非常明显,董卓的“假节钺”指的是“假节+斧钺”。
那么问题又来了,斧钺和黄钺一样吗?当然不一样,而且差很远。
斧钺是九锡之一,是帝王赐配专杀之权的器物。而黄钺是周武王杀人的兵器,一听来历都知道非比寻常,黄钺是皇帝之物。
由此可知,于禁的假节钺,肯定不可能是假黄钺,时为魏王的曹操没这个权力。
【潘眉曰:○ 魏朝惟曹真于黄初三年假节钺,曹爽于景初三年假节钺。节钺者,节传、斧钺也。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得假黄钺。凡节将有三,一使持节,一持节,一假节。】
二,曹魏时期节钺将有专杀权力吗?
当然是没有的。使持节/黄钺专杀节将之类都出自《晋/宋书》,非三国时常制,属于逐渐演变成型。
分享一个经典案例。司马懿五伐时,魏明帝不准其出战,专门令辛毗使持节守之。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是假黄钺的,如果黄钺可专杀节将,那么使持节的辛毗去有什么意义呢?
【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晋书·宣帝纪》
【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三国志·魏书·辛毗传》
另有一例。石亭之战前,曹魏的调度是贾逵督满宠、胡质四军向东关。查查史书不难发现,满宠早在黄初三年就假节钺了,而贾逵甚至因为曹休看不上都没能假节。
【黄初三年,假宠节钺。五年,拜前将军。】——《三国志·满宠传》
【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三国志·魏书·贾逵传》
【黄初中,文帝欲假逵节,休曰:“逵性刚,素侮易诸将,不可为督。”帝乃止。】——《三国志·魏书·贾逵传》
连假节都没有的贾逵,居然能督假节钺的满宠。
更别说贾逵甚至顶撞东部战区司令,刚打了败仗的曹休,曹休宗室重臣又假黄钺,为啥不敢杀了都非节将的贾逵呢?书史记载两人事后互相上表朝廷,可见即使假黄钺,曹休也还是没有擅自处理贾逵的权力。
【魏略曰:休怨逵进迟,乃呵责逵,遂使主者敕豫州刺史往拾弃仗。逵恃心直,谓休曰:“本为国家作豫州刺史,不来相为拾弃仗也。”乃引军还。遂与休更相表奏,朝廷虽知逵直,犹以休为宗室任重,两无所非也。】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所谓的假节/钺,到底权力多大,还是统治者说了算,也有可能是一种临时所加的制度。跟曹魏都督/护军类似,不能由此推断权力大小。
三,于禁假节钺探析。
曹魏早期的假节,于禁比较特殊一点,因为他比其他将领多了个“钺”。所以有些人推说于禁地位权力如何如何大。
首先这个钺不可能是黄钺,前面已经说过理由了。
对于禁这个殊荣,要把五子将放进来一起分析。
五子里于禁、乐进属于很早就随从曹操的老资历,张辽、张合、徐晃属于降将。
而张辽是五子里最早假节的。时间在讨平天柱山后,就是赤壁之战后一两年。
但从这段时间开时,一直到襄樊之战前。张辽、乐进大放异彩,张辽在逍遥津差点活捉孙权,乐进守荆州独当一面,又参与合肥之战。张合、徐晃也逐渐崭露头角,张合破马超,又在汉中被推为临时接替夏侯渊的军主,徐晃渡蒲版,入汉中,又破蜀将陈式。
我们可以发现,五子逐渐呈现一个降将后来居上的形势。其他四将不断刷战功的时候,于禁在这六、七年里居然没有记载(史官认为没有亮眼事迹)。
张辽因为战功太耀眼,曹操大壮之,破格将其提拔为征东将军。
于禁左将军、乐进右将军(稍早假节),二人同级,但荣耀程度都不及张辽。
所以于禁的这个钺,我认为更可能是铁斧,一种荣誉信物,表彰其功勋老将身份(最早随曹操之一),而非实际权力大小的界定。
另外以襄樊之战来看,并没有记载能看出假节钺的于禁有啥特殊性。
庞德是没有节的,他和于禁军屯樊城外,史书记载庞德的驻军地是曹仁指派的。
尽管史书没明说,但我认为曹仁节度于禁、庞德是没啥可争论的,即使曹仁没有假节钺。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三国志·魏书·庞德传》
诸曹夏侯一般都占据中军制官位,有需要时空降诸征镇官职。
自从曹仁任征南将军以后,四征将军+假节就成了曹魏各战区司令的标配。
【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三国志·魏书·曹仁传》
【征东、(统青、兖、徐。扬四州,屯扬州。)征南、(统荆、豫二州,或但督荆州,屯新野。见王昶传。)征西、(统雍、凉二州,屯长安。)征北、(统幽、冀、并三州,或督河北,屯蓟州。见杜恕传。)四将军,(《魏略》:秩二千石,并第二品。)皆魏武置。黄初中,位次三公,资深者为大将军。】——《三国会要》
【鱼豢曰:“魏世,骠骑、车骑将军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舆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
四、节将权力微探
有关节将权力的使用,我还是要把于禁的实例摆出来。
于禁曾经直接跑到朱灵营内,夺了朱灵的兵权,朱灵在黄初年间任后将军,显然此时也是有将军号的,常认为有节的于禁可以行使此权力。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三国志·魏书·于禁传》
但是这一案例明确记载,于禁是在曹操授权之后才夺朱灵兵权。
即“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究竟是于禁的节钺发挥了作用,还是曹操的令书发挥了作用?
似乎曹操的令书作用更大吧?可见假节钺的将领并不能胡作非为,还得君主授权才能顺利杀将/夺军。
夏侯渊讨马超时,一开始因为没有假节,不敢出军,导致马超袭了冀城。后来杨阜等反马超后,夏侯渊吸取教训,不等汇报曹操就出军,打了胜仗,曹操也特地给夏侯渊假节。
这就表明,节将是有便宜行事(调度诸将)的权力。
节将杀将的案例,钟会杀许仪可能是一个。
许仪是低级军官,又犯了军法。大概这种情况下,节将才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每日必看》内容>>>>>
《每日必看第2期》LUKA DONCIC
· 上海老哥是真的认真有趣
MAMMA丶MIA
· 内蒙古lz的id和你的帖子严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