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莎同志的芋头
· 江苏这是把忍者那套玩意儿融合进来了,唉那个年代一个天天嗷嗷着西学中用,一个闷声发大财
点灯照亮我的家门楼主
· 福建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的表现令英联邦军队感到震惊。英国人、新西兰人、澳大利亚人纷纷形容说,日本士兵具备优秀的军人素质——高度的纪律性和服从性,武士道精神支撑下令人匪夷所思的坚韧和顽强,对战术的灵活运用。还有不可遗漏的一点,那就是善于丛林作战和战场伪装,这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被打得晕头转向的英联邦军官感叹,日本人尤其善于穿插渗透和迂回包抄,经常钻到敌人背后,攻其不备。用这种方式作战,狙击手就成了战场上重要的力量。无论是在地上挖掘掩体还是在丛林中搭建伪装帐篷,日军狙击手都能很好的隐蔽自己。他们等待着浑然无觉的敌人从一旁走过,然后开火射击。艾德里安·吉尔伯特在《狙击手》一书中如此形容日军的战术:日军狙击手的典型手法,是将大树作为射击的平台。有些树比较矮小,日军狙击手就想办法将自己挂到高处的树枝上。还有些日军狙击手将自己绑在树上,这样即便被对方击毙,尸体也不会掉下树,对方连确认战果的机会都没有。为了在树上爬上爬下方便,日军狙击手装备了钉鞋。盟军和德军的狙击手通常是不爬树的(有些狙击观察员也经常爬树以致被误认为是狙击手),因为一旦被发现,基本就是死路一条。日军同样精于在地面上隐蔽。他们挖掘小型掩体藏身,能够长时间耐心的隐身其中,静待机会。这些日军狙击手身着由披风和伪装网组成的绿色军服,他们还常在身体暴露的部分涂上油彩,加以伪装。日军的狙击步枪最初是加装4倍放大率瞄准镜的三八式步枪。后来,日军狙击手用上了6.6毫米(0.25英寸)口径的九七式步枪。1932年,日军逐渐开始配备加装4倍放大率瞄准镜、口径7.7毫米(0.303英寸)的九九式步枪。日军固定倍率的瞄准镜无法修正风偏和高低,盟军对此早习以为常。但是,狙击手总希望能在瞄准时进行必要的校准调节,让自己的瞄准达到尽可能的精确。一些日军狙击手因此使用机械瞄准具来瞄准射击,以求达到更好的射击精度。固定倍率的瞄准镜自有其优点——无论狙击手的操作何等粗暴,瞄准镜都保持性能稳定。如果狙击手深信自己手中的步枪性能稳定,他就会按照训练中的要求去瞄准射击。因为他知道,手中的步枪一定会帮助自己命中目标。日军的对手,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英联邦军队从未受过正规的狙击训练,但随着日军日益逼近他们的本土,他们的经验积累得很快。澳大利亚军队使用的是加装1918型光学瞄准镜的李·恩菲尔德1型 Mk3弹匣型短步枪,同时也用恩菲尔德3型 Mk1型步枪来搭配同样的瞄准镜。这两种步枪都是精良可靠的武器。尽管缺乏正规的狙击训练,澳大利亚军队还是选拔出了许多狙击手。这些人都有在广阔的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狩猎的经验,有些还是专打袋鼠的猎人。他们带着作战技能参军入伍,即便没有接受额外的战术和枪法训练,他们的表现跟其他盟国的狙击手相比也毫不逊色。在帝汶岛的战斗中,有一名澳大利亚狙击手据说用12发子弹击毙了12名正在前进的日军士兵。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快速扩张中,日军曾一度进攻澳大利亚北边的新几内亚岛。日军的计划是占领萨摩亚、斐济和新几内亚,孤立澳大利亚。1942年5月4日,日军企图夺取莫尔兹比港,但在珊瑚海战役中遭美国海军挫败。从7月份开始,日军陆续在新几内亚岛东北部海岸登陆。日军计划拿下科科达,沿丛林小径向莫尔兹比港发动进攻。这条丛林小径仅有数英尺宽,长度97公里(60英里),穿越世界上最偏远的丛林地区。澳大利亚军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他们严阵以待日军的进攻。而日军还是设法攻下了科科达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