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球迷对篮球对抗的提升途径,有本质上的误解。
篮球对抗,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主要以躯干部分碰撞,由腿部发力完成的对抗,在一定限度下,尤其是在进攻端,也允许一定的手部动作存在,比如说乔丹那个经典的中距离绝杀之前推的那一小下。
而提升对抗终究要提升的是什么?
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是静态的体重和力量。
其二是动态的脚步速度。
其三是合适的发力与受力技巧。
在这三个部分的提升过程里,所谓的裁判判罚是一个中间环节,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一定程度上,裁判的吹罚尺度,会引导球员的对抗能力往良性方向发展。
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前提的。
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
按照篮球规则,无论是FIBA还是NBA,当防守球员在外线贴防进攻球员时,是不能主动发力侵犯进攻球员圆柱体的,无论是四肢还是躯干。
简单来说就是,防守球员不能上手推拉拽,不能上腿顶踹绊,也不能主动发力整个人往进攻球员身上撞,或者往外推。
这时候更多需要的就是防守脚步要跟上,并且当进攻球员突破时,虽然防守端不能主动发力,但可以被动的顶住进攻球员。
这里,也是裁判尺度可以拿捏的地方。
比如说,说着不能主动发力,但一些小尺度的主动发力,如果裁判允许,则能更好的锻炼进攻球员的腿部以及核心力量。
但是如果这个尺度一但放的太大,比如说持球进攻球员还没有移动,防守球员主动的贴上去并且发力,那这就很容易造成持球人的重心不稳。
进一步放开尺度,防守人可以直接把进攻球员撞倒,这也是CBA赛场这个赛季屡见不鲜的画面,尤其是在全场紧逼和发边线球的时候。
而这些终究都还是躯干碰撞,相对来说好控制。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尺度,并没有办法解决球员对抗不足的问题。
从进攻来说,需要控球,需要运动,如果这个时候还要面领防守球员直接的身体冲撞,那这玩意儿就变成橄榄球了,这也是篮球规则从根本上所不能接受的。
从防守上来说,既然我不能直接一把把对手顶飞,也不能把持球人抱住,那我就需要通过快速的脚步移动来不断调整我的防守位置,以跟上进攻球员。
并且在进攻球员突破,主动发力时,我要能顶得住。
这玩意儿就已经开始脱离裁判尺度所能决定的范畴了。
尤其是在我们现在的吹罚尺度下,不仅是躯干碰撞大量不吹,对于进攻球员主动冲撞不吹,甚至连拉拽,伸腿,顶膝都有很多漏判。
试想,如果你是防守球员,现在你有两个选择。
其一,加快脚步,占据有理利防守位置,跟上进攻球员,封堵他的突破,投篮传球路线,以完成成功的防守。
其二,推一把,拉一把,绊一跤,撞一下,使进攻球员直接受阻。
在这俩个选择都被允许的时候,你用哪种?
只要有脑子的都知道选第二种。
或者说你是教练员,看到了这样的吹罚尺度,你和球员怎么说,你让他怎么打,你让他加快脚步?
球员说,对面拉我裁判不吹,我突破不得推他两把,防守我不得绊他?
篮板球卡位,对面搂着我,我想抢篮板,我不得把他摔地上?
对面掩护球员,腿叉开两米,从三分线一路掩护到罚球线,我想过他不得给他一肩膀?
还绕什么掩护?
在这种情况下,球员练出来的只有搏击动作,而不是篮球素质。
因为所谓的篮球场上的对抗能力这个东西,本质上就不是靠判罚练出来的。
而是靠天赋和球场外的训练得来的。
这里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觉得现在NBA对抗水平不行,觉得NBA的美国球员到国际赛场适应不了对抗。
这显然是不看球的结论。
NBA球员在国际赛场上,最大弱点是破联防。
而美国队打不开的时候,最好用的一招恰恰就是上强度,全场紧逼,反击快攻。
从基德,韦德,到现在的朱霍勒迪,都是这一手。
我们是缺欧洲的裁判吗?
我们是缺人家的天赋。
19年被波尼特卡冲烂了,是因为我们的球员不会拉拽,不会伸腿吗?
是因为我们球员不够强壮,脚步不够快。
小黄瓜二代
· 广东这就是为国际比赛老有后卫早早被罚下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