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入冬

avatar
关注

作者:所长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039653/answer/2742135670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凛冬将至,寒气逼人,自动驾驶行业极速降温。倒闭、裁员、估值大幅缩水等等一系列事件的接连发生又将自动驾驶推上了风口浪尖,未来究竟何去何从,众说纷纭。作为身在其中的一名创业者,也难免心存焦虑。这些天在思考着自动驾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些观点,和大家来分享讨论。

自动驾驶为何入冬

L4级自动驾驶正处于泡沫幻灭期

新兴技术的发展有一条常用的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将技术发展周期分为了五个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幻灭期、爬升恢复期和稳步增长期。

下面就先回顾下自动驾驶是如何发展的:

技术萌芽期

早期自动驾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方和高校,2004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举办无人驾驶挑战赛,由于其丰厚的奖金,极具挑战的难度,吸引了众多顶级高校的参加,其中实力最强是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和斯坦福大学。

2007挑战赛结束后,斯坦福大学的领头人Sebastian Thrun加入Google,成为了Google第一任无人驾驶实验室的掌门人。也是从那会开始,自动驾驶逐渐受到更多科技公司和资本的青睐,开始生根发芽。

期望膨胀期

自动驾驶进入大众的视线是从特斯拉开始的,2014年特斯拉推出了HW1.0自动驾驶方案,通过OTA陆续开放相关功能;2016年,特斯拉在中美接连发生高速公路碰撞至死的事件,将自动驾驶都推上了舆论的中心,同年特斯拉与MobileEye中止合作,推出了FSD系统。从那会开始,大家开始讨论自动驾驶的分级,芯片的算力,Corner Case等等。2016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Google将自动驾驶业务拆分,成立了Waymo,接着在两年内Waymo的估值从700亿美元飙升到1750亿美元,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第一次巅峰。紧跟美国步伐,中国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马智行文远知行、Momenta、Auto X等等接连登场,那会不论是资本,还是用户,对自动驾驶的期待值都达到了顶峰。大家纷纷发布激进的口号,2020年L4,2025年L5,开着车,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日子,指日可待。

泡沫幻灭期

根据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当一项新技术被资本推上了巅峰,那也意味着破灭很快就要到来,自动驾驶也不例外。事实上,在2019年Gartner给出的技术发展曲线中,就已经将L4级自动驾驶列入了泡沫幻灭期。

最主要的原因是L4所面临的瓶颈在短期内很难有解决方案:

  • 无法摆脱对人的依赖:短期内,不论从政策、法规、伦理还是技术成熟度,都无法将驾驶权完全交给机器。

  • 高昂的硬件成本:目前主流的L4级解决方案对硬件的依赖程度依旧很高,即便成本随着量产规模的扩大已经大幅下降,但相对于汽车中其他硬件的成本依旧会非常高。举个例子,一台成熟的1.6L发动机的成本不到5000元,这个价钱仅能买两颗Orin X芯片,连一颗大品牌多线程的激光雷达都够呛。

  • 有限的商业化前景:由于短期内无法摆脱对人的依赖,一切商业化应用的故事都很难成立;被认为能够率先落地的封闭园区,几十万一台的自动驾驶车辆多少有些“大材小用”;再加上经济下行,失业人数增加,自动驾驶对人的替代价值短期内没办法展现出来。

L2级自动驾驶“无用论”

L4级辅助驾驶主要是一些初创公司和科技公司在牵头,对于车企来说,这些年虽然在不断制造着各种各样的噱头,但其实都是围绕着L2在卷。

目前行业的特点是:

  • 从功能层面,各车企包装的都很丰富,动辄二三十项功能,很难区分孰高孰低。

  • 从性能层面,每家都吹的都不错,行业里也没有规范的标准进行评判。

  • 从消费者层面,大多用户对自动驾驶实际使用的经验还很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L2级自助驾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来很多车都有,但用户也分不清好坏,以至于被很多人士认为是“无用的”,因为对于销量没有直接帮助。最常被拿来举例的就是小鹏P5,激光雷达、停车场记忆泊车、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个个都走在行业前沿,但是销量却始终没有起色。

自动驾驶投入的意义

既然L4短期的商业可见性有限,L2又无法对销量带来大幅提升,那么自动驾驶行业投入的意义在哪?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好一阵,下面来分享我的三个观点:

科技创新,国之所需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机,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第二次是电气化,美德处于领先地位,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三次是信息化,中国成功抓住机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一次工业革命的背后都是技术的变革,那么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会是什么?5G?人工智能?超导体?没人知道准确答案,但也没人敢轻言放弃,因为每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都是新的世界秩序,这也就是美国为何要举一国之力封锁华为的原因。对于自动驾驶也一样,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控制,每个板块都是当前技术最前沿的阵地,可以催化大量的技术创新,这些创新能带来的价值,也远远不只是自动驾驶。

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

新能源的战略让我们有了宁德时代,有了比亚迪,帮助中国的汽车工业实现了“三大件”的逆袭;自动驾驶的战略能否帮助自主工业在芯片、雷达、摄像头、算法上实现突破,相信也是倍受期待的。10月份大众集团投资24亿欧元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用户所需

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是:用户需求。

从理论的角度,自动驾驶能给用户带来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出行体验,这可以给用户创造价值,所以方向一定没有错。

我们之前对自动驾驶深度使用用户做过一次调研,对于日均通勤里程超过80km的用户来说,每次行驶过程中,自动驾驶平均开启的路段超过1/2,对于这部分用户,在考虑下一台车时会把自动驾驶排在TOP 3购买因素当中。

我们应该怎么做

回归用户,体验为先

很多车企在自动驾驶的路上走偏了,这是我们最近在做了近10款车型的测试后得出的感悟。自动驾驶在现阶段虽然是以技术为主导,但是绝不能将技术的思维强加给用户。从功能种类的角度,大家在L2阶段已经卷的七七八八,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大多车型还处于不及格的状态。自动驾驶本身就属于一个“Nice to have”的项目,对用户来说并不是必需品,所以只有在体验上能给用户带来切实的价值,甚至超越用户期待,才有可能让用户为之买单。关于体验的话题后面单独写专题进行分享,先举个例子,下面是理想ONE在开启导航辅助驾驶的模式下,通过半径R55匝道的表现:

整个过程中,前后会有两次紧急接管的提醒,还有有两次弯道曲率过大的提示,给驾驶员带来极大的紧张感,这样的表现即便是能通过弯道,用户会用吗?

认清定位,管理预期

焦虑通常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认知不清晰,二是对预期管理不当。高阶的自动驾驶既然还需要时间,那就把战线拉长,该缩减就缩减,该抱大腿就抱大腿。城市导航辅助也不用一味强调“零接管”,遇到Corner Case也没什么丢人,与其心惊胆战的做机器的监管者,不如顺畅的人机共驾。对上管理好对老板的预期,对外管理好对用户的预期,少讲故事少吹牛,脚踏实地干技术。

坚定信念,相信光的方向

活下去是这几年企业的主旋律,在我看来,很多人选择放弃,并不是真的到了走不下去那一步,而是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这是我创业的第二年,老实说并没赶上好时候,每当看到疫情反复无常,心里也会打退堂鼓,要不就,算了?但又会很快自我否定,怎么能就这样,算了?

我很少给团队打鸡血,也不愿意动不动就上“价值”,这个社会充满了太多的无可奈何,我们这么渺小的人又能做什么呢。

不过我还是相信,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很酷。

在一眼看不到边的晚高峰,和伙伴们一起,相约车水马龙,吃着火锅唱着歌,这样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发布于上海阅读 34202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重生之我在工厂打螺丝

曾经在这个行业内工作过,只能说有的东西不是技术能弥补的

亮了(489)
查看回复(1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ChoLee97

· 上海
伞居你有这么多人点赞我是没想到的,虎扑近几年的文化水平下降的太严重了收起

你就一双非的,天天搁这儿跳大神,有事说事言之有物不会,云里雾里来一段文化水平下降,下降到你这个水平?

亮了(195)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