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惠孤军被围,清军形势岌岌可危,援军如何不顾一切地横穿大沙漠
上回说到,小和卓霍集占偷鸡不成蚀把米,满以为大水漫灌黑水营,可以效法关云长水淹七军,一举歼灭兆惠所部,结果清军毫发无伤之余,反而借此解决了困扰多时的水源问题。不甘心的小和卓计谋百出,继续和兆惠斗法,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正当小和卓一筹莫展之时,传来了老巢喀什噶尔被世仇布鲁特人袭击的消息。
这下霍集占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眼前兆惠所部如同骨鲠在喉,咬不着也咽不下,攻击乏术,围而难下,获胜遥遥无期;此刻主力远出,后方空虚,如果老巢一旦有失,岂非两面受敌?思虑及此,小和卓决定还是回师先对付布鲁特人和大和卓,于是不得不拉下面子,主动向被围困多时的兆惠求和,提议解围罢兵,双方各退一步,兄弟俩重新向大清称臣。满以为这是双赢的提议,兆惠没理由不答应,不曾想狠狠地碰了一个硬钉子,被兆惠严词拒绝了。
兆惠说,求和不行,投降可以,你们兄弟两个随我回北京,向大皇帝请罪,听候发落,路上保证你们的安全。否则能战则战,别耍花招。小和卓一看回信,顿时傻了眼,明白自己除了和兆惠决一死战外,与清廷已无和解的可能,但后方失火,如何应对?如果贸然撤退,叶尔羌这个战略重镇就要落入清军手中,以后形势更加不利,只能被动挨打。所以如今攻不得胜,退亦不可得,只能选择长期围困,继续耗下去。
小和卓心下盘算,好在兆惠的粮草也撑不了多久,总不可能再挖到粮食。而援军尚在千里之外,再有一个多月,兆惠粮尽之时,就是他霍集占大获全胜之日。我打不过你,还不会围死你困死你吗?想到这里,霍集占又乐观了起来,仿佛真的胜利在望了。
这个时候,两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令他一下子如坠冰窟之中。第一,探马来报,清军的大队援军选择抄近路,居然横穿数千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此时距离黑水营前线,只有几天的路程了。第二,他的后方,南疆最南端的和阗六城投降清军了。这下子,如果他小和卓阻挡不住援军,清军势必形成远距离半月形的包围态势,接下来就是关门打狗了。这样他在叶尔羌黑水河前线和兆惠的相持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大大出乎小和卓的意料,原以为沙漠条件恶劣,清军不可能抄近路,会按部就班地南下,他完全来得及把兆惠困成饿殍后再包了饺子。按说南疆西四城是小和卓势力盘根错节的根据地,为何和阗六城会突然投降?这都得归功于库车郡王鄂对。
鄂对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底,奉兆惠之命,与侍卫齐凌扎卜、噶布舒,冒着生命危险带着一百来人前往和阗招降的。在前往和阗的途中,鄂对便派人传报和阗各城(额里奇、哈喇哈什、玉龙哈什、塔克、齐尔拉、克拉底雅)的伯克,要求他们尽早归顺大清。
而和阗各城,本身也有归降之意,尤其是额里奇城的伯克阿什默特,早就打算归顺清军,在兆惠抵达叶尔羌之前,便已经开始与舒赫德进行了联系。因此在接到鄂对的传报之后,阿什默特率先响应,而其他五城见状,也纷纷表示归降清廷,赶走了各城之中霍集占的心腹爪牙四五十人,之后出城迎接鄂对的到来。清军因而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和阗六城。
和阗在叶尔羌的东面,阿克苏的正南面,与阿克苏中间隔着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遥遥相望。清军占领了和阗六城,就等于在小和卓的后方埋下了一颗楔子,而小和卓失去了这个战略要地,就等于陷入清军的两面合围。要想打破清军的合围,小和卓就必须先击破近在咫尺的北路援军。
达克拉玛干沙漠
现在的态势是:如果把清军的南北两路攻势比作一把巨大的钳子,南路这头是鄂对,而北路那头就是富德,中间叶尔羌的和卓军主力则被兆惠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就等着被这把巨大的钳子绞杀。但能否完成中心开花的任务,除了兆惠要尽可能的撑久一点,关键就看北路富德援军的速度了。毕竟南路这头,鄂对刚收复和阗六城,虽然已经尽可能快地在招兵买马,但实力有限,只有1000多人,目前还只能自保,无法迅速对叶尔羌的和卓军主力形成威胁。
那么富德为何来得如此快?主要得益于他敢冒险,敢于打破常规。照常理须等几路大军汇合后,再一起出发救援兆惠。可这样一来,三个月后都到不了叶尔羌,到时候恐怕只能给兆惠收尸了。
话说当初乾隆一开始收到了来自阿克苏的消息,了解到兆惠虽然被敌军包围了,但粮食还能坚持一两个月,这就让乾隆多少看到了一点希望。于是乾隆马上命令富德为定边右副将军,成为新疆清军中仅次于兆惠的二号人物,任务是以最快速度进军叶尔羌;以副都统阿里衮、舒赫德、爱隆阿为参赞大臣,调集兵马、骆驼前往增援;令陕甘总督黄廷桂预备马匹二万,供西征清军调用。
此外,乾隆又命令北路的蒙古王公成衮扎布,征发驻扎在外蒙古投诚的准噶尔人,于次年从特穆尔图淖尔(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下助攻。看起来乾隆的安排气势恢宏,但其实各路援军之间相距甚远,时间前后不一,根本无法形成合力,而且距离黑水营前线都相差十万八千里。要命的是,距离近的兵力少,兵力多的又距离太远。
先说距离叶尔羌最近的阿克苏方面。兆惠早在南下之初,就留了舒赫德和500名士兵在这里驻守,而爱隆阿则是兆惠派去,北上负责接应援军的那800人的首领。这两支力量虽靠得最近,但加起来也不过一千多人,人数太少贸然南下增援只能是白白牺牲,成为第二个纳穆扎尔。
而富德和阿里衮麾下的人数虽然较多,但一个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一个在巴里坤。富德从迪化赶到叶尔羌,两地相距1600公里,巴里坤则更远,相距2000多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从内蒙到广东的距离。至于陕甘和外蒙古的两路援军,就更难指望了。乾隆给他们下的命令,都是争取明年能赶到,具体多久没说。
要是按部就班的增援,时间是绝对不够的!富德一接到命令,心里很清楚这是个多么艰巨的任务!为今之计,只能像三国邓艾那样,抄近路,一来尽可能节省时间,二来也能出敌不意。于是当富德千里驰援赶到阿克苏时,立马找到当地贵族,询问有没有近路,还真有——那就是直接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横穿而过。
但走这条路十分冒险,且不说荒无人烟、飞鸟罕至,关键是只有几个水源地,而且相隔好几天路程,只要错过一个,就等着活活渴死,全军覆没。但救兵如救火,如果黑水营全军覆没,主帅兆惠一旦有失,意味着平定回部前功尽弃。届时大小和卓势力大涨,不仅南疆不保,北疆也势必难以久守,这样全盘皆输的结局,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到头来乾隆降罪,谁也跑不了。因此,作为新疆清军的二号人物,富德决定冒险搏一搏,率军火速前进至巴尔楚克,与参赞大臣舒赫德统辖的援军会合,两军共计三千八百人左右,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沙漠征程。
富德虽然是正黄旗出身,但没什么后台背景,史载“富德族微”,他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高位。这样的人往往朴实无华,也很有担当,真正有两把刷子,也能让士卒拼死效命,就像三国名将邓艾那样。可惜的是,后来富德居功自傲,富德族惹来杀身之祸,复制了邓艾悲剧性的结局,当然这是后话了。但是具体到乾隆的这次任命,确实是用对了人,否则换一个不敢冒险的平庸将领率领援军,兆惠再怎么能耐,恐怕也只有徒呼奈何了。
到了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这一天早上九点左右,富德的援军,便抵达了一个叫呼尔璊(men,二声)的地方附近。关于呼尔璊具体在什么位置,今天有不同的说法,但大体上是在今天巴楚县(巴尔楚克)南部的色力布亚镇一带。一种说法是呼尔璊在今天巴楚县阿克萨克马热勒乡以南、色力布亚镇以北,在这两个地方之间,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所谓呼尔璊,就是在色力布亚镇的南边,今天麦盖提县北部的库尔玛乡,库尔玛就是呼尔璊的不同译音。
当富德的大军抵达呼尔璊附近时,战马的嘴角都吐出了白沫,士兵们的嘴唇也都干燥开裂,从上一个水源点携带的水早就喝完了,人马现在都疲乏到了极点,就在这时,向导指着远处说,最后一个水源点就在前方,这次喝了水以后,就可以走出沙漠了。众人听了这话以后,仿佛身上的疲劳一扫而光,纷纷争先恐后赶往水源地。就在大家靠近水源地的时候,密集的枪声骤然响起,一时间弹雨犹如狂风骤雨般,铺天盖地地扫过来,前面的人顿时倒下一片,后面的人急忙就地隐蔽,好在沙漠里有不少小山丘。富德急忙上前查看,这才发现,大股和卓军盘踞在水源地周围,如果攻不下这个地方,喝不上这水,全军都要活活渴死。那么和卓军为什么突然出现在这里?
原来小和卓霍集占提前获得情报,得知了富德率领清军援军,为了赶时间抄近路,强行穿越大沙漠的消息。对于他来说,生死攸关的决战来临了。成败在此一举,于是他让兄长大和卓亲率五千多士兵,提前驻守在这个最后的水源地上,因为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知道只要守住这里,清军就会全部渴死在沙漠里。
两边的兵力对比,清军照例处于劣势,舒赫德一开始是带出来了三千五百余名清军,而富德则是带了三百人,加起来是三千八百多,其中有一千多火绳枪兵,由提督、领队大臣豆斌率领。富德估算了一下大小和卓的军队,至少是达到了五千人以上,而且是占据在高岗之上,居高临下挖好了壕沟。显然,大小和卓是早已在此布好了阵势,以逸待劳等待清军。
富德立即部署兵马,令清军各队人马排开,施放枪炮,安排长于射箭的索伦兵、察哈尔兵分列两翼,开始迎战。这一打起来,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从巳时战到申时,也就是从上午十点左右,一直打到了下午四点左右,接连打了六七个小时,互相冲击十余次,最终清军算是暂时遏制住了大小和卓的攻势。
但是敌军始终在高处,清军在低处,这就很吃亏。因此富德决定,无论如何,还是要抢夺敌军的高地。因此富德下令兵分三路,安排豆斌率领中军枪炮部队,强攻敌军占据的高岗。富德自己与将领努三率领左翼,负责夺取敌军的中军大帐和旗纛,冲击敌军的枪炮部队,而舒赫德、爱隆阿二人则率领右翼,攻打壕沟内的敌军,抢夺壕沟。
临近傍晚,清军的进攻终于奏效,和卓军难以阻挡清军的猛烈冲击,开始败退,清军则一口气追了七八公里,杀死敌军百余人。但清军的问题还是缺少马匹,本身马匹就不多,之前拼命赶路,马匹又大都疲乏不堪,加上这六七个小时的激战,大量马匹中弹而死,真正能拿得出来继续战斗的马匹,只有一百余匹,所以虽然击退了大小和卓的军队,但是也无法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见大小和卓败退而去,富德下令,寻找有水源的地方扎营,停止追击。那么和卓军真的是因为被清军击败而撤退吗?
其实不然。大和卓波罗尼都虽然一开始不想造反,到头来还是被性格强硬的弟弟小和卓霍集占牵着鼻子走,更像是个傀儡,但如今既然上了贼船,兄弟一体,他大和卓也知道没了退路,所以面对清军时,也只能是顽抗到底。此人虽然性格软弱,缺乏主见,但还是颇有几分战术头脑。波罗尼都事先选择了多处有利地形,用以阻击清军,他的如意算盘是:能一战消灭清军自然更好,如果一次啃不下来,那么就撤退,在第二道防线上等待清军,用层层消耗的战术把清军拖死。
因此第二天,当清军拔营前进后不久,便再次遭遇到了大小和卓的军队,还是占据着高岗之上,以有利地形,阻击清军。而且这一天,清军已经进入了戈壁地带,在这样的地方阻击清兵,清军将很快因为没有水源而失去战斗力。对于富德、舒赫德等人来说,面对这种情况是毫无选择的余地,不管和卓军在哪里阻击,都得拼力迎战。因为缺乏马匹,所以这一天清军的还击以枪炮为主。和卓军这边也学聪明了,你放枪炮,那么我就后撤,你继续向前,我就再围过来进攻。所以正月初七这一天,双方便这样相持了一昼夜。
到了正月初八,战斗进入到了第三天。这时候,也算是看出来了,清军由于缺马,无法对自己进行有效地追击,而且经过两天的战斗,缺少马匹的清军已经明显开始疲乏,因此开始对清军合围,四面进攻。清军虽然奋力击杀,但是和卓军不断增加,意图将清军死死地围住。清军这边,则因为始终被阻挡在荒漠戈壁,已经两昼夜缺乏水源,只能找到一些冰块,史载“吞咽零星冰块,人马俱乏”。
当天晚上,富德一面派人向阿克苏方向,催促正在赶来的阿里衮,寄希望于阿里衮押送的马匹快点到来,另一方面,下令全军前行,安排战力最强的特种兵——健锐营殿后,好冲破敌军包围,寻找水源结营。而和卓军则一直尾随着清军,不断的追击,好在健锐营战斗力出色,不负众望,屡次击退敌军。双方就这样又缠斗了一夜。
到了正月初九拂晓时分,清军终于来到了叶尔羌河岸边,这时大小和卓的军队再次围了过来,意图抢夺清军的渡口。清军现在倒是不缺水了,顺势据守河岸还击,又从天亮打到了夜晚。看到这种情况,富德觉得越是这样耗下去,形势只能越对清军不利。因而便与舒赫德等将领开会商议。富德说,现在的情况是敌军很清楚咱们马力不足,所以才敢不断地攻击侵扰我军。我军是完全被人家的节奏带着走,非常被动。这个局面怎么破?只有给敌人来一次痛击,必须得让敌军感到疼了才行,这样才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一举扭转局面。
大家一商量,以现在这个情况,也只能如此了。因此,富德决定,在当天夜里,反客为主,挑选精锐力量,偷袭敌军大营,冒险搏一搏,总之是不能再跟着敌人的节奏走。当下富德清点了一下军中的马匹,这时能用的战马也就五十多匹了。于是富德挑选了五十多名精兵,配上仅有的这些马匹,同时又挑选了“健步兵丁二百名”,也就是跑得快的步兵二百名,当晚劫营。
等到后半夜,正当清军劫营的部队,静悄悄地摸到敌军营垒的附近,正准备冲进去大开杀戒之时,突然一阵战马嘶鸣,伴随着急促的马蹄声,月光下大量人马正朝着清军大营的方向奔来。众人不禁心中一紧,莫非和卓军也想到了劫营这一招,派了大批人马前来偷袭?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ut5000
· 新疆我们现在开车走一趟南疆都累的要死,还是好路,沙漠公路就走了一个白天
虎扑JR1540934103
· 广东楼主,你转自哪的?